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7》發布 經濟學家把脈中國金融風險

《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7》發布 經濟學家把脈中國金融風險

導語

金融危機10年後,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反觀國內,中國金融風險也處於高位。當前中國金融風險敞口有多大?

「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期間,中國的外部傳染風險、市場和流動性風險以及風險偏好進一步上升,宏觀經濟風險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貨幣和金融條件趨緊。」6月18日,由東航金融與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打造的《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China Financial Risk & Stability Report,CFRSR,下稱《報告》)如此表示。

《報告》由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擔任總顧問,第一財經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擔任主編,東航金控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肖順喜擔任聯合主編;作者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高級經濟學家孫濤,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高占軍,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望正資本全球對沖基金董事長劉陳傑。

《報告》顧問委員會由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亊長李揚、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秋平組成。

《報告》引入了IMF的全球金融穩定地圖(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Map)方法論,選擇外部傳染風險、宏觀經濟風險、貨幣和金融條件、風險偏好、市場和流動性風險,以及信貸風險六組指標,全面構建了識別描繪和量化評估中國金融風險的體系和模型——中國金融穩定地圖(China Financial Stability Map)。

朱民:15%中國企業仍在借新還舊,中國金融風險處於高位

「15%的中國企業ICR(利息備付率)小於1,也就是說,這些中國企業仍在借新還舊。」6月18日,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管理日趨複雜的金融系統」研討會暨《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CFRSR)》(下稱《報告》)發布會上指出。

朱民表示,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關聯性變化顯示,內部關聯度加強。從信息走向信心,由信心走向傳染,再走向波動。 需要警惕外部經濟金融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的衝擊。

《報告》顯示,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期間,中國的外部傳染風險、市場和流動性風險以及風險偏好進一步上升,宏觀經濟風險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貨幣和金融條件趨緊。《報告》由朱民擔任總顧問。

朱民在發布會上指出,中國金融風險處於高位,首先宏觀上中國債務水平總體偏高。 微觀上,公司債務付息仍然嚴重。流動性和市場利率緊張。中國金融風險在高位,在這個高位下,如果遇到外部衝擊,則會遇到大麻煩。 所以,需要警惕外部經濟金融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衝擊。

ICR(利息備付率) 1-2是屬於高風險階段,2-3以上才是正常水平。數據顯示,中國債務水平總體偏高。有15%左右的企業ICR小於1,有15%的企業在借新還舊。朱民稱,當外部風險壓力到來的時候,這個15%就會擴大。所以微觀風險基礎不能低估。

孫濤:中國金融穩定面臨6大主要挑戰

「中國金融風險主要面臨6大主要挑戰。分別為經濟失衡和投資回報率下降;債務總規模繼續上升和影子銀行繼續擴張;部分城市房價大幅波動;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國內外風險傳染外溢增加。」6月18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高級經濟學家孫濤在會上指出。

孫濤指出,中國金融穩定面臨六大挑戰,必須從全球資金大循環的角度來分析、判斷和維護中國金融穩定。

從短期看,包括反洗錢、反恐怖和信息共享措施在內的資本管制措施有助於維護中國金融穩定從中期看,提升投資回報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國內貨幣和信貸的增速(去槓桿)有助於中國金融的長治久安。能否實現上述中期目標,取決於國內實質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和速度

《報告》指出,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期間,中國的外部傳染風險、市場和流動性風險以及風險偏好進一步上升,宏觀經濟風險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貨幣和金融條件趨緊。

對於維護中國金融穩定,孫濤提出化解風險思路與方法:跳出穩定談穩定。不能為了維持穩定而談穩定,要抓住維持穩定的根本,只有推進改革才有真穩定。孫濤指出,信心是基礎。實體經濟增長是關鍵,私人部門投資是保證,市場化改革和繼續開放是方向

「所以要堅持主動改革,促進民間投資,去槓桿和處置不良資產,避免資金大規模外流,推進市場化改革,強化系統性風險監管,給予金融科技和創新以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孫濤說。

高占軍:中國的債市槓桿率被誤讀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債市泡沫的議論不絕於耳。有人認為,中國債市的槓桿率並不高,所以對泡沫的過分擔心是杞人憂天。反對者則堅稱,有些地產債的發行利率甚至與政策性金融債相當,是過度炒作,而個別機構的投資槓桿已達數十倍,若再不控制可能崩盤。如何評估當前的中國債市,顯然具有特別的含義。

「債券市場是非常複雜的,當前的債市槓桿率被誤讀了。」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高占軍在《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7)》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市場普遍採用的槓桿率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市場的風險程度。在他看來,當前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溢出風險等三大風險突出,他認為,應從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完善違約處置機制、重建流動性提供框架以及完善利率體系建設四個角度去應對當前的債市風險。

槓桿率到底有多高

所謂債市槓桿率,反映的是投資者在進行債券投資時,多大程度上使用的是借來的錢而非自有資金,通常用「債券市場整體槓桿率(場內)=債券託管餘額/(債券託管餘額-融資餘額)」來計算。

高占軍認為,這是一個過分簡單的界定,實際情況遠為複雜。比如,上述公式只反映了場內槓桿率,並未考慮場外槓桿(隱性槓桿)情況,場外槓桿率一般通過結構化分級產品和線下融資(如債券代持)等方式而加大,不易測量,而在債券市場熱度較高時,其影響往往很大。

「我們託管債券70萬億,融資餘額只有四五萬億,所以這樣一個公式,無論怎麼變,都不會看到有很大的變化。同時,最近這幾年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增長非常快,最近這三年餘額從不到30萬億增加到現在的70萬億。」高占軍說,如果仍然從這樣的數據來看槓桿率分子和分母的變化,其實這樣的槓桿率已經不能說明這個市場的程度了。

另外,持倉量佔全市場近60%的銀行類機構是基本不加槓桿的。所以,若不將其剔除(即區分總量槓桿與結構槓桿,這在邊際上會有相當作用),會有很大偏差。還要考慮存量與流量,因為若只用存量(融資餘額)來測算,則流量(融資交易量)的影響就會被屏蔽。此外,期限結構也應被考慮,因為若隔夜融資大幅上升,反映的隱性槓桿是極強的。

「我們融資時,是按照不同的期限來借的。這就是一個結構性的因素,即借長錢比較多,穩定性就比較高,借短錢比較多,那麼穩定性和波動性自然會比較差。因為一旦你續不上錢,大家都會跟著手忙腳亂。這恰恰是過去兩年我們融資結構變化比較大的一塊,其實是增加了槓桿率。」高占軍認為,從場內和場外、總量和結構、存量和流量幾個角度來看,債券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金融系統,而且總規模110萬億的資管,中間非常核心的一塊也是固定收益的產品。

因此,債券市場的風險在整個金融風險當中都非常需要關注。

三大風險高企

2016年12月的流動性風險消除後,市場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但並未真正平靜。高占軍認為,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溢出風險是當前債市非常重要的三大風險。其中,中國在流動性方面本身就存在三個短板。

一是整個金融體系會同時缺錢。在理財市場上,大行的理財產品一向成本最低,但如今,其收益率開始高於銀行體系的平均水平,十分罕見,這說明銀行體系的資金困難並非局部現象。

二是銀行大規模發行同業存單(NCD),其利率中樞接近4.5%,為2015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非但如此,自2013年下半年問世以來,同業存單利率在多數時間大幅低於理財產品收益率,而現在,已持平甚至高於理財產品收益率,顯示資金需求不僅強且十分迫切。

「很多中小的銀行流動性其實是靠同業存單在維持,每個月存單的發行都是在兩萬億左右,高的時候甚至超出這樣的數。而現在同業存單的利率向上穿透了銀行的理財利率,想一下,銀行融資一個月到一年,需要付出5%的成本,這對於銀行的體系來講壓力有多大?」高占軍說,其實這個錢業內叫作「融資續命」,銀行不到一定的狀態是不會去融這樣的錢的,而這就是目前的狀態。

三是相較存款類金融機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日益困難,成本很高。其在銀行間市場質押回購融資利率2017年2月28日為3.68%,較存款類金融機構的2.58%高出110個基點;而自2月初至今,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回購融資成本提高了27個基點,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卻大幅飆升107個基點。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4萬多億元的回購融資中佔比高達30%以上,這種結構性矛盾是相當突出的。

「現在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融資非常的困難,而且成本很高。」高占軍說,在極端的時候,市場的平均水平超出了兩三個百分點,而這只是平均水平,那麼有的機構在拿錢的時候一定會比這個水平高出很多。

第二大風險是信用風險。「中國最近這幾年的信用事件增加得越來越多,從2013年開始,這一波信用風險的暴露和持續的時間比較久,而且擴散得比較快。」高占軍分析,從違約金額看,兩年前是13億,現在是400多億;以前只有公募債違約,現在公募債、私募債都出現違約;以前沒有國企違約,現在地方國企和中央國企都違約,同時所有的債券品種都開始違約。

第三大風險是溢出風險,即債券市場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交易風險、信用風險集中爆發時,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向上、向外溢出到其他的金融部門,甚至是波及到股票市場、外匯市場,還有其他的金融市場,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溢出風險。

「2016年12月份的時候,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這種溢出風險的影子。」高占軍分析,2016年12月份這個時點有很多事件同時爆發,包括貨幣政策從緊、物價水平上升、房地產風險開始出現、信用利差比較窄,以及美聯儲加息,多重因素共振。能夠看到12月份無論國債期貨還是中債指數都呈現一個極大的「下沖」,股市、大宗商品和匯率也出現了某種擾動。

他判斷,不能排除中國債券市場發生溢出風險的可能性,並且其概率正在增加。

化解風險的四個建議

「2014年前後,我們對影子銀行有很多監管措施出台,事後看數據,效果確實非常明顯。但是2015年,大家好像就把這件事忘記了。所以2015年、2016年,這些數據又超預期地在往上走。」高占軍舉例說,這提醒我們,第一,解決問題必須有一個長效機制,樹立標準、建立制度,同時發揮市場的力量,否則後遺症不斷。

第二個建議是完善違約處置機制,其中特別關注國有企業的風險化解。在對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後,高占軍發現,在發生違約時間時,國有企業的騰挪的餘地比民營企業騰挪的餘地和主動性要弱很多,民營企業在發生違約的時候都在主動的解決,而且解決問題的方案多種多樣,這是一個很大的反差。

第三個建議是重建流動性的提供框架。因為一個明顯的問題是,整個市場的流動性都依靠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體系在關鍵的時候不能成為流動性的提供者,這樣結構有很大問題。所以,需要重建商業銀行流動性提供者的角色。高占軍說,去年12月份債券代持風險事件爆發,暴露了債券市場場外融資、隱性融資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要解決市場的流動性,建立一個標準化的融資渠道也是需要考慮的。

最後,他建議完善利率體系。當前一個現實問題是利率體系非常複雜,僅基準利率就多達三四個。美國貨幣市場的利率體系中,銀行、非銀都在一個市場中,一起交易,而我們是區隔開,這樣的利率體系實際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我們現在利率到現在已經很市場化了,很多管制已經放開了,但是機構在市場里自由融資,自由定價還做不到,因為有很多窗口指導。」高占軍說,這樣的窗口指導是有必要的,它能夠減少波動,能夠讓市場定價的秩序變的合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如果市場不能自由定價,機構選擇去「黑市」交易,整個利率的體系實際上就又出現了另外一個漏洞。

姜超:房市「泡沫」正在形成,限制投機、差別稅率、慎重加息

「房地產市場市場已經形成泡沫 ,應對泡沫需要限制投機、差別稅率、慎重加息。」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在會上指出。

2016年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一直延續到2017年第一季度,但第二季度開始明顯降溫。《報告》指出,前期房市過熱導致的風險仍未散去,房地產熱潮催生了不少風險。姜超指出,房地產市場或正在形成泡沫。當前時點來看,前期推升的居民和企業槓桿仍高,房價上漲放緩但資產泡沫仍存,短期看應該繼續限制投機購房,包括限購限貸等政策,以繼續鞏固前期調控成果,繼續擠泡沫。

《報告》顯示,從居民買房的貸款槓桿率來看,新增居民中長貸佔住宅商品房銷售金額的比重,已從2012年的24.9%大幅飆升至2016年的57.3%。這意味著2016年平均首付比例佔比不到一半,甚至明顯低於美國2007年的相應比例。

從銀行角度來看,增量貸款超四成為房地產貸款。存量上,2016年末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為26.7萬億元,佔到全部貸款餘額的四分之一。增量上,2016年各項貸款共增加12.6萬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增加5.7萬億元,增量佔比達45%。如果考慮銀行表外業務,該比例可能更高。

不過近期,隨著房貸調控政策與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個人房貸呈現出「量跌價升」態勢。 從北京銀監局向媒體透露的數據來看,3月至5月,北京市個人住房貸款新發放金額分別為239.21億元、236.08億元和218.15億元,分別比上月減少31.63億元、3.13億元和17.93億元。

在金融監管政策及資金面偏緊的共同作用下,房貸佔比下降也在意料之中。央行5月金融數據也體現出這一點。在地產調控背景下,銀行按揭貸款投放佔比下降,使得支持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上升,信貸結構更加優化合理。

姜超指出,限購限貸為房市降溫。地產融資全面收緊,信貸政策收緊,債券融資收緊, 非標、海外發債趨嚴。談到2017年房地產市場監管方向,姜超表示,當前時點來看,前期推升的居民和企業槓桿仍高,房價上漲放緩但資產泡沫仍存,短期看應該繼續限制投機購房,包括限購限貸等政策,以繼續鞏固前期調控成果,繼續擠泡沫。

姜超認為,供給側將進一步優化土地供給管理。未來應當進一步加強土地供應的管理,積極靈活地調控土地供應規模,去除無效供給和低效供給,合理規劃用地,增加有效供給,從而從供給側助力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形成。

姜超表示,長期看應該逐漸推出房產稅,並作為地方稅制差別化徵收稅率。但要慎重加息以免刺破泡沫。去年在上海和深圳實施的對二套房認房又認貸,7成首付比例,事實證明非常有效,根本無需動用利率政策的大棒。房地產在各個經濟體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對於房地產泡沫放大推波助瀾導致房地產過熱,也不能猛然擠壓導致其破裂重傷經濟。

管濤:引入逆周期因子 匯率政策仍面臨考驗

「引入逆周期因子,匯率改革方向依然未變,在目前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機制下,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實際上是對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的完善。原來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主要反映外部衝擊,現在通過逆周期調節,將內部國內經濟變數考慮進去,所以是對定價機制的完善。 6月18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在會上指出。

2016年,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外匯市場和國際收支總體上處於「負面情形」,市場信心進一步減弱,政府維持匯率穩定的能力面臨較大考驗。

不過,2017年截至5月,外匯儲備已經連續第四個月回升,跨境資金流動持續回穩。2017年第一季度,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305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分別下降79%和73%,外匯供求關係顯著改善。

《報告》指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面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衝擊,我們實際上面臨著中微觀層面的「不可能三角」,即匯率浮動、外匯干預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在面對資本流動衝擊的時候,上述三大工具至少要用一個或者是組合使用,我們不可能既不想動匯率,又不想動儲備,還不想用管制。

管濤稱,多管齊下防範跨境資本流動衝擊風險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可信度。其中包括完善市場操作,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今年5月,中國外匯管理中心(CFETS)自律機制秘書處在答記者問中表示,中國確實考慮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主要目的是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引入逆周期因子對於匯率改革的方向,以及政策可信度而言將有何變化?

管濤指出,引入逆周期因子,匯率改革方向依然未變,在目前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機制下,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實際上是對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的完善。原來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主要反映外部衝擊,現在通過逆周期調節,將內部國內經濟變數考慮進去,所以是對定價機制的完善。

「下一步,市場將觀測逆周期因子如何操作,到目前為止沒看到更多細節。市場擔心定價機制透明度降低,這需要在運行中觀察。」管濤說。

彭文生:對美國金融風險比較樂觀

「從更廣的層面來講,我對美國經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還是比較樂觀的,目前看不到什麼大的風險。」彭文生分析,當前美國正處於金融周期上升的早期階段。

2017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2017年總體處於復甦狀態,並帶動新興市場前行,但如果看遠一點,美國的復甦是否可持續呢?有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已經復甦了一段時間,按照過往的經驗,這 一輪復甦或許已經接近尾聲,美國加息也難以持續。到底要如何看待美國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呢?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實際上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從傳統的經濟周期視角已經比較難以理解一些新出現的經濟和金融現象。

對於如何看待美國經濟的走勢,彭文生認為,美國最近一些經濟指標比預期要低,但是也不錯,雖然力度不大,但這一次經濟復甦是超出預期的。「這使我想起,我們是不是回到了危機之前,所謂的』大混合』時代。」他稱,危機之前就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宏觀環境,沒有經濟過熱。

美國的金融風險到底多大呢?「從批發市場看,確實可能有一定的踩踏風險。」彭文生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研究顯示,過去幾年,退休基金、保險資金在資產配置和長期利率方面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機制,即長期利率越低、未來長期負債的資產端的收益就會遇到一些問題,被迫買入長期國債,導致長期利率往下走的力度更大。而一旦央行加息、財政擴張,通脹風險增加,整個機制可能會反過來,長期國債上升的利率幅度,比預期也要更大。

「從更廣的層面來講,我對美國經濟是否存在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還是比較樂觀的,目前看不到什麼大的風險。」彭文生分析,當前美國正處於金融周期上升的早期階段。

金融周期比經濟周期長很多,一個金融周期可以包含多個經濟周期。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的研究,金融周期上半場中,經濟如果處於復甦階段,其力度和時長一般會超過金融周期下半場中復甦的力度和時長。

彭文生判斷,美國金融市場可能會有一些波動,有出現踩踏的可能性,但是大的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可能非常有限。

此外,對於中國當前的金融監管,彭文生認為,需要重新思考金融的結構。「我們這幾年都在討論監管框架改革怎麼適應混業經營,但我們要問個問題,混業經營本身是不是對的,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我的建議是應該回到分業經營。」他建議,我們還應該重新思考財政跟貨幣的關係,過去依賴貨幣政策,以後應該增加對財政的依賴。

劉陳傑:金融監管已臨拐點 預期「不會更嚴」

「槓桿率高也好,負債高也好,都不代表很大的金融風險。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於融資成本的話,就需要謹慎,」劉陳傑表示,這時候加強金融監管還合不合適,值得考慮。

「國內金融強監管已經到了一個拐點,也就是說,不會更加嚴重了。」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第一財經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劉陳傑認為,當前金融周期處於上升階段,此時是否適合再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需要重新考量。

據他觀察,當前金融風險發生了一些質變。比如股市與房地產市場之間,2014年之前二者約有10%左右的相關性,2014年之後成為負相關。簡言之,資產之間是一種新的「輪動」關係。

「槓桿率高也好,負債高也好,都不代表很大的金融風險。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於融資成本的話,就需要謹慎,」劉陳傑表示,這時候加強金融監管還合不合適,值得考慮。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最新研究,劉陳傑將2015年底的槓桿率作為基年。同時,假定在基準情形下,未來五年每年經濟增長率為6.5%,債務利息率則為6%。按照對資本回報率、潛在增速、資本產出比、企業息稅前利潤、股權融資比例等的假設,對於中國未來五年的整體槓桿率水平進行了模型的模擬後,劉陳傑發現了三條路徑。

悲觀情境下,即供給側改革進展緩慢的情況下,2017~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維持在2015年底水平。那麼,未來五年中國整體槓桿率水平可能還將保持高位,且不斷上升,將逐步從2015年底的249% 上升至2020年的325%。

基準情境下,即供給側改革穩步進展的情況下,2017~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回升速度將維持在 2016年底水平。那麼,未來五年中國整體槓桿率水平可能還將保持高位,但緩慢上升,將逐步從2015年底的249%上升至2020年的290%。

樂觀情境下,即供給側改革穩步順利的情況下,2017~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回升速度比2016年底加快0.3%(0.1倍標準差)。那麼,未來五年中國整體槓桿率水平可能將保持平穩,將逐步從2015年底的249%緩慢上升至2020年的265%。

他建議,在整個全球貨幣寬鬆在今年3月份進入尾聲,這意味著無風險收益率都要上升的背景下,當前需要對國有資產部門、財政部門等做全面的「體檢」,從而評估政策空間有多大,並重新考慮這時候去做強力的金融監管是否合適。(本文由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宋易康 杜卿卿采寫)

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擔任主持

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林純潔 研究員闞明昉發言

閉門研討環節部分嘉賓

本次活動議程

主持人

楊燕青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

13:00-13:30 簽到

13:30-13:35 開場

13:35-15:00 報告闡釋

邀請嘉賓:

朱 民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孫 濤前IMF高級經濟學家(第一章作者)

高占軍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第二章作者)

姜 超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第三章作者)

管 濤中國金融4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第四章作者)

彭文生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附錄1作者)

劉陳傑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附錄2作者)

闞明昉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附錄3作者)

林純潔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數字貨幣監管)

15:00-17:30 閉門研討會

邀請嘉賓:

朱 民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李 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宣昌能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

瞿秋平報告顧問、海通證券總經理

肖順喜聯合主編、東航金控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劉 釗中國金融出版社、報告責任編輯

蔡鄂生中國銀監會前副主席

何建雄中國駐IMF原執行董事

繆延亮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研究主管

張曉朴中財辦經濟一局副局長

邢桂君中國銀監會大型銀行部副主任

李繼尊中國證監會市場部主任

鄧 舸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

李正強大商所董事長

徐 林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

周強武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主任

劉尚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趙昌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丁志傑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熊 偉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術院長

周 皓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田利輝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

肖立晟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研究員

肖 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研究部負責人

陳衛東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崔 歷建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宏觀研究主管

許思濤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鄧海清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夏令武光大雲付副董事長兼總裁

李樹華中國銀河證券副總裁兼首席風險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宏觀與市場 的精彩文章:

一周重要經濟數據與事件

TAG:全球宏觀與市場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
《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8》:在改革和波動中實現金融穩定
在改革和波動中實現金融穩定——《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8》執行綱要
《2019中國金融政策報告》:去槓桿和防風險面臨兩難
《2019中國金融政策報告》發布 國家外管局副局長陸磊釋疑三
《2019中國金融政策報告》發布 國家外管局副局長陸磊釋疑三大追問
2018年3月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投融資報告發布
蘇寧金融研究院發布《2018年二季度互聯網金融行業報告》
2018中國國際金融展,金融科技新趨勢引發銀行人高度關注
「2018中國金融品牌榜」發布
央行發布 《2017年中國金融市場 發展報告》
《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治理髮展報告(2018)》發布!指出四大挑戰
2018中國國際金融展在京開幕
《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9)》發布 微眾銀行獲得「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典型案例」
中國新金融50強在京頒獎
億歐智庫:2019中國汽車金融行業研究報告
2019中國明湖國際金融峰會開幕
《2018中國金融發展報告》發布 短期內經濟增長或更為強勁
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美國消費金融行業
2019第四屆亞洲藝術品金融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