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詩中琴 行香子·述懷

詩中琴 行香子·述懷

GIF/69K

GIF/3K

[ 行 香 子 · 述 懷 ]

宋 蘇軾

清 夜 無 塵 。 月 色 如 銀 。

酒 斟 時 、 須 滿 十 分 。

浮 名 浮 利 , 虛 苦 勞 神 。

嘆 隙 中 駒 , 石 中 火 , 夢 中 身 。

雖 抱 文 章 , 開 口 誰 親 。

且 陶 陶 、 樂 盡 天 真 。

幾 時 歸 去 , 作 個 閑 人 。

對 一 張 琴 , 一 壺 酒 , 一 溪 雲 。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

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

「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嚮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緻,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慾,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GIF/58K

撫琴,又可稱為「操縵」。

詞典說:縵,古同慢。不經心。

縵學堂,是我的天命。

載著我的琴道,要見這個世界了。

最終,

在這裡,

慢慢學古琴,

慢慢過日子。

慢慢讓自己變得更好,

慢慢的能夠全心幫助他人。

走進生命的盛宴,而,無關古琴。

從零開始跟隨巫娜老師學古琴課程

名額有限,正在招募中

詳情請垂詢:

一蕾 135 2266 5001

更多了解縵學堂請點擊以下鏈接:

縵學堂的緣起

縵學堂是什麼

Video | 縵學堂,是巫娜的天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巫娜古琴 的精彩文章:

題破山寺後禪院
芒種 盛夏將至
巫娜清談 靜坐
清夜听琴 幽兰

TAG:巫娜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