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半夏瀉心湯加減化裁

因為有事,今天進度快一點

我們再來看半夏瀉心湯的另一張類方劑,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傷寒論條文

34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宋364)

345.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宋66)

這兩個條文應該是緊挨著的。

「下利清谷」表明患者下焦虛寒水飲很盛,水谷不化,這時候有些表證也不能攻表,要先溫里。如果攻表汗出,會造成腹脹滿。

因為下利而津液損傷,再發汗,更傷津液和陽氣,下焦寒飲更盛,上逆中焦而脹滿。津液損傷會口乾或微熱。發汗後傷於中焦,造成氣機不暢,有形之氣上逆,阻滯於中焦造成腹脹滿。

臨床當中患者有腹脹滿並伴有下利清谷的話,應該加用白朮茯苓一類的藥物的。這樣會提高療效的。

我們注重的是這幾句話:「氣機不暢,有形之氣上逆,阻滯於中焦造成腹脹滿」。這裡點明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病機內容。

半夏瀉心湯的病機內容是水熱互結,交阻於心下。兩相比較,我們就明顯看出兩者的差別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重點是氣機不暢有形之氣上逆。於是在這裡我們也就看到了痞證的另一個走向,從水熱互結走向氣機上逆,於是方劑也就隨之變更,我們來看一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藥物組成,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厚朴(灸,半斤),生薑(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兩) 人蔘(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是半夏瀉心湯去了黃芩、黃連和大棗,人蔘減為1兩,加了8兩厚朴,改乾薑為生薑,用8兩,炙甘草用2兩。

主症是腹脹滿,厚朴溫通、理氣,化水飲、除滯,以腹脹氣結為主者。根據葯症,以厚朴為君葯。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複習一下漢傳「經方的運用技巧」。

(1)「守規矩」是學習和運用經方的第一步

經方的運用,最基礎的是會辨方證,進一步是辨葯症。這是第一步,叫做守規矩。規矩如何守?在辨方證方面,就是原方原量,有是證而用是方,不能隨意改變原方的配伍組成以及每味葯的用量。通過學習瀉心湯類方,大家很容易理解這個要求吧。原方敲定了,要是有多餘的某個癥狀夾雜,就要細辨葯症。在葯症方面,更是要求細辨某個癥狀的確切病機,然後選葯,要與癥狀的病機絕對的符合,主治絕對的恰當,才允許加入原方當中,完成一個完善的辨證施方的過程。這個規矩,是經方人必須要走的第一步,也是為經方的活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第二步通權達變,成方圓守規矩並不意味著不加減,不合方。規矩守好了,如何才能夠跳出規矩,通權達變的成方圓呢?所謂方圓之法,就是對方劑的廣用和加減變化上。一個定方,主治某一個特定的病證。如何才能廣用,去治療其它的一些不同的病呢?這就要深知該方的方證病機,以及組成該方劑的每一味藥物所能主治的癥狀都是什麼。每一味葯,都能主治幾個甚至十幾個癥狀,只要是在相同的病機下,出現了方中任何一味藥物所能主治的癥狀,乃至症候群,就都可以採用這個方子進行治療。這叫做經方廣用。加減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加藥法;2)減葯法;3)換藥法;4)增減用量法。

我們說這些的目的在於,我們通過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我們也就能夠理解漢傳經方的運用技巧是怎麼來的了。就是從仲景傷寒論當中概括出來的,具體的方法就是通過方劑的比較,從中找出它們的差別以及相同點,經過綜合歸納,就有了這些經方運用的技巧的內容。於是我們運用這些再返回到分析方劑的使用當中去,並指導著我們的臨床方劑運用實踐。如果我們運用我們前邊學習認識的方劑加減化裁的看法來看半夏瀉心湯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差別,不僅僅病性有變化,而且病理產物也發生了變化,半夏瀉心湯是水熱互結,而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是氣機上逆,這裡明顯是有了氣的病理產物佔主要地位了,因此,方劑也就隨之加減調整變化了。

去黃芩和黃連——沒有明顯的陽明裡熱

去大棗——大棗滋膩,太陰水飲盛者會加重腹脹

人蔘減為1兩——津液損傷會口乾或微熱,人蔘畢竟偏涼,用1兩即可

炙甘草用2兩——炙甘草養津液胃氣,保水,太陰水飲很盛,減量。

改乾薑為生薑,用8兩——止利,下利清谷,加大用量。如果沒有下利清谷,照樣可以考慮使用生薑,「氣者,寒則郁滯而脹滿,熱則冒溢而衝突。」當然,生薑瀉心湯也是多用生薑,「腸澼下利,生者優良」。

我們來看一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葯症以便於加深對此方的具體癥狀的分析認識。

君葯

厚朴,辛苦澀,溫。

《神農本草經》: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厚朴溫通、理氣,化水飲、除滯,對治太陰里虛寒而水氣互結,以腹脹氣結為主者。

從條文「下利清谷,不可攻表」來看,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有外感風寒表證存在,厚朴也能治療中風傷寒頭痛。

臣葯

半夏,大溫。《神農本草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半夏能消心腹胸膈的痞結、痰飲、脹滿。

生薑 大溫 辛。《神農本草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生薑,性大溫,辛發散,能除風邪、寒邪、水飲,既能對治表證,還能降逆止噁心嘔吐,溫中化飲,對治腸澼下利、下利清谷。

佐葯

甘草 平 甘滋

《神農本草經》: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甘草,性平緩和,甘滋助陰,解百葯毒,調和諸葯。

使葯

人蔘 涼 甘滋

《神農本草經》: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人蔘,性涼除煩,甘滋養津液。

綜合一下上邊的葯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中厚朴去脹滿;半夏降逆,去水飲;生薑止嘔止利,溫中,解表;炙甘草養胃氣津液;人蔘養津液。我們也就得出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方證:

六綱: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屬太陰,五證:滯證

主要癥狀:腹部脹滿腹痛,心下痞,下利清谷,或者兼有噁心嘔吐,口淡不渴,口唇淡白,納差,口內清涎沫多,乏力,少氣懶言等。

主要體征:舌質淡,舌苔薄白或滑,脈沉。

我們既然已經有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方證概念,我們在臨床上就可以運用這個方證認識指導臨床了。下邊我就用我的一個實際醫案來向大家演示一下我對這些方證的把握的具體情況,希望大家批評,再說,也應該從臨床實踐角度來考察半夏瀉心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諸方證的實踐情況了。

張某某 女 46歲 2016年8月21日初診

主訴:胃脹,象氣脹,脹氣一樣。

刻診:胃脹,不能多吃,吃多了更脹的厲害。吃六七成飽,也就夠了(說明胃納也沒有多大問題,算是納一般吧)。口不怎麼渴,飲水正常,不多,也可以。睡眠可以。大便正常,一天一次,不幹。小便正常。也沒有腰腿疼之類的肢體癥狀。不頭暈。頸項也沒有不適的癥狀。例假很正常,色正期准,沒有血塊,唯量少。有時候易煩氣。

胃脹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了,開始沒有拿著當回事,越來越厲害了,這才治。也服用過木香順氣丸,奧美拉唑等葯,沒有效果,這才想用湯藥試試。

脈雙關動(突高如豆的那種脈)尺沉。長按其脈,似乎有點慌動的感覺。

舌紅,裂紋舌,有齒痕,舌苔黃白有點干。

以上就是我們收集到的患者的信息,接下來第二步我們就要考察患者的六綱 病位病理所屬了。

我第一個就想到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感覺不是多麼大的問題。但是,再仔細推敲患者的癥狀與舌脈的情況,又覺得也不是十分單純。

首先是脈象的雙關動明顯,這提示患者痞證有一個本底子,也就是說五證是有痞證的,不能就把「胃脹」看成是單純的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方證。

如果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方證,其脈象則是弦,偏緊一點。這個患者的胃脹,其實是她個人描述,脹的位置偏上腹部,而小腹不脹,其脈沉也反映這一點。這在六綱病位上考慮,就是中焦屬里,不是太陰就是陽明,舌紅,是有熱,這裡是有陽明的,

痞證明顯,因此,我就要考慮半夏瀉心湯方證了。再說,在半夏瀉心湯裡邊加一味厚朴,不也就有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方證的意思了嗎。

舌紅,這是有熱,這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方證是有差距的。

裂紋舌,應該思考患者有津液虧損的情況。例假量少,也佐證這一點。舌苔黃白有點干,也加強這一點認定。

舌有齒痕,說明患者有水飲。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就使我思考水飲上逆,這裡就有太陰虛寒水飲的意義了。加上津液虧損中上焦,特別是中焦有熱,這就構成了水熱互結,交阻於心下,形成痞悶的癥狀,只是這個患者的脹說明病理產物氣的成分也參與了罷了,其根本的底子則是水熱互結的痞證底子。

熱,這是陽明,部位中焦,又有脹,這是太陰。

至此六綱:陽明,太陰合病屬厥陰;

第三步就是考察患者的五證所屬了。其實,在上邊的闡述中,我們已經得出患者有痞證,水飲的概念了。所以,

五證:痞證,水飲。

不過,脹,這還是不通的表現,因此這又是屬於滯證,因此,這個患者的五證所屬應該是:痞證、水飲、滯證。

第四步就是考察患者的病理產物了。

病理產物有氣分,腹脹,腹部叩診有輕度鼓鳴音,沒有硬塊,這個自然就是氣分了。水飲,就其舌象,齒痕明顯就能說明有水飲。這個患者的病理產物就是:氣、飲。

六綱有了,五證有了,病理產物也有了,這第五步就可以按類方確定選方了,如此,痞證為主,屬於二旦類方,又是寒多熱少的陰痞證,這就是陽旦類方的範疇。且是合病。既然是合病,就用合方:

針對陰痞證:半夏瀉心湯是代表方劑

針對水飲:苓桂術甘湯是代表方劑

針對滯證: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這裡有一個主症的問題,痞證是主要的病症之根,所以針對痞證去的為主,半夏瀉心湯就是主要方劑。那麼,這第六步就是考慮抓主症,求君葯了。半夏是對治痞證的聖葯,在這個患者這裡半夏瀉心湯是主方,因此,半夏是君葯;

半夏性大溫,對治寒涼證。

《神農本草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半夏是治痞的聖葯。開痞散結除滯,降逆的作用也很強。對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

《名醫別錄》: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萎黃,悅澤面目。

第七步立兼症,求臣葯。

脹是這個患者的幾乎與痞證對等的兼證,因此,厚朴是臣葯;

厚朴,辛苦澀,溫。

《神農本草經》: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厚朴溫通、理氣,化水飲、除滯,對治太陰里虛寒而水氣互結,以腹脹氣結為主者。

水飲自然也是兼症所以包括乾薑、陳皮、白朮、桂枝生薑等都是臣葯,這裡就不一一貼出葯症了。

第八步是固中氣,求佐葯。而佐君臣並顧護胃氣的茯苓,甘草,大棗為佐葯;

甘草 平 甘滋

《神農》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葯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大棗 平 甘滋

《神農本草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久服輕身長年

茯苓,甘淡,平。《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化水飲為津液,去心下痞結沖逆,心下結痛。

第九步就是看夾雜症求使葯了。夾雜的熱,自然有黃芩黃連人蔘(用党參替代)等使葯來應對了。

黃芩,苦寒。《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黃連,大寒。《神農本草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因為是用党參替代人蔘,而党參在現代中藥學看來是甘平的,因此,它一個屬於佐葯的範疇,使葯中不能有它。

接下來就是第十步,遴選對治方,求方證基本相應。前邊我們已經提到了,就是半夏瀉心湯苓、桂術甘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的三方合劑。於是就有了第十一步的按葯症相對的原則,化裁加減,求方證高度相應。

所以,對於葯症,思考其津液虧損應該照顧一下,用一味麥門冬(後來與師父談及此事,師父說用天門冬更好一些。因為,天門冬針對患者那個「脈象有點慌動感」更精準。)因為患者有熱象,所以加藥症麥冬,它在這裡是屬於使葯範疇的。

當時思考患者的熱還是比較明顯一點點的,所以,黃連加用了10克 。

還有一個感覺就是患者的脹,不是那種腹脹如鼓的情況,所以就把80克厚朴分成了厚朴陳皮各40克,減緩其行氣的力度。這些都是屬於依據葯症相對的原則進行的加減化裁的範疇了,也是為了方證的高度吻合。最後就是完整處方完成辨治了。

處方:

半夏40 黃芩30 黃連20 乾薑30 党參30

茯苓40 白朮30 桂枝30 厚朴40 陳皮40

麥冬30 炙甘草30 生薑5片 大棗6個

三劑。一劑服兩日,一日三服。

患者胃脹,主症在中上焦,下焦相對還是虛寒水飲偏重的 ,所以仍然用乾薑,只用了五片生薑,以利於中上焦的去熱。

2016年8月26日複診

患者因喝著葯管事,提前就將三劑葯喝完了。所以提前一天就來複診了,說胃脹已經差了,只是覺得裡邊還有氣似的。

脈象已經明顯變得和緩以,已經沒有慌動的感覺了。舌也變得淺紅一點。

針對「覺得裡邊還有氣似的」一個癥狀,說明我的上方用的厚朴的量不足,行氣不夠。把陳皮換成枳殼。

處方:

半夏40 黃芩30 黃連20 乾薑30 党參30

茯苓40 白朮30 桂枝30 厚朴40 枳殼40

麥冬30 炙甘草30 生薑5片 大棗6個

三劑續服。一劑服兩日,一日三服。

沒有繼續複診。後來碰到,問起情況,說好了。

過後,我們總結其中的一些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和厚朴這味葯以及陳皮枳殼等其它幾味葯的性質。

厚朴,辛苦澀,溫。

《神農本草經》: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這是師父修正了厚朴藥物性味以後的葯症描述。

——厚朴溫通、理氣,化水飲、除滯,對治太陰里虛寒而水氣互結,以腹脹氣結為主者。

按說就承氣湯當中的用厚朴枳殼來說,厚朴枳殼都是行氣的藥物,現代中藥學,則把厚朴放在了芳香化濕的一類藥物當中,與蒼朮、藿香、佩蘭、砂仁、豆蔻、草果成了一家了。也許,在臨床當中使用半夏瀉心湯,經常有患者納差的癥狀表現,而使用半夏瀉心湯之後這個納差往往也隨之消失,如果用時方學院派的思維分析,是不是這個厚朴起了作用?

我翻看了現代中藥學,的確是闡述了厚朴有對腸胃平滑肌有影響,對十二指腸平滑肌有鬆弛作用,對胃底平滑肌有增強作用等等。但是,我覺得作為中醫醫生來說,對這些東西只可以參考一下罷了,而不能拿著這樣的東西思維來指導臨床,那樣的話,就失去了中醫的抽象本質作用了。在這一個小案例當中,患者的主訴就是「胃脹」,按說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是好像套上方證似的,但是,厚朴苦溫,而患者明顯是有熱的,舌紅嗎,所以我是有顧慮的,即便是在半夏瀉心湯中加用厚朴,我也有顧慮,所以就只用了40克,而用了40克陳皮,那意思是緩解一下,陳皮也是行氣的藥物,也是苦溫,不過臨床中感覺它的力量沒有厚朴大,藥性比較溫和似的。所以就用了陳皮,實踐來看,在這個患者這裡並不理想,原因是什麼?

等換用了枳殼之後效果就出來了,用患者當時對我說的話來說,就是「好了,沒吃完就好了」!我們看一下枳殼的藥性也許就明白了。

枳殼,苦、辛、酸,微寒。這就是了,關鍵在於寒熱的把握上,厚朴是對治太陰里虛寒而水氣互結,以腹脹氣結為主者不假,但是,患者有熱的時候,你就得考慮對治這個熱,而不能在這裡認死理。脹滿肯定有虛寒,如果患者有熱的表現,你該怎麼治熱,你就怎麼治熱,有是證用是葯啊!

確定藥物一定要先咬住藥性,也就是寒熱溫涼平,然後再思考別的。厚朴伍枳殼,力量不小嗎,要不然承氣湯里怎麼用這個配伍呢。厚朴枳殼都有除脹滿的功用。

病案不大,只是為了說明我個人的一些認識,希望大家批評。也算是交流吧。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張少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夏 的精彩文章:

今日夏至:蟬始鳴,半夏生
蓮開半夏,夏至已至
夏至:天地人生的至理,半夏時光的詩意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TAG: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