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南第一位尚書郎——薛遠

海南第一位尚書郎——薛遠

核心提示

薛遠,原籍安徽無為州(今稱無為縣)人,出生在儋州峨蔓,據《民國儋縣誌》記載,他曾就讀於儋州宜倫學校,於明正統七年壬戌(1442年)從儋州考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再晉陞郎中。後來,他「以迎復功,擢本部侍郎,升尚書」,高升為正二品的戶部尚書。從二十八歲入仕至六十三歲退隱,他為明朝服務了三十五年。史稱薛遠「敏而好學,於禮樂、兵刑、天官、律歷,無不涉其要。尤熟本朝典故」, 他處理各種繁雜事務、隨機應變的能力(史稱「善處煩劇而通變就事」)得到朝野上下的公認。他為官數十年,食不兼味,家無長物,自始至終,廉潔從政,為自明朝以來的瓊籍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本期,向你講述薛遠的故事,一起感受他的精彩人生、為官之道,卓越政績。

薛遠雕像

薛遠,原籍安徽無為州(今稱無為縣)人。他的祖父薛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的開國功臣之一,曾任工部尚書、北平布政使等要職。在北平任職期間,因被叛臣胡惟庸陷害,貶為嘉興知府。胡惟庸伏誅後,復為工部尚書。第二年卻又因他罪牽連被廷杖致死。因薛祥為官清正廉能,曾多次在朱元璋的嚴刑峻法之下為備受冤屈的無辜官員、百姓辯白解冤,挽回性命,所以對於他的死,「天下哀之」,多為他抱不平。

按明朝的律法,薛祥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均被放逐到海南瓊山戍邊,成為永系軍籍的「所人」(明代戍守邊疆者為職業軍人,犯罪的大臣等,其家屬往往被放逐到邊地的衛所充當守軍)。薛遠的父親為薛能,而薛能的其餘三兄弟卻無從考查。

出使交趾 治黃河水患

薛遠出生在海南,但究竟生在瓊山還是儋州,卻又有疑問。因為《民國儋縣誌》亦有關於他的記載,把他列為儋州籍「薛官都」人,並稱他曾就讀於儋州宜倫學校,於明正統七年壬戌(1442年)中進士。(見《民國儋縣誌》中的選舉志、人物誌)而《民國瓊山縣誌·選舉志》卻無此記錄,說明薛遠確由儋州考中進士。且《康熙瓊山縣誌》、《乾隆瓊山縣誌》的「人物誌」中都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並沒有把他計入瓊山人物之列。因史料闕如,無從斷定。

薛遠出生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十八歲時考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後晉陞郎中。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因為聽信宦官王振的蠱惑,親率大軍征討西北胡人瓦剌部,被其首領也先團團圍困於土木堡,導致全軍覆沒,成了也先的俘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

明英宗因為「溺於宦豎」,由皇帝淪為胡人的階下囚之後,他的皇弟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朝官的擁戴下即帝位成了景泰帝。但不久之後,英宗又被也先禮送還朝,當了「太上皇」,而他對於自己蒙難其間,弟弟擅自奪權稱帝的做法非常不滿,常懷復辟之志。這一動向使朝臣之間形成兩派,其中支持英宗復辟的就稱為「迎復」派。薛遠就屬於這一派。所以距他的年代不遠的《正德瓊台志》稱他「以迎復功,擢本部侍郎,升尚書」。但這是極其省略的「史筆」,事實上,薛遠由正五品的郎中高升為正二品的戶部尚書,這其間尚有一個過程。

英宗復辟稱帝後,將患病的朱祁鈺廢為郕王,改年號為天順。天順元年(1457年),據有的史料稱,薛遠奉命出使交趾(現越南一帶),這時期的交趾並不甘心臣服於明王朝,經常搞點小動作,並發兵攻打他的鄰國占城等地,給明王朝出難題。所以薛遠的這次「外交使命」想來不會很輕鬆,也因為如此,他回國後,由正五品的戶部郎中晉陞為正三品的戶部侍郎,如果在出使安南的外事活動中沒有出色的表現,這是辦不到的。

這戶部侍郎已經是相當榮顯的職位,就在當時的瓊籍官員中已算是首屈一指了。不久,又由戶部侍郎改任工部侍郎。這一改卻是因為治理黃河的大事。天順五年秋七月,據《明史·河渠志》載:「河決汴梁土城,又決磚城,城中水丈余,壞官民舍過半。周王府宮人及及諸守土官皆乘舟筏以避。軍民溺死無數。襄城亦決縣城。命工部侍郎薛遠往視。恤災戶,蠲田租,公廨民居以次修理。明年,開祥符曹家溜,河勢稍平。」汴梁即今開封,當時位於黃河邊上,經常因黃河泛濫鬧水災,但這一次卻是空前的災難,當此之際,薛遠臨危受命,可見皇上及朝中大臣們對他的倚重。

事後,薛遠回到京都,始升任戶部尚書。他能處理各種繁雜事務、隨機應變的能力(史稱「善處煩劇而通變就事」)大概也於此時得到朝野上下的公認。

諫廢西廠不準 辭官歸休

憲宗朱見深的成化初年,兩廣苗瑤叛亂,由大將韓雍主持剿撫軍務,為了解決後勤供應問題,特任薛遠為南京兵部尚書,為兩廣的平定又立了一功。事後回到北京重任他的戶部尚書。就在成化初平苗瑤的過程中,廣西大藤峽有一瑤族青年名汪直,被明軍俘獲後,因生性乖巧黠慧,送入宮中閹成太監。後他因受寵於萬貴妃遂成了憲宗的心腹,憲宗利用他偵察宮廷內外的各種不利於己的信息,大搞「特務活動」,還成立了特務機構「西廠」。

這「西廠」可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罪惡機關!汪直通過把持這一機構,狐假虎威,禍害忠良,殺人無數。一時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薛遠自然也是其中一員。領頭的有內閣大學士商輅、左都御史李賓等。這商輅可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三元及第」(即科舉考試中解元、會元、狀元)的大才子,且德才兼備,為官正直,在景泰帝時,他為表示對民族英雄于謙的支持,沒有參加「迎復」英宗朱祁鎮的活動,因此被英宗的心腹黨羽視為異己,放逐回鄉。憲宗即位後,聽從朝臣們的建議重新起用他為內閣大學士。

商輅對汪直的倒行逆施非常憂慮,多次對憲宗提出要廢掉西廠,罷免汪直。可是憲宗不聽,發怒道:「汪直不過是奴僕一個,難道內廷中一個小小的下人還能危害整個天下不成!」就這樣,經多次勸阻仍不能阻止汪直的罪行,而汪直也把商輅、李賓、薛遠等大臣視為仇敵,隨時尋釁加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六月,商輅、李賓、薛遠等好幾位大臣都一起辭職還鄉,這正是汪直夢寐以求的好事,於是慫恿憲宗都批准了。薛遠從此辭職歸休,將其在瓊家眷遷回原籍無為州。這時薛遠已經六十三歲了,從二十八歲入仕至此,他為朝廷服務了三十五年,而史稱他為官數十年,食不兼味,家無長物,自始至終,廉潔從政,為自明朝以來的瓊籍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主政戶部 善革除弊政

算起來,薛遠在戶部工作的時間最長。明代的戶部,職掌全國的戶口、田賦,官員的俸祿,邊鎮的糧餉,各地的鹽課、官鈔等等經濟事務,是個關係國家存亡的重要部門。而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的成化年間,寵信萬貴妃,致使奸臣擅政,宦豎橫行,土地兼并厲害,財政虧空巨大,國家經濟面臨嚴重危機。在此情況下,薛遠這個戶部尚書肩頭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道光廣東通志》稱他在戶部主政期間能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處理一切事務有條有理,使一般「胥吏」在會計出納方面循規蹈矩,不敢胡來。他常說:「馭吏嚴刑以懲,不若先事而發。善革弊,不如無弊可革。」這就是說,等到下屬吏員犯了錯誤才去嚴刑處罰他,不如事先防範使他沒有犯錯的機會;善於革除弊政,不如事先制定好法則使無弊政發生。這就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和考慮問題時周到細密的先見之明。每年終,各地報到戶部陳述困難,要求蠲免各項賦稅、超支時,有關部門總是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薛遠認為凡此種種,都可考慮予以批准。因此當時朝野上下「官省民安」,大家都一致讚賞。

廉吏其行 松竹其操

史稱薛遠「敏而好學,於禮樂、兵刑、天官、律歷,無不涉其要。尤熟本朝典故。」這一點與海南名賢丘濬頗有相似之處。

其實在海南的歷史上,薛遠與丘濬、邢宥都是同一個年代的人。薛遠比丘濬大七歲,比邢宥大兩歲。薛遠中進士後六年,邢宥中進士,成化元年官至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又後十二年,丘濬中進士,至薛遠辭官時,丘濬升為國子監祭酒(從四品)。

據《民國瓊山縣誌·人物卷》還有一個林傑(字廷賓),與丘濬同年成進士,官至浙江副僉都御使(正七品)。這四人應該說都是同一個時期,同朝為官的海南先賢。明代的瓊州府城裡還特地為此四人建立起一座牌坊曰:「表賢亭」(故址在今府城鎮內忠介路與繡衣坊介面處)。為成化七年廣東按察司副使塗棐所建。這就是說,建此亭時,仍是薛遠的官職最高。當時的提學胡榮曾有記云:「四賢俱發軔魏科,接踵要路。猷為足以匡弼時政,風裁足以激濁揚清,文章足以補助道化。實瓊人之師,海內之望也。」在儋州,據《萬曆儋州志》還有一座為紀念薛遠而建的「尚書坊」,也是塗棐所建,亦可證明薛遠從儋州出仕。

這四人中,丘濬與邢宥的關係比較密切,來往較多,丘濬的詩文中多次提到他。其次為與林傑的交往。林傑出為監察御史時,丘濬曾寫有《贈鄉友林廷賓南台御史序》一文,其時丘濬在翰林院供職,故文末云:「且予居近禁,所職者在文學,而政事非所敢知也。而廷賓之職則在夫振風紀;風紀之要,則在乎識大體。大體既正,則余可略也。贈廷賓者,止於是矣。」諄諄之囑,均以國家「風紀」大事為重。這也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瓊籍先賢們的剛正清廉,一絲不苟。而歷史證明,這四個人最後都能做到「廉吏其行,松竹其操」,始終如一,保其晚節。薛遠活了八十二歲,林傑活了八十一歲,丘濬活了七十五歲,邢宥活了六十八歲,晚年退歸海南「惟田圃是樂,足跡未至嘗城市」。

一個輝煌的時代,一群正直有為的先賢,足可以為瓊崖千古楷模!(林冠群 編輯梁娥 吳宗績)

相傳薛遠的出生地薛官都(今峨蔓鎮筆架村委會),如今建起了薛氏宗祠。

明代為紀念薛遠而建的尚書坊,如今仍豎立在峨蔓鎮筆架村委會的一片雜草叢中。

薛中郎祠。

薛中郎祠(清舉人張績的手書牌匾)。

薛中郎祠內的「東宮世澤」牌匾。本版圖片由記者 何文新 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儋州報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儋州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東漢尚書郎仲長統遊學并州對刺史高幹說了些啥?
武則天讓大臣推薦一人做尚書郎,大臣說最好讓自己的兒子做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