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後美院小夫妻:畢業返鄉「塑菩薩」 訂單排到三年後

90後美院小夫妻:畢業返鄉「塑菩薩」 訂單排到三年後

許明笙(右)和朱悅,是一對「90後」小夫妻。兩年前從中國美院雕塑系和服裝系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到浙北偏僻的小山村、湖州吳興區埭溪鎮沙灘村,接過父輩手中的泥塑手藝。許明笙說,泥塑手藝是中國傳統技藝,也是傳統文化,這也算是盡自己專業所長,除了喜歡,還有就是信仰了。 儘管工作時間僅兩年,由於喜歡加上敬畏,小倆口手藝和口碑深受歡迎,「塑菩薩」的訂單至少排到三年後。

在吳興區埭溪鎮沙灘村的兩間不起眼的屋子,裡面擺放著各種泥塑,大多是民間神話傳說人物,造型迥異,神情逼真。屋外的空地上,井然有序地堆放著製作這些塑像的原料及工具,還有一些精心打磨的樣品——這裡便是許明笙的泥塑工坊。

泥塑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門民間藝術,上溯至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達到頂峰。泥塑製作工序十分繁雜,立架、上泥、修光、補縫、封漆、上膩子直至打磨、勾底、瀝粉、貼金,多達80道工序,前後耗時短則幾個月,長則二、三年。 圖為許明笙和父親許良國今年在江蘇溧陽儺文化博物館內完成的作品《張勃治水》。

雕塑藝術神像,在農村裡也被俗稱為「塑菩薩」。父親許良國是祖傳泥塑手藝,在江南一帶的寺廟道觀,許良國塑的泥像數以萬計。許明笙從小就在父親影響下與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看到那些金光閃閃的佛像,心中充滿了敬畏。經常找一些泥土捏泥人,8、9歲時就已經將泥塑捏的有模有樣。6月13日,在江蘇溧陽市社渚鎮宋村的一座關帝廟裡,許明笙正在進行最後一道瀝花上彩工藝。

許明笙做的塑像栩栩如生,貼金、繪畫也做得十分精細,漸漸小有名氣。許明笙說,如今隨著傳統文化重視,江浙一帶許多道觀廟宇陸續重建,根本不用擔心接活,「手上3年的活都已排得滿滿當當。」 圖為許明笙正在室外製作十八羅漢。

製作好棉花泥是做泥塑的第一步。把研細的黃土、紅土按比例攪拌,加入適量的砂土、棉花。棉花一層層地砸進泥中。加棉花的目的是增加泥的韌勁,也保證後期不開裂。砸棉花要幾十遍,一層層地砸,保證棉花與泥融為一體。

而調製漆色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塑像的色彩搭配,需要多年經驗的積累。許明笙說,泥塑藝人必須是個全才,不但要會繪畫、書法,而且還要懂泥瓦工、磚工、木工,甚至粉刷、雕刻等技藝。

6月17日,許明笙正在給泥塑瀝花上彩,泥塑一上彩就生動起來。現代泥塑與古代泥塑在工藝上變化不大,只是用材不同,每一道工藝都需要嫻熟的技巧與耐心,一般泥塑藝人至少要10年磨鍊才能出師,接受美院專業教育的許明笙,不到2年時間卻已能獨立上手。

每個泥塑藝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妻子朱悅也是中國美院畢業,學的是服裝設計,同樣熱衷於泥塑藝術,給泥塑彩繪是她的強項。

畢業以來遇到難度最大的一次挑戰,就是在浙北青山善雲壇,許明笙和父親共同製作這尊高達5米的財神像,這也是許明笙至今碰到最大泥塑、一般師傅不敢接活。許明笙和父親將圖紙放大在牆上,接著用木頭、鐵絲等做立架造型,再綁上稻草為了讓泥順利地黏結好,然後開始泥塑。

許明笙雙手將泥糊到粗坯上,光這一尊泥塑就要用掉過篩的細泥20噸,需要幾個人一起干,十分費勁。等泥糊在粗坯上,接著捏出人物的五官、衣服、手指頭等細節。這道工序最能體現藝人的功底,威武的氣勢、慈悲的面龐,全靠手工捏出來。

整尊泥塑干透需要長達半年時間,還會有裂紋出現,須用石膏填平。在江南一帶,會泥塑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會的,如今也都上了年紀,做不動了。」 在這一行里,「90後」的許明笙算是年輕的。

許明笙像裱花一樣在泥塑上勾底文線,畫出龍鳳花朵等圖案的輪廓。按照勾出的花紋輪廓,把24K黃金紙貼上去。不貼金的地方塗彩漆上色,最後,再塗清漆,一尊閃閃發亮的泥塑就製作完成了。許明笙說,按傳統工藝製作的泥塑至少幾十年不會褪色。

許明笙正心無旁騖地為一尊塑像瀝花上彩。這是泥塑工藝的最後一道工序。再過兩天就可以順利完工。從去年1月準備稻草泥開始到瀝花上彩,這尊塑像化了差不多整整一年半時間。

即使在家,許明笙也少有娛樂,惟獨喜歡陶醉在自己的泥塑作品裡,時而沉思端詳,時而補上幾刀,很享受這種安靜創作的過程。

做泥塑這行,不少人受不了這個苦、耐不住寂寞。畢業後,跟著父親一起為大小廟宇製作各類神像、提供造型、挰像、上色、裝金等「一條龍」服務。一年四季時常奔波在山裡,吃住都在廟裡,許明笙樂此不疲。

幹活空下來,許明笙就只能玩玩手機打發時間。出於對神靈的敬畏,要做一名泥塑匠人並不容易,大到每尊神像的動作,小到衣服上的裝飾,全部都有嚴格「規矩」。這些規矩對於手藝人來說,都是要爛熟於心的。

6月17日,許明笙正心無旁騖地雕琢。泥塑是一項枯燥的工作,需要製作者能耐得住寂寞。除了喜歡,還有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仰。在許明笙看來,泥塑神像這是一項傳統而又神聖的手藝。「本身就是老祖宗留下最為寶貴的傳統藝術,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等待挖掘、保護和傳承。」許明笙說。湖州日報 吳建勛 圖文 更多的凡人小事,請添加微信公眾號「照真達俗」(amtf-yz)並留言,讓我們一起用影像關注世界,溫暖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照真達俗 的精彩文章:

最快6秒、日賺700元 美女大學生匠心糖畫守住一代人童年記憶
龍窯長47米 窯火旺了458年 三代人痴情堅守年入百萬
「保姆校長」堅守山區43年收養窮孩子千人 一生無儲蓄
留守兒童過六一:雨中節目雖精彩 爸媽沒來好失望

TAG:照真達俗 |

您可能感興趣

山西明代彩塑菩薩流失台灣 兩岸共促文物歸鄉
禁忌!遇見這樣的泥塑菩薩千萬不要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