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立忠:水上長城

張立忠:水上長城

張立忠:水上長城

早就聽說故鄉有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水上長城,我卻從來沒有去過,多少有些慚愧。所以暗下決心,再回故鄉時一定去看看。沒想到機會很快就來了,清明節回鄉掃墓,辦完計劃的事情後,開始了一次閒遊之旅。

九門口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境內,距山海關約十五公里。走近九門口,或許是清明節剛剛過去的原因,遊人寥寥。人氣的涼薄,倒讓歷史的氣息濃厚起來。燕山余脈上的蜿蜒長城被千年的雲霞凃抹得古肅威嚴,九江河上的城橋垛口被歷史的烽煙熏染得冷凜青森;水上長城那八個包砌著花崗岩條石的橋墩,猶如八艘古老的戰艦,靜靜的泊在河水中;九個巨大的門洞彷彿是張開了的九張大口,吐納著悠遠歲月的風雲。它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傾吐著遠古的情懷。

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一5O2年),距今己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奉旨重修和擴建了九門口長城,使其成為了萬里長城上唯一的水上長城。九門口長城全長1704米,其中跨河城牆長達一百多米,九江河從九道水門直流而過,形成了"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特而壯觀的景象。九門口長城是一個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在不足兩公里的範圍內,設施密集,工事完備,共有敵樓十二座,哨樓四座,城堡一座,戰台烽火台各一座。整個工程設計巧妙、布局嚴謹、建築堅固,是一座在世界軍事史上都難得一見的山水要塞。

觀覽九門口,它帶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獨創性。走在九門口長城上,古人的奇思妙想隨處可見,它承續著萬里長城雄偉壯觀的風格,卻又不是任一關隘的模仿和複製,它的每一處重要設施都是獨一無二的創設,獨創所以才不朽。這讓我想起了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其實創造本就是我們民族曾有的擅長,不知為何今天竟需要用大詞來喚醒?

說到九門口長城的獨創,應當首推城橋。城橋是九門口長城最核心的部分,所謂水上長城應該就指這裡。了解長城的人都知道,長城一般是遇山連綿不絕,遇水中斷不接,而九門口長城據說則恰恰相反,它是遇山中斷,遇水不絕。由於九江河較淺,而這一河谷自古就是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必須在軍事上採取封堵措施。於是,古人們便創造了城橋這一獨特的軍事建築。九門口長城的關隘就建在九江河之上,在百米寬的河道中間,古人用八個巨大的梭形橋墩,隔出了九道水門,上砌與長城一樣的城牆,城牆頂端即是防禦工事,也是一座寬闊的橋。從前面看,九門口是一座宏偉的城,而從兩側的山上往下看,它又是一座跨河的橋,這種城與橋的結合無論在建築史上還是在軍事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站在九門口關前,我似乎覺得這獨特的關隘好似一隻巨大的振翅欲飛的九頭大鳥,城橋是它的鳥身,兩側山上蜿蜒伸展的長城就是它準備騰起的兩翼。

城橋所引起的驚嘆還僅僅是開始,當我的目光從九門關口收回,投到城橋下水裡的那些巨石時,驚奇又像某種幻術定住了我的眼神。我看到九門口城下的河裡,是一片平展展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巨石鋪就的河床,這裡當是九門口水上長城的另一種獨特,這就是著名的″一片石"。當初古人在建設水上長城時,為了保護長城不被洪水沖毀,他們用了一個樸拙卻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橋墩的四周及上下游的河底,鋪砌了連片的花崗岩條石,鋪砌的面積達七千多平方米,用石一萬兩千多塊。一片石不僅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更體現著他們嚴謹細緻思慮縝密的認真精神。為了保證鋪就的條石不被洪水掏空掀起,古人在所有條石上都鑿出燕尾槽,然後用鐵水澆鑄成銀錠扣,把條石連接成一個整體,使一萬多塊條石變成一片完整的石底,形成了一個石鋪河床,看上去好似一片整塊的巨石,所以九門口關又被稱為一片石或一片石關。一片石關的叫法在歷史上極有名氣,甚至超過九門口的稱呼。

九門口長城還有一處獨特的設置,它就是「圍城"。在九門口長城門洞的兩側,各有一座方形的建築,它突出於城橋和兩側的城牆,看起來好像兩座把守著城橋的橋頭堡。從它的上口往下看,它好像一座豎井,井內用磚砌成,底下有圈門和向外瞭望或射擊的孔口;它的外側是用石砌就,與城橋和城牆渾然一體。這就是九門口長城著名的圍城,俗稱"水牢"。圍城是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水上長城修復時加建的,此時距徐達最初督建水上長城之時己過245年,為什麼要加上這樣兩座圍城?我想這一定是對實戰中經驗教訓的總結而最終確定的。所以這一設計不僅反映了古人的軍事智慧,也反映了他們豐富的實戰經驗。從圍城裡向外觀察,一下子就消除了水上長城的觀察與射擊死角,即使敵人突進到城橋之下,也逃不過圍城裡的觀察視線,同樣也逃不過圍城底下射孔發出的箭矢的射殺。圍城與城上的橋樓、箭樓及垛口形成交叉火力,組成立體的綿密"火網",有效的殺傷突近城下之敵,讓進攻之敵無處遁身,這大大提高了整個防禦體系的效力。圍城的設計在萬里長城所有的關隘中,據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九門口長城最為精彩的獨創,應為那條獨具軍事智慧的長城隧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達奉旨修築的九門口長城完工之後,又根據九門口險要的地理位置,設計開掘出一條從長城內側校軍場不通過九門口城關而秘密直通關外的山中暗道。這條隱藏在長城下山體中的暗道全長1027米,在長城內設有兩個入口:一個在點將台,另一個在老的一片石關古戰場;其出口只有一個,在長城外側。隧道規模龐大,功能完備,可以屯兵兩千多人,內有二十九個大小岩洞,分別為中軍室、駐軍室、號鍾室、兵器室、練功房、炮室、存糧庫、伙房、水井房、碾房、茅房(衛生間)、禁閉室、刑具室,甚至還設有佛室、關公與山神祭拜室等等,儼然一座完整的地下軍營。為了保證隧道內部隊長時間屯駐,還開鑿有水井,水質清澈見底,甘甜凜冽,據說可以供兩千人飲用;洞內還設計了排水系統和通風孔,以保證洞室中士兵們的正常生活。隧道即能屯兵又可以成為隱蔽兵員的場所和運送兵員的通道。戰時,守城部隊可以從隧道突發奇兵至攻城之敵身後打擊敵人,與城上部隊形成夾擊;還可以利用夜暗派出小部隊潛入敵營襲擾,甚至直接突襲敵營或重要戰役節點,為防禦部隊提供了出奇制勝的選擇和機會。正因為如此完備的作戰功能,這個奇妙的隧道被譽為"城下城"。

九門口長城的這諸多獨有的創造,反映了古代軍事家建築家超常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華,在那段不足兩公里的長城上,壘砌的不僅是青色的城磚與褐色的岩石,還有古人閃耀著鮮艷光芒的智慧和思想。恰恰是這一點,讓我對九門口長城的興趣更濃了也更持久了,我決計要寫寫它。於是回來後我查閱了大量有關九門口長城的資料,在這些材料中,我發現九門口關不僅獨特而且神奇,甚至神奇得令人震撼!在歷史上幾乎所有發生在這裡的重大戰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凡是控制了九門口關或順利通過九門口關的一方,都將贏得整個戰爭的最後勝利,及至獲取全國政權。它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掌握了它就打開了通向勝利的大門。這樣的發現或結論無疑是我此前無法想像的,所以我用了「神奇」二字。

這首先要從明朝末年的"山海關大戰」說起。1644年四月(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與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部及清軍,在山海關發生了一場大決戰,史稱″山海關大戰」或「兩石大戰"(石河、一片石)。在這場戰役中,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與吳三桂部戰于山海關西之石河一線,吳三桂自知不敵,便暗投清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不知吳三桂己降清,為了斷吳退路,遣部將唐通白廣恩率兵兩萬出一片石關立營,沒想到與正要從一片石關突入的清軍遭遇,雙方激戰,李自成部大敗退入關內,清軍順勢入關,由此即挫敗了李部包圍山海關的圖謀,也使清軍通過此關迂迴到石河戰線李自成部翼側,從而與吳三桂部形成了對李部的夾擊。三方從四月二十三日辰時(早8時)一直戰至下午申時初(下午3時),大順軍潰敗,大將劉宗敏身受重傷,軍兵死傷數萬,李自成率殘部退回北京。此一戰使李自成的大順朝曇花一現,很快退出北京;明朝則走向徹底覆亡;而清軍入主中原,建立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可謂"一戰定三朝」。此戰中一片石關雖非主戰場,但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充分表現九門口關在戰爭中重要作用的另一場戰役,是民國時期的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從山海關、赤峰、承德三個方向向直軍發起進攻。負責攻擊山海關直軍的是奉軍張學良部,張部雖然進攻勇猛,但激戰數日卻未能得手。後偵知九門口關守衛薄弱,遂轉攻九門口,主戰場從山海關轉至九門口。雙方戰至十月七日,奉軍終於攻克九門口,使直軍的長城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此後,兩軍雖經二十多天的反覆爭奪,雙方死傷上萬人,但最終奉軍站穩腳根,大部隊直趨關內,將山海關秦皇島直軍包圍,致直軍崩潰,死傷被俘數萬人。第二次直奉戰爭以直系慘敗告終,從此直系軍閥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九門口關的神奇並未到此為止,它在我軍的歷史上,也曾繼續地演繹過同樣的一幕。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進軍東北,最早出關的是曾克林率領的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的兩個團。因當時山海關為兩千多日偽軍把守,他們拒絕向八路軍投降,為避免糾纏,曾克林率部從九門口出關。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曾部在綏中的前所車站與佔領東北的蘇聯紅軍一個偵察分隊會師,遂決定雙方聯合攻打山海關日偽軍。先派人向敵軍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其投降,敵人百般搪塞拒不投降。傍晚時分,中蘇兩軍發起聯合攻擊,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消滅了山海關之敵,解放了山海關,為八路軍大部隊挺進東北打通了道路。從此,解放軍在東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最終經遼瀋戰役消滅了東北國民黨軍,東北全境解放。三年以後,東北野戰軍又一次控制了九門口和山海關,百萬大軍從這兩處入關,發動並贏得了平津戰役,致平津和華北解放。從此,蔣家王朝土崩瓦解。歷史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讓你不得不驚嘆九門口的神奇。

九門口關的神奇我想絕非偶然也並不詭異,它應該與九門口關所處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有密切關係,因為在歷史的硝煙中我們屢屢看到這樣的事實:九門口關陷落,山海關則不保,繼而京津不保。這個殘酷的鏈條說明了九門口"京東首關"的稱譽,絕非浪得虛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這座偉大的軍事關隘面前,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和偉大的軍事奇蹟,更感覺到一個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個古老民族的燦爛神韻。我從這裡領受著古人的哲思與精神的啟迪。九門口長城無疑是一座古代王朝的軍事建築,但它又何嘗不是一個古老民族追求與渴盼、熱愛與保衛和平的偉大創造?在這一宏大的關隘上,戰爭與和平就是如此緊密的纏連在一起,它彷彿在告誡我們,硝煙雖己散去,戰爭卻從未遠離。

張立忠,筆名長白晚鐘,遼寧綏中人,現居住于吉林通化市。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業餘文藝創作,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多次在瀋陽軍區獲獎。1992年因病停筆,2014年恢複寫作,有20多篇散文刋發於《齊魯文學》《河南文苑》《東南文藝》《作家世界》等媒體。散文《鳳珠》獲第二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賞雪》《母女》獲三、四屆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二等獎,《探營》獲吉林省建黨九十五周年徵文二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遊作家 的精彩文章:

羅飛增:走進千年古村
蘇強:夜郞古地桃花源
章革偉:有關西藏的記憶
迷人的碧塔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TAG:旅遊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