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對,幫孩子找借口
文CC爸媽
壹
CC小時候睡覺成渣,每次錯過了睡覺時間,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不止。
如果這個時候遇見外人想要親近她,她立馬變成一頭暴躁的小獸。
面對他人的尷尬,我每次略帶歉意,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都是:這孩子又困了,每次鬧覺都又哭又鬧。
後來覺得這個理由著實好用,當她在公共場合暴走,我需要給大家一個解釋時;當她在親友面前表現失控時,我都會說:她就是又困了,所以又開始鬧了。
不知不覺,這個借口大概用了快2年。
直到CC話可以說利索後的某一天,她跟小夥伴起了爭執,搶了別人的玩具,我令她歸還並道歉。
她拒絕並大喊大叫,我堅持要求她道歉,對方的父母趕緊幫忙圓場,說沒事沒事。
然後CC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忘的話,她一邊大哭一邊委屈的說:我就是困了。
天知道她才睡醒不到兩個小時!
我這才知道,我犯了多大的錯。
我錯在幫她找借口逃避責任;
我錯在幫她找理由不直面問題;
我更錯在,讓她覺得有了借口,就能讓隨意犯下的任性行為不了了之。
所以,你知道了,我為什麼反對家長幫孩子找借口。
貳
這種無意間的找借口,從出生就沒有斷過。
起初是孩子行為能力不及,我們忍不住寬慰:
沒走穩——都是路不平害得;
磕倒了——都是因為桌子礙事;
被噎了——都是這蘋果不好;
鞋子穿不上鬧氣——寶寶別生氣,都怪這雙鞋子太不好穿了;
作息混亂,夜夜不睡——跟他爸爸小時候一個樣,都是這樣不讓人省心。
然後是在外人面前,我們忍不住幫他辯解:
當孩子對外人沒禮貌的時候,爺爺奶奶脫口而出的是:我們家這個,平時在家跟我們沒大沒小慣了。
當寶寶特別嬌氣的時候,我們會說:哎,這幾天生了場病,還沒好利索,最近就變得嬌氣了點。
當寶寶搶玩具的時候,我們會說:其實他平時不小氣,拿了玩具還跟別人分享呢,但就是喜歡球,今天可能是太喜歡你們家這個球了。
當他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會說:今天沒睡好,一困了就愛發脾氣。
…….
總之,我們成功的傳輸給了孩子這樣的思想:他能力不行、行為出錯,都是外界因素所致,都是別人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障礙,如果我們習慣於為孩子的錯誤找借口,那麼孩子就會更加理所應當的享受這個借口。
當孩子習慣於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為他遮羞時,他便會認為出錯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就像CC,她不認為自己發脾氣是自己錯了,而是把原因推到「我困了」身上。
也許「因困鬧覺心情不好」最開始確實是事實,但誰也不知道事實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借口。
孩子們總是會根據家長的言行來判斷、認識和評價周圍的世界。
他們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長們言傳身教的結果。
當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時候,你幫他找好了借口。
等他有了獨立意識、會自我表達的年紀,你會發現,他待人接物的態度、甚至找借口的方式,簡直跟你如出一轍。
心理學家說:「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 家長意識 ,即由家長或相當於家長的人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經驗』,將永久不衰地記錄在每個人的『人格』磁帶上,並在人生過程中不斷自動播放」。
當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時,影響卻早已發生、存在了。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學會用的將不僅僅是你幫他找過的那幾個借口。
錯誤的習慣比錯誤本身更可怕。
今後人生路上的很多問題,他也許都會傾向於通過找客觀原因,和推卸責任來解決。
叄
所以,接下來要聊的就是: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做的是:一旦遇到問題,應該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本質所在,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理論總是說起來簡單,但孩子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可控的,很多情況下,如果我們處理不當,就會讓外人跟著一起尷尬,讓情況變得更糟。
怎麼做既避免尷尬,又能解決問題呢?
拿「搶玩具」舉例吧。
第一步:不要避諱,指出錯誤:
這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沒允許你玩,你就不可以搶。
第二步:給出解決的方式:
現在把玩具還回去,跟小朋友道歉好嗎?
第三步:如果依然拒絕——孩子,媽媽需要跟你借一步談談。
除非本身孩子性格比較溫順,否則,走到這一步幾乎是必然的!
在人前管教孩子,自己尷尬,別人更尷尬,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孩子自尊,也會影響管教結果。
畢竟,大多數人即便心裡100個不願意,也會強顏歡笑著勸你:沒事沒事。
所以最好把孩子抱離現場:
1、讓他平復心情(抱著他允許他哭);
2、跟他共情(說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也很想玩那個玩具);
3、幫他接受解決方案(可是那是小朋友的,不能搶,你可以先問一下他我可不可以玩,如果不行的話,可以問他可不可以交換玩?但是現在你搶了,就需要還回去並道歉。對於是非觀或邏輯能力還沒那麼明確的小寶寶,媽媽們可以選擇用想像的方式幫他平復心情,具體方法可以參照這篇一分鐘搞定暴走的孩子,你想不想試試?)
4、解決問題(同意之後才能接著一起玩);
5、如果還是不同意,再重複上述步驟。直到讓寶寶知道,這才是正確而且唯一的選擇。
如果不方便當下解決,或者確實需要父母來圓場的。(這種情況也不少,比如你帶兒子去單位,正好領導過來了,想要抱抱他以示親近下屬,結果你兒子毫不領情,上去就給了人家一巴掌。)
例子雖然極端了點,但是這種情況顯然不適合帶離現場,然後做通工作之後再找回去道歉。
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打圓場有些時候就是當下最好的解決方式,一味的追求原則不懂變通,也是不現實的。
遇到這類情況,當下不能解決的,事後,一定一定要跟孩子交流清楚問題的所在,而不是打完圓場之後,就黑白不提的不了了之。
不要讓孩子覺得找借口的行為是值得肯定和被鼓勵的。
C媽說
幫孩子找借口,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有時候不僅是為了掩飾孩子的熊,更是為了讓自己不那麼難堪。
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沒有教養,也不希望自己看起來是一個教養不好孩子的家長。
實際上,避免尷尬和遮羞是一種本能。
但親愛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孩子表現不好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覺得管教出現阻力的時候,想一下,如果當下管教了,他們看見的只是「眼前的熊」;如果當下面子保住了,那就是烙印在身體里的「永遠的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與諸君共勉、共進步。


※培養合格小吃貨,你的廚藝達標了沒?
※美國原裝進口,自用推薦,BabyGanics甘尼克洗手液套裝
※驅蚊系列:香港直郵澳洲Aerogard驅蚊液+法國ParaKito帕洛驅蚊手環
※跟孩子說「不」,才是這世上最深的套路
※中國式哺乳期謠言,你被坑過幾個?
TAG:CC爸媽 |
※我能幫孩子什麼
※孩子是你家的,我憑什麼幫你慣著
※就因為我這樣對孩子,我家孩子為媽媽打傘,欣慰嗎?
※我那麼愛孩子,為什麼他總是對著干?
※你不幫我帶孩子,憑什麼我要孝順你?
※媽媽愛我,卻用鞭子抽打我!因為我是個「無藥可救」的孩子
※如果孩子出現抑鬱,父母該怎麼做來幫助他們呢?
※卧槽,孩子居然又讓我幫他畫畫,怎麼辦?
※房間凌亂對孩子有利?別再為你的懶惰找借口了
※婆婆看孩子把孩子燙傷,我沒開口她先告狀:誰讓你把孩子給我看!
※為什麼不讓父母幫著帶孩子?看完我笑了!
※寫給你,我的孩子們
※遭遇家庭變故,我該如何幫助孩子面對?
※老公說孩子有我這媽真倒霉,把孩子扔給他自己帶後瞬間閉嘴了
※勸我離婚的是你們,不幫我帶孩子的還是你們,日子好難啊
※我是他的妻子,但是他說:「想給我生孩子的人多得去了,你有什麼資格?」
※婆婆沒幫你帶孩子?那是極好的
※孩子,我對不起你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之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老婆,你前夫來看孩子,我不反對,怎麼你們專挑我不在家的時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