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話春秋之一百四十: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閑話春秋之一百四十: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十八年,馬年(庚午年)。這一年,又有三位諸侯國國君死了,聲威顯赫如「春秋第五霸」楚莊王,微弱無聞如鄫國國君鄫子,處心積慮如魯國國君魯宣公,在《春秋》筆下,都是簡短的幾個字,死就是死了,沒有差別!如果有另一個世界,還會不會爭來搶去?還有沒有建功立業?所謂的天堂,可能是指衣食豐足、人人平等、自由無爭、幸福快樂的「大同」世界吧。這三位的死沒有區別,但他們的生是有區別的,區別的根本不是基業的厚薄,也不是人才的眾寡,而是為君者的「道」與「德」,即合於道的德行,說到底,是有自知之明。《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在高度評價楚莊王從諫如流,聽從楚國大夫杜子勸阻,取消討伐越國的行動時說:「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意思是,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睫毛。了解事物最大的困難,不在於看清別人,而在於看清自己。楚莊王之所以能夠帶領著楚國人民向偉大的「楚國夢」闊步前進,最關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當然,這種將江山社稷和民生福祉繫於君王一身的作法,還是有其巨大的局限性,被古今中外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所證實;更正確的途徑和方向是建立民主的「社會契約」,用法制化的「眾腦」代替仁治者的「獨腦」,這是人類真正的「明」,是對未來社會治理的不懈追求。

「十八年,春,晉侯、衛世子臧伐齊。公伐杞。夏四月。秋七月,邾人伐鄫子於鄫。甲戌,楚子旅卒。公孫歸父如晉。冬十月壬戌,公薨於路寢。歸父還自晉,至笙。遂奔齊。」

孔子老先生用60字記載今年8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春秋第五霸」楚莊王死了,死法與魯宣公別無二致。

(一)

十八年,春,晉侯、衛世子臧伐齊。」

魯宣公十八年,春季,晉景公、衛國世子(太子)臧討伐齊國。

去年,郤克出使齊國時受辱,因此有了「郤克之怒」,今年春天,為了消除大夫之怒,晉國發兵報復齊國。晉軍到達陽谷(今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北),齊頃公與晉景公在繒(此地無考,應該是陽谷的一個小地方)會見並結盟,齊國派公子彊(同強)到晉國作人質,晉軍班師回國。去年參加「斷道會盟」被晉國逮捕的齊國大夫蔡朝、南郭偃逃回國內,由此看來,去年只有晏弱一人逃了出來(詳見【閑話春秋】之一百三十九)。

這些年來,晉國對齊國另立山頭的作派已經忍無可忍。去年斷道會盟,明裡共同對付楚國,實際矛頭直指齊國。今年,晉國以「郤克之怒」為借口討伐齊國,雖然結果是「晉勝齊質」,但卻從更深層次上破壞了中原諸侯的互信與團結,挑起了更大的戰亂與不和。這一方面削弱了晉國在中原諸侯中的影響力,使晉國與自己夢想的中原霸主地位越來越遠;另一方面減小了楚國北進中原的阻力,更加方便了楚國以各個擊破的方式向黃河流域發展。

(二)

公伐杞。」

魯宣公十八年,春季,魯宣公討伐杞國。

晉景公討伐齊國,魯宣公乘機討伐齊國的馬仔杞國,這或許是「斷道會盟」約定的統一行動國吧。魯宣公在位的18年,始終堅持與齊國保持睦鄰友好關係,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卻拋棄自己堅守的對齊態度,轉而「向晉背齊」,真是看不懂魯宣公這個人啦!晉國能給魯國什麼樣的利益?能讓魯宣公做出如此的選擇?不管做人的德,不顧執政的義?一個人,如果內心沒有堅守,就是一個不值得信任和尊敬的人。

(三)

「夏四月。」

魯宣公十八年,夏季,四月。

《春秋》無大事記載。但按照「四時具備,方為一年」的體例要求,記載立夏時令。

《春秋左氏傳》記載了夏季魯國「如楚乞師」的事情。夏季,魯宣公派使者到楚國搬兵,想要伐齊。去年,魯宣公參加晉國組織的國際會議,協調一致對付齊國。今年初,晉國討伐齊國,魯國照樣學樣地討伐齊國的屬國杞國,這算是徹底得罪了齊國。但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齊晉陽谷交兵後,兩國在繒地結盟了,仇敵瞬間變成盟友,把跟風太緊的魯國撂在了半道上。晉老大你還有沒有誠信了?說好了要共同對付的敵人,你卻與其結為友好,你讓我魯小弟如何自處?這下輪到魯國尷尬和發愁了,晉老大看來是靠不住,於是恐懼中的魯國趕緊派人「如楚乞師」,以對付齊國。前邊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定力,就會把自己搞得非常被動和難受,現在的魯宣公便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四)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於鄫。

魯宣公十八年,秋季,七月,邾國人在鄫國殘忍地殺害了鄫子。

《春秋》用「戕(qiāng)」字僅此一次。邾國大夫到鄫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西北)去殺了鄫子。這時的鄫子據說叫世美。凡自國內虐(即殺)國君叫做「弒」,從國外來人殺叫做「戕」。繼任的鄫子名時泰,他是世美之子。此前,「鄫」在公元前642年出現過,魯僖公的女兒與鄫子有一段自由戀愛的故事(詳見【閑話春秋】之八十三、四)。公元前644年,冬十有二月,魯僖公會齊桓公、宋襄公、陳穆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邢侯、曹共公於淮。謀鄶,且東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不果城而還(詳見【閑話春秋】之八十五)。邾人總被強於自己的魯國欺負,現在反過來去戕害弱於自己的鄫國國君,如果「核心價值觀」是動物界的弱肉強食,則任何人都躲不過被強食的宿命,因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是「鐵律」。人類之所以文明,是因為在不斷探索區別於動物的「新規則」,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五)

「甲戌,楚子旅卒。」

魯宣公十八年,秋季,七月初七,楚莊王熊旅死了。

「楚子旅卒」,僅僅4字,盡顯《春秋》筆法。周天子也好,春秋霸主也罷,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降半旗也好,萬人悼也罷,說到底就是某某死了。這是《春秋》首次記載「楚君之卒」,說明楚國的國際地位因楚莊王有了明顯提高;但《春秋》從未記載楚君之葬,這是不認可楚國自封為王。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旅而不是羋旅),謚號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第五霸」。庄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因獵求士」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六)

「公孫歸父如晉。」

魯宣公十八年,秋季,魯國大夫公孫歸父到晉國去。

公孫歸父到晉國訪問,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爭取晉國不要因為年初的齊晉「繒之盟」而「親齊棄魯」,從而對魯國利益構成重大威脅。二是想借晉國人的力量來去掉「三桓」,恢復魯國公室的力量。公孫歸父(子家)是由於他父親公子遂(東門襄仲)弒殺太子,惡立了魯宣公,從而受到魯宣公寵信,他想要去掉孟孫、叔孫、季孫這「三桓」,以伸張公室的權力,順便也壯大自己的實力,在這一點上與魯宣公利益一致。

(七)

「冬十月壬戌,公薨於路寢。」

魯宣公十八年,冬季,十月二十六日,魯宣公死在路寢。

魯宣公這算是「壽終正寢」吧。所謂的「正寢」就是指路寢。一般情況,天子有六寢(正寢一,燕寢五),諸侯三寢(正寢一,燕寢二),諸侯的正寢又稱路寢或大寢,平日生活起居在燕寢,齋戒或疾病則居住在路寢。在古代,自然死亡是壽終,死在正寢得其所。

魯宣公,姬俀,魯國第二十任君主,魯文公的兒子,母為敬嬴。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1年在位18年。

(八)

「歸父還自晉,至笙。遂奔齊。」

魯宣公十八年,魯國大夫公孫歸父從晉國回來,走到笙地就逃到齊國去了。

《春秋》記載說「歸父還自晉」,是對他表示讚許。「歸父還自晉」的「還」是什麼意思呢?是稱讚的說法。為什麼要讚許他呢?公孫歸父奉命出使晉國,從晉國回來時,走到笙(魯地,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東北)這個地方,就聽到國君宣公去世、自己的家族被驅逐出境,於是就清掃出一塊祭祀用的平地,張開帷幕圍上,在國君喪禮規定的位置上,頓足痛哭魯宣公,並向他的副手詳細地介紹了出使晉國的情況,讓副手回國向新君彙報,然後從笙這個地方逃到齊國去了。

魯國有五大氏,分別是「三桓」、東門氏、臧氏同為,此時「三桓」以季孫行父為代表,東門氏是公孫歸父,臧氏是臧孫許。東門氏是「左派」,堅定支持公室壯大,臧氏是中間派,「三桓」是「右派」。魯宣公一死,「三桓」開始反攻。季文子(季孫行父)在朝堂上說:「讓魯國殺嫡立庶且失掉強大後援的,就是襄仲(東門襄仲)啊!」臧宣叔(即臧孫許,臧文仲辰之子,時任司寇,主行刑)發怒說:「當時不能治罪,後人有何罪?你想要除掉他,我臧孫許就請求除掉他。」前半句用語言批評「三桓」,後半句用行動打擊東門氏,實際上是中間派倒「三桓」。於是驅逐襄仲的家族東門氏。

讀點春秋,知點禮義。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閑話春秋之一百三十四: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
閑話春秋之一百二十六: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閑話春秋之一百二十五: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建回昏亂,雖大,輕也
閑話春秋之一百一十四: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閑話春秋之九十八:狄泉之盟,信衰誼缺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