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哲峰:問世間,誰是別茶人?

馬哲峰:問世間,誰是別茶人?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許是在穀雨時間吧!千里之外的友人,寄給大詩人白居易新蜀茶。嗜茶的詩人欣喜不已,放下書卷,煎茶嘗新,身心舒暢,一盞飽含情誼的茶,令詩人走筆寫下這樣的詩句:「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自此,別茶人的美名千古流傳。

日本美學宗師岡倉天心在《說茶》一書中將唐代的煎茶法稱為茶的古典派,將宋代的點茶法稱為茶的浪漫派,而將明以後的瀹(泡)茶法稱為茶的自然派,我們現代人屬於茶的最後一個流派。回顧茶之不同流派所歷朝代,從別茶、鬥茶、鑒茶、較茶直到如今的評茶,一脈傳承。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人主導下印度紅茶製法的審評方法成為國際通行方法,自此中國茶的主導權花落別國,隨著話語權的喪失,二十世紀初中國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相較於既往百分之百的壟斷佔有率,下降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茶的命運就是我們家國命運的寫照。

痛定思痛,二十世紀中老一輩的茶人發憤圖強,其中就有被陸定一讚譽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他和胡浩川先生提出了中國茶業復興計劃。吳覺農先生關注茶葉的生產、貿易以及科技教育人才的培養。

1939年吳覺農先生在復旦大學農學院創立茶葉系和茶葉專修科,這是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系科。抗戰期間率人赴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辦起以他為所長的中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吳覺農先生任農業部副部長,併兼任在北京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先生身體力行,足以垂範後人。

新中國成立後,浙江農學院(今併入浙江大學)庄晩芳先生奠基建設起來《茶樹栽培學》;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陳椽先生奠基建設起來《制茶學》,王澤農先生奠基建設起來《茶葉生物化學》;湖南農學院(今湖南農業大學)陸松侯先生奠基建設起來《茶葉審評與檢驗》;還有西南農學院(今西南農業大學)這四所院校率先建立起來茶學專業,奠定了後來茶學專業的基礎。茶學專業的這四門核心課程共同構成了現今評茶的理論體系根秪。茶學專業教育的目標也主要在於培養懂得加工和審評的高級人才。

茶,謂為世界三大飲品之首,而在世界茶的貿易領域,現今中國茶的話語權並不強。好在我國的茶葉科教機構,正在主導制定除了紅茶以外的其他茶類的國際標準,這個標準一旦成為國際通行準則,我國茶行業將變話語權為主動權,再次迎來在世界範圍內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身為茶行業從業人員,理應主動接納並熟悉我國現行茶葉標準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在標準實施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抓住並牢牢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2014年發布,2014年10月27日起實施的國標《茶葉分類》,是現實條件下最為契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標準。命名了茶葉的定義,並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和再加工茶七類。前六類茶以鮮葉為原料,第七類再加工茶以前六類茶為原料。網上流傳的對茶葉分類國家標準的非議,多數在於對茶學理論體系認知的欠缺,以及對茶葉標準實質缺乏真正的了解所致。

國標《茶葉分類》是茶葉標準的綱,已經頒布的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黑茶這五類的國家標準是目,具體到每一類茶中的產品,大都已經有了國標、行標、地標或者是企業標準,由此我國的茶葉標準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且在不斷完備和修訂的過程中。

身為茶行中人,倘若不能夠了解和熟悉這樣的標準,註定將被逐步淘汰出局。任何一行,不熟悉行業規則的人註定不能夠長久立足。正如同《茶世界》雜誌對《茶葉分類》國標寥寥數語的解讀,卻如雷貫耳:「這是我國首次對茶葉標準形式進行分類,有利於進一步推動茶葉質量檢驗工作,維護消費者權益,便於茶葉市場監督。」茶行業上空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高懸起,混沌無知者依然渾渾噩噩,渾然不覺危機的到來。如何在危險中化被動為主動,是每一個茶行中人應當深思的首要問題。

根植於茶學核心學科為基礎,依靠茶葉標準體系,評茶體系逐步走向完備。其核心在於評茶方法。

1993年由原商業部發布和實施了行標《茶葉感官審評方法》,干評外形形狀、色澤、整碎、凈度四項因子,濕評內質香氣、滋味、湯色、葉底四項因子,業界稱其為「八因子評茶法」。2004年農業部發布並實施的行標《茶葉感官審評方法》,干評外形、濕評內質湯色、香氣、滋味葉底,業界稱其為「五因子評茶法」。2009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並實施的國標《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圍繞茶葉感官審評方法,評茶體系蔚然成型。審評環境條件有國標《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取樣有國標《茶取樣》、結果評判有國標《茶葉感官審評術語》。中茶院的審評專家趙玉香老師撰寫有專門文章指出:「只有感官審評術語系統完善了,評茶人員之間才能進行充分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也有利於對茶葉產品的感官品質進行客觀、公正和準確的評定。」

趙傑文、陳全勝編著的《茶葉質量與安全檢測技術及分析方法》一書中直言:「感官審評是一種專家行為,專家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和經驗獲取的過程,普通消費者不具備這種能力。」

早在2001年人社部就已經頒布了《評茶員》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將評茶員(師)劃分為五個等級:五級為初級評茶員,四級為中級評茶員,三級為高級評茶員,二級為評茶師(技師),一級為高級評茶師(高級技師),並對相應等級的評茶員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做出了嚴格的規定。

其中,初級評茶員至少要掌握茶葉審評的方法;中級評茶員能夠審評一大茶類;高級評茶員能夠審評兩大茶類;評茶師能夠審評三大茶類;高級評茶師能夠審評六大茶類。

以此標準來關照當下茶行業的從業人員,絕大多數的人員,並無茶學專業教育背景,對評茶應當掌握的四大基礎理論學科《茶樹栽培學》《制茶學》《茶葉生物化學》和《茶葉審評與檢驗》可以說是完全一無所知。對評茶依仗的茶葉標準體系和評茶標準系統極為陌生。游離於體系之外,名為茶行中人,實則徒有虛名。甚至還不具備初級評茶員的要求,卻整日里動輒評論述說各種茶葉品質高低優劣。

行業內具備一大類茶葉審評能力的人,多是類型化的專家,如綠茶審評專家,烏龍茶審評專家、紅茶審評專家等等。對超出自己認知範疇的茶葉,有自知之明者三緘其口,亦有不自知者作出自以為是的評價,遭人詬病。評茶員的國家標準極為完備科學,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鳳毛麟角。

評茶能力的培養,理論絕不可或缺,且要基礎紮實。實踐更為重要,通覽茶學教材和茶葉標準,其品質的優劣指向產地先天的環境、氣候、土壤、茶樹品種,後天的加工工藝,運輸和貯存的條件等因素。

用傳統文化劃分更為簡單明了,天、地、人三者融匯的產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千多年前的茶聖陸羽在此方面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垂範,歷時數十年之功,遊歷茶區,深入考察,終成史上第一位評茶大師。

中國的茶區跨越熱帶、亞熱帶和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劃分為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以當今茶葉分類國家標準劃分為七大類,名優茶逾千種之多。

想要洞悉茶之品質的奧義並非易事。就連澳大利亞的Nick Hall所著《茶》一書都明確指出:「要想成為評茶師至少需要學習5年,而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

茶路艱難,研習評茶當迎難而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而不是如當下這般,既無系統理論學習,亦無專業方法訓練,從未到過或者如遊客般到茶山遊歷一番,便自說自話評茶論茶,深邃的茶由此流於膚淺化,這是茶的悲哀,亦是事茶之人的悲哀!

先賢的躬身垂範,先輩茶界學人的學科積澱,一代又一代茶葉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人社部門的職業導向。我們沒有理由無視茶學基礎、茶葉標準體系,將評茶的體系置諸一旁,於自身淺薄的學識和能力而不自知,號為茶人、以茶為業、依茶為生,愧對先賢、貽誤後生。

十年前的秋天,登臨洛陽龍門香山白園,在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終老之地,汲清泉而瀹芳茗,念及先賢的詩句,不由心生感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問一聲,這世間,誰是別茶人?

本文系行知茶文化講習所出品,作者:馬哲峰,說茶網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普洱茶能以「掛杯香」論好壞嗎?
天天喝茶但你喝對了嗎?為了健康好,這種情況下別喝茶!
這樣喝茶等於喝毒藥,你中招了嗎?
新買的陶瓷茶具要如何清洗?
人生,不過一杯茶!何必太清醒?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馬哲峰:「古茶樹」熱潮給山寨帶來的經濟發展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