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教授深刻解讀:感恩並不是回報,最終關涉的是自身幸福

哲學教授深刻解讀:感恩並不是回報,最終關涉的是自身幸福

作者授權發布

一、由感恩的本質引出其層次

當今社會,世風日下,民心日偷,暴戾之氣橫行,危險似乎無處不在;同時,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乃至少年犯罪層出不窮。

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其引發之原因雖然多端,但沒有感恩意識,恐怕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在青少年中間尤為如此。

我們一般以為,感恩就是對於別人施捨的回報,當我們沒有受到別人的施捨時,我們也不需要感恩。

若把感恩只定位於此,則感恩不過是一種利益交換。準確地說,這種感恩雖然是需要的,但尚不是感恩的最高義,因為這無助於人之德性培養與感發。

感恩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人的德性,由此,感恩之最高義一定不是別人現實的施捨,而是形而上的,精神性的。

這意味著,人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本內在地包含有一種感恩意識,即只要你是人,你就應該,而且必須,同時能夠擁有感恩意識,因為這是人性本有的機能。

那麼,為什麼說只要是人,就必然內在地隱含有感恩意識呢?荀子曰: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荀子·禮論》)

這裡的意思是說:人之所以為人,乃根基於三種因素。

哪三種因素呢?就是天地、先祖與君師。

古人講,天地生人,即天地是所有生命的根本,所謂生之本;

父母乃至祖宗,讓一個人降生在一定的家族之中,這就是類之本;

君師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給人以富足安定而有序的生活,這就是治之本。

任何一個人要生活成長,都離不開這三個本,不然,他就不可能成其為人,而這三個本正是我們需要禮敬與感恩的。

這意味著,人作為理性存在者,其本性中就自然隱含著感恩的意識,這就決定了感恩的本質在於:是對人之為人的根基的禮敬。

中國古代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所有人禮敬與跪拜,就是感恩天地、先祖、君師這三本,而這三本正是人之為人的根基。

在此,感恩與現實上的物質施捨沒有任何關係,但卻是感恩的最高義,因為它與人的德性培養直接相關。

二、感恩的層次

感恩與天地、先祖、君師之三本相關,決定了感恩有三個層次,也就決定了人格的三種境界。

就與父母、祖先的關係來說,感恩的表現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感恩的第一個層次。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並不是人額外的倫理規定,而是人之為人自身的要求,因為父母、祖先乃人肉體之所從來與基因之所由來。

任何人一旦出生,父母與祖先就成了他天然的恩人,就有一個需要感恩的對象矗立在其眼前,且終身不會離去。

所以,子女及後代需要感恩父母及祖先,根本與父母及祖先留給子女及後代多少財富或交給子女多少學識無關。

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平庸的,並沒有留給子女多少財富或學識,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感恩他們。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敬父母首要的表現就是呵護好自己的身體,不使其損傷生病。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說感恩父母都是假的。

《論語·為政》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養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心,就是孝,也是對父母最基本的感恩。又,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

曾子病甚,恐怕自己生命行將結束,於是讓門人弟子把他的手足抬起來看看,如果這些都完好無損,表示對父母基本的孝敬與感恩做到了,也就終於鬆了一口氣。「吾知免夫」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身體髮膚損壞,表示基本的孝敬與感恩沒有做到。但人生幾十年,誰敢保證身體髮膚不損壞而無愧於父母之恩情呢?於是,自然就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態了。

之所以需要這種心態,乃因為子女之身體乃父母身體的繼續,子女呵護好自己的身體就是保養好父母的身體,這當然是對父母的感恩。

但現代社會講究獨立與自由,子女與父母俱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靈魂與肉體俱無關係。

「我的地盤我做主」正是這種情形的基本體現。於是,現代人暴食暴飲,挑燈夜戰,乃至無節制地狂歡,雖可求得一時之歡愉,但最終必然損壞身體,甚至招致疾病。

對於父母之奉勸與批評置若罔聞,答曰「我願意」。人們絲毫不覺得這是對父母的不孝,對父母恩情之虧欠。他們總以為,這是自己的事,與父母無關。

殊不知,這已大錯特錯了。

所以,感恩的第一個層次就要求現代人滋養好身體,讓自己的生命一直保持在健康、快樂、陽光之狀態。

對於青少年來說,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青少年精力旺盛,往往不太注意身體問題,這不是對自己的健康不在乎,而是對父母的叛逆與違背,而這正是不孝的開始,因為連對父母基本的感恩都沒有做到。

當然,重倫理,正婚姻以延續家族之血脈傳承也是對父母之感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就是這個意思。

故婚姻不是男女之相悅,而是對父母之感恩與家族之責任。這是婚姻之大道與嚴肅義。

可惜現代人不明乎此,以男女之相悅為婚姻之究竟,故婚姻動輒破碎。無怪乎呂本中曰:「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淫僻之罪多。」(《呂氏春秋集解》卷十六)

就與君師的關係來說,感恩的表現就是尊師重道,愛國家,愛民族,愛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感恩的第二個層次。

這裡包含三點:老師、國家與民族文化傳統。而這三點又是需要我們每個人懷著感恩之情的。

首先,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與引導,這是人成為人的道義與價值上的保證。故古人講「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表示老師像父母一樣,也給予了人生命。前者是肉體的,後者是精神的。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這就是說,人若沒有老師給予精神生命,就近於禽獸而與人道很遠了。所以,尊師重教就是對給予我們精神生命的老師以回饋與感恩。

古人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並不是說,讀書可以做大官,享厚祿,而是說,讀書可能使人完成其精神生命,既而進入感恩之第二層次,而其人格境界是未讀書者不可比擬的。

對於青少年來說,尊師重教的具體體現就是努力學習,提升境界。這是對老師最高的感恩。

現代教育多只是傳播知識與技術,忽視了人格精神教育。這樣,學習只是為了找工作,想發財,圖享受。

須知,若自身之精神境界沒有提升,只為一己之私利發奮,學習再好的學生也是對老師的辜負。

所以,學習總意味著德慧雙修,而且德行總是先於才慧的。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即便我們對於自己的老師沒有物質上的感恩,但卻是最高最大的感恩。

其次,任何一個人總是出生在一定的國家與民族之中,那種所謂超國家與民族的世界公民是不存在的。

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使一個人成為了這樣的存在而不是那樣的存在,給人打上了種族與文化上的烙印。

正是在國家與民族的悠久而宏大的歷史境域中,人站立了起來,沒有任何人能在這樣的歷史境域之外站立。

既如此,一個人需要對自己的國家與民族充滿感恩之情是內在地必然的。其具體表現就是愛自己的國家與民族,且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很多人從現實的利益上來談愛國問題,以為國家給自己帶來了好處才去愛國。殊不知,這種愛正是一種利益交換,與感恩完全無涉。

所以,馮友蘭說:「一個救民族底人應該只求救他的民族,不應該問他的民族,是不是值得救。一個愛國底人,應該只愛他的國,不應該問他的國是不是值得愛。」[]

若從現實的利益上講,國家與民族固然有值不值得愛的問題,但準確地說,沒有一個國家與民族是不值得愛的,因為國家與民族總是在恩惠每一個人,但不是在現實的利益上講的,而是在歷史文化上講的。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充滿溫情與敬意。而那些對國家與民族絲毫無感恩之情的人,正是國家與民族的逆子。

最後,對於一般人特別是青少年來說,愛國家與民族的具體體現就是學習與弘揚自己的文化傳統。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就像一位母親,孕育了該傳統之下的所有人民,對此懷有感恩之情,當然是應該的。

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國國民教育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理念,但到底什麼是「愛國」呢?或者說,你「愛」的「國」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樣一問,很多人是茫然的。由此可知,我們講愛國主義這麼多年了,其實質多流於空乏。

我們必須知道,國家是一種歷史的文化的傳承,而不只是一種當下的存在。這樣,愛國就意味著傳承過去,挺立現在,開闢未來。所有這些,如果沒有文化傳統的貫穿,是不可思議的。

由此,愛國首先意味著愛自家的文化傳統,任何一個時代,如果完全割裂傳統,就意味著對自身國家特性與民族傳承的放棄,這是最大的不義與背叛。

所以,愛國首要的即在守住自家文化的自性,一個沒有文化自信與自立的人,是很難做到真正愛國的。因為國家是一種文化傳承,故國家的生命是無限的,相對於有限生命的個人而言,具有絕對性。

這意味著,愛國是一個人的必然義務,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的文化傳統斷滅。顧亭林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

文化傳統的賡續與承繼,是維護國家與民族性的根本保證,任何人都必須盡此一份力,感此一份恩。這是無條件的。

就與天地之關係而言,感恩的表現就是仁愛萬物,敬畏自然。這是感恩的第三層次,也是感恩的最高層次。

俗語曰:「天地之間人為貴。」但這個「貴」字並不意味著人高居萬物之上,可以隨意暴殄天物,而是指人可以仁愛萬物而與自然為一體。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乃因為吸收了萬物之靈氣,天地之菁華而成。

所以,天地萬物是人類最大的恩人,正是它們滋養著人類,才使人類歷史延綿而悠久。一個真正知道感恩的人,必須上升至於這個層次。

在中國文化中,一個人要真正做到「仁」,其最高層次是與萬物為一體的仁者境界。

程明道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二程遺書》卷二上)這種仁者境界也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這種境界的人,既不在自己的私利中,也超越了社會整體,他面對的是整個宇宙,在天地宇宙的立場上做事。他不但盡人倫盡人職,而且能夠盡天倫盡天職;他不但事天、樂天,而且最後通於天。

馮友蘭說:「不但對於社會,人應該有貢獻;即對於宇宙,人亦有貢獻.人不但應在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亦應於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

人不但要挺立於家庭、社會,還要挺立於宇宙之間而無愧。故人不但要「俯不怍於人」,更要「仰不愧於天」(《孟子·盡心上》)。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做人,必須要做到先盡己之性,然後盡人之性,最後盡物之性。盡己之性是立己,盡人之性是利他,盡物之性是愛物,以至於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之境界。

在這裡,不但人格境界圓滿完成,感恩之層次亦止於此而無以復加矣。若感恩之層次不能至於此,則必有所欠缺,其人格境界一定還沒有圓滿。

人雖然是宇宙的一分子,但並非人人覺解其為宇宙的一分子。於是,一般人或可感恩父母,乃至於感恩國家,但很少人能意識到需要感恩天地萬物。我們求學問道就是要獲得這種感恩意識。孔子曰:「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上達」就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層次。

人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不但感恩天地,亦必敬畏自然,決不會暴殄天物。孔子曰: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禮記·孔子閑居》)

天地之間的一切自然現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足夠令人敬畏,且足以使人感恩而受益匪淺的,古人在此有明確的意識。故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時,非孝也。」(《禮記·祭義》)

斷樹殺獸須以時,正是對時序與自然萬物和諧之敬畏。《禮記·月令》所載,都是告訴人們依據時令與萬物之特性,人類何時應該幹些什麼,都有明確的規定,不然,將必然導致災難。

如,孟春之月,「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因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的融和季節,但兵戎畢竟有殺伐之氣,二者是不協調的,故「稱兵必天殃」。

正因為古人敬畏自然萬物之生長,故打仗一般不選擇在春天進行,而是選擇在秋天。而秋天有秋殺之氣,適合打仗。

春天不打仗,安心生產,儲備一年的物質用度。迨及秋冬,這些儲備,或用於祭祀,或用於戰事,俱因春豫而有好的結果。

之所以萬事皆有好的結果,一言以蔽之,乃人們敬畏自然,感恩造化之所致。

但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昌明,這種敬畏感日益消失,純粹依據人類主觀的願望與功利對待自然,這樣一來,不是對自然的濫開發,就是對環境的重污染。

雖然這是功利心之驅使,但與不知敬畏與感恩自然亦不無關係。我們要感恩自然,就起碼應做到愛護萬物、敬畏自然,就如我們要感恩父母,就起碼應做到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

三、感恩與幸福感之關係

感恩的這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使人成為孝子,第二個層次使人成為愛國家、愛民族、愛文化傳統的優秀子民,第三個層次使人成為頂天立地的天人。這些都是人內在的本質要求,隨著層次之上升,人格境界隨著上升,人的幸福感亦隨之增加。

所以,如果一個人連第一層次的感恩都做不到,他是不可能有任何幸福感的;相反,若一個人做到了第三層次的感恩,他的幸福就是最圓滿的。

因此,感恩並不是對感恩對象的回報,最終關涉的是自家的幸福感。

但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我們似乎太過關心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而忽視了影響幸福感的精神因素。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謝曉東等通過心理測試實驗表明:感恩意識之於幸福感有極大的正相關性,而物質主義與感恩存在負相關性,物質主義得分越高的個體在感恩特質得分上愈低。下面是作者得出的實驗結論:

其一,物質主義者只關注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並可能為之不擇手段;相反,感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再認、感激和品味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即物質主義與感恩是相互阻抗的。

其二,感恩可以讓個體感受到自己身邊處處都有好心人,即高感恩的個體其安全感較高,而高安全感可以減少物質主義。[]

從上面的結論可知,我們要獲得幸福感,不能一條鞭地往物質主義的路上走,而是要注重培養人的感恩意識與情懷。

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掌故進一步來看感恩意識與幸福感之關係:

孔子游於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瑟瑟而歌。

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

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孔子家語·六本》)

榮聲期「鹿裘帶索」,本一貧寒之人,但之所以能常安樂而歌,乃在於其感恩而知足。

他所感恩者有三:上蒼讓他生為人,又為男人(在古代男尊女卑之時代,生為男人乃一幸事),且為一長壽之人。此三者與動植物、女人、夭折者相較,便有無限的感恩快樂之情,焉能去計較其現實之貧寒與不足。

孔子評價榮聲期為「能自寬者也」。「自寬」意為自我寬解,即為什麼幸運總是降臨到我這樣的人的頭上,繼而對周遭懷有無限的恩情。

儘管這種寬解別人若處榮聲期之地位未必能有,但他卻有。其所以有,正因其感恩意識。

不惟此也,隨著感恩之情的來臨,必有敬畏、自警、自勉之意油然而生。故「自寬」亦必含有敬畏、自警、自勉之情。

在此,人們不免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上蒼如此眷顧我?由此,敬畏之情生。為了不愧對這種眷顧,一定會自省其德,進而改過遷善。

所以,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不但易有幸福感,且多傾向於自勉而修其德,即由感恩意識而來的幸福感必然引發其強烈的道德意識。

由強烈的道德意識可進一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即: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他更在意的是:我是否有資格配享幸福?

一旦有了這種意識與問題,人一定謙卑,他不會認為他的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別人的恩惠、眷顧與謙讓。

於是,不斷地進德修業,否則,自己可能將一無所有。關此,我們不妨再來看孔子的一句話: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這是說古人射禮之時先揖讓登台比試箭術,比完以後下來飲酒。但不是獲勝者喝慶功酒,而是獲勝者給失敗者斟酒,並告訴失敗者:我之所以獲勝並非自己箭術高明,而是你的謙讓,我非常感恩你成全我,不然,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故以敬酒相謝。

這是「下而飲」之確義。故古人講「射以觀德」並非虛言。

可以說,基於感恩意識,必有進德修業之實踐,因為他深深感到正是別人的德行成就了自己。

故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不但照亮了自己,而且溫暖了別人,最後擁抱了世界。

相反,一個不具感恩意識而自鳴得意的人,一定四處碰壁而看不到光明。德國思想家舍勒說:

「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價值的自我驕傲者必然棲泊於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價值世界日益暗淡,因為每看一眼價值,在他都無異於偷竊,無異於對他的自我價值的掠奪。於是他變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驕傲這一牢廬之中;牢廬四壁不停地增長,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當他皺起眉頭時,你們不是可以看見那雙貪婪、嫉妒的眼睛嗎?」[]

沒有感恩意識,每個人在物慾之追求中不滿足,既而貪婪、嫉妒、仇恨,正是時代亂象之一因由。

如果我們具有感恩之情,那麼,我們一定會「敢於拋開內心裡自認為屬於自己的一切『權利』,敢於拋開自己的『尊貴』、自己的『功績』、所有人的『敬仰』——首先是自己的『敬仰自我』,敢於拋開任何『理當』享有如此幸福的要求」。[]舍勒這段話回答了為什麼具有感恩意識的人容易獲得幸福感。

因為具有感恩意識的人常具有謙卑之德,他總是覺得自己的德行不夠,但別人或社會給予他的已經足夠多了,他對於這些給予反而覺得承受不起,不配享受。於是,愈加地感恩,愈加地滿足,而他總處在別人所為他營造的幸福感之中。

然一旦有了幸福感,不但進一步反過來感恩別人與社會,且心志篤定,安心工作,努力學習,滋生無盡的動力與能量。

而這種無盡的動力與能量使其生命活潑、充融,生命總浸潤在幸福之中,最後不斷地進德修業、改過遷善。

這就回答了本文開始所提到的:感恩與現實之施捨無關,而只內在地關切於德性的培養。

因此,由感恩意識幸福感道德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而由道德感之增強,進一步提升其感恩之層次,如此良性循環往複互動、螺旋上升,最後生命至於圓滿境界。

感恩意識既關乎人之道德,亦關乎人之最終圓滿。如果說,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那麼,感恩意識乃其中必不可少之一環。

孔子曰:「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若不能從小培養青少年的感恩意識,那麼,等他們參加工作後,無疑使我們的社會處在潛在的更大危險之中。

故培養感恩意識,儘管人人概莫能外,但對於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較強。若此時不加重視,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或價值觀,變之難矣。

具體如何進行感恩教育,這需要思想界與教育界多加探討。但無論如何,有一條基本原則是我們須切記的,那就是:感恩決不是對感恩對象的回饋,而是成就自己,幸福自己。

感恩教育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主動去追求的。

你何時獲得感恩意識,幸福感就在那一刻向你靠近;多一分感恩,必然多一分幸福感。

注釋: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頁。

[]馮友蘭:《貞元六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57頁。

[]謝曉東等:《青少年物質主義與幸福感的關係:感恩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2013年第3期。

[]舍勒:《德行的復甦》,羅悌倫譯。倪梁康主編:《現象學經典文選:對面實事本身》,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頁。

[]舍勒:《德行的復甦》,羅悌倫譯。倪梁康主編:《現象學經典文選:對面實事本身》,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頁。

作者簡介

張晚林,號抱經堂。大學時代曾研修理工科,畢業後進工廠當技術工七載,其間自修中國古典文學,一九九七年以來,通過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逐漸窺見了聖學之堂奧,既而欲罷不能。現為湖南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出版有《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於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原文標題:感恩的本質、層次及其與幸福感之關係

來源:作者授權 原載於 《中國德育》(半月刊)2017年第10期,刊登時有所刪節

作者:張晚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儒學 的精彩文章:

「我是范雨素」,你是誰?——世俗時代的文學與文明
應一位高中老師要求,中山大學博士寫了這篇「勵志勸學三字經」
一場有溫度的年度交流會:安徽師大皖江學院皖江國學社舉辦
復旦教授:把《詩經》當成文學作品來讀,你永遠都在門外
要想金榜題名,高考生應該怎樣拜孔子?

TAG:青春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早讀丨愛自己,是對生命最好的感恩
胡歌出國留學原來是她的決定,仁義換不回真心,網友:不知感恩!
懂得你的好,他知道感恩與回報
《恕我直言》江疏影談初見趙薇,稱對自己傷害大,網友:不懂感恩
鬼谷子:人世間最大的惡,不是不知感恩,而是恩將仇報
為什麼說對最好的孝是愛,不是感恩!
師父說:懂得感恩的人,福報最大!
學會感恩,是給自己最好的讚美
不要讓善良的人傷心,你可以不說感謝,但要感恩
朗誦:愛自己,是對生命最好的感恩
我喜歡深存感恩之心又獨自遠行的女人。知道謝父母,卻不盲從
謝娜特意發文感謝醫院照顧被贊懂得感恩,網友:別再說是代孕了
孩子,我不希望你來報恩,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婆子媽把家裡收拾的如此乾淨,自己不操心,感覺自己很幸福,感恩
感恩的心,讓淫邪知道我不認輸!
對你好的人,讓你知道感恩,對你壞的人,讓你學會原諒
你可知道,教育孩子感恩的意義,遠不止孝順那麼簡單!
知恩圖報,你對她好,她就會對你更好,懂得感恩的四大生肖女
愛自己,是對生命最好的感恩
知福惜福,知恩感恩,才是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