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數論怪才」劉漢清拿低保,同學是柯林頓的美國鄰居

「數論怪才」劉漢清拿低保,同學是柯林頓的美國鄰居

一個身著深藍大袍的行者在炙熱的沙漠中獨自闊步前行,劉漢清生平第一次用手機,特意選了這張圖做背景,「孤獨者在美麗風景中遠行,身後是一串悲苦並快樂的堅實腳印,看到了前方,而路未盡」。這句話像他生命的註腳。

1980年,全國高考恢復第四年,劉漢清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大量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湧入大學。劉漢清接觸到尼采、盧梭等大量哲學著作。他欣賞這些哲學家的狂妄,深受自由精神的影響。

大三,他痴迷於數論計算,如饑似渴地閱讀圖書館幾乎所有關於數論的書籍。他狂傲自信:「我要通過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一路成績優異的他,在學習上從未遇到過挑戰,他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前人留下的數論問題。劉漢清全力研究數學,其它科目不及格,導致退學。他不以為然:「我的價值不需要藉助一張紙證明。」

回到家,劉漢清成了一名孤獨者。十幾年足不出戶研究數論,他被村民當成「瘋子」。90年代,市場化經濟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以及身份階級固化觀念。當他的同學成為金融精英、國企高管和高校教授時,他成了村裡拿400元補貼的救助者。

村裡的五保戶

光線從屋頂瓦片的縫隙直射進來,劉漢清父親弓著九十度的腰,端著碗往嘴裡撥著粥,母親吃完把碗擱在桌上。午餐很簡單,白米粥,沒有菜。

翟明政站在院子內仰頭,查看房子修繕的進度。屋頂蘆葦上的瓦片差不多換完,銹跡斑斑的鐵窗被換成鋁合金框,土磚搭建的廚房正用水泥加固。這棟建於60年代的青磚房,被貼著瓷板的新樓團團圍住。「我第一次來時很震驚,整個戴南鎮沒有這麼破的危房。」翟明政說。

6月5日,幾公里外的翟明政看到關於劉漢清的新聞驚愕不已,把鏈接發給武秉雲。兩人都不敢確認,「他大學畢業後應該在大城市發展。」找到雙沐村,見到劉漢清,武秉雲一眼認出來,「模樣神情一點沒變,就是老了。」劉漢清起初面無表情,翟明政將畢業照遞給他,「辨認半天,才記起我們,興奮起來。」照片是1979年拍的,全班七十多個同學分成五排坐著。15歲的劉漢清青澀俊秀,略顯羞澀地側站在第四排最左邊的角落。「我們長舒一口氣,他還正常。」武秉雲說。

翟明政和武秉雲當年未像劉漢清一樣考上大學,留在戴南鎮開廠辦企業,現在資產都達到千萬以上。武秉雲脖子上掛著小拇指粗的金項鏈,手指上戴著大鑽戒,鼻樑上挺著墨鏡,腋下夾著黑皮包,開著寶馬。這個身體微胖,外表粗曠的男人,第一次走進劉漢清家裡卻哽咽落淚,「一個大老爺們怎麼可以過這種生活!」

房間內牆皮脫落,牆角堆砌著空瓶,地面凹凸不平,床由竹片編製,被子是多塊碎布拼接而成。三間房中僅用一根電線垂著只白熾燈,一台老式電視機是家裡唯一的電器, 也只是擺設。劉漢清母親說,天黑就直接睡覺,捨不得開燈。上星期村裡集資為劉漢清買了手機,他每天只能去村委會充電。家門口的水管已銹跡斑斑,因買不起自來水,全家飲用的是村裡被工業污染的河水。

劉漢清的房間,現在在維修。(作者供圖)

劉漢清弟弟搬走後,剩下他和父母。三口人全年的收入不超過6千元。村委會會計介紹,村委會每月給劉漢清發放400元五保戶補貼。家裡四畝地被村裡收走後,每年可定期獲得三千元補貼。

劉漢清一直自稱對物質追求無感,「每月400元用不完」,除了每天兩包5元的香煙和偶爾服用的安定片,再無花銷。他進行數論演算的稿紙,是父親當年作大隊會計留下的。76歲的母親身體瘦弱,膚色因常年勞作呈古銅色,皮膚像被揉碎後攤開的紙,布滿褶皺。她是個樂觀的女人,談及任何苦難都樂呵呵地笑:「生活變好了,以前吃不飽,現在每頓能吃上白米飯」。十幾年前,家裡的田被村裡收走後,只能買米吃,「買最便宜2毛錢一斤的米」。有時為了減少支出,她會在屋前的空地種點山芋,「摻在飯里,米用得少」。全家一天只吃兩頓,中午炒一個蔬菜,這菜也是她種的。

劉漢清母親是個樂觀的女人。(作者供圖)

劉漢清母親不太明白,最近怎麼突然來這麼多同學幫家裡修房子。翟明政在高中是班裡的團支書,從劉漢清家回去後,在班級群號召同班同學一起幫助他。目前為止,全班已集資近三萬元,幫助劉漢清改造危房。村裡出資為他買了生平第一款手機。

手機為劉漢清打通了隔絕三十多年的外部世界。他聯繫上了高三最要好的朋友陳國營,「兩人簡直不分日夜地聊天」,劉漢清覺得朋友變化很大,「他以前也只知道讀書,現在非常健談,說話風趣幽默,充滿智慧」。陳國營已定居美國,在紐約做金融投資,將家安頓在柯林頓家旁邊。他倆曾是班上僅有的兩位考上重本的大學生。大學同學中,有人已成為華為在美國的技術總監,有人是航空航天工業集團高管,有人在中建分公司做董事長,有人在清華、北航等大學當教授,都成了社會上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三十多年前,成長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劉漢清從來沒想到,短短几十年,人與人之間會出現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和身份等級固化觀念。

新時代的弄潮兒

年近八旬的劉德珍老師看到新聞,專程從十公里外的村莊,步履蹣跚地走來。劉漢清是他教學生涯中少有的得意門生。從初中到高中,他教劉漢清語文、物理等多個科目。「接受能力和記憶力超強,每次考全班第一」。劉漢清對此從不謙虛:「我從小到大就聰明,每門課看下就明白」。

劉德珍將手比劃在胸前,「他當時個子很矮,坐第一排,非常老實聽話」 。「小時候,外婆讓我往西,我不會往東。」劉漢清這輩子最欽佩愛戴的人是外婆。兩歲時,家裡太窮將他寄養在外婆家,但這並未讓他經濟生活更好。那時,外婆有條腿被炸斷,拄著拐杖生活,外公中年患眼疾,舅舅天生智障終生未娶。生產大隊考慮到他家困難,常免費贈送些菜。劉漢清覺得人民公社時代,物質貧乏,但人與人之間關係簡單,互助共享。

「外婆總是把好吃的給我們,自己吃餿的,她一個人撐起整個家。」劉漢清覺得自己性格像外婆,「一輩子倔強要強,活到96歲,她很偉大」。他後來改名,與外婆同姓。

許愛民與劉漢清在高中同桌一年多,對他最大印象是「很悶,從來不主動和我說話,整天只埋頭看書。」畢業後,許愛民住在一公里外的鄰村,也經常在雙沐村走動,直到前幾天看到班群信息,才知道劉漢清三十餘年一直在村裡。班上多名同學回憶,高中時劉漢清沉默寡言,學習刻苦。

劉漢清在第四排最左邊。(作者供圖)

1980年,中國恢復高考第四年,劉漢清參加高考。他父親每天焦急地問他結果。一天,劉漢清神秘地湊在他耳邊:「我們祖墳冒青煙了」。他立馬反應過來,「我心裡快活地不得了呀。」16歲的劉漢清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當時,全國同闖獨木舟的考生有333萬人,錄取率僅約8%。201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工科類中,哈工大僅次於清華排全球第21名。

劉漢清成為村裡第一名大學生。三十餘年過去,這仍是村裡孩子考得最好的大學。他父親記得,親戚都來宴請他家,表示慶祝。村民敲鑼打鼓把劉漢清送到河邊。那時村民外出都是坐船,劉漢清輾轉到鎮江搭火車。「我們都覺得他以後肯定有大出息。」他姑父說。

進入大學,年僅16歲的他,在班上年紀最小,被同學取名「老疙瘩」,這是東北對最小的孩子的稱呼。他進入金屬材料及工藝系熱處理專業8092班。「剛開始沒獨迷戀數學,我看得書很多很雜」。劉漢清中西方作品都看。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多年閉塞後,進入改革開放,西方各類思想如潮水般湧入。大學的街攤上擺放著各類時政、哲學、人文書刊,《哥德巴赫猜想》如現在郭敬明的《小時代》風靡全國。

劉漢清喜歡讀德國哲學家尼采、康德和法國薩特、盧梭的哲學書籍,也啃完了所有金庸武俠小說。他迷戀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艾略特的詩歌,偶爾也翻翻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愛情詩。他暗戀過一個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的女生,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對女生的愛戀。

大學時的劉漢清揣著浪漫情懷,也充滿理想抱負。「文革」剛結束,全國到處迴響著「向四個現代化進軍」、「向科學進軍」的宣傳口號。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天子驕子,都豪情萬丈,要振興國家。1980年,清華大學生喊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愛國主義標語。「那時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是國家的改革和發展,沒想過將來當技術員還是老師這種具體問題,都憋著一股勁想干大事業,為祖國添磚加瓦」,劉漢清內心也熱血沸騰,立志要報效祖國。

大三下半年,劉漢清接觸到《代數數論》、《初等數論及其應用》等數論書籍,「內心猶如掀起大海的咆哮,激情澎湃」。他著了魔般,將圖書館中與數論有關的書全部借來看。「數學有種大美,一個非常簡單的公式,能揭示萬物規律」,他用貧乏的語言,努力描述內心對數學的狂熱。「比如,像黃金分割比例,能揭示繪畫、雕塑、音樂等諸多領域的規律,是不是很神奇?」

由於過於痴狂數學,其他很多課程,他都不上。到大四畢業考試時,劉漢清有兩門沒考過,降級到81級。他仍拒絕參加畢業考試,面臨退學。「去考試浪費時間」,他還在圖書館痴狂地進行數論計算。

劉漢清退學回家研究數學。(作者供圖)

「那時我內心深處相當自負」,一路成績優異的他,在學習上從未遇到過挑戰。劉漢清相信自己在數學方面能有所成就。他欣賞法國保羅·薩特個人自由的觀點。「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的選擇是無條件的,不需要什麼根據和標準。人願意自己是什麼,他就能成為什麼,懦夫是自己變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變成的英雄」。背著行李回家時,所有人扼腕嘆息,他無所謂:「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不需藉助一張紙」。他躊躇滿志,希望通過數學成就報效祖國,揚名天下。

1985年,學校將劉漢清父親叫到學校,系主任勸說到:劉漢清退學回家,以後就沒前途了。退學在當時非常罕見,除非得了重大疾病。

一個月後,劉漢清還是退學回家。他的大學同學路楊志(化名)曾對媒體說,因為劉漢清不願意讓輔導員送他回家,學校就安排他送劉漢清回去。從哈爾濱坐火車到鎮江,從鎮江轉客車、汽渡、輪船到興化,又從興化到劉漢清家。兩人一起住了三天,之後兩人再無聯繫。

在此一年前,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剛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中國農村進行完第一輪分田到戶,糧食市場價格的雙規制度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在中國醞釀,人們的價值逐漸在改變。劉漢清從小在生產隊吃大鍋飯長大,從沒想到未來三十年,社會將出現如此巨大的撕裂,他非常理想化地抱著偉大夢想「隱居」起來。兩年後,他最好的朋友陳國營赴美國留學,從此兩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狂妄的「瘋子」

1985年,他回到家,開始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計算數論。從不出門,睡得很少,幾乎不和家人交流。「那時有點著急,很想出名。」他同學姚廣林說,當時村裡小學招他做老師,劉漢清只想教數學,沒能達成,「多可惜!做到現在,工資不低。」

那時,父母經常抱怨劉漢清。農村剛分田到戶,劉漢清家分到四五畝地,弟弟即將參加高考,勞動力不夠,任務繁重。劉漢清將一切置若罔聞。「一個人有精神自由和利他性的兩面性。」他覺得自己的利他性是在數學方面取得成就,讓父母自豪。不過,三十年多年過去,他開始自省:「我這輩子利他性做得不好,沒給父母物質支持。」

村民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回來了。鄰居馬玲經常到劉漢清家,與其父親結算賬目。有一次,劉漢清從房間里走出,披頭散髮,鬍子拉渣,「把我嚇得不輕呦,走動幾年,從來不知道他家還有個人!」鄰居在背後開始議論,「讀書讀傻了」,「瘋子」、「神經病」。同村崔鴻比劉漢清小十歲,她記得小時候學習,他母親經常叮囑她:「書少讀點沒關係,不要讀傻了」。

聽到閑言碎語,劉漢清剛開始很氣憤,他在盧梭的書中尋求理解和平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其中寫道:「我這樣一個人竟會變成,或者被人家確鑿無疑地看成一個怪物,……想得到有朝一日過路人對我的全部敬意,就是往我身上吐口水……我極為衝動、憤怒,陷入一種譫妄之中」。他覺得盧梭的表述有些誇張和自戀,但是某種程度上契合當時的心境。

他深感孤獨。有時給在美國的陳國營寫信。偶爾去鎮上同學翟明家住一段時間。

不過,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繼續研究。尼采寫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倡導人的精神自由,這讓他獲得力量:「尊重自己的意識人就會成為超人」。他喜歡尼採的狂妄:「如果真有上帝存的話,那我為什麼不是上帝!」

劉漢清「要讓自己能力發揮到極致,人生狂妄一把,不和別人比,不管輸贏。」他讚揚喬布斯的完美主義,像在詮釋自己三十多年來的執迷和癲狂。在外界都在攀比金錢和權勢時,他對自己卓越的數學才能非常自信,執意要將其用到極致。

劉漢清在自己家。(作者供圖)

1989年,他終於推導出一個新的數學公式。「這個公式有助於解決目前人類好些未能解決的數學難題,比如:(n 2n)之間至少存在兩個素數,n大於4。這個我就解決了。」

他先將推算給陳國營,翻譯成英文後發表在網上。一個挪威的芬蘭專家批評他推算中混淆了基數的定義。他反駁「基數不是數論的概念和術語。」但結果不了了之。朋友翟明將他的成果帶到北京,找到潘承彪教授。潘承彪曾與胞兄潘承洞合著《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統論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專著。潘教授看完後回復稱第五頁有論點未經證明,後面的論證就沒有意義。劉漢清認為,潘提出的未證明之處可細化論證,但這事最終無疾而終。

潘承彪此前接受媒體採訪談及此事,「當年接到無數數學愛好者送來的論文,最初十年耐著性子看,99%不是數學專業的,多數人對基本的數學方法不了解。那段時間,一份有價值的研究都沒看到。」

劉漢清又將稿子投向《中國數學》《數學通論》等三個國內權威數學雜誌,都被無理由地退回。「態度太草率!思想太僵化!」他非常沮喪,心灰意冷。

盧梭年輕時的遭遇讓他感同身受。30歲時,盧梭宣讀了新記譜法的論文,三位不專門研究音樂的評委進行審查,斷定其不是新發明。他對這些門外漢們很不服氣。

重度焦慮患者

劉漢清很快調整好心情。90年代初,他開闢了第二戰場,「換一種方式證明自己,心態變得平和」。他鑽入涉足者更少的數學集合論,「設立一到兩個公理,用這個公理推導出全新的數學理論,得出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法」,他想慢慢研究,「以前追求結果,現在看重生命的過程」。

研究之餘,他不忘關心時事。因父親是會計,村委會的報紙常放他家保管。他經常看報紙,這是他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1992年,《人民日報》報道了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中國初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7年,報紙上出現很多企業家被表彰,推選為人大代表。他隱約感覺到中國經濟在鬆綁,但他並未在意,繼續躲在家研究數學。

1998年,在劉漢清的印象,村裡開始出現一些私營老闆。隨後幾年,企業如雨後春筍。「村民開個廠,在家出門,訂單不斷,電話被打爆」。劉漢清的高中同學翟明政開辦了佳孚不鏽鋼廠,其它同學也紛紛搖身一變成為企業老闆。2005年,戴南鎮不鏽鋼年產量已增長到40萬噸,佔全國年產量七分之一,成為聞名全國的「不鏽鋼之鄉」。10年後,這快百餘平方米的地方發展到1200多家企業規模,GDP達到215.6億元。劉漢清的高中同學70多名,大部分從商,家境富裕。

劉漢清對此無動於衷,他仍然在家完成他未盡的科研事業。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變差。他的弟媳曾為換一點零用錢,將他所有的書稿都當廢紙賣掉。他推算的數論公式稿紙也夾在一本《數學導論》中一起成了「廢紙」。他父親遭遇一次車禍,動了手術,一塊腦殼至今沒安上。他父親取下帽子,頭髮泛白,腦袋乾癟,右邊深凹。

「身子不好,也……也……也……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能成為子女的負擔。」他父親車禍後,背拱得更加厲害,腦子變得遲緩,說話一字一字吃力地往外蹦。之前在工廠做會計,一年掙3萬餘元,身體不行遭拒了,「腦袋和筋骨也時常會痛。」

劉漢清的父母在家。(作者供圖)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人們貧富差距逐年加大。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百分之0.4的富人,掌握了中國70%的財富,北大做得《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中國家庭財產基尼係數從1995年的0.45擴大到2012年的0.73。

劉漢清發現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急劇變化:「唯金錢是從,笑貧不笑娼」。村裡閑聊時,村民以讚賞的口吻,津津樂道小姐的收入,「感覺不可思議」。他感覺人們變得急功近利,非常浮躁,「市場化不充分,資源有限,每個人過度逐利,最終將導致相互算計、廝殺和剝削」。

這段時間,他經常感到莫名焦慮,經常失眠。需要服用一些安定片,睡前喝點白酒才能入眠。每天抽得煙也逐漸增多。

妥協的「數論怪才」

2007年,他終止研究。「腦子嗡嗡地響,經常睡不著,內心煩得無法形容。」他必須隨身攜帶安定片,有時走在路上,隨時掰幾顆乾咽下去,「嚴重時,一天十幾片。」他姑父是村裡的醫生,「不敢給他太多,怕他自殺。」

他買來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等心理學書籍自我診斷,「完全讀不進書了」。去戴南鎮人民醫院掛了內科,查不出毛病,「焦慮愈甚,有時晚上只睡一兩個小時,人像廢了。」

劉漢清將自己徹底封閉起來。鄰居馬玲說,有時路過劉漢清家門口,他若在院子,見人會馬上躲進房屋。「每天不看書,不說話,睡不著,我就一直躺在床上。」三四年,他變得完全與世隔絕,只偶爾去陪陪患老年痴呆的外婆,「那是內心最平靜的時刻」。每天父母出門幹活前,將飯菜做好擱在廚房,他自己擇時吃點。

他覺得盧梭寫出了自己當時的困頓,「我大概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一個跳躍,一個從醒到睡,或者確切地說,從生到死的跳躍,我不知道怎麼就走出了事物的正常秩序,墮入莫名其妙的混沌中。」

過了三四年,受盧梭、尼采思想著作的鼓舞,「要珍愛自己的生命」,他開始調整身體,有意識地減少對安定片的依賴,走出去和別人交流。村民崔鴻稱:「村裡之前出現過兩個精神上受過刺激的人,在路上會打人,最近被送到精神病醫院了。我剛開始見到他也害怕,後來發現除了不愛說話,很正常」。

劉漢清現在會去衛生院、村委會與人聊聊天,還會和一些老頭打牌,「大半天下來,輸贏不超過20元,純屬消遣」,有時他也會花二元錢去網吧看場球賽和新聞。他知道中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期、特朗競選上總統多虧推特……最近體檢,除了牙齒不好,血壓偏高,手無力會手抖,其他沒有大的毛病。

劉漢清的高中同學集資幫他修繕房子。(作者供圖)

他計劃等身體完全恢復後,重新研究數學。書稿雖被賣掉,「沒有關係,都清晰地記在我腦子裡」。他準備把之前的數論推算的細節補充完整,格式規範化,翻譯成英文,再公布一次。「此前的推論邏輯嚴謹,但寫得粗糙。」劉漢清講道

老師劉德珍臨走時拍著他的肩膀叮囑:「走出來,儘快融入社會」。同學武秉雲覺得他適應地很快,「幫他修房子,會客套地說:來回跑辛苦你了。」同學聚會上,他逐個敬酒,表示感謝關心。飯局上不斷給身邊同學夾菜。接受採訪時多次拜託記者多宣傳下家鄉……他從來不覺得自己脫離過社會,「在村裡,我說話不多,但從人們的聊天中,能捕捉到現代人的價值觀和做事動機,了解動機就知道如何行動」。

他主動拜託同學翟明政幫他找份工作。「人內心有兩種平靜,一種是精神獨立自由的平靜,一種是為別人快樂犧牲自我的平靜,兩者要兼顧平衡。我應該為關心我的親人和同學,做一些自我妥協。」

好友陳國營在籌劃著一個互助基金,「幫助全國像陳漢清這樣不顧一切追求科學的才子才女,我們建立一個基金,為他們提供最起碼的生活保障。」

6月18日,三十七年後,他走出村莊,赴北京與大學同學見面。年輕時他去大學經過這裡,轉眼已是暮年。下車時,遠遠看見當年青澀的舍友,弓著背翹首張望,他的腳步躊躇不前,走了幾步歡喜起來,邁著大步走過去。兩人略顯生疏地握了手,很快又拍肩搭背交談甚歡,彷彿回到少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天才們的不為人知:愛因斯坦「日常癖好」大揭密
被日本人寵上天的AKB48,滿足了宅男的一切審美
這個價值6000萬的深夜食堂,直接把國人「吃吐」
別說什麼「酒後亂性」,其實都是預謀已久
你不知道的花式接吻,給日本人民的性腦洞跪了

TAG:牛人班 |

您可能感興趣

「數學怪才」陳景潤,子女現狀如何?
宇宙科學史上的四大詭論,知道兩個堪稱怪才!
趙薇:女版巴菲特,怪才身兼數職註定她不平凡的人生
民國北京大學怪才教授黃侃,講課不按章法,人稱黃瘋子
聯盟怪才之「人類蠕動精華」大鎚凱爾-安德森
「人物」陳寅恪: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博學的怪才!
三國六位「怪才」,曹魏蜀漢五五分,東吳無一人
「數學怪才」陳景潤:子女現況如何?
劉嘉玲談香港演技派影帝,梁朝偉無緣前三,張國榮第二,第一怪才
光之國有三個怪才,希卡利上榜,最後一個奧特曼野心太大!
和張傑一起參加選秀的音樂怪才,人氣不敵毛不易和汪涵「乾兒子」
易悅人物訪談:中國著名「怪才」藝術家伍延文:傳統是拿來突破的!
三國時期六大「怪才」,東吳無一人在列,蜀漢曹魏各有三人!
怪才導演王晶曬和妻子合照,網友驚呼:邱淑貞輸得不冤!
《李茶的姑媽》男一黃才倫亮相北影節 喜劇怪才未來可期
三國時期六大「怪才」,東吳無一人在列,蜀漢曹魏各有三人
紅遍網路的網紅,抖音女王,音樂怪才,最後一位才是人生贏家
他是民國第一怪才,精通九國語言,推崇三妻四妾,卻是「妻管嚴」
楚漢最低調的兵家怪才,韓信唯一佩服的人,曾說過一千古名句!
鞋帶都綁不好的「巨嬰」,卻是史上最高產的數學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