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孝有三,長輩群闢謠為大?

不孝有三,長輩群闢謠為大?

熊希靈,社會與認知

最近網上突然興起一個段子:「不孝有三,在長輩群里闢謠為大。」這一調侃爆紅的背後,是年輕網友們對自己闢謠無力的犬儒感受。俗話說「謠言動動嘴,闢謠跑斷腿」,最可氣的是自己關心的人不相信科學事實,卻篤信經過層層轉發的 N 道手謠言。

話說回來,儘管這句段子是為闢謠無力的喊冤調侃,真要嚴肅討論起在長輩群里闢謠這事兒,雖然年輕人是好意,但這種行為不僅會深深傷害到各位熱心轉發謠言的長輩,往往還可能適得其反,讓長輩們對謠言更加深信不疑,從結果導向來看,長輩群闢謠這事兒說是「不孝」,倒是個認真的結論。

關於這個問題的嚴肅討論得從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一個研究說起,普林斯頓學者 Damaris 研究發現,人在經歷了社會排斥以後可能會有更強的意義尋求動機,從而會有更多的迷信思維傾向(superstitious thinking)。所謂社會排斥,以往學者將其總結為「由於為某一社會團體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絕,一個人的歸屬需求和關係需求受到阻礙的現象和過程」(杜建政 & 夏冰麗,2008)。事實上,由於我們在社交媒體分享的一個主要動機之一就是獲取歸屬感(姚琦等,2014),分享的內容被人當眾否定,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社會排斥。

當我們將這一研究聯繫到年輕人在長輩群闢謠的現象上,不難得到這樣一個推導:「長輩出於熱心在群里分享了一條消息→被年輕人無情打臉→感到被社會排斥(拒絕)→開始懷疑人生→更加相信各種充滿陰謀論斷的謠言」。

這裡還是忍不住要重新提一下我以前的一個回答:當一個人的知乎答案長期被低點贊率、高反對率、高圍攻率包圍,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 知乎

在知乎寫答案分享的很多人是來尋求認同的,長輩們轉發各種消息到群里又何嘗沒有這樣的動機。與年輕人不同的是,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控制感會急劇下降(圖 1),而每次相信轉發謠言的過程,都有可能是一次對失去控制感的補償行為——08 年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控制感被剝奪後,會更傾向於將原本沒有聯繫的事物聯繫到一起,從而更加迷信。

我自己以前也經常在闢謠過程中被氣得哭笑不得。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希望大家以後在闢謠時能多帶上一點同理心,對於別人轉發謠言的現象,不妨可以採取這麼一種態度:只要不是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需要急切闢謠的內容,大可一笑置之,默默點個舉報即可。

而對於那些一定需要闢謠的內容,個人的建議是不要試圖長篇大論地向長輩解釋,更有效的方式是直接訴諸權威,比如官方的報道或者某些領域專家的論斷。誠然,還有些人是寧願相信民間偏方不願相信真正領域專家的,這種就不要指望改變他們的信念了,只能是直接制止他們相關的行為,要給騙子匯款的截住渠道,要吃偏方的收走藥品,沒有道理可講的時候,那就嘗試行動吧。

圖 1:上世紀基於伊利諾伊州和美國全國的抽樣調查,不同年齡段人的控制感水平

Reference:

Graeupner, D., & Coman, A. (2017). The dark side of meaning-making: How social exclusion leads to superstitious think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69, 218-222.

Mirowsky, J. (1995). Age and the sense of control.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31-43.

Whitson, J. A., & Galinsky, A. D. (2008). Lacking control increase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science,322(5898), 115-117.

杜建政, & 夏冰麗. (2008). 心理學視野中的社會排斥.心理科學進展,16(6), 981-986.

姚琦, 馬華維, 閻歡, & 陳琦. (2014). 心理學視角下社交網路用戶個體行為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2(17010), 1647-165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走進這個滿是魔幻氣息的島嶼,就像活在了史詩級大片里
大誤 · 這紅毯明明是綠的
每當想起《仙劍奇俠傳四》的結局,便是一聲嘆息
過了兩輩子的小明用故事告訴你,生不生孩子有什麼區別
外賣到了嗎?一定要等到了再看這些電影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孝有三,家族群闢謠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