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揮灑成積習 草聖亦有疵
揮灑成積習 草聖亦有疵
林散之(1898--1989),江蘇江浦人。著名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出版有《林散之書法集》等多種著作。曾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中國文聯理事、南京書畫院院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林散之書法由唐入魏,有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草書以王羲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師古法、出新意、揉碑入帖、以柔濟剛,隨手生髮,妙造自然,有一種古典的仕女美。
草聖也是人,不是神。林散之在他的草書王國里,也免不了留下遺憾。他沒能革新傳統書法,膽敢獨造。他將傳統書法中的眾多優秀素材集中起來,糅合得天衣無縫。作為自己的書法語彙,獨造性不及書聖王羲之,不及顛張狂素,只可與王多雁行。
他的草書章法勝人處在於一氣貫下,常能意到筆不到,白處當黑處寫。但細細品味起來,他為了取勢,常將上一字的末筆寫成弧形向左下方快速揮去,有時為了乘興揮灑,呼應下一字,竟忘了節制,當止不止,當斷不斷,造成通篇雷同的弧形斜線,形成一種習氣,伴隨終身。如圖「毛澤東詞
十六字令」為他書法高峰期1975年所書。「山 倒 海 萬 」等字的最後一筆都拉得很長,在整幅中形成一組弧形線。「翻 江 卷 瀾
猶」等字,為了呼應下一筆,最末一筆雖有所節制,但用筆取勢,筆筆相同,毫無變化。古人雖有一筆書,但「一筆」往往隨字賦形,龍蛇翻轉,各有態勢。如懷素大草不拘一式,無定格,確似驚蛇入草,神出鬼沒。左盤右旋,一瀉千里。
林書由於用筆習慣,常常在一行的最後一字、一片中的最後一字已沒有下一個字相應,還用這種筆法去空呼。有行其當行,無止其當止。這種筆法在他的諸多草書精品中屢見不鮮。任情恣意揮灑,乃至情感奔瀉所致,但應有擒有縱,尤其條幅、中堂,一幅作品中若出現兩筆以上的長豎,形成諸多平行直線則不妙了。學林體,一幅中字少尚無大礙,篇幅大、字多,則要注意分寸了。1998年,江蘇省的一次書法展上,有位學林字的書者,書寫的篇幅大,通篇豎畫多,又刻意誇張拉長,一眼望去,猶如無數根枯竹矗立其間。可套用李北海的語式:學林者死,似林者俗。
林散之的時代,學書大都自書齋中悟得。他的書法也只能掛在書齋中,讓文人雅士品位,可以永垂千古。若掛在大廳廣廈間,鐫刻摩崖雄峰上,則缺少廟堂氣象了。相反,會顯得孱弱寒儉。字形雖在,字魂卻在虛無縹緲間,無從追逐。輝煌山河得有輝煌之筆,這是時代使然。凡雄邁之筆,林散之則顯得無能為力。
他精擅墨法,尤其被人稱道的漲墨、濕墨,雖幾近墨團,,但如果拿這類字對著日光看,可見筆筆中鋒、筆筆脈絡清晰。此種用墨、用筆既取法王覺斯,更多的卻取自其師黃賓虹。尤其林的行書用筆的橫豎呈弧形,帶框的結體呈倒梯形,更是黃氏家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林散之是站在黃賓虹的肩膀上繼續攀登,黃賓虹則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中國20世紀一座書法巨峰。
林散之草書精品冊頁《自作詩三首》賞析:
賞析提要:悲痛交加的心情,艱澀多頓的點線,任情恣意的章法,這幅作品是反映林散之先生情緒變化的代表作。作品先後4次著錄。
草書是書法中藝術性最強、變化最多、難度最大的一種書體,同時也是最能表達書法家心聲、風采、神韻的書體。書法家筆下流出來的各種線條,雖然靜靜地躺在平平的宣紙上,卻忠實地反映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大畫家呂鳳子說:「凡屬不愉快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出一種艱澀狀態,停頓過甚就顯示焦灼和憂鬱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評價張旭時說:「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在歷代傳世的作品中,不少作品就是由於情緒的影響而成為名作的,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張旭的《古詩四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這裡我們和大家共同欣賞的草書佳作《自作詩三首》也是如此,是林散之先生在得知摯友李山喪子,內心極度沉痛的情況下完成的。
草書《自作詩三首》是冊頁。尺寸為 41×280㎝,約
10.3平方尺,印有「散之信璽」(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精緻,品相十全。內容是:
秋思
案上詩書常亂疊,重重疊疊似瑤台。
秋來何事慵如此,為有書鴻久未來。
寄曼叟
門前一道水灣灣,水上人家獨自閑。
忽憶江東老曼叟,卻尋殘墨畫秋山。
學畫
閉門無事學荊關,塗抹經年尚未完。
點點斑斑畫錯了,又從秋雨學房山。
李山,著名畫家。畢業於浙江美院,早年在新疆工作,後來調入江蘇省國畫院,之後定居美國。擅長畫新疆風土人情,尤以畫駱駝出名,畫風剛健柔情,意境深沉,作品多次在北京等地展出,受到郭沫若等名家的稱讚。李山和林散之先生是同事、摯交。李山作畫,林老題字。李山辦畫展,林老寫展名。林散之先生很喜歡李山畫的駱駝,為李山新疆畫稿題詩:「五月天山雪,駱駝叫暮寒。不辭千萬里,兩度玉門關。」1981年李山赴美國舉辦畫展,之後獨自定居紐約。林老時常想念異國他鄉的李山,1986年的一天,忽然得知李山的兒子李江在南京出事,林老頓時血壓升高,兩腿發軟,心如刀絞。林老對李山的感情太深了,對李山的兒子太熟了。如果遠在美國的李山知道父子陰陽兩隔,一定是悲痛欲絕,後悔到美國定居。2011年
8月24日下午,林散之學生庄希祖教授在成賢街寓所談起林老當時極度悲哀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他說:「林老是在為李山噓吁良久之後寫下這幅冊頁的,書寫時有扼腕同悲之感。當時林老一句話不說,眉頭緊鎖,咬牙切齒,全神貫注,豪氣逼人。書寫的速度比平時快些也更用力些,他邊寫我邊拉,我被他書寫時的豪氣激情所震懾,就像被電流擊中一般,眼中滿含淚花。我在林老身邊多年,很少見到老人書寫時有如此之心情,這是林老對遠在美國的好友李山喪子之痛感同身受的體現,也是林老
89歲高齡時寫出的晚年精品代表作之一。」
這種表現特殊的情緒,在瞬間極度痛苦和深度焦慮之中創作出來的作品,他人無法效仿,就是林老本人恐怕也無法重複第二。這幅作品層次豐富,節奏強度隨時變化,隨機性較大,意在筆後的因素諸多。
細看作品可推知,林散之先生當時完全沉浸在悲痛怨恨激越的情緒中,越想越痛,越痛越想,縱筆豪放,任情恣性。如「台」、「慵」、「如」、「鴻」停頓較多,特別是第七行「如」,請看特寫部分,從運筆的墨跡來看,至少有四到五次停頓,說明林老這一時刻的心情特別難受。還有「斑」的最後一筆也是多次停頓,這種墨像在林老先前的草書作品中是沒有的,顯示出林老極度的焦灼和憂鬱。再從章法上看,作品前一部分是階梯形布局,如第二行「案上詩書常」是頂天立地,第三行「亂疊,重」,天和地開始變大,第四行、第五行隨著行次的變化,顯現出階梯式布局。接著從「秋來」到「一道
」,這六行又不是階梯式,變成了起伏式章法。從「水灣」到「房山」,又變成了縱有行橫無列的布局。林散之先生對老友喪子引發的焦慮不安的情緒,表現在這幅草書作品上是激情奔放,無意於書體的工整,無心於漏字,也無心什麼章法,就是隨意而寫,真情流露,有一種欲罷不能、一吐為快的創作心態。從現代審美來看,正是這種生辣感,正是這些真實、自然,無一點刻意做作的線條,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倒數第五行,由於停頓過甚,將「斑斑」巧妙地寫在了一起,真是妙不可言。如果不注意,肯定會認為林老漏了一個「斑」字。再看整個作品,滿紙飛白,縱橫開合,跌宕起伏,一頓再頓,頓挫鬱勃,盪人心肺,從而成為林老晚年的極精之作。正如先生詩云:「有法即無法,無法即有法,下筆如有聲,千古存一辣。」
草書精品《自作詩三首》先後 4次出版。1997年
9月,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書法集》。2000年 6月,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書法藝術解析》。2003年
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家全集林散之》。2012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草書代表作《自作詩三首》,現仍由林散之學生、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曉庄學院教授庄希祖先生收藏。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賞析提要:作品 5次著錄,淡墨禪意,以圓為主,極具立體感、金屬感、現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絕筆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熱鬧非凡,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孫女,還有學生等 20多人歡聚一堂。因林老身體日漸衰弱,家人決定提前為他慶祝 92歲生日,壽宴全程錄像。人逢喜事精神爽。林老十分開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還喝了點酒。
之後沒過多久的一個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後突然叫二兒子林昌庚教授拿紙拿筆,說要寫字。這時候哪能寫字?林昌庚教授叫父親好好休息不要寫,林散之先生兩眼圓睜,怒視林教授,急得用拳頭直捶桌子。教授不敢違命,連忙裁了兩張窄窄的宣紙條鋪在他面前,立即磨墨。這時林散之還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這是反常現象,立即打電話叫攝影技術比較好的三女兒貝青趕來為父親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這樣描述林散之先生書寫《生天成佛》情景的:「父親喝了點人蔘汁,閉目養神了半個多小時,用有氣無力的筆在宣紙上寫了『生天成佛』4個字,寫好後,我在他指定的位置蓋了印章。他閉目端坐,顯得那樣安詳、超脫。他彷彿在告訴我們,他即將走完這個世界的終點,邁向另一個世界的起點。」
林散之先生寫下「生天成佛」後,再也沒有拿過毛筆,1989年 12月 6日離開了人間。《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絕筆,由於這幅作品內容特殊、時間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種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這幅絕筆之作,有人還用這幅作品的內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題目,從而使《生天成佛》成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響最大的代表作。
林散之書法代表作《生天成佛》75×20㎝ 林散之藝術館收藏
《生天成佛》,條幅,尺寸為75×20㎝,約2平方尺,落款散耳,鈐印是「散之信璽」(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精細,品相十品。
林散之書法代表作《生天成佛》(局部1)
這幅作品線條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具體特點有三:一是淡墨禪意。「八九年十月」為淡墨所書。「年」字的兩橫,還有「八」字,墨色更淡。有「淡墨宰相」之稱的董其昌認為,用淡墨書寫,顯得空靈,極有禪意。林散之先生這裡的淡墨,已將書理、禪意和書法內容「生天成佛」融為一體。二是以圓為主。「生天成佛」的線條都是圓的,每個字最後一個筆畫的收尾,圓得十分明顯,還有「成」字的一點也是圓的,墨色豐潤,濃淡分明。這種墨像在林散之先生草書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三是極具立體感、金屬感、現代感。請看這幅作品的局部,如果再用一個放大鏡,你就會驚奇地發現,作品的線條立體感很強,洇滲在每一根線條旁邊的淡墨,就像排筆寫完字以後,為了增加立體感,而在筆畫的同一方向加上一條淡淡的細線,彷彿是字的影子,立體感特別明顯。尤其是「成」的彎鉤,「佛」字的最後一豎,好像沐浴在陽光下,顏色過渡十分自然,金屬感極其強烈,現代氣息濃厚。據了解,這種內容的作品,林散之先生一生就寫過兩幅,而且都是2平方尺的條幅。
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生天成佛》先後著錄於 2001年的《林散之藝術館館藏精品集》、2005年的《林散之與禪》、2006年的《林散之書法集》,還有2007年的《林散之》、2012年的《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林散之書法代表作《生天成佛》(局部2)
有人說,林散之先生這幅作品中的「生」寫錯了,應該是「升」。是「升天成佛」,而不是「生天成佛」。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就是「生天成佛」!林老經常寫的聯句「生天成佛謝靈運,曠世知音鍾子期」。「生天成佛」乃此聯的縮語。林散之先生一生信佛,而且佛緣很深。他的媽媽信佛,他的女婿李秋水也信佛,虔拜觀音。他的墨緣朋友中,有不少是居士、法師,圓霖大師就是其中之一,最大的、最有名氣的是中國佛教界公認的領袖趙朴初。林散之先生的詩集《江上詩存》中也有很多反映佛教思想的詩句,如《昔游十八首》的最後一首《歸來》:「萬里我歸來,詩稿攜滿袖,口口阿彌陀,佛光照大地。」錢征先生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林散之與禪》。佛家認為,生命無始無終,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恪守十善的人死去就可能轉生於天上。「生」這個字蘊含著「輪迴」的意思,符合佛學的要義,而「升」講的是一種單向運動,與佛教對生死的看法不太相符。
作品《生天成佛》由林散之藝術館永久收藏。
――選自《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第29頁,文物出版社


※莫是龍書法藝術以及草書《陶潛移居詩軸》
※孫學峰:《清代書法的取法與風格演變》
※王羲之《力東帖》,《執手帖》,《吾怪帖》
※汪永江論印語
※唐代張模書《梁公神道碑》
TAG:聞是書畫 |
※「老樹畫畫」劉樹勇:有感而發,隨性揮灑
※筆情墨趣 率意揮灑——王鵬的花鳥畫藝術
※本-西蒙斯休賽期訓練合輯!揮灑的汗水會變成奪目的表現
※肆意揮灑的青春
※在點與點之間揮灑塗鴉藝術
※吳昕現身科切拉音樂節,隨意一個動作揮灑青春洋溢
※橘貓因太胖被主人拋棄,無奈踏上減肥之路,在跑步機上揮灑淚水…
※揮灑青春汗水
※你在隨性揮灑創作,古人卻在謙虛臨摹經典!
※劉昊然:揮灑不盡的青春,雙眸釋放攝人心魂的光芒!
※文徵明行草《雪詩卷》,隨意揮灑筆精墨妙!
※李白為楊貴妃揮灑筆墨,二人之間真有情愫?溺水而亡與楊貴妃有關
※筆墨作佛事,揮灑寫春秋
※文徵明雜花詩卷:縱筆揮灑,風神秀勁!
※揮灑汗水,鑄就人生輝煌
※國畫寫意彩墨山水,縱筆揮灑陰陽相生寄予神韻,精到之技孕育玄機
※徐右冰:草書是最能傳情達意、揮灑性情的一種書體
※崔寒柏楷書尚法自然字隨意往,雍容莊嚴揮灑大方,有隸書筆意
※灑藍釉——揮灑自如的美,藍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和李杜是三種不同類型的詩人李白寫詩的天才的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