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博古之女:父親為父為子都「不合格」

專訪博古之女:父親為父為子都「不合格」

博古、張越霞與孩子秦鐵、秦新華、秦鋼(自左至右)在延安合影。(資料圖)

北京昌平區附近的一戶獨門獨院里,住著中共早期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的小女兒秦吉瑪。她已經年屆七旬了。平日,她和丈夫李海淵就在自家院子里搗鼓花花草草,享受著遠離鬧市的田園生活。她的家中,除了相冊中幾張翻拍的老照片外,幾乎再也找不到父輩的痕迹。「我沒見過爸爸、媽媽,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秦吉瑪和丈夫李海淵坐在小院里回憶起昔日往事。

童年之家

和家裡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樣,秦吉瑪出生在莫斯科。1939年,博古的妻子劉群先因為之前在長征途中染上了重病,組織上決定讓她與李維漢的夫人金維映一起赴蘇聯治療。當時劉群先已經懷孕,不久,她在莫斯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秦吉瑪(俄語「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縮寫)。

小吉瑪剛睜開眼睛沒多久,還未能記住母親的模樣,便被送進了保育院。隨著衛國戰爭爆發,劉群先從此杳無音信,有人判斷,她可能在德國法西斯的轟炸中犧牲了。這一切,尚在襁褓中的小吉瑪自然不得而知,她就這樣在保育院過了4年,之後和其他孩子一起轉入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秦吉瑪忘不了因為勞動出色而獲得的「10個米丘林大蘋果」,也忘不了為填飽肚子,和瞿克林(瞿秋白的外孫)一起偷吃野果中毒,上吐下瀉的情景……60多年過去了,伊萬諾沃的時光,依然清晰地刻在秦吉瑪心中。

「那時我們都還小,對中國革命的情況也不了解,總覺得我們回國的希望比西班牙、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家的孩子要渺茫得多。」秦吉瑪沒有想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蘇聯,她和夥伴們成了兒童院里最先回國的一撥孩子。

回到祖國後,秦吉瑪仍然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她先被繼母張越霞接回家中,隨即進入中直育英小學。平日里,她都住在學校,只有節假日才回家。最初的日子,秦吉瑪說自己過得「痛苦極了」:「語言不通,很難與人交流,生活和飲食習慣也和大家不一樣,」提起那段時光,秦吉瑪皺起了眉頭,「太難了!俄語在我的思維中早已定型。還有飲食,菠菜、豆腐,我根本不會吃。」

父親形象資料「拼」

或許是受當時大環境的影響,秦吉瑪的繼母幾乎從未給她講過有關父親的事情,性格內向的她也很少主動發問。秦吉瑪似乎從小就習慣了無父無母的生活,父母是誰,她沒有太多探究的慾望。「我第一次知道父親是誰,是在小學的一次歷史課上,老師在講國共合作談判時,突然將目光投向我,『參與談判的人,其中就有你爸爸,博古!』我渾身一震,第一次意識到父親竟是這樣一個能讓我引以為傲的人,但也僅此而已。」

後來,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一直到近幾年,秦吉瑪才開始主動地尋找,試圖從各種各樣的書報、資料中「拼」出一個活生生的父親的形象。

秦吉瑪最喜歡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對於父親的描述,文章大意為:「在我所見到的中共領導人中,博古是較為風度翩翩、妙趣橫生的一位,也是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他身材略高於一般人,瘦骨嶙峋,名副其實地瘦得像根鋼絲。他總處在極度興奮之中,動作急促而不協調,常常愛神經質地哈哈大笑,他的牙齒前突,眼睛外鼓,特別是透過深度近視眼鏡,眼球好像向外突出……」

在秦吉瑪的心目中,她從未懷疑過父親的才華。作為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第32代孫,博古的文筆和學識總是被世人所稱道,他那「博古論今」的才華,以及辦事認真的勁頭,使他成為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

為父、為子「不合格」

博古與家人永別,是在1946年4月8日。他以中共代表身份在重慶參與修改憲法草案一個月後,和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一起乘專機返回延安。

那一天,毛澤東、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都到機場準備迎接他們歸來,博古的妻子張越霞也帶著他們的小兒子秦鐵在那裡迎候。事隔好多天,人們才知道,飛機已在260公里外的山西省興縣(呂梁山區附近)失事了。

5年後,在秦吉瑪的奶奶彌留之際,葉劍英出現在老人的病榻前。「你來看我很好,長林(博古的乳名)呢?他為什麼不來?」面對老人的聲聲呼喚,葉劍英始終沒敢說出實情。

後來,家鄉的堂哥告訴秦吉瑪,1932年底,在動身去瑞金之前,父親曾經秘密回到無錫,和奶奶告別。「他跪在地上哭,奶奶也坐在那裡哭,他告訴奶奶他要出國了,可誰能想到,這竟然是這對母子之間的最後一面。」

或許是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家庭生活方面,秦吉瑪認為父親一直是「不稱職」的:對他年邁的母親沒有盡到孝道;對年幼的兒女沒能給予足夠的愛。也正因此,秦家的子女們,有著比旁人更多的獨立和淡然。

秦吉瑪的大姐秦摩亞,出生後便被送回老家無錫,寄養在親戚家,15歲時不幸被拐賣到四川。她一直盼望著有一天父親能接她回去,可是等來的卻是報紙上父親犧牲的消息。長大後,秦摩亞終身執教,退休前在北京師範大學當老師。

二姐秦新華出生那天,正是《新華日報》成立的日子,為了表示紀念,父親給她取名新華。她學的是中醫,後來擔任衛生部科技司副司長。丈夫李鐵映,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弟弟秦鐵,退休前是位老船長,常開著貨輪滿世界跑,現在靠著每月千餘元的退休金過著簡樸自在的日子。

「我還有兩個哥哥,都叫秦鋼。這在外人看來是很『荒唐』的事情。這也是父親工作太投入的結果。當年在給二哥起名字時,他已經忘了自己前一個兒子叫秦鋼,所以起了個重名,以至於我們現在只能以大秦鋼、小秦鋼來區分他們。」大哥早年夭折,二哥留學蘇聯,回國後,在北京航空學院實驗室當了一名實驗員,後來應留蘇時同學的邀請,南下海南,退休前是海南建設開發總公司總經理。

翻遍秦吉瑪家的相冊,找不到一張完整的全家福。唯一一張五兄妹的合影,也看不到父母的身影。秦吉瑪輕拂著翻拍的老照片,嘆了口氣,眼神定格在相冊中間唯一一張不是翻拍的「原版」老照片上,照片中抱著秦吉瑪的是一名蘇聯護士,背面有兩行漢字:「博古、劉群先的孩子」,這是母親親筆書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張照片是她與父母唯一的一張「合影」。

本文摘自《環球人物》2008.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昔日知音故里 今朝中法新城
遍布全球172個國家,韓國境外傳教為何如此「瘋狂」?
普京:俄歐應在一起 莫斯科已準備好
朝鮮批韓薩德部署:快清醒 別接受美國主子的要求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國功臣之子被撞身亡,父為子報仇怒殺車夫,皇帝卻要他償命
明成朱麗離婚,蘇父為子引起蘇家內亂,明玉一句話讓他啞口無言!
六旬老父為子報仇,拿起武器上戰場,孤身狙擊百名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