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里枝(下)

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里枝(下)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白居易最著名的兩首長詩,當然就屬《長恨歌》和《琵琶行》了。清代詩人趙翼認為這兩首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他在《甌北詩話》中說:「香山詩名最著,及身已風行海內,李謫仙后一人而已……蓋其得名,在《長恨歌》一篇。其事本易傳;以易傳之事,為絕妙之詞,有聲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學士既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

白居易的詩文流傳至今者,有三千六百多首,這個數量是唐詩個人作品中數量最大者。而趙翼則認為數量多不是最重要者,如果白居易只留下來《長恨歌》與《琵琶行》,就足可以不朽。

盛開的臘梅

《長恨歌》當然太有名了,尤其裡面的名句比比皆是,比如該詩的前半部分: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此詩結尾點題,至少讓我讀來不像政治詩,反而更像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在後世廣泛傳唱,並且受到了各界評論家的讚譽,比如梁廷楠在《曲話》中說:「以絕好題目,做絕好文章。」白居易去世後,宣宗皇帝李忱寫了首名叫《白居易》的詩懷念他: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皇帝竟然寫詩弔唁大臣,這種做法在古代不多見。宣宗皇帝在這首詩中也同樣點出了白居易的這兩首長詩,並且說白居易的文章已經讓天下人全都熟知。由此可見,白居易的這兩首長詩在社會上流傳甚廣。而作者本人也同樣對自己的作品頗為滿意:「一篇《長恨》有風情。」也正因為《長恨歌》太有名了,後世為此又展開了各說各有理的評價,比如有人認為《長恨歌》里的情節是模仿和附會《歡喜國王緣》變文。這個說法出自陳允吉《從變文看故事的構成》。

由此進入

還有的學者認為《長恨歌》表面是寫玄宗皇帝跟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實際上是白居易想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白居易在年輕時曾經跟一位叫湘靈的少女談情說愛,後因故被迫分手,所以後來他就寫了《長恨歌》,以此來隱喻他跟湘靈之間的故事。所以,日本學者近藤春雄在《長恨歌、琵琶行研究》中認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專一愛情的歌頌,其實是白氏借他人酒杯以自澆塊壘。

牌坊的背面

也許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比如《本事詩·嘲戲》中有這樣一段話:「詩人張祜,未嘗識白公。白公刺蘇州,祜始來謁。才見白,白曰:『久欽籍,嘗記得君款頭詩。』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謂?』白曰:『「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非款頭何邪?』張頓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嘗記得舍人目連變。』白曰:『何也?』祜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非目連變何邪?』遂與歡宴竟日。」

看來,前人也覺得《長恨歌》中的一些詩句跟變文有一定的關係。但說《長恨歌》是對專一愛情的歌頌,這種說法倒是值得商榷。從白居易的經歷來看,他對這件事好像沒那麼介意,比如《南部新書》上說:「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妓還洛,後卻遣回錢唐。故劉禹錫有詩答曰:『其那錢唐蘇小小,憶君淚淚染石榴裙。』」

白居易墓

白居易當杭州刺史時,有些妓女跟他有關係。這倒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那個時代就是這樣開放。然而有意思的是,他離任時,竟然把這些妓女帶回了老家。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回老家後不久,他又把這些妓女遣送回了杭州,《中吳紀聞》卷一上說:「白樂天為郡時,嘗攜容、滿、蟬、態等十妓,夜遊西武邱寺。嘗賦紀游詩,其末云:『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可見當時郡政多暇而吏議甚寬。使在今日,必以罪去矣。」

另一側的碑券

白居易在當官時,竟然同時帶著10位妓女夜遊寺院。這種做法恐怕已經超出了常規。再比如後世形容美女,大多會用「櫻桃小口」或者「小蠻腰」這類的詞,其實這類詞也正是白居易所發明者,《本事詩·事感》上說:「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年既高邁,而小蠻方豐艷,因為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及宣宗朝,國樂唱是詞,上問誰詞,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之。遂因東使,命取永豐柳兩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風雅,又為詩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後天文里,柳宿光中添兩星。』」

墓碑

原來「小蠻」是一個妓女的名字。白居易年歲大的時候,小蠻還跟著他,他對小蠻頗為喜愛,曾有詩作來歌詠此事。這首詩竟然流傳在外,並被廣為傳唱。後來宣宗皇帝聽到了,問此詩是何人所作,於是有人告訴皇帝。

看來白居易對找妓女之事不以為意,並且寫詩讓天下傳唱,皇帝也覺得這沒有什麼不妥。既然如此,那麼把《長恨歌》解讀為是對專一愛情的歌頌,這種判斷恐怕與事實有些忤格。當然,這種判斷的前提是:找妓女與對愛情的專一不相忤格。

韓國人立的紀念碑

白居易的《琵琶行》當然更有名氣,雖然這首詩不短,如果加上序言則更長,然我至今依舊能夠全文背誦。尤其是此詩中對於彈琵琶的細節描寫,其竟然可以把琵琶彈奏的手法用了一系列形容詞予以描繪,這種作法無人能及。而詩中的最後一段,白居易則大發議論,由此寫出了那千古傳唱的名句。對這段名句,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稱:「白詩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則既專為此長安故倡女感今傷昔而作,又連綰已身遷謫失路之懷。直將混合作此詩之人與此詩所詠之人,二者為一體。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豈微之浮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而對於該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蹇長春在《白居易評傳》中說:「在我國文學史上,敘事詩並不發達。在《長恨歌》、《瑟琶行》之前,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和《木蘭辭》那樣的長篇敘事詩,更屬鳳毛麟角。白居易在中唐敘事散文、唐傳奇興盛的大背景影響下,把敘事詩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白居易撰《香山詩鈔》二十卷,清康熙四十年東臯園慎儉堂刻本,書牌

白居易撰《香山詩鈔》二十卷,清康熙四十年東臯園慎儉堂刻本,卷首

白居易作了幾千首詩,除了這兩首之外,其實還有太多有名者,比如《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而今我讀到他這首詩時,大有感覺。雖然離他詩中所說的四月還有一段時間,但眼前已經成為了芳菲世界,看著園中盛開的桃花,讓我不由得想起他這首詩。而此詩中的後兩句,也讓人能讀出弦外之音。

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是後世千年以來詠嘆不已者,該詩大受研究者讚歎,明楊慎在《升庵詩話》卷三中說:「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緻入畫。」

而王漁洋也在《帶經堂詩話》中對該詩予以了較高的評價:「絕句作眼前景語,卻往往入妙……似出率易,而風趣非復雕琢可及」。

俞陛雲則認為這首詩中的「可憐」二字別有深意,其在《詩境淺說續編》中稱:「通首皆寫景,惟第三句『可憐』二字,略見惆悵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著處也。」

白亭

但不知為何,吉川幸次郎卻只喜歡白居易的長詩,而對他的短詩則另有微詞,吉川在《中國詩史》中稱:「只是他的短詩與長詩相比,難免顯得差勁。繁複原本就是適合於長詩。他的短詩,尤其是晚年所作的七言律詩,像是把擴張的感情硬截下一段來的作品很多。這樣的詩幾達數百首。如閱讀原詩集的話,這種瑣碎的反覆和堆砌,就產生一種壓力。」

白居易雕像

白居易的詩作中有《放言五首》,其中的第三首,我最為喜愛: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寫得很有哲理,白居易認為對一個事物的判斷,一定要滿足相應的周期,想要搞清楚寶玉是真是偽,那就放在火里燒上三天。他的這個做法是否可行還值得商榷,但他所言的後一句倒是有些道理:認識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交往,才能了解對方的本性,白居易給出的期限是七年。看來這個期限有些道理,我覺得「七年之癢」恐怕就是出自白居易這首詩中給出的期限。

河對岸的龍門石窟

粉碎「四人幫」後,國家召開了科技大會。在那個會上,郭沫若寫了篇《科學的春天》,這篇文章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受到了廣泛的讚譽,此文中的一個段落被選入了中學課本,被選擇的段落中,就有郭沫若引用白居易的一句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詩由此而響徹大江南北。

那時郭沫若沒有在文中說明這句詩的出處,這讓我跟小夥伴們誤以為是他的詩作,而後方知此句出於白居易的《憶江南詞三首》,其第一首為: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以他那特有的筆調,創作出了太多的名篇,讓後世得以詠唱,而他詩作中的俗,也成為了他區別於其他大詩人的主要特色,趙翼在《甌北詩話》卷四中說:「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試平心論之,詩本性情,當以性情為主。奇警者,猶第在詞句間爭難斗險,使人盪心駭目,不敢逼視,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較勝於韓、孟。世徒以輕俗訾之,此不知詩者也。」

樂天祠外觀

趙翼將元稹、白居易跟韓愈、孟浩然的風格進行比較。他認為韓、孟的詩風是「奇警」,而元、白的詩風是「坦易」。「奇警」者,就要想辦法說出別人沒有說過話,「坦易」者,則一定要說別人想說之言。經過一番比較,趙翼得出的結論是:元、白勝於韓、孟。

趙翼的這個結論受到了劉熙載的贊同,劉在《藝概·詩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看來,劉熙載認為白居易的詩作看似通俗,其實是進入了更高的一個境界。白居易的詩廣泛流傳於社會,在文化普及方面,他所做出的貢獻是其他詩人不容易做到者,比如《古今詩話》上說:「雄州安撫都監稱宣事云:『虜中好樂天詩,聞虜有詩云:樂天詩集是吾師。』」連未曾開化的蠻荒之地都有喜歡白居易詩的人,這樣的社會感化,應該超越了武功。

進入院內

白居易號樂天,從他一生的經歷看,他的確是樂天之命,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說:「樂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來。……由是言之,樂天之思想乃純粹苦縣之學,所謂禪學者,不過裝飾門面之語。」而白居易則在古人所言的「小隱」與「大隱」之間,又發明了一種「中隱」,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就叫《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解釋了這三隱之間的區別,而後他的結論就是大隱與小隱都難兩全,唯有中隱最合適,這也就是他人生態度的最好詮釋吧。

白居易去世後,《舊唐書·本傳》中稱:「遺命不歸下邽,可葬於香山如滿師塔之側,家人從命而葬焉。」而後李商隱給他做了墓志銘,此銘中稱:「十一月,遂葬龍門。」而今白居易的墓仍在龍門,於是就有了我的兩次探訪。

嵌在牆上的刻石

白居易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洛龍區龍門鎮龍門山東門琵琶峰上。我的第一次探訪就不順利,當時計程車把我送到了白園的入口處,門口的把門者告訴我需要買票。這本是當然之事,然我卻找不到售票之處,把門者告訴我要到河對岸的龍門景區買通票。我望著那遙遠的河對岸,看著那裡如雲的遊客,於是跟那位把門者說,讓我折返這麼遠的路購票,太費氣力了,而今我已經到了門前,可以如數付票款。然此人面無表情,堅決不同意,其蠻橫的態度讓我跟其吵了起來。因為白園門口不能停車,計程車司機已經將車開到了很遠的停車場,我怎麼可能步行這麼遠買一張票再返回來?!這裡的不通人情讓我一堵氣調頭離去。

祠堂

但是,白居易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我的寫作繞不開這座高峰。沒有辦法,時隔一年之後,我又來到了白園的門前。在現實面前,也只能低頭。我來此之前,已經先到龍門景區花了120元購買了通票,而這裡的諸多景點我都無心閑逛,手持通票,唯看此園。

白園頗大,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小公園,事實上應該是因著白墓而建的公園,然後圈起來收費。收費也就罷了,還一定要跟龍門景區捆綁在一起。雖然此次再來已經心平氣和,但看到此地的這種做法,還是由不得自己又生一肚的抱怨。但是走在園內,還是有驚喜在,比如看到了正在盛開的臘梅。這是我多年沒有看到的了,一眼望去,心生歡喜,一肚子的抱怨話也隨之沒有了蹤影。

「一代的詩聖白居易」

白居易在山頂上,新修古貌,周圍有許多紀念性質的碑,新者有之,舊者亦有之。整體感覺,白園保護得較好,再加上我來的時節不是旅遊旺季,而且這裡的遊客較少,這使得的焦躁的心情得以化解。當我站在白居易墓前之時,對這位偉大詩人的崇敬感油然而生。我在他的墓前鞠了一躬,以此感謝他的詩句給我帶來的愉悅。

白居易的墓經過兩次探訪,終於得以朝拜,但他的故居遺址,雖然我已找到,但我還是心存疑問。後來在資料上查得,在河南省鄭州地區新鄭市辛店鎮辛店村,還有白居易的祠堂。於是當我在鄭州地區探訪時,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前往辛店村去尋找樂天祠。

祠堂的另一側

很容易的在主街上看到了白居易祠,從外觀看祠堂的大門建築風格有點像道家的祠堂,大門的上方寫著「樂天祠」,兩側的牆上寫著「樂天故里;彰吾祖德」。看來這裡是白居易的故里。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鄉賢,在這裡給白居易建起了祠堂。然而當我來到祠堂門口時,這裡的大門卻緊閉著,於是只能站在院門口端詳外觀。

此處大門上面貼著橫批「居易遺風」,這個橫批跨著左右兩扇門,像是法院的封條,看來此門並非入口。側邊有鄭州市文保牌,上書「白氏祠堂」。到其門而不能入,這當然不能令我愜意,於是我用力地推了推正門,裡面似乎用東西頂著,大門紋絲不動。接著,走到旁門用立一推,門竟然開了。

白居易撰《新雕校正大字白氏諷諫》不分卷,清光緒十九年吳門徐元圃刻本

我走進院內,第一件事是先看看正門是用什麼頂著的,原來裡面有一根木杠子,以45度角戳在地上的凹坑內,這種古老的防賊頂門方式竟然到這個年月還在使用著。不知當年白居易家是否也是如此做法。

院落僅一進,佔地約一畝大小,正前方有祠堂,右側的一排廂房基本已經坍塌,左側的一排房還算完整,院里停著一輛破爛的摩托車,車鑰匙還插在上面,我猜想廂房內一定有人,但我在院內四處拍照,耗時約一刻鐘以上,卻始終沒有看到院中的人,我刻意的站在窗下,靜聽了一會兒還是沒能聽到任何的動靜,本想敲門去向房主了解白居易祠的情況,但走到那個門還有一米遠的時候,我不知自己為何停下了腳步,倒也談不上是害怕,那一瞬間的心態我自己也想不透,於是放棄了敲門,繼續在院中進行著自己的拍照。

祠堂不大,佔地約二十餘平米,房屋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台之上,祠堂建有開敞式前廊,側牆上嵌有幾塊石碑,其中一塊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在這裡看到了自己喜愛的詩,頓時增添了三分親切感。

白居易撰《白氏文集》七十一卷,明嘉靖間伍忠光刻姑蘇錢應龍修本,卷首

祠堂的另一面是嵌著兩塊對聯式的豎條碑,上面刻著「居易字經同祖同宗,鼎力相助與我辛店」。祠堂的大門上著鎖,從外觀看,上面的木條保存的較為完整。在祠堂的側面還看到了一塊兩米多高的圓頭碑,居中的大字刻著「一代的詞聖白居易」,字跡刻的很淺,但是這樣口語化的刻碑倒不多見。也許這是今人刻意模仿白居易詩作的通俗,但讀來還是覺得有些不對勁兒。

我仔細辨認著落款兒,原來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石原潤所立,看來這句評語是由日語直譯而來者。這塊碑的落款為「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在這塊碑的地上還橫卧著一些石條,上面還刻著一些字跡,從風化程度看應是明清的故物,院牆上還鑲嵌著幾塊碑,上面的字跡完全不能辨識。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芷蘭齋 的精彩文章:

孫星衍平津館:獨創書目,偏重版本(上)

TAG:芷蘭齋 |

您可能感興趣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鳥紋身|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情人節皮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有句名詩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什麼是連理枝?
最近火了「超唯美」古風情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玄宗對楊玉環是真愛嗎?
4月起,桃花大漲,邂逅有緣人的星座,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此志不渝的愛情傳說!
和生肖羊天生一對的四大生肖,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結好姻緣!
在天願作比翼鳥,這4對生肖配對乃天作之合,金玉良緣!
《香蜜沉沉燼如霜》人生初見未稱晚,比翼連枝是為願
十二星座中,元旦之後桃花初綻,收穫天命姻緣,比翼雙飛的星座!
羅貝里記憶:當年的兩翼齊飛,現在的比翼雙飛
比翼鳥晴空盤旋,送來桃花朵朵開,七月愛情指數飆升的星座!
比翼鳥雙飛,連理枝相併,未來愛情指數暴漲的三大星座!
1月5號之後喜上眉梢,前任歸來,比翼齊飛的星座
來年斬桃花,獲情緣,將與愛人比翼雙飛的生肖
這三個星座恭喜呀!三天之後開始遇見愛情,至死不渝,比翼雙飛!
比翼鳥,雙雙飛,太美啦!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