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父親給女兒的三個禮物

父親給女兒的三個禮物


undefined

§ 故事


鼴鼠媽媽過世了,三隻小鼴鼠天天都跟爸爸吵著:「媽媽呢?」




鼴鼠爸爸不知道該怎麼該孩子解釋,於是喬裝成鼴鼠媽媽,一人分飾兩角。




有天鼴鼠爸爸去上班,卻忘了卸掉前一晚的妝,頂著母鼴鼠的樣子,卻穿著公鼴鼠的西裝出門。



進到公司,大家都在看他,等他發現自己忘了卸妝,已經晚了。




鼴鼠爸爸的上司是頭梅花鹿,快下班的時候,他把鼴鼠爸爸叫到辦公室。




「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鼴鼠爸爸跟梅花鹿解釋了一番。


梅花鹿聽完,跟鼴鼠爸爸說:「回家吧。」


「這是要開除我的意思嗎?」


「不是。我看了一下數據,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讓你早點回家,好跟孩子一起過生日。」



鼴鼠在洗手間卸完妝,回到家換上鼴鼠媽媽的衣服。晚上,鼴鼠爸爸給孩子讀睡前故事。




等到三隻小寶貝睡著,鼴鼠爸爸回到房間,發現枕頭底下放了一張圖畫紙,紙上畫了一個箭頭,指著床底下的位置。鼴鼠爸爸趴到床底下,看見一個紙盒,他把紙盒打開,裡面有條領帶,以及一張生日賀卡寫著:「生日快樂,親愛的老爸。」

undefined

§ 心理


近期有一部火紅的電影,引起民眾討論,就是印度影星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




描述一位摔跤手父親,原本寄望能有兒子繼承事業,偏偏妻子生下的是女兒。




剛開始他帶著重男輕女的觀念,對女兒沒有太大的期望,就等著她們日漸長大,有天和其他男人共組家庭。




沒想到女兒愛上摔角,父親也逐漸打破自己過去男女有別的刻板觀念,好比只有男人才適合摔跤,女人就該嫁人。



他真正的從家中國王的角色退下來,成為女兒的教練、盾牌和幫助女兒邁向個人理想的推手。




這是整部吸引人討論的一點:「父親和女兒之間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現代,一位父親的角色,隨著心理諮詢與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有一些清晰的成果,可供困擾於不知該怎麼和女兒相處的父親參考。

undefined

窮養兒、富養女?


更重要的是性別平等




男孩兒和女孩兒確實有所不同,這個不同包括生理結構等。



但這不表示因為有些先天的差異,孩子就必定要服從某種社會形象,因為社會的性別形象可能是刻板的,會壓抑孩子個人成長的發展。




父親是女兒認識異性的第一個模板,研究顯示,影響女兒擇偶觀的要素之一,就是父親的形象。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經常帶著一副主觀的眼鏡看世界,卻誤以為客觀,這就是所謂「熟悉化」。好比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就是必然的,就是因為過份熟悉,失去反思這當中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性。




譬如如果一個父親堅信女性不適合讀理工科,就可能將這個刻板觀念灌輸給孩子,造成女兒真的以為自己不適合讀理工科系。進而,這個觀念會隨著女兒對這種刻板印象的耳濡目染,延伸到自己未來的家庭。




如果父親認為家裡就該是女孩子洗碗、做家事,就可能造成家裡的角色扮演,女兒看見父親吃飯之後翹著二郎腿看電視。



等到女兒自己成家,她可能就會繼續默默的扮演這樣的角色,沒有察覺到自己和丈夫之間的不對等。讓女兒遭受家庭中的軟暴力、冷暴力卻不知保護自己。




所以當父親的功課之一,就是要學習戴上「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的眼鏡,開始對性別差異與平等的課題敏感一些,思考當中是否有不合理之處。




尤其從現實面說,國內還是屬於重男輕女的環境,男性更容易得到特權而不自知。




所以當面對性別平等議題,父親的自覺會成為孩子的借鏡,而孩子會帶著父親傳承的觀念,影響他們對配偶的挑選,家庭的建立。

undefined

§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女兒不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有些父親將自身對於不同女性角色的念想,投射在女兒身上,好比有句話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依賴,一個是邊界感,兩者互為父女關係的表裡。如心理學家納皮爾(Augustus Napier)、惠特克(Carl Whitaker)在《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所言,過份強調系統化的家庭,會產生「全家共生」(family-wide symbiosis)的病態依賴。




進而,過份強調依賴的父親,往往會打破與女兒之間該有的邊界。當父親意識到女兒雖然是自己的血脈,但終究是一位異性,並且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異性。




作為父親,我們尊重她的個人隱私,不隨便進她的房間,或是翻看她的日記,也避免女兒有反感的身體接觸,都是對女兒個體的尊重,這份尊重也使她明白自己在外該如何理解哪些是騷擾,哪些是一個女孩子該為自己伸張主權的邊界。




反之,若女兒被父親說得好像自己永遠都是男性眼中的弱者,永遠都得依賴父親保護才能生活,可能會造成過度依賴,但這個依賴其實是雙方的,父親害怕失去女兒,女兒害怕失去父親。




於是女兒在邊界被侵犯,內心不舒服的時候仍不敢向父親表達真實想法,以避免父女關係的破裂。



換言之,就算女兒真是前世的情人,這輩子也是另一個個體,跟上輩子沒關係。就像沒聽說分手後,前任還受你管轄,同個道理

undefined

§ 三角關係與缺位的父親


夫妻關係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影響因素之一,當夫妻之間關係好,對整個家庭呈現正面影響。




相反地,有時家庭關係的問題,來自夫妻關係的不和諧。更廣來看,夫妻之間的問題,往往會使孩子捲入其中。




同樣的,母子或父子之間的問題,也會使伴侶捲入其中。




三者中可能出現替罪羊,或是如卡普曼所說的有「受害者」,必有「加害者」,且往往會有「拯救者」,三個角色相愛相殺,逐漸擴大一個家庭的不和諧。



好比一個家庭中,父親過份關心女兒,忽視妻子,就像前段說的把女兒當成前世的情人轉世,可能造成妻子的忌妒。




妻子若是無法保持心理平衡,和丈夫溝通;同時陷入矛盾,認為吃女兒的醋,有失母親的角色,轉以其他方式發泄,好比對女兒特別挑剔,無法直率的去愛女兒。




台灣作家平路,曾自述幼年無法理解母親為什麼不愛自己,直到父親去世,母親才意外吐實說平路是幫傭的孩子。某些家庭,父親在與女兒的關係上,就像隱形人。




但是當父親缺位,母親可能就會成為父親的替代者。若她不知道該怎麼扮演父親,於是就以刻板印象中,社會提供的父親形象去教育孩子,變成一個比沙文更沙文的父親。




因此父親在家庭中堅守父親的角色,就像《摔角吧!爸爸》中阿米爾汗之於女兒的角色,他做好自己該做的,不逾越自己的權力,但也絕對不會為了避免衝突而隱身,讓女兒承受不必要的風吹雨打。

undefined

§ 結語


學會生存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擔,必須要不斷努力的補充新知,與時俱進,才能避免被社會淘汰。



與此同時,為人父的,又必須在固有的價值體系中,逐漸向年輕人的價值體系望過去,雙方彼此尋找一個和諧共處的交會點。




但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就是父親對女兒的愛。




改變的是父親要修正對於性別、家庭等觀念,以求得對女兒最大的幸福考慮。這個幸福不是以父親的幸福為前提,不該由父親獨斷的去做決定,為了避免女兒受任何一點傷,讓她失去翱翔天際的機會。




女兒的人生,是屬於她的,她擁有與父親不同的天賦,有權力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如《摔跤吧!爸爸》中的女兒,她們選擇摔角不是因為爸爸要她們這樣做,而是因為她們真的喜歡。



高浩容:哲學、教育雙博士生,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心靈馴獸師》等十多部出版品。現居上海,專職諮詢與寫作。公眾號:故事心理(studiomowen)

原作者名: 高浩容


轉載來源: 故事心理(ID:studiowomen)


轉載原標題: 父親給女兒的三個禮物|故事心理


授權說明: 合作轉載


心理諮詢師寫給父母:這些錯誤,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真的愛自己嗎? | 我編了一個「愛自己」的故事
從小缺愛的人,如何才能幸福?丨持愛的人,才能有恃無恐
當專家倡導快樂學習,到底「快樂學習」是什麼?
「不跌到谷底,我的難受就不足以讓自己改變」

TAG: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獨屬於父女的尋寶遊戲,每次看望女兒,父親都會在女兒家中藏140塊錢作為禮物!
父母給女兒送的最珍貴的禮物應該是什麼?
陳赫送女兒的情人節禮物盒上,用四個字表達了對女兒的愛
女子的閨中秘術,才是古代母親給女兒的嫁妝…
父親寫給女兒:對一個女人最好的想像與祝福
你願意做哪個父親的女兒
賭王最醜女兒出櫃,曾帶女友去母親葬禮
寫給三歲的女兒
女兒給父親發了三張芒果的照片,父親立馬意識到了女兒的危險
給女兒的約定:一位父親和他的獎學金之旅
母女殘疾,父親住院,女兒新年願望:給媽媽洗個澡!
夫妻嫌女兒丑被拋棄時隔二十年母女在此相遇女兒的行為讓母親懺悔
三個女兒眼中的母親:慈母的胳膊是由愛構成的
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
城裡女兒回娘家,農民父親只做一道菜招待,女兒的舉動讓父親哭了
母親4次謀殺女兒 為什麼一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那麼殘忍?
媽媽帶著兩女兒參加丈夫喪禮,女兒們說了一樣的話
母親卧床,兒子出去遊玩女兒伺候三年,母親卻把所有遺產給了兒子
父親給女兒送去半條魚,女兒卻因半條魚而死
四十歲的母親和女兒一同懷孕,知道女兒的想法後,母親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