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它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這就是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漢武帝

產生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廢除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後來,使用西方公元紀年。而也有少數人提出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世界紀年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恢復年號的建議。

年號,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使用規則

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辟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在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藩屬國,通常會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是一種對天朝效忠的表現。以古代朝鮮為例,明朝亡之後,除與清朝文書往來,內部官方文書俱用明朝年號,改用中國干支或國王在位紀元,至於民間仍有堅持採用崇禎年號者,甚有直到崇禎三百餘年者,與鄭氏一直採用明朝永曆年號,極為相似。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中國歷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目在數百以上。梁啟超的統計是316個;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個。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并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年號——帝皇的logo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國家,在二千多年的大一統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傳承這些信息的書籍有正史、野史,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漢以後正史書籍所記載的朝代信息,總喜歡用皇帝年號來描述發生的時間,如永樂多少年、乾隆多少年、康熙多少年等,而不是用什麼皇帝多少年來記載,又比如用年號記錄傑出皇帝所創的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明清以後,我們更喜歡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年號究竟有什麼功能,漢武帝以後的歷代帝皇都要為自己起一個年號?通俗的說,年號就是皇帝的商標。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步輦圖

年號,起初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後來經過發展還可以表示祈福、歌頌以及改朝換代用來象徵新朝確立。字數一般為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

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等。

中國古代新皇帝登基後一般都要啟用新的年號,一方面象徵新一代領導核心建立,與上一代皇帝區別開來。

新朝建立自然要體現本朝的領導體系特點,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年號這個標籤也要改。另一方面體現了新皇的思想、執政理念,鞏固思想、政治上的統治。就類似於今天,一個國家的新首腦即位往往會提出自己的執政理念。

年號的更改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改,比如不能在前皇帝逝世那年改元,都是過了當年,第二年再改元,而且選擇的都是吉利祥瑞的詞語,以期望創立國泰民安、強盛的帝國,名流千古!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武則天

年號在中國使用的時間很長,但在先秦至漢初無年號,直至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

此後便形成了制度,歷朝歷代帝王都要給自己用一個年號,遇到"天降祥瑞"、內訌外憂、改朝換代或避諱等,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這就造成了一些帝皇年號多的有十幾個,像漢武帝就用了十一個,漢武帝見長星現,改號元光,獲得白麟,改號元狩;獲得寶鼎,改號元鼎等。

但到了明清兩代的帝皇基本只用一個年號了。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據統計2000多年下來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年號有500多個。

作為帝皇任期內的標籤,不僅要在政治上、社會生活中凸顯出來,還要在經濟上體現出來,得益於帝皇這些「虛榮心」,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年號錢,比較著名的有永樂通寶、康熙通寶、乾隆通寶。

一般改一次年號都要發行一套年號錢,年號錢可以昭示皇帝聲威,宣示國家信譽,同時統了一貨幣,防止外來貨幣擾亂經濟。

年號錢上標明了皇帝的年號,這些標明了自家出處的貨幣對古代貨幣歷史的研究可是幫了大忙的,收藏價值也是極高的。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乾隆通寶

年號除了最基本的紀年作用,還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們的正統標誌,代表政權的合法性,稱為「奉正朔」。

所謂"奉正朔",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號紀年。如三國的以誰為正統,陳壽《三國志》以三國並列,各用各的年號紀年紀事,而習鑿齒《漢晉春秋》則認為蜀為漢朝偏安,以蜀為正統。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東晉十六國前涼張軌,因對晉稱臣,奉行晉的年號紀年,明朝時期的朝鮮就一直沿用明朝時期的年號,即便明朝滅亡了,朝鮮還是繼續沿用崇禎的年號。擁有正統地位在封建社會爭奪天下過程中你就有了天時、地利、人和中最重要的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國時期的劉備的發跡很大程度上就是擁有了漢室正統這個身份,前期的劉備可是被曹操打得生無可戀,但得益於劉氏正統這個身份,眾多百姓、出色的謀士願意輔助他,最終鹹魚翻身建立了蜀國,乍一看有點像今天的品牌效應了。

因此,可以說年號是歷代正統王位、皇權的標誌,有了年號就有了正統王位、正統皇權的標籤,在籠絡人心、政權合法性上就佔得了先機。即使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大內亂時期,很多新建立的政權都沒有敢打破正統而僭越,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

鑒於年號之於正統和僭越之重要性,中國歷史上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農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以表明自己是承天命,繼承大統。

該制度我國已經廢止,但日本至今使用,對歷史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盟誓》

年號為中國古代首創,是古代帝皇獨有,有昭示正統、昭顯王威的作用。

中國的年號制度還對古代日本、越南的年號使用產生了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仍保留君主制的日本還在使用年號。

中國的年號制度終於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

雖然袁世凱稱帝使用過洪憲的年號,但不被正統史書承認。

年號,作為家天下的專有產物,它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標誌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不可磨滅,它是中國歷史中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古代皇帝怎麼取年號?

新的年號多由皇帝自己命名

過去用於紀年的年號,往往也是重大歷史變革的標誌。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之後,歷代帝王無不以年號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國理念,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年號共有八百多個。經研究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年號都與《周易》有關,或直接源於《周易》的經傳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來。

按歷史慣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統治期間遇到祥瑞災異、政局變化等都要改元,即啟用新的年號。因事關重大,新的年號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們先擬出幾個名號,再由皇帝欽定。如北宋熙寧末年,因王安石罷相,宋神宗決定從幕後走到前台,親自出馬主持變法。於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擬名號。近臣草擬了三個名號呈上去,分別叫「平成」、「美成」、「豐亨」,結果宋神宗均不滿意。他批覆:「成字負戈,美成者,犬羊負戈。亨字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最終把新年號定為「元豐」。

宋神宗選年號「元豐」 希冀變法成功

宋神宗的批覆,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和願望。就是既想成就富國強兵大業,又不想與他國發生戰爭(認為「成字負戈」,有戰爭之象);既想國運亨通又不敢用「亨」字(擔心「子不成」,不利後代)。而「元豐」二字則寄託了他想通過變法取得豐碩成果的願望,這兩個字除了文字本身的含義外,還含有《周易》的理念。

《周易》第一卦為乾卦,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第一個字就是「元」。《周易》的「元」字,既有「大」與「始」的含意,又代表「善之長」,還象徵「三陽開泰」、萬象更新的春天。孔子認為,「元」是乾卦「四德」(即「元亨利貞」)之首,是萬物生成的根元。如以人事比擬,「元」就是仁人君子。「豐」則是《周易》第55卦的卦名,這一卦由八經卦的離卦和震卦組成,離卦在下,震卦在上。「卦辭」說:「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彖傳」解釋說:「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意思是,「豐」就是「大」,下卦是「明」,上卦是「動」,光明而充滿活力,所以豐盛。王者應效法此卦,行事崇尚盛大,像太陽一樣普照天下。當時宋神宗對變法能否成功心存憂慮,豐卦的「卦辭」和「彖傳」說「勿憂」,在某種程度上解除了他的憂慮。「明以動」、「宜日中」的聖人之言對他實施「元豐改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代皇帝對《周易》的「元」字情有獨鍾

「元豐」這個年號,只是宋代與《周易》有關的年號其中的一個,其他的還有「乾德」、「乾興」、「大觀」、「乾道」、「嘉泰」等等。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即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所用的「建元」,就刻上了《周易》的烙印。而且在漢武帝用過的11個年號中,有7個帶「元」字,可見他對這個代表萬物之始的字情有獨鍾,反映了漢武帝對改造世界的強烈願望。此後,漢昭帝以「始元」、「元鳳」、「元平」為年號;漢宣帝用過「元康」;漢元帝用過「初元」;漢成帝用過「元延」。東漢時期還出現了「元和」、「永元」、「元興」、元初」、「元嘉」等年號。

到了西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炎在定年號時又想到了《周易》,他即位後定年號為「泰始」,希望自己能夠開啟一個「天地交泰」的新時代。十年後,他又在《周易》里找到了另一個年號——「咸寧」。這個年號出自乾卦」彖傳」一句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意思是《周易》以象徵天的乾卦為首,如果王者能踐行天道,就可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

唐太宗「貞觀」年號意為以正道治理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乾卦的「彖傳」雖然只有區區57個字,就有「大元」(出自「大哉乾元」)和「大明」(出自「大明終始」)成為元朝和明朝的國號。此外,「乾元」、「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貞」、「咸寧」等七個辭彙曾分別被用作年號。如三國魏明帝曹睿、東晉海西公司馬奕、十六國後趙石勒、北朝孝文帝元宏用過「太和」,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用過「大明」,南宋孝宗趙昚用過「乾道」,大理皇帝段智興用過「利貞」等。

隋唐時期,君臨天下的帝王更加偏愛以《周易》來命名年號。如隋煬帝取年號為「大業」,語出《周易》「繫辭上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個年號,本義是王者應以仁愛之心使其恩澤普施於天下萬物,方能稱之為「盛德大業」。而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三征高句麗,使人民疲於奔命,造成天下大亂,最終不僅沒有成就「大業」,還導致了隋朝的覆亡。這是典型的名不副實,只會用《周易》的詞語裝飾門面,而不是真正踐行《周易》的理念。

正是因為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貞觀」。

「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傳」:「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裡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人事的吉凶,治道的盛衰,也決定於能否履行正道。「貞觀」這一年號的內涵,就是要以正道治理國家。而唐太宗為政,確實沒有違背這個宗旨,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

明清兩代一帝一號 源自《周易》的不少

唐代取自《周易》的年號,還有唐高宗李治用過的「咸亨」,語出坤卦「彖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唐睿宗李旦用過的「文明」,語出乾卦「文言傳」:「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公元712開始用的「太極」,語出《周易》「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玄宗用過的「先天」,語出乾卦「文言傳「:「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另外,唐肅宗李亨用過的「乾元」,唐代宗李豫用過的「永泰」,唐德宗李適用過的「貞元」,唐順宗用過的「永貞」,唐文宗李昂用過的「太和」、「開成」,唐宣宗李忱用過的「大中」,唐懿宗李漼用過的「咸通」,唐昭宗李曄用過的「乾寧」、「天祐」等,均出自《周易》。可以說,唐代幾乎每任帝王的年號都與《周易》有關。

明清兩代帝王基本上都是一帝一號。明代與《周易》有關的年號有「景泰」和「泰昌」。清代的年號則多出自《周易》,如努爾哈赤的年號「天命」,出自無妄卦「彖傳」:「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皇太極年號「崇德」,出自隨卦「象傳」:「雷出地奮,先王以作樂崇德。」還有「乾隆」、「嘉慶」、「道光」等,均出自《周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雍正雖每天睡4個小時,但與兩位皇帝相比,並不算最勤政愛民的
應該讓後人知道的10條抗日神劇的套路,以及對當代的消極影響
古代差點俘虜劉邦的匈奴,35萬人去哪了,他的後代為什麼不承認
慈禧的屍體三次從棺木中放來放去的原因和經過,據說屍體被侮辱
這些國家首都被80%人弄錯,東京、悉尼不是首都,該國沒有首都

TAG:觀天下知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被帶帽子最多的皇帝,雖然後世人罵他,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
他是歷史上最不一樣的造反者,竟然還成功了
如果當初他跟了項羽,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但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康熙的功績都是吹出來的,真正歷史上他的表現非常不堪
他對中國歷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最被人低估的皇帝!
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它曾是安卓蘋果的死對頭,如今沒落至此
如果他不死,歷史將有可能改寫,袁世凱說這個鍋我不背
中國歷史上驟然消失的三個人,蹤跡至今不可尋,太詭異了
他是歷史上最強悍的皇帝之一,臨死的決定,現在看來卻讓人不寒而慄
歷史上最可惜的儲君,有實力卻錯失皇位,如果他當皇帝將改寫歷史
此國歷史上由罪犯成立,沒想到二戰中卻將日本打的後怕不已
這種水果雖然很少有人吃,但它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城裡的價格可不便宜
沒有這六人的功績,秦始皇就統一不了六國,歷史將改寫!
一個起源於中國的民族,突然從歷史上消失無蹤,至今都是未解之謎
咸豐本能改變歷史,卻因為自己年少的悲慘遭遇,幾乎毀掉了清朝
我們以前看的歷史,可能都是假的,真正的歷史要這樣看才比較靠譜
歷史上那一場令人毛骨悚然的請客吃飯,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因此被滅族
人類的歷史,彷彿就是一段不斷創造,不斷毀滅的歷史
為了守住最後屏障,眾將士寧死不降,不得以相互食之,將歷史改寫
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悲劇的公主?經歷了亡國,死後還要被朝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