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燕台七子」與宣南文化

「燕台七子」與宣南文化

中國的文化中心明清之際移到了北京,究竟具體在什麼時間?以哪一個人物為代表,至今沒有人去探索。很多人想當然地說:明清時北京是國都,國都就是全國政治、經濟的中心,當然也就是文化中心了,這種說法顯然有些空洞瓠落。一般來說,政治中心是和國都密切相關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則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國都對造成這樣的基礎和條件提供重要的支撐,但不是絕對的,尤其在時間上更不可能如影隨形似的與國都興廢同步。我感覺,宣南文化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宣南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中心則是在清初,是以「燕台七子」為標誌的。

清朝初年,吳梅村、龔鼎孳、朱彝尊、陳維菘、陳敬廷、趙執信等文學大家都先後在北京宣南居住過,儘管他們名氣比「燕台七子」中誰的名氣都不低,但是,他們沒有成就「燕台七子」那樣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詩詞為基礎和以詩詞為最高標誌的,「燕台七子」就是這樣一個以詩詞為本色的團體。「燕台七子」有宋琬、施閏章、張文光、陳祚明、趙錦帆、嚴沆、丁澎等七人,但是圍繞在他們周圍還有更多的當時詩詞界名流。名義上「燕台七子」領軍人物是宋琬、施閏章,實際上一個更重要、更核心、更有影響力的人物是王士禎。王士禎不僅積极參加「燕台七子」的活動,積極支持「燕台七子」的詩詞創作,竭力維護「燕台七子」的作家群,他還以「燕台七子」為圭臬,提出文學創作中極具影響力的「神韻」說,而這一學說也無疑被「燕台七子」接受和實踐。

王士禎不愧是清初傑出詩人,為一代宗匠,順治十五年他中戊戌科進士,順治十六年,任揚州推官,康熙十七年,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儘管享受著部長級待遇,幾代皇帝都對他恩寵備至,然而他一直以文人自居,以詩人自居,為文學事業奮鬥了一輩子。史書稱他是在康熙後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的,他創「神韻」說,其流風影響深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鍾(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能達到「天下翕然應之」足以說明他的成就與影響。他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

以王士禎為中心,進而有王氏三兄弟王士祿、王士禧、王士祜,再進而是「燕台七子」實際上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北方作家群(以山東作家群為主)和南方作家群(以江浙作家群為主)大匯合,形成了以北方作家群為主的中國文化北上的局面。王士禎與宋琬同是山東人,王的真正籍貫在諸城,宋琬的籍貫是萊陽,同是膠東人。山東當時文風很盛,趙執信就說過:「本朝詩人,山左為盛」,山左,即指山東。趙的說法也贏得朱彝尊、陳恭尹、吳雯和洪昉思的贊同。他例舉了王士禎、宋琬,曹貞吉,李澄中、顏光敏、謝重輝、田文、馮廷魁等一大批人詩人。圍繞這些詩人身邊,還有更多詩人,比如宋琬周圍有王西樵、姜如農、董樵等諸多詩人互相唱和。施閏章在南方,也有趙雍客、嚴沆、丁澎等一些人交往聯絡。南北雙方都聚會在北京,聚會在北京的南城。王士禎《漁洋詩話》中說:「康熙辛亥,宋荔裳、施愚山皆集京師,與余兄弟唱和最久。」宋琬在他的《趙雍客詩序》,中也說:「往在京師,與施愚山諸君子以詩學相切(靡字加豎刀旁)」這些詩人聚集北京,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其繁榮興盛冠古絕今,有力地奠定了宣南文化即是北京文化中心的基礎,確立了宣南文化已經成為十六世紀後中國文化中心的地位。

王士禎的家就在宣武區東琉璃廠火神廟西側,在那裡他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趙執信描寫說:王士禎當時憑藉著自己的詩名使天下為之震動,天下的讀書人沒有不趨之若鶩的,而且王士禎聲名和官階一天比一天高大,甚至有後來的年輕人編了瞎話去結交王士禎。王士禎也不愧詩壇盟主的地位,他禮賢下士結交詩人詞人,王士禎的家門口每天賓客盈門。王士禎對琉璃廠也很有感情,特別是他喜歡書,這裡的環境滿足了他的需求。公事之餘,他就在附近淘書,他在日記中說,自己的俸祿全用來買書了,一次發現孔安國的《尚書大傳》、朱子的《三禮經傳通解》和荀悅袁宏《漢紀》,他很想買,可惜帶的錢不多,第二天早早趕到書市,發現這三本書已經被別人買走了,回來後就病倒了,十來天才好起來。他寫的《居易錄》和很多詩歌也都記載在慈仁寺買書事,慈仁寺原為宣武區報國寺,在康熙年間琉璃廠有了燈市之後,慈仁市書市就搬到琉璃廠了,前人是有記載的。

現在許多人對北京的王府,或者近代的藝人感興趣,對明清之際的文化名人就不甚了了,我很有些不平。翻開2004年《宣武區志》,記載清季以下,藝界梨園名宿有五十多人,仕宦文人一共只有三十幾人,其中真正以辭章學問被納入者,就很寥寥。可是稍稍了解中國文學史的人,誰不知道吳偉業、李漁、紀昀、顧炎武、梁詩正、王士禎、朱軾、朱筠等人,而他們的寓所都在大柵欄地區。

秋天的一個下午,我獨自一人在琉璃廠一帶尋找王士禎先生故居。我在琉璃廠東西太平巷及東北園一帶轉悠許久,並沒有發現標有王士禎故居的房屋,據史料所載的西太平巷8號和20號,我分別進去查看了。8號院院內擠滿了自蓋房,推開兩道街門,進去找老鄰居詢問,都沒有聽說過什麼叫王士禎的人物;20號院是一所有高大門樓的很整齊的四合院,月亮門內有北房五間,有東西廂房,有游廊相連,很是講究的樣子。一位段姓先生告訴我現在這裡屬於外企單位,他不知道王士禎,卻告訴我以前這裡一直是山東人居住。實際上王士禎究竟在哪所院落居住過,並不重要,畢竟歷史已經過去四百多年了,我也不相信中國磚木結構的房子能保留那麼長時間,王士禎當年的住所也不會就一個小小四合院大小。史料中說他的院落亦有林泉之勝,他手植的花木常常為登府造訪的文人墨客欣賞吟詠,可見是一座有規模的園林式住宅。其位置在西太平巷附近總是不錯的。我只希望將來就在火神廟西,建立一所、或保留一所建築,作為王士禎先生故居,陳列展示一些有關王士禎和當時文人墨客的有關著述、文物,讓人們既可以憑弔曾在北京南城活動的王漁洋先生及其它著名詩人;也可以充分展示南城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南城、大柵欄是怎樣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雪詩書畫社 的精彩文章:

TAG:鴻雪詩書畫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曼倩遺風 薪火相傳—西城區第二文化館「宣南俱樂部」曲藝專場
紅點獎獲獎作品《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宣南書館》:王玥波坐鎮,師傅連麗如粗茶淡飯,令人敬佩
宣南陳跡今猶在
這些大雜院埋藏著驚心動魄的歷史 可惜宣南九成老會館已被拆
官宣南昌艦將入列,老美:如跟科幻戰艦一對一死斗,055佔優勢
124年前這座宣南老宅發生了什麼,我們被歷史教科書蒙了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