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畢業後去哪裡,一個被擱置了的人生問題

畢業後去哪裡,一個被擱置了的人生問題

GIF/23K

六月下旬,又是畢業季。每年這個時候都有一批年輕人準備與過去的階段告別,不管他們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階段,是否想清楚未來要做什麼,但舊的人生階段已經不再能收留他們——宿管已經在催促著收取鑰匙,學校給出了最後的搬離日期,校內掛滿了聊以安慰的橫幅,行李箱滾輪的聲音越來越頻繁......

畢業之後,你會選擇去哪裡?你會去哪座城市繼續打拚在哪個領域耕耘?這看起來是一個關於跟大學、跟城市、跟就業有關的問題。但它實則事關一個人的人生選擇,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天賦,如何權衡家庭與事業的關係,甚至你如何看待人生活的意義。

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你還沒有答案,並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有很多人,甚至窮其一生也沒有找到答案。重要的,或許是一直保持嘗試的熱情與勇氣。你畢業了嗎?現在的你,是否在喜歡的地方生活?做著喜歡的工作?關於畢業的一切,憧憬與迷惘,歡迎留言與書評君分享。

撰文 | 斷指

又是一年畢業季。

儘管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畢業生已經找到了未來的落腳處,就業、考研,最後整整一年的奔波都有了結果,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各奔東西,但「去哪裡」這個問題並沒有因此消失。當很多人離開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影子是轉動的,在這個沒有刻度的大地上,時而長,時而短,時而憂傷,時而激昂,它隨著生命的迷惘一同轉動著;畢業去向與人生去向之間形成了互斥的真空,彷彿兩根永不重合的時針。

去哪裡。這個問題在青春的成長過程中,其實一直被擱置著。無人解答,也很少有人提供幫助你正視的力量。有時,它似乎被拖延到了一個遙遠得不存在的地方,直到畢業,它才以劇痛的形式湧現出來。這時,集中在畢業生身上的壓力會特別大,他們既要考慮人生的去向,又要考慮生活的停泊。

大學畢業,當初抱著各種想法,從天南地北匯聚在一起的同學又要分散到全國各地。

換一座城市聽起來像是不錯的選擇。然而大多數人選擇城市的結果是返回家鄉,回家意味著生活的保障,接著在這層保障下再尋找工作機會,最後生活和理想的界限變得無限模糊,融為一體。也有人血氣方剛地選擇去另一座城市闖蕩,追逐理想,但會出現好幾層壓力把他們推回原點,有時這些生存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年輕,選擇生活。

或者,去哪一座城市都無所謂,只要能有一個讓他們不再為人生去哪裡而糾結的終極去向,就像他們在高中和大學經歷過的那樣,把這個問題繼續擱置下去……

擱置多年的青春困擾

高中是一個精密運轉的程序,每一步該怎麼做,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一切都已經定好。而好的教師就是經驗豐富的管理員,他們熟諳程序的運作套路,並且幫助每一個學生在這個程序中獲得最大收益。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模擬考試……課本一冊接著一冊,學期一個接著一個,有點像反覆的夢境,教師儘力要求學生在每一個環節上精益求精,以此達到最後的成果。

在這個程序中,談論「去哪裡」這個問題既屬於越界,同時也沒有意義,因為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沒有高考的分數作為支撐,思考再多的「去哪裡」都等於空洞的臆想;只有在高考中獲取高分,才能掌握選擇未來的主動權,「去哪裡」這個人生思考才會有實際意義。

因此,對未來的困惑,人生的迷惘,這些問題在現有的教育程序中得不到解答。它們被無限地推遲下去,被擱置在未來的空地上而毫無根基。在這個程序里,即使你有特殊的理想,有遙遠的想法,班主任也會循循開導你回歸正路,說些比如「你的理想是想要做這件事情,但這是一個大的理想,想要實現大的理想就必須要把每一個小的目標都實現」,「我們都是普通百姓,所以你不可能憑空實現這個理想,你還是要先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進入這個專業,然後才去實現你的理想」之類的話。不出意外的話,還有許多雞湯文和勵志故事為此服務,讓學生通過唯一的正當渠道取得成功。高考是分水嶺,或者說,一座黑森森的大山,它橫亘在人生前方,被形容為必須跨越的坎,必須挑戰的人生高峰;同時,它也意味著視線的阻隔,之後的人生命運都被這座大山遮擋著,密不透風。

《停靠一座城》

作者: 李婧 / 村上春花

版本: 新星出版社 2017年5月

最後,直到高考成績公布的時候,到了需要填報志願的那一天,人們才發現,這個秩序突然崩潰了,翻過這座山,他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廣闊荒野,沒有任何已經鋪設的道路。時間催促著他們去做決定,但面對一大批從來沒有聽過的學校,從未踏足的城市,以及陌生到從來沒想過的專業,在如何選擇未來的問題上,多數年輕人的話語權不會很大。於是,這件事情就很容易被家族長輩與親屬的經驗接手,成為一個集體決策,而由長輩經驗得出的結論,大多不過是經驗的重蹈,所以最後家裡人討論的結果通常是大學最好離家近一點,專業選擇就業比較容易的一門(雖然通常這樣選擇的後果是就業時難上加難)。多數年輕人的後半生就這樣被草草決定。

而大學對許多人來說,也不過是一種高中的循環。現在的大學,教育不見得多麼進步,督查制度卻越來越精密,一門又一門學分績點再一次取代對人生本質問題的思考,並化身為「成功」或「優秀」的代名詞。大學畢業,對許多人來說和讀了四年的高中沒有本質區別,畢業的時候,「去哪裡」這個被擱置的問題重新湧現,人們卻依然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當然,與高中不同的是,這個問題伴隨著現實生活的壓力,可能會糾纏大學生很久,或許一年,或許三年四年。

最終,大學畢業,當初抱著各種想法,從天南地北匯聚在一起的同學又要分散到全國各地,不管人生理念的本質問題有沒有解決,都不得不做出選擇來充當「去哪裡」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被從青春時代擱置到大學畢業的問題,裹挾著個人理想、生活壓力、現實條件,發展成一個難以割除的囊腫,四年下來,專業已經固定,所以有時,選擇一座城市會意味著解決的可能性;不同的城市,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地圖上的圓點,而是構成了一個嘗試生命各種可能性的空間。

尋覓不到的城市

畢業時,選擇落腳的新城市並不是件容易事。通常,要麼繼續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要麼選擇回家;重新選擇新城市是很有挑戰性的事。

如果是作為「旅客」的話,想進入一個城市很容易,只需一張車票,想走就走;旅客身份很容易在城市的表層發現令人驚喜的東西。就像約翰·伯格的地標寫作,帶著深邃而詩意的目光在每個地方駐足一小會兒,發現屬於該城市的獨一無二的地方,並把它們詩化為與內心某種永恆價值的相遇;歷史知識,文化魅力,古怪的口音,城市的每一個特質都會讓旅客著迷不已。所以,那些在傳說中被賦予最多神秘感的,最能凸顯某種魅力的城市就非常吸引人,「雲南洱海」「重慶森林」,聽上去那麼美妙,它們意味著與越來越相似的、漸趨格式化的城市不同的異類,一個獨特的風景點。

《我們在此相遇》

作者: [英] 約翰·伯格

譯者: 吳莉君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7月

然而,當一個人真正打算進入某座城市,把自己的身份從「遊客」變成「定居者」抑或「探索者」的時候,城市便具有了另一層意味。隨著生活體驗的進入,外部表象隨之退去;在新城市生活的人彷彿進入一座迷宮,進入一場米歇爾·布托式的城市探尋,探索者們很確信自己能在這個城市中找到最後的謎底,同時又接受著日常的接連撞擊,圍繞著生活的軸心,外部的一切都旋轉起來,有時垂下一根線索,但往往又以毫無頭緒告終。

在中國,城市之所以會被視為一個解決人生問題的場所,還是因為能夠給個人理想提供解答機遇的城市實在太少。我大學所在的城市是無錫,按經濟水平來看,也算是國內發展很好的城市,然而在畢業時發現這座江南城市能提供的機遇仍舊少之又少,能令多數人感到滿意的工作最後還是那麼老掉牙的幾樣,公務員,教師,銀行等等。目前,能夠提供最多機遇,對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包容力的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等人滿為患的大都市,但是對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北京、上海卻是他們「尚未進入便要逃離」的城市。這和高中畢業時進行人生選擇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高中畢業面對「去哪裡」這個問題時,儘管人們顯得不知所措,彷彿抓周的嬰兒一樣撞大運,但只要有成型的想法,就可以自由作出決定,並沒有很多額外負擔;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反而是畢業生們非常想湧入的城市,而與城市脫離,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大學則意味著一扇敞開的大門。觀察每年公布的大學錄取分數線,會發現有一些位於北京或上海的大學,即使本身質量非常平庸,分數線也比其他大學額外高出一截,這就是城市的附加分。

而大學畢業之後,「去哪裡」就開始從理想問題向實際問題轉移,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大都市的工作壓力,父母的羈絆以及家庭壓力,無力承擔的房價等等,在這些壓力面前,政府提供的就業政策顯得杯水車薪。對資本不多的畢業生來說,選擇大城市幾乎一場傾家蕩產的賭博,在賭博之前每個人都要先進行一番風險預算,看看自己承擔的風險和收益之間的距離會不會過大。這時,如果有外力能提供一個中間選項的替代品時,人們就很容易退而選擇那個替代品,從而放棄風險。這是多數人的畢業心態,畢竟,誰都不想失敗得太慘,在城市選項中選擇回家,意味著「起碼生活看起來不會那麼糟」。

被成熟的年輕人

當然,也有一類人是不會在意賭局概率的,這類人就是最瘋狂的賭徒——理想的瘋子。只要能給他們帶來一點點瘋狂,他們就毫不猶豫地投注人生,從不在乎輸贏。

不過,理想的瘋子是非常罕見的。

對多數人來說,生活和理想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

「去哪裡」這個問題被擱置的方式處理了太久,它形成了一種思維方式。在很多人做出選擇的時候,實際上依然把這個問題擱置了下去。畢業生選擇未來去向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把安定性放在第一位,或者報考公務員,或者選擇考研,繼續呆在學校里,前者明顯比後者更穩妥一點,因為考研不過是把人生去向的問題繼續擱置三年而已(排除少數真心對學術思想有興趣的人),而公務員則等於鐵飯碗。其實這些選擇並沒有改變什麼人生內質,但它意味著你永遠不用再考慮「去哪裡」這個問題。就這樣,很多人在畢業後將這個問題繼續擱置下去。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作者:陳嘉映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

考上公務員的人並不多。去年我有一大批同學過了筆試,然後在面試中被攔截下來;問他們接下來的打算,有的人表示要接著考下去,直到考上為止。考研的也差不多,繼續複習,來年再戰。看起來每個人對個人去向都有一個堅毅目標,但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地方,能讓他們安安穩穩地不再考慮「去哪裡」這個問題;而且他們經歷了太多教育程序內的成功,本科畢業,211畢業……對他們來說也意味著來之不易的奮鬥結果,等到快畢業的時候告訴他們,這些奮鬥結果與個人理想不沾邊,對誰來說都難以接受。畢業生會因此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僵局,社會給予了他們太多形象壓力,即使他們明白自身能力有限,也依然不願「泯然眾人」,內心還是希望能和沒有考入大學的人分出層次,最後公務員、教師等等就成了最體面也最合適的選擇。這並不是他們想要做的工作,但卻是最能讓他們躲開「去哪裡」這個人生追問的避風港。

對理科生而言,情況會稍許好一點,但也不會太好,大學的專業技能讓他們能更容易找到對口的職業,也給他們增添了一層人生限制:除了工具般的專業技能,自己人生的其他意義又在何處。文科生的就業選擇要少很多,校招單位也都是沖著文秘和銷售來的,很難想到有其他的出路。而且,即使談論理想,想讓人們去做理想的瘋子,也會尷尬地發現很多人接受了這麼多年的教育卻並沒有培養出任何理想的萌芽,「成功生活」及「安穩靠岸」的想法統治了大多數年輕人的思想,「我們也不想做這件事情,但我們總要生活啊」,在自己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被生活包圍、吞噬,在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便如中年人般的成熟。

這個問題就這樣被繼續擱置下去,畢業季並不意味著「去哪裡」的終點。

它暫時隱藏起來,隱藏在進入新階段帶來的喜悅感中,但它早晚有一天會再次浮現,那可能是很久之後——「人生究竟去哪裡」這個命題會再次闖入人們的生活,那時我們會面對婚姻危機,職業疲態危機,甚至更久的中年危機。而這一切都是「去哪裡」這個問題的進化體,是從最青澀的年齡便纏繞在我們身邊的無盡頭的影子,只是隨著生命日落,它顯得更長,更沉重。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斷指;編輯: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你618買的書,都收到了嗎?能讀完嗎
文學能表達人類的共同關切嗎?
人如何面對自然,就如何面對自我
布爾加科夫:一個普通人的真實處境
國學的目的是什麼 章太炎逝世81周年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過來人列舉買來就擱置的嬰兒用品前五名,不用看了,第一個就中獎
郭靖有一門擱置已久的武功,一生只用過一次,卻驚呆了數萬人!
這個最容易擱置的兒童用品,很多家裡還不止一個,看看你買過嗎
房子住久了,才悔恨買了這幾件電器,我家沒用幾次就擱置了
一個擱置了好久的小行動
酷·頭像:不重要的見面被無限擱置,重要的人被圈在最前
那些買了擱置在家的小家電,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腦子進的水
你想要讀的書到底被擱置了多久?
胡歌一部被擱置了幾年的戲,錯過最佳播出時間,但收視率卻依舊爆表
開車多年才發現,後備箱這有個扣,多數人擱置不用,其實大有作用
這個劇組放棄了李沁,最終拍攝被擱置了
兩年前都該火了,新作屢遭停拍和擱置,如今苦盡甘來終於火了
時隔五年,緬甸這些擱置的大型石油項目終於啟動了!
引渡仍在擱置,加拿大這次卻對美國下狠手,這事不簡單!
修復一個擱置多年的U盤,順便加一個外殼!
這麼強大的項目竟擱置了?原因出人意料,美國也缺錢?
他曾計劃為民國建設三峽大壩,卻因一個人的下台被迫擱置,88歲去世也未能如願
擱置十幾年的斷頭路終於被打通了!
地下車庫絕版三菱跑車,擱置2年沒有開動,清理一下買家可以排隊
被擱置了一年多的「深潛鈔」,今年會和「70周年紀念鈔」一同發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