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殺 真的是因為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嗎?

為什麼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殺 真的是因為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嗎?

魏延應該是三國時代頗具爭議的一位人物。在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如若翻閱史料,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古人則一直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後人則多因此詬病諸葛亮用人過於挑剔。其實兩者皆非,仔細分析魏延一生的所作所為,其成敗主要還是與其自身為人處事的性格弱點有著直接關係。

魏延是一個剛強威猛,頗有點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於任事、不畏艱難的優點,也有桀驁不馴、任性而行的缺點。

在蜀漢立國之前和建國之初,上有劉備這個雄主統馭,左右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大將並立,魏延還不可能目中無人,他的缺點較多地受到控制,而他的優點則較好地得到發揮,在無數次的拼殺鏖戰中建立了累累功勛。隨著劉、關、張、馬、黃、趙等人相繼謝世,諸葛亮獨力支撐蜀漢大局,魏延成了開國元勛中碩果僅存的大將,地位越來越高,資格越來越老。這時,他那剛而自矜、目中無人的毛病就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了。他以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勛韓信自許,一心要自領一軍,與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強魏、復漢業的蓋世奇功。而且,他也確實提出過直出褒中,奇襲長安的妙計。但是,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妙計,對他分兵的要求也總是「制而不許」。這就使他常常感到不那麼得志,對諸葛亮頗有牢騷,甚至認為諸葛亮過於膽小,「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只是由於對諸葛亮心存畏懼,他還不得不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同僚們對他處處讓三分,惟獨楊儀卻偏偏不買他的帳,老是同他爭長論短,這當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雙方竟「有如水火」。「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因此,當諸葛亮病逝,由楊儀統兵撤退,要他斷後時,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滿的情緒,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記了大敵當前,三軍新失統帥,亟需加強團結,穩定軍心,卻非要同楊儀見個高低。不管魏延可以舉出多少理由,這種先小忿而忘大局的行為顯然是十分錯誤的,當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儘管他一向「善養士卒」,到了這個時候,卻是「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魏延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帶著兒子逃跑,終於丟了老命。半世威名,毀於一旦,鑄成了千載悲劇。

魏延早年只是劉備帳下的一名小兵,負責喂喂馬、帶帶小孩之類的散事(這和演義里戰文聘、斬韓玄的說法有些不同)。。後在,劉備部署入蜀戰役,魏延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奮勇臨陣,數有戰功。這一切,自然被劉備看在眼裡,不久,魏延就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一種較低級的軍官編製)。

不久,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破格拔魏延為都督,領漢中太守。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擔此邊防重任,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為了消除大家的誤會,劉備特地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會上,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次成功的媒體見面會,給魏延的公眾形象大大加分。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絲毫不給面子了(「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時,劉琰撞到了槍口。

對於劉琰這位文藝骨幹,軍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見的:軍人的職責是殺敵,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劉琰在軍中準備文藝節目,恰被魏延撞見。一個大男人領著一乾女子成天在舞台上騷首弄姿,成何體統,魏延氣不打一處,破口大罵。中國人是很講究排資論輩的,一位政壇元老被一名後生面叱,肯定是很難下台。不久,劉琰就在諸葛亮面前參了魏延一本(「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責讓之,於是遣琰還成都」)。

魏延若是只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平日諸將素不同」),王平就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這位王平同志,是蜀漢後期少有的將才,馬謖失街亭正是他的臨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隊伍不致潰不成軍。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還掌管著蜀漢精銳特種部隊「無當飛軍」。恰王平這人又「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也就是性情狹隘,對輕視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對於這樣一位權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頤指氣使的派頭,王平苦於諸葛亮這把保護傘的庇護,也只能隱忍不發(後來楊儀能平息魏延的「叛亂」,正是得到軍方王平的大力支持)。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

魏延的死與其說是別人暗算而死,倒不如是自己作死的,反觀魏延為人處世的幾個方面早就為以後埋下了禍根。

一是不善於與主帥溝通、以開誠布公取得理解和支持,牢騷滿腹,口出怨言,不平之氣溢於言表,缺乏組織紀律觀念。魏延與諸葛丞相在軍事戰略上有分歧,但他不是主動與諸葛亮溝通,推心置腹地闡述自己戰略方案的理由和優勢,用道理說服領導,謀求諒解與和好,或是保留意見,服從大局,等待機會,讓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而是無原則地濫發牢騷、背後嘲笑和不負責任地詆毀,難怪會招致諸葛亮對其動機和人品的猜疑。

二是不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和維護內部團結,孤高自傲、爭強好勝、妄自尊大,缺少團隊精神。魏延和陳式二人因不聽諸葛號令大敗而回時,孔明曰:「是誰失陷了軍來?」延曰:「陳式不聽號令,潛入谷口,以此大敗。」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來。」二人互相抱怨、互相指責,沒有一點勇擔責任的精神,往日的情誼無影無蹤。有功相爭、有過相推,哪裡還有同僚之誼,怎能不讓人對其人品產生質疑?又怎能獲得大家的擁護和信任?所以儘管魏延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摩,在蜀國、在軍中卻很難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三是不善於維護自己的形象,說話不注意分寸、做事不講究策略,患得患失、諉過飾非、剛愎自用,難以在群眾中樹立威信。「自功高,常有布平之心,口出怨言」(董允語)

四是不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恣意妄為,私心太重,終致眾叛親離、留下千古遺恨。諸葛亮死後,蜀國上下本應精誠團結、同舟共濟,而魏延卻因對諸葛臨死安排楊儀統軍不滿,公然違抗遺命,導致丞相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先起內訌。

魏延的所作所為令諸葛亮對其人品產生了疑慮,擔心自己身後無人能夠約束,況魏延與同僚間的不和諧關係、眾人對魏延為人的不滿更使他深知魏延不得人心,怎會輕易將大權交與這樣一位責任心不強、恃才傲物、率性任為、口無遮攔、不能容人的人。所以,魏延悲劇的深層次原因是他自私狹隘、隨性妄為的性格,正是他親手扼殺了自己超群的才幹和能力。不能只要求環境適合自己,自己也要主動適應環境。否則,魏延似的悲劇還會在今天一遍遍重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郝碎碎念 的精彩文章:

誰才是三國真正的第一猛將 有可能不是呂布趙雲而是他
正史中到底有沒有姜維這號人 姜維武力竟然超過了猛將趙雲
呂布並非三國第一猛將 趙云為何能成為三國第一猛將

TAG:小郝碎碎念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被誰殺死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為什麼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難道真是因為下雨不殺他?諸葛亮:你想錯了
趙雲死了諸葛亮沒有哭,為什麼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大哭?這裡告訴你原因
趙雲死了諸葛亮沒哭,為何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大哭?這裡告訴你原因
徐庶在曹操那的待遇如何?諸葛亮只說了五個字,這也是北伐的原因
諸葛亮說了什麼,趙雲一下明白了,原來對不起諸葛亮的是他…
諸葛亮真的認定魏延必反嗎?錯了!其實諸葛亮早已看透一切,只可惜被這個小人毀了!
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當時諸葛亮為什麼不跟著去?諸葛亮只說了一句話
趙雲死後留下的一句遺言令諸葛亮羞愧,他到底說了什麼?
諸葛亮死後,魏延真的反蜀了嗎?這可能是楊儀剷除異己的一個借口
龐統和諸葛亮誰厲害?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了實話,原來真是他!
趙雲死後說了一句話,諸葛亮聽了為何淚如雨下?劉備說出秘密!
諸葛亮臨終前,劉禪說了一句話,諸葛亮為何氣的吐血?答案很簡單
趙雲臨死前說了四個字,令諸葛亮羞愧難當,他到底說了什麼?
關羽被殺後,劉備說了這一句話,諸葛亮嘆道:我還是回卧龍崗吧!
諸葛亮死後諸葛亮定要殺魏延,是因為這個
歷史中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呢?諸葛亮一死魏延算是謀反了嗎
諸葛亮殺魏延,真的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歷史的真相又是什麼?
三國:趙雲死後,託夢給諸葛亮說了這句話,卻讓諸葛亮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