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業的大麻煩才剛剛開始,IMAX 的壞成績只是冰山一角

電影業的大麻煩才剛剛開始,IMAX 的壞成績只是冰山一角

IMAX 裁員這件事情,之於整個電影行業而言的意義,可能比很多人理解的要重要得多。

就在幾天前,這家來自於加拿大的電影技術公司宣布裁員。包括 IMAX 在北美的總部以及它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在內,裁員總人數達到 100 人,占整個公司員工總數的 14% 左右。

業績不佳是最直接的導火索。今年第一季度,IMAX 的營業收入從去年同期的 9200 萬美元下滑到 6800 萬美元,凈利潤更是從 1400 萬美元跌到負數。而他們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同一時期的核心凈利潤也下降至 170 萬美元,縮水接近 90%。

電影公司出現波動並不罕見。這個行業偶然性太大,一部電影的失利就可能導致一個季度的業績低迷。即使是派拉蒙這樣的公司,沒有了《變形金剛》的那個季度,收入就一下子降低了 3 億美元。

IMAX 也同樣適用這條規律,畢竟它的一部分收入來源於 IMAX 電影的票房分成。「首先,必須要記住,去年第一季度是創紀錄的。」IMAX CEO 理查德·格爾方辯解道。他強調,今年還沒有一部電影能夠和獲得 20 億美元全球票房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相比。

但這並不是這家公司全部的生意。影院設備銷售也同樣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分別佔IMAX 中國和IMAX總收入的 77% 和 33%。這一部分才是 IMAX 收入下滑最快的地方,IMAX 分項列出的影院系統銷售和租賃收入從 1800 萬美元下滑到 694 萬美元。

理論上,影院設備銷售不應該是一門受周期波動影響的生意。只要電影市場前景樂觀,就會有更多的影院願意花錢購買 IMAX 放映系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IMAX 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實是整個行業的問題,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否則 IMAX 的股價也不會跌到四年來的新低。

最直觀的體現自然是票房。

2016 年,北美票房雖然增長了 2.2%,但電影票價也在同期增長了 2.6%。折算下來,這一年 13.15 億的觀影人次還不如 1995 年的水平。同一年,中國 457 億元的總票房也僅比前一年增長了不到 4%。扣除春節檔的增長,全年票房幾乎停滯,其中有 5 個月還出現了下滑。

人們並沒有減少花在娛樂上的時間。視頻網站的用戶數始終在快速增長:Netflix 的用戶人數首次超過有線電視;騰訊集團首席運營官孫忠懷預言,付費用戶少於 3000 萬的視頻網站會被淘汰。根據 newzoo 的報告,全球遊戲市場也同樣會從 2016 年的不到 1000 億美元增長到 1200 億美元。

只是唯獨對電影興緻索然。在其他各類娛樂方式佔用人們更多的時間、金錢的時候,停滯不前的電影業更像是一種倒退。

續集大片的泛濫要為此負上很大的責任。「《加勒比海盜》?這都第五部了。《變形金剛》?這也第五部了。」這是 20 世紀福斯北美電影發行負責人 Chris Aronson 的說法,「有些電影就是實力不行。」

風流倜儻、桀驁不羈的傑克船長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加勒比海盜》的北美票房超過 3 億美元。然而,一個月前上映的《加勒比海盜 5》在北美第一天的票房創下了這個系列的新低,最終票房也不會再有什麼突破。

緊跟著上映的《新木乃伊》,即便有湯姆·克魯斯的加盟,還重啟了 1999 年經典的《木乃伊》系列,首周末票房也僅為 3100 萬美元。考慮到影片 1.25 億美元的成本,這個數字慘淡至極。環球影業重啟暗黑宇宙的計劃看上去一片黑暗。

幾部拉開 2017 年暑期檔序幕的電影都未能取得成功,基本註定了好萊塢會重蹈他們在去年夏天經歷過的失敗。用時任派拉蒙副主席 Robert Moore 的話來說,「一個艱難的夏天。」

《新木乃伊》

有些諷刺的是,續集大片在十年前還被視為好萊塢的救星。彼時,電影特效行業逐漸發展成熟,特效大片因為華麗的視覺效果帶來的新奇感,聚攏了一大批觀眾。投資上億美元的特效大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投資增大,風險也增大。為了降低失敗的概率,好萊塢盯上了已經積累了一定粉絲基礎的續集電影,或者是由經典小說或者電影改編而來的故事。這個思路後來演變成中國電影人常說的 IP 這一概念。圍繞著續集電影做開發,就成了好萊塢運作的基本模式。

IMAX 實際上就是由這樣一種模式孕育出來的公司。它能夠從眾多的電影放映系統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營造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展現視效大片的魅力」的品牌形象,就像IMAX 在宣傳《新木乃伊》時寫的那樣:」只有在 IMAX 大銀幕前,你才會回想起當年被沙塵暴和木乃伊所壓制的恐懼。「

過去幾年,視效大片高歌猛進。北美票房冠軍逐漸從《雨人》、《小鬼當家》、《阿甘正傳》變成《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侏羅紀世界》,IMAX 也確實扶搖直上,年收入從 2006 年的 1.3 億美元增長到 2016 年的 3.7 億美元。

反過來,當人們不再對沙塵暴和木乃伊感興趣的時候,IMAX 存在的根基也就被瓦解了。像是目前排在 2017 年北美票房第七位的電影《逃出絕命鎮》,利用的是種族問題做出的心理驚悚感,它並不需要 IMAX 這樣的巨型銀幕和 3D 效果來展現自身的魅力。

這也是為什麼 IMAX 業績下滑對於好萊塢來說是一件大事的原因。這是一個警報,好萊塢依賴已久的特效續集大片模式開始變得難以為繼。

《逃出絕命鎮》

特效續集大片這一模式改變的是整個好萊塢。製片廠都去拍大片去了,電影業容不下那些有創造力的創作者們,因此這些人就轉去拍電視劇。

大衛·芬奇在 Netflix 做出了《紙牌屋》;大衛·林奇時隔 26 年重啟了《雙峰》的第三季;拿過金棕櫚的科恩兄弟和索德伯格也都有電視劇項目正在籌備。曾經出品過《被解救的姜戈》的韋恩斯坦影業也在不久前表示要加大對於電視紀錄片的投入。

創作者的流失意味著好萊塢真的想要擺脫特效續集大片的話,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之前,中國市場原本被好萊塢寄予厚望。

《變形金剛 4》以及《速度與激情 7》在 2014 年和 2015 年連續打破了中國引進片的票房紀錄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後者,在北美市場的票房成績是 3.53 億美元,而在中國,它的成績則是 3.91 億美元。

這一切在 2016 年也化為了泡影。為了救市,廣電總局甚至開放了分賬片的配額。原本說好的每年引進 34 部分賬片,現在變成了 38 部。6 月和 11 月都出現了好萊塢分賬片扎堆定檔的消息。但他們都沒有起到想像中的效果。

而和北美一樣的是,嘗試來分這塊蛋糕的變多了。2016 年中國上映的國產片達到了 364 部,比 2015 年增加了超過 60 部,但當年國產片票房反而從 271 億下滑到 266 億;2016 年最終共有 90 部進口片上映,比 2015 年增加了三分之二,但進口片票房只增加了不到 20%;中國總銀幕數達到了 41000 多塊,增長接近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單銀幕票房下滑也接近三分之一。

電影市場的頹勢延續到了 2017 年。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市場電影票房累積 143.43 億,較去年同期的 144.9 億非常接近。但實際上,扣除官方在年初納入票房統計口技的電商服務費的話,這一季度的票房僅 135 億,同比下降達 6.7%。五年以來,第一季度票房首次負增長。

IMAX 中國的業績也受到影響。2016 年,IMAX 中國的票房收入下滑 5%,從而導致影片業務的收入從 2850 萬美元下降到 2680 萬美元,即使在這一年上映的 IMAX 電影從原本的 41 部增加到了 46 部。

未來 IMAX 面臨的挑戰只會更複雜。首先,中美觀眾的審美趣味開始出現差異。目前在北美排在年度票房前三的電影,《美女與野獸》、《銀河護衛隊 2》、以及《金剛狼 3》在中國的表現都不突出。反倒是在北美遇冷的《極限特工 3》和《生化危機 6》在中國獲得了超過 10 億元的票房。

儘管以上提到的電影均有 IMAX 格式,但也說明大部分電影都無法兼顧中美市場。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IMAX 的應對方式要麼將更多的電影轉製成 IMAX 格式,要麼就是放棄某一個特定的市場。無論選擇哪一種,IMAX 電影的利潤率都會有所下降。

其次,以《銀河護衛隊 2》和《速度與激情 8》為例,前者的主要受眾在一線城市,25% 的票房產自這裡,三四線城市加在一起不到 30%。但是後者在三四線城市卻是主力,貢獻的總票房超過 35%。

傳統影院用不著太擔心這個,因為他們可以放映的片源充足。《速度與激情 8》受歡迎就多放幾場,《銀河護衛隊 2》沒人看,就找幾部國產片來替換。IMAX 影院則不然。每年上映的 IMAX 電影也就幾十部,這意味著《銀河護衛隊 2》如果在三四線城市表現一般,那也只能硬著頭皮放下去。

同樣是特效大片,有的簡單粗暴、打打殺殺撐滿全片,有的則懷有更強的文化屬性、需要觀眾仔細體會。不同的電影需要不同的宣傳手段和排片策略,這樣的彈性操作空間,也並不是現在的 IMAX 影院所享有的。

最麻煩的,可能還是中國觀眾對於特效大片的接受程度似乎也有消退的趨勢,看上去就像是延續了北美市場對於特效大片的厭惡。

《美國隊長:內戰》號稱是《復仇者聯盟 2.5》,然而比起真正的《復仇者聯盟 2》,票房還是少了 2 億左右;同樣是《星球大戰》系列,今年上映的《俠盜一號》有了姜文和甄子丹的加盟,票房也就是《原力覺醒》的一半左右。

這兩組影片在中國上映的檔期相近,都屬於同一個 IP,因此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他們當然無法代表整個中國電影的趨勢,但同樣的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提示可能到來的危險。

事實上,這個市場也已經有了不少先例。2013 年,趙薇導演的《致青春》拿到了 7.2 億票房之後開啟了一波青春片的熱潮。最後,作為一種類型片的青春片在中國徹底崩壞,成了人人唾棄的產物。

IMAX 和它背後的好萊塢特效續集大片模式的不同點在於,它有全球積累最雄厚的電影工業作保障,所以它不會像青春片那樣在短短兩三年內就徹底腐敗。但兩者共同點是,他們都沒有把電影創作當成是這個產業的核心,而是寄希望於一些簡單的公式,比如續集、翻拍,比如青春、墮胎,就能賺到錢。

結果就是,那些被引誘進電影院的觀眾,因為電影業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自己而感到厭倦,最終轉向其他的娛樂方式,無論是中國還是北美都是如此。

如果拍電影的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那麼電影業的大麻煩才剛剛開始。

題目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和 Wiki Common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見證德國統一的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逝世,他推動了歐洲一體化
豬流感、1918大流感、埃博拉……這些疾病的名字不僅表達恐懼,還有羞恥
你會去看一部講述一個籃球運動員在CBA成為傳奇的故事么?
耐克大裁員,一切都是為了把生意變得更快、更接地氣
軟銀千億基金的來源細節出來了,錢湊得真不容易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