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燒腦片里的鏡淵,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燒腦片里的鏡淵,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大家看電影時,是不是常常會疑惑電影中的出現鏡淵?

鏡淵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有何作用?它和文學有什麼聯繫?

鏡淵

何為鏡淵?顧名思義,就是如深淵般的鏡中鏡,人物陷入其中。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

《記憶大師》中,有個小片段:黃渤因為錯植入他人記憶,而進入他人回憶,隨後出現大量鏡子,他不斷奔跑,卻始終逃不出。

這是個動態穿插的鏡淵。

GIF/895K

第二個:

《盜夢空間》中,男主角柯布找到新的夢境設計師——阿德妮,兩人進入夢境,阿德妮因為好奇,製造了一個炫目的鏡淵。

這是個靜止倒映的鏡淵。

追溯鏡淵一詞:

它來源於法語「mise en abyme」,又叫紋心結構。

這是個紋章學術語,指的是徽章中央再鐫刻一個較小的相同圖案,彷彿深淵一般。

因為圖案少見,我舉個類似的圖案,你可以自行想像:

這種藝術歷史悠久,但發現又提煉這個理論的卻是法國作家——紀德(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

紀德是法國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在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思想先鋒、另類,死後,作品一直被法國天主教教會列為禁書一欄。

有趣的是,他的發現來源於一次看徽章的經歷。

在一八九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的信件中。

紀德寫道:「我看到了一塊這種風格的小牌子,就對上面的紋章研究開了!太吸引人了,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

紋章——盾牌正面的圖案中央再鐫刻一個較小的同樣圖案,紋心——就是盾牌的中心;兩者利用鏡子的某種自然特性,尤其是它特別的顯示能力。

一個安放合適的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背後發生的事情,即是「鏡子的遊戲」。

——摘自《安德列·紀德〈偽幣製造者〉一書中的紋心結構》100頁

隨後他仔細研究,並首次運用於小說《帕呂德》,在另一本《偽幣製造者》中這種技巧已臻至完美。

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敘事技法:

他寫《偽幣製造者》,而書中的人物也寫了篇小說也叫《偽幣製造者》,人物間相互照映,猶如鏡中鏡,類似俄羅斯套娃般的敘事。

他引用維拉斯奎茲的《宮女》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前者是畫中的鏡子,後者是戲中戲)作為這種提煉理論的例子。

也可以簡單說就是現在中國許多腦洞故事常用的結構,一環套一環。

你正在寫一本書,書中人跟你一樣,同時在寫你正在寫的書,永遠寫不完,戲稱「反小說」。

卞之琳有一首著名詩歌《斷章》: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人人都稱讚這首詩做得好,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可它到底好在哪裡?妙在何處?

卞之琳本人後來揭秘道:「三十年代中期起,我已經開始更欣賞安德列·紀德後期明朗、陡峭的小說文體。」

坦言自己的理論來自紀德的這種「鏡中鏡」理論。(資料來源——卞之琳《山山水水·卷首絮語》)

你可以閉眼幻想,是不是像電影中所呈現的:一個鏡淵,一層一層,一環一環。

現在許多中國作家和詩人都在模仿運用這種理論,但並不知道這種理論其實最早出自法國作家紀德。

所以,不要怪你的高中語文老師無法給你解釋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因為這理論在中國的書本上是少見的,或者沒有。

詩最妙的地方在於,這種鏡淵感會讓你深陷其中和代入感,分辨不清虛和實,所以也是燒腦、科幻題材所常用的手段。

回到電影,類似俄羅斯套娃的敘事創作的電影不勝枚舉:

黑澤明《羅生門》、吉加?維爾托夫《手持攝影機的人》、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

一個故事裡夾套另一個故事,像俄羅斯套娃,稱之「套層結構」、「敘事內鏡」或「紋心結構」,也就是故事中的故事分裂衍生,彷佛步入無窮深淵般的反身映射。

那在畫面里呈現一環套一環,猶如鏡中鏡的,就是這個名詞:鏡淵。

好,這裡,差不多我已經詳細給你了解了——鏡淵所有前因後果。

接下去真正要說電影中的鏡淵一詞。

鏡淵或者說鏡子這個意象,在不同的電影中,所表達的功能應該是不同的,所以沒有所謂的標準和意象,永遠是隨具體情景而動態發展。

上面我舉了兩個例子,所以結合《記憶大師》和《盜夢空間》,談談自己的看法。

各位,鏡淵,你第一眼看到,會想到什麼?

舉個例子——《公民凱恩》

是不是有種很荒誕,很夢幻,有種空間壓迫感卻有延伸感,鏡中人物的相似還會莫名產生恐懼感。

而如果在鏡淵里,同時移動,讓你辨認哪一個是本體,是不是會分辨不清?藉此這種夢幻感就出現了。

《記憶大師》中黃渤進入夢中,隨後手足無措,被困在回憶中,但想逃出去,鏡淵代表了他的恐懼。

導演安排了一場很奇妙的也很少見的鏡淵穿插橋段,在表現黃渤恐懼的同時,營造夢的無止境。

當夢的無止境被無盡擴大,隨你的腳步往前移動,是不是有種夢的延生感、無盡感。

電影或文學作品,會靠外界的意象表現人物的內心,而在表現人物內心的同時,有時也會靠意象反襯人物。

當黃渤在夢中遊走時,無盡的夢,一層層的不僅沒有被剝落,反而開始延生。

空間的無間擴張和空間的無間縮小,在視覺上都在反襯內心恐懼。

而在電影中,黃渤的演技無疑把這種恐懼感和空間感接軌,不少小跑和急促呼吸的小細節,做的很微妙。

所以觀眾不感覺異常,反之,一些演員在綠幕面前,常常會忘記這些,雖然觀眾看不出他們演技到底哪裡不好,但就是不舒服。

因為他們和周邊的空間感,產生異樣的磁場,沒有融入。演技不是靠有沒有表情等作為判斷,而是看有沒有感覺跟場景格格不入,有沒有感覺跟周邊的磁場共振。

一些演員會過猛的表演,但要肯定他們是有演技的,但無疑異常,不舒服。

面無表情的日本著名演員北野武,僅僅一個動作,一句台詞,卻巧妙融入環境,無疑是演技出色。

再說下一個《盜夢空間》。

電影中男主角柯布和女孩阿德妮,兩人進入夢境,隨後出現一個橋段是阿德妮製造鏡淵。

之前的橋段是柯布告訴阿德妮這是個夢境,然後她把城市翻轉,接下來是出現製造鏡淵的橋段。

這些一開始都是在表現她初次進入夢境的好奇,但緊跟鏡子,柯布發現混在人群中的妻子梅爾走來,這些鏡子就立刻轉變成他內心的投射。

阿德妮對無數個自己的好奇和柯布在鏡子的茫然,鏡子產生了同一媒介,不同作用的功能。

如果你有生活經驗,你會發現嬰兒會對鏡中的自己感覺好奇,還會去摸,去打,無數個鏡中人,原理類似。

而我們如果很久沒照鏡子,突然照鏡子,是不是會發現鏡子中的自己感覺不認識了,臉上有皺紋了,頭上有白髮了,是不是有種茫然和陌生化的感覺。

當小李子眉頭「用力」狠狠一皺,無疑傳達給觀眾一個訊息:要出事了。

這些視覺效果,還有一個目的:這也是導演諾蘭出於視覺化的商業手段,營造奇幻感,新鮮感,引導還沒入戲或者有齣戲的觀眾再次融入場景所特意的設定。

對於電影來說,講故事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騙過觀眾。

什麼意思?讓觀眾融入故事中,或者乾脆直接融入場景,靠氣氛去渲染和推動,有時觀眾不自覺得就忘記電影的漏洞和邏輯錯誤。

所以電影院和在家觀看,是兩碼事,看藍光的和看模糊的,是兩碼事,背後是無意識、視覺化的氛圍所帶動。

視覺化最突出的當屬王家衛的電影,墨鏡王的視覺化做的非常美,電影一開場,觀眾自然而然就陷入,故事有時成了陪襯,當然他的匠人精神確實令人佩服。

電影是門視覺化的藝術,所以好萊塢喜歡用大片特效作為吸引眼球的賣點,也是在掩蓋故事的短板。

鏡淵等等這些視覺化手段,無疑會增加逼格,但也要合適才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要和電影具體的磁場共振。

好啦,應該是講解完了吧,也是我個人看電影的角度和心得,花了我一下午的時間寫成。

不深談,只簡單說說電影中「鏡子」意象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鏡淵。

但理論都是死的,電影是動態的,所以看電影不要被框定,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影評人說的都是主觀內容,不要輕易就繳械投降,認為他們是對的,自己就是錯的。

ps:另外我文中提到的作家紀德的書籍可以翻閱一下,國人只知道博爾赫斯和他的鏡子,殊不知紀德和他的鏡子,兩人可都是鏡子狂魔。

除了電影以外,有時間,我還真想聊聊我喜歡書籍,聊聊其他的。

嘿,拜拜了您!下回咱繼續,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記憶大師》除八對CP,還有十大疑惑?王家衛《春光乍泄》中未知的細節、意象和科普

愛你沒商量,過把癮就死

達康書記銀幕下,紅裙子冰淇淋的愛情故事

GIF/63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細節殺手 的精彩文章:

一眼識爛片之海報篇
《記憶大師》除八對CP,還有十大疑惑?

TAG:電影細節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