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後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餘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發現』,這一次是看『變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近年來,青藏高原資源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需要通過綜合科學考察提出應對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麼?看點有哪些?新華社記者分別專訪了四條科考線路的負責人。


為「長大」的高原湖泊「做體檢」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涼苦寒之地。事實上,這裡分布著大大小小1000多個湖泊。自1990年以來,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經增長1000多億立方米。

「這相當於增加3個三峽水庫的水量。」湖泊與水文氣象考察隊負責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朱立平說,「色林錯也在近年來不斷擴大,已超越納木錯,成為西藏第一大湖。」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面積變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錯,其湖泊面積從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擴張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積和水量的增大,對局部氣候乃至東部季風區的旱澇都可能產生影響。「長大」的高原湖泊亟待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朱立平介紹,此次考察將對包括色林錯在內的藏北湖泊群進行湖底地形圖的繪製,並對水體參數進行測量。「我們需要知道,高原氣候變化讓湖泊到底產生了哪些改變。」他說。

不同於以往,無人船將首次應用於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氣象考察,設置好船隻航線和測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電導率等參數一測便知。

此外,科考隊還將鑽取水底沉積岩芯,它是重現湖泊歷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說:「青藏高原在兩三萬年前也經歷過一段『大湖期』,那時的色林錯和納木措甚至是連在一起的。通過鑽取沉積岩芯,研究歷史上的湖泊擴張及其與當時生態環境的關係,可為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破譯冰「芯」中的氣候、環境「密碼」

想知道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青藏高原溫度和降水的變化過程,科考隊只需通過鑽取冰芯便能「穿越時空」——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記錄保存著過去的氣候變化信息: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可揭示高海拔溫度變化,冰芯積累量記錄可恢復高海拔降水變化,從而為區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數據補充。

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負責人、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介紹,科考隊將在西藏自治區最大的內流河——扎加藏布源頭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崗日冰原,開展冰芯氣候記錄和冰川變化、融水徑流等考察工作,完善過去已有的野外觀測,填補資料空白區,揭示這一區域冰川變化和氣候變化特徵,認識冰川與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影響。

此次考察區位於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發育區。如普若崗日冰原,面積達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緯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發育冰川130條,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長江發源地,各拉丹冬南側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錯的補給源。這些冰川不但極具科研價值,而且風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顏值」。


追尋史前人類的高原足跡

古人類最早在何時踏上青藏高原?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登上高原?如何適應高海拔環境?……此次科考將圍繞這些問題尋找線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牽絆著古人類遷入和開發青藏高原的步伐。人類最早何時擴散於此,至今仍為懸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學術界傾向於認可的屬舊石器時代的遺迹,其石器標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層依據。

位於色林錯地區的尼阿木底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介紹,201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對尼阿木底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現已初步確定,該遺址距今至少3萬年——也就是說,早在3萬年前,已有人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鄧濤說,此次科考將繼續發掘有地層埋藏的古人類遺存,提取高精度測年和環境分析樣品,進一步還原人類探索高原的歷史過程及環境動因。


為高原珍稀動植物居民「查戶口」

烏黑的頸,丹紅的頂,頎長的腿——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每年冬天,總有攝影「發燒友」扛著「長槍短炮」齊聚拉薩城郊,只為捕捉它們的倩影。

鳥類愛好者們或將有一個觀鳥新去處。色林錯目前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未來,西藏擬在該地區建立集保護、教育、科研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公園。在不破壞高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遊客或許將有機會與高原精靈們「親密接觸」。

「不只是黑頸鶴,色林錯湖區內還廣泛分布著許多高原珍稀動植物物種。」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隊負責人、中科院研究員楊永平介紹,這次科考也擔負著對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數量、分布區進行摸底,為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護與生態旅遊規劃提供科學數據與建議的任務。科考隊將繪製出區域內的植被圖和動物重點棲息地分布圖。

碧湖如鑒,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藍天白雲間,黑頸鶴翩翩起舞;鮮花綠野中,野氂牛、盤羊悠閑漫步;蒼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驢自由飛奔……這派高原美景,或許離普通大眾已並不遙遠!

來源:新華社記者呂諾、王沁鷗

生物易構|更人性的生物化學試劑耗材採購平台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巨噬細胞能夠修復受損神經元?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雙鏈複製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崛起中的中國生物技術與醫藥行業
Cell:對人肝細胞癌進行完整基因組分析
人类有无可能离开银河系?为什么?

TAG:Science |

您可能感興趣

青藏高原科考再啟祁連山綜合考察 關注生態等議題
中科院等科學家合作研究青藏高原黑碳氣溶膠來源獲進展
紮根青藏高原,甘做科學研究苦行僧
科學家提出青藏高原東北緣東段古近紀構造模型
科學家通過棕櫚葉化石揭開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
科學家發現4萬年前人類已登上青藏高原
棕櫚化石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新證據
我國科學家堅守20年首次揭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活動證據
韓國學者:從科學邏輯證明,人類起源於中國青藏高原,不是非洲!
俄羅斯披露最新探月計劃;青藏高原發現棕櫚葉化石
西藏那曲等多地最新考古遺存利於論證青藏高原古人類起源
揭秘6大未解科技謎團,青藏高原會消失嗎?
青藏高原首個魚類基因組—黑斑原鮡基因組公布
青藏高原灌叢葉片碳氮磷化學計量學獲進展
四萬年前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洞穴遺址
阿魯阿卓重新演繹張千一經典作品《青藏高原》
超神秘!西藏阿里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洞穴遺址
青藏高原冰川不斷融化,科學家介入發現:背後有神秘「物質」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