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發動大學創新創業「世界引擎」

發動大學創新創業「世界引擎」

日前,來自全球數十所一流大學的校長及代表匯聚在浙江大學,共同探討如何——

中國正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角色,從世界工廠成長為一個創新的孵化器。那麼中國大學在創新這一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推動社會發展,如何聯動世界?這是當前全球創新教育討論的一個熱點。

基礎研究是創新經濟的驅動力

未來大學創新的主體還是人

研究型大學應該如何承載創新,如何為社會進步提供動力支持?眾多校長的回答聚焦大學使命這一本源,落腳到回答「要如何培養人?」這一問題。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認為,關鍵是要解決「兩個人」如何既有動力又能主動地學習。

這「兩個人」,一個是學生,一個是老師。引導教師走向課堂,近年來不同高校皆注重教育教學本質回歸,或重金獎勵,或給予崗位評聘的傾斜等。但林建華指出:「實踐表明,用經濟的調整並未能把教師的精力從科研轉到教學上。」因此,改革需要在內部進行組織架構的創新調整。

在北大的這輪改革中——學生在學部內可自由轉專業;在全校範圍內可自由選課;學生流動與資源分配聯繫。這三項措施實施後,教改創新一觸即發,「壓力成為院系和教師行動之力。一些冷門院系會花更大工夫在學生培養上」。林建華說。

北大此輪教改,「革」的並非教學本身,而是教學支撐。此種創新,正如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介紹的,「看到和思考到他人忽略之處即是創新。」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認為,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大學要致力於構建創新生態系統,通過生態效應優化結構、激活動力,進而提升整個創新系統的能力和競爭力。

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而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卻花了20年時間做相關基礎研究。其間,一個開環並寬容的創新生態系統顯得尤為必要。

「這段時間大家不在乎他們做什麼,即使他們獲得不了任何研究成果。」名古屋大學副校長嘉仁渡邊說,從「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產品研發的歷史進程中可得知,科學家總共花了39年時間。大學要為研究者開展基礎創新研究提供有遠見的支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也表示,中國政府不斷支持基礎研究,僅2017年資助資金規模已將近300億元人民幣。楊衛認為基礎研究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一批年輕科學家正在為創新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跨界交叉形成創新之源

成為創新創業生態塑造者

現代大學已走出「象牙塔」,不斷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成為知識的發生器、創新的策源地及面向社會的服務站。

未來大學的科學研究,在創新生態體系中又將怎樣調整,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利茲大學校長阿蘭·朗蘭茲爵士認為,最重要的是跨界合作。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校長羅伯特·瓊斯也認為,科學研究要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既要在社會需求中找到融合點,更要對接並引領未來。

盤點人類社會經歷的幾次工業革命,不論是代替手工勞動的蒸汽時代,還是推動生產力極大發展的「電氣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力量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源泉。

科學研究從大學直面市場,需要創新要素實現成功「一跳」。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克勞斯·馬赫哈亨表示:創新生態體系中,科學研究需要走向社會,學校要努力構建支撐體系,助力研究成果轉化。

無獨有偶,在浙江大學,學校通過構建社會服務網路,輻射創新資源。該校依託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建設了8個分院,依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了93個分中心,依託大學科技園建設了4個分園,構建了輻射全國的創新服務網路,促進學校科技創新創業體系與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的融合互動。吳朝暉認為,創新網路化塑造資源匯聚的開放式創新體系,促進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使跨界交叉成為創新之源。

科研與社會需求如何緊密結合?芝加哥大學的實踐是建立城鎮實驗室,研究地方或市政府面臨的問題。「一般大學傳統的做法是以課題和論文方式展開研究,並基於研究提出建議。而城鎮實驗室則通過直接開展合作,讓大學智慧運用到社會。」

由此觀之,未來大學將改變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模式,通過構建匯聚知識、鏈接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無邊界網路,集聚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者和學術機構,成為創新創業密集的生態塑造者,持續驅動學術發展和科技革命,不斷湧現造福人類的原創成果。

吳朝暉判斷,未來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貫通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社會創新創業需求,構建政府-大學-產業-用戶「四螺旋」驅動的自組織創新網路,形成多主體協同創新創業、價值共創的生態圈。

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

全球鏈接與流動將成為新常態

當前,世界經濟在復甦中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但教育領域卻更多出現全球聯動的態勢。隨著跨界教學與科研問題層出不窮,大學獨體很難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全球合作應運而生。

《自然》雜誌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的高影響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其中一個能夠解釋高引用論文數量增加的原因,就是通過國際合作所取得的」。楊衛表示。

美國西北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出濃烈的國際化特徵。該校校長莫頓·夏皮羅介紹,該校現有1.7萬名學生,其中1/4學生是國際留學生,留學生中有50%來自中國。

未來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全球鏈接、學者和學生的全球流動成為常態,更加需要共同推動構建全球創新治理的良好生態環境。那麼,國際化為什麼是大學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無疑,青年人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互相探索與學習,未來世界會更有活力。」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曾在位於非洲東部的烏干達任教,一次那裡爆發了埃博拉病毒,學校派出人員去當地做義工。他認為,引導學生走出安逸的校園,更多知曉世界的不平靜與傷痕,是培養創造力與同理心的重要途徑。

創新聯動世界,跨國際合作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抓手。

英國愛丁堡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醫學教育中心,克隆羊多莉、試管嬰兒技術都誕生於此。愛丁堡大學校友梅藤更博士於19世紀末,在杭州創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廣濟醫院。

這一情緣在後來兩校的合作中不斷深化。2016年,浙大與愛丁堡大學建立聯合學院入駐浙大海寧國際校區,共同培養生物醫學專業學生。這是浙大首次與國外一流大學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雙方將依託聯合學院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力爭將聯合學院建成彰顯兩校優勢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大學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在多個地方共同採取行動,能夠分享知識,形成務實高效的交流與合作。」愛丁堡大學副校長查利·傑弗里認為。

當然,國際合作需要保持中國大學的個性色彩。林建華指出,要成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大學還肩負著發展中國文化的任務。

回溯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始終把「和合」作為理想追求,講究「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其中便蘊含著通過生態融合實現轉化創新創業的深刻思想。(本報記者 李薇薇 通訊員 柯溢能)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創新·創業·創見未來」VR創新創業大賽頒獎盛典在榕圓滿舉行
首屆「能源智慧未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幕
為學生創新創業「強筋壯骨」
博世創業投資專註全球前沿創新領域
新聞 | 打造「中醫+」創客培育新平台——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園正式啟用
中意創新合作周為義大利創業企業提供發展機遇
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閉幕
構建高水平大學生創新創業新生態
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面啟動
日中創新創業企業交流會:日中企業開啟創新交流
讓大學生成為新時代創新創業的生力軍
第七屆武漢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項目大賽啟動
「創新合作,互利共贏」日中創新創業企業交流會在中關村召開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第十四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喀什青年創新創業第五屆創業之星大賽正式啟動
推動創業創新發展,南京麒麟科技城舉行項目融資對接會
新華社評論員:為創新創業創造厚植土壤
中英協作推動職教創新創業
讓創新創業創造在良好發展環境盡情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