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多少人像我一樣喜歡藝術,但卻沒有機會?

多少人像我一樣喜歡藝術,但卻沒有機會?

GIF/83K

攝影師肖慕漪。

在昨天的《一個12歲城中村女孩的聲色世界》一文中,十二歲的栩晴是一個成長在廣州最大城中村之中的女孩,她在一家免費的音樂公益機構裡面學習尤克里里。

從去年暑假起,學習尤克里里不再是免費的了,栩晴體會到藝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

對於同樣喜歡彈琴、熱愛藝術的攝影師肖慕漪來說,這像是心中扎入一根刺。與栩晴的相識讓她回過頭來反思那些曾經困擾自己的問題:藝術是人人需要的嗎?藝術是人人可享的嗎?這些問題在她學習攝影的道路中,也曾經盤旋難去。剝離馬格南、ICP的標籤,慕漪和我們談了談她的拍攝歷程,她對栩晴的理解,以及「走運」的藝術教育給她帶來的改變。

多少人喜歡藝術,卻沒有機會?

撰文/梅嘉禾

攝影/夏偲婉 肖慕漪

「我覺得這種藝術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的,但是現實中並不是這樣。」

在廣州康樂村,十二歲的栩晴邊彈尤克里裡邊說了這句話。後來她唱:「梔子花開,so beautiful so white」,突然忘詞,就擋住臉害羞地笑,眼睛裡像是有星星。攝影師慕漪是因為眼神記住這個小姑娘的:熱愛藝術的孩子,眼睛真的會發光。

栩晴會彈琴,會畫畫,會在慕漪離開的時候送她一副煙花下的廣州塔,如夢似幻,旁邊寫著「Welcome to Guangzhou」。

栩晴的畫。

但這朵梔子花不屬於廣州,她成長在中國最大的城中村之中。從高處俯瞰,在600米高的廣州塔腳下,無數火柴盒一樣的小房子高低錯落地擠在一起,不足2公里的區域里聚集了10萬「流動」人口。栩晴的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打零工為生,兩年前,當栩晴聽說有免費的尤克里里課程,很感興趣的時候,這對將三個子女帶在身邊撫養的夫婦說:「想學就學吧。」

尤克里里無助於小升初。城中村中間凹下去一塊籃球場、跑道和一小圈綠蔭,提示著栩晴所就讀的「康樂小學」。在課堂上,栩晴和其他同學一樣立著課本,朗誦「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然而六年級的她,已經知道自己和城市小孩不一樣:面試的初中老師通知她,「你沒有本地戶口,我們可能沒辦法」;公辦初中告訴她,「你要特別優秀,才可能免掉贊助費」。

從去年暑假起,學習尤克里里也不再是免費的了,栩晴開始體會到了屬於她的一種「現實」:藝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她甚至開始認識到世界的等級鏈條:我想學鋼琴和小提琴,可是它們太貴了。這個世界的很多扇門,她都沒有鑰匙。

她的眼睛裡有光

穀雨故事:以往的選題都有很強的社會關懷,在拍短片之前,有沒有自己特定的關切在?

肖慕漪:最初的選題是關於一個音樂教育的NGO,它專門為殘疾人、留守兒童、流動人口的子女提供這方面的免費教育。我自己很關心的是流動人口的子女。因為城市人口政策的限制,養育成本會比本地戶口的小孩高很多,很少有打工者父母願意花這麼大的代價把孩子帶在身邊,就算留在身邊,也會面臨上學難、教育資源和身份不平等的問題。

穀雨故事:短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姑娘,栩晴,為什麼會選擇拍攝她的生活?她身上的什麼特點吸引了你?

肖慕漪:我一看到她的眼睛,就覺得很不一樣,會發光,是很有靈氣的一個女生。她喜歡藝術,喜歡彈琴、畫畫,我臨走時她還送了我一幅畫,讓我很感動。

在畫畫的栩晴。

但是深聊之後,會發現這麼聰明、有天賦的女孩子卻懂事得讓人心疼,背負了家庭的很多重擔。城中村的小孩子缺乏家長的陪伴,比較調皮,但她卻很成熟。比如我問她未來想做什麼?她說想當CEO,想當糕點師,因為開麵包店可以很賺錢。還有就是操心小升初,公辦學校只有很少的免費名額,雖然她的成績已經很好了,但還是很難爭取到。這種情況下,她會說寧願去一個差一點的學校,也不要去花錢的學校,因為想為家裡省錢。甚至,她對廣州市的新聞、國家大事、各方面的政策都有所了解。

她意識到作為小孩子,她和姐姐、弟弟花了家裡很多錢,還意識到有戶口和沒戶口的差別,意識到因為出身的不同才被社會區別對待。在片子里她自己說:「如果學校只是因為戶口拒絕她,就是不公」。這麼聰明的孩子卻面臨這樣一個境地,讓我覺得很心疼。

穀雨故事:這種對比是不是化作了你的剪輯思路?短片中一邊是栩晴清澈的眼睛和笑容,另一邊就是她的生活環境、居住環境,配樂用的還是栩晴的歌聲,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肖慕漪:是的,一開始沒有想到她們家是這個樣子。其實這已經是「孟母三遷」之後的結果了,以前住的房子更加簡陋。住進康樂村之後她們搬了三次家,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一次次離街道更近。因為康樂村內部有特別深的街巷,根本看不到燈光,沒有車也沒有行人。現在她們的家門口至少可以允許拉板車通過,可以並排站三個人。

我以前沒有去過城中村,廣州的城中村太壯觀了,或許全國也找不到幾個這樣規模的康樂村。因為廣東是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一個省。

《栩晴的尤克里里》劇照,栩晴的家。

穀雨故事:拍攝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其他相似境遇的小孩子?他們的狀況如何?

肖慕漪:在NGO的時候和這些孩子上了一節課,就是感覺其他孩子很調皮,栩晴就是特別乖特別努力。我去拍攝的時候,這個NGO的尤克里里的課程剛開始收費,學生少了很多。

穀雨故事:你提到流動兒童的養育成本非常高,特別是加上這種藝術教育,那麼栩晴的父母對教育的態度是什麼?有沒有遇到困難?

肖慕漪:這個片子雖然沒有把父母的片段剪輯進去,但是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發生,就是因為父母的堅持。栩晴的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打零工,他們一共有三個孩子,收入又很低,因為不捨得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留守兒童,得付出多大代價?一年要付12000的學費,還有生活開支,這個真的太難了。

其實關於父母,我之前拍過《早婚少女》的一組照片,很多女孩生了孩子之後是16、18歲,把孩子養到2歲就結伴出去打工,基本沒有見到帶孩子一起去的,一是嫌麻煩,二是甚至都沒有要做抉擇的意識。但是栩晴的父母是真的捨不得,能看出來。

栩晴的媽媽很溫柔,爸爸不是很多話,兩人從來不發火。她媽媽從來就是說「想學就去學吧」,不會跟栩晴說「這個這麼貴」,也不會給她施加壓力,就是很支持她。我經常問:「那你們有沒有想過兩年之後怎麼辦?」她就說:「唉呀沒辦法想,兩年之後再說。」我前兩天跟他媽媽打電話,還談到現在小升初的事情,她也很無奈。

小升初、中考、高考,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升不了學,必須回老家了。今年廣州開始實施的政策是,父母必須要有三年穩定工作、三年穩定社保和三年穩定居所,孩子才能升高中。這個問題就是很難解決,但是你說怎麼辦呢?我也不知道。

為什麼藝術不是人人都可以學的?

穀雨故事: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藝術或者藝術教育,對栩晴和她的家庭意味著什麼?公益機構認為這種藝術教育是一種「精神扶貧」,可以通過「心靈上」的教育幫助這些孩子獲得一種自我認同。對於這樣的信念、結合栩晴的生活,你是怎麼看的呢?

肖慕漪:如果沒有這個機構的話,栩晴的人生應該會挺不一樣的,我能看出音樂帶給她的快樂。彈琴的時候她很開心,演出的時候她也很開心,在家練習尤克里里的時候也是。還有上台演出之前的排練,她和這個臨時樂隊里的成員們關係都特別好。我曾經問她為什麼喜歡彈琴,她說是因為父母上班很辛苦,所以想彈給他們聽。

《栩晴的尤克里里》劇照。

有的家長會覺得藝術教育沒有效益,就不想出這個錢,哪怕遠低於市場價(一個學期四五百);城市的家長花錢支持藝術教育,很多時候是為了升學的功利需求。但是我個人一直覺得,藝術這個東西就應該很平價,應該是很自然、很原始的一個東西。為什麼現在藝術教育好像只有很有錢的人才可以去學?為什麼不是應該每個人都可以學的?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台階?這可能是很哲學的問題了。

穀雨故事:拍這個片的時候有沒有勾連到你接受藝術教育的經歷?你曾經獲得了馬格南攝影獎學金,也曾因學費問題發起眾籌去讀ICP的新媒體項目。

肖慕漪:我拍這個片子,潛意識裡的確是因為我自己的經歷比較能夠有共鳴。我小時候學鋼琴,雖說我家不是砸鍋賣鐵,也是我爸爸出國打工好幾年買的。後來學藝術,我們家不是完全供不起,但也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奢侈、感到壓力的那種狀況。我大三的時候對電影感興趣,那個時候我有朋友在北京上課,進修班一年1萬多學費,我當時就覺得不可能:拿出這個錢會影響近幾個月的生活質量,肯定就不用想了。就只好去蹭課,蹭了之後覺得還蠻喜歡,之後才買相機,才開始接觸一些攝影。

所以我很有感觸:為什麼藝術要這麼難才能學到?為什麼學電影不可以便宜點?到現在我都不可以想像去美國學電影。我去美國學攝影也是眾籌,學校給我獎學金。現在我能做這一行真的是走了大運了,每一個階段都是。但我就會覺得,那還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喜歡這個東西,但他們卻沒有機會呢?

我比栩晴要幸運,至少從來沒有遇到過戶口問題。我家剛好可以勉強讓我學鋼琴,又勉強有那個錢讓我學攝影,總歸有一筆錢讓我去啟動這個事情,但栩晴他們可能連這個機會都沒有。現在我明白電影、攝影這些專業用到的器材很多,所以比較貴,但是最初的門檻應該降低,這個世界應該允許你至少去接觸一下試一試。這些NGO機構至少是現在能看到的一個辦法。

穀雨故事:作為一名紀實攝影師,當你去面對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只能記錄,而不能通過拍攝化解矛盾的時候,內心會不會有無力感?

肖慕漪:如果你進入這一行是希望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確實會經常有這種沮喪,因為要達到那種數量級太難了,這個片子拍出來肯定不會帶來任何改變。以往比較實在的「改變」就是帶動了捐款,其他真的很少。但我並不是說大家不應該去做,因為這個都是積少成多,肯定不能指望一個作品就達到效果,但是如果很多人都來關注就不一樣了。比如說獨生子女、失獨家庭等等問題,都是媒體報道出來了之後,引起關注了,才會有幫助。

肖慕漪《棄子求生》攝影項目。

穀雨故事:在以前的訪談中,你提到一種solution journalism的思路,就是用新聞報道探求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你有在做嗎?

肖慕漪:我現在就很喜歡拍這種。這個NGO項目,包括我從去年回國到現在,我做的很多項目都是這種思路,很多人會覺得矛盾感減少。我之前做過一個雲霧山草場的項目,為了保護環境當地的政府把草場保護起來,不讓放牧了,這對牧民的經濟造成了直接的打擊。後來就有NGO介入,幫助牧民去過渡,提供草的種子,傳授圈養的一些方法,也提供貸款,發展其他的收入途徑。雖然不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但至少緩和了這個矛盾。這種拍攝不是宣傳片,而是在一個大的衝突下面,關注一些人做的努力,這個努力不一定是有效的,你只需要把它報道出來,讓觀眾去評判,去意識到一種可能性,讓大家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攝影師還是用影像講故事的人?

穀雨故事:去年你剛從美國回國,此前你在國內還是一名紀實攝影師,這是你拍攝的第一部短片嗎?

肖慕漪:是第四個短片。Talk to muslim是第一個,2016年參加馬格南What works的項目,是第一次拍視頻,剪視頻,當時非常緊張,拍了兩次。第一次拍完發現沒有東西可剪,之後馬格南提供一個workshop,有老師輔導,針對項目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然後我才搞清楚,又重新拍了一次。第二個是關於美國人在中國投票的短片;第三個是關雲霧山NGO的,然後第四個就是這個片子。

穀雨故事:如何從攝影師轉變成導演、或者用更多媒介來講故事?在馬格南和ICP的學習經歷是否促進了這個轉變?

肖慕漪:其實出國之前就接觸過融合媒體,2014年騰訊做的非洲項目,當時還沒有H5,融媒也不火,應該是相當早的一次這方面的嘗試了。

在參加馬格南的培訓之前,都還是以照片為主,沒有拍過視頻。馬格南當時有一門課,叫做新媒體,內容是做網頁等等,當時很多同學都比較傳統,融合媒體也沒有聲勢,就不太在意,但我當時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就覺得是在學習另外一些講故事的手段。2015年6月份,第一次嘗試做照片+音頻的多媒體作品。

肖慕漪《Talk to muslim》視頻短片,劇照。

後來ICP開設首屆新媒體項目,我們就像是小白鼠一樣。新媒體說白了就是學習技術,音頻、視頻、網頁設計等等,每一門課都特別硬。雖然一年下來仍然都只是學到的皮毛,但是至少讓你知道了有哪些可能性,除了拍照片,還有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可以供你選擇。畢業的時候我的老師開玩笑說:你現在在一個很慘的境地,你已經看不上以前做的很多東西,但是又不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穀雨故事:對於你來說,拍短片和攝影比起來,最大的困難或挑戰是什麼?

肖慕漪:最大的挑戰是拍的不夠:為什麼沒有拍這個鏡頭,為什麼要拍那個鏡頭?就攝影而言,你可能用幾張照片就把故事講完了,但視頻用的是鏡頭語言,比如「把琴從凳子上拿起來裝到書包里」這個動作,如果固定機位從遠處拍的話,就會很無聊,要用兩三個鏡頭呈現才豐富一點。照片敘事更多是一個意象性的東西,拍的是感覺和情緒,和視頻完全是兩碼事。

穀雨故事:為什麼把自己稱作一個visual storyteller?

肖慕漪:我覺得我要是說自己是攝影師也太不誠實了,我的照片本身拍的並不好,只是我的選題、故事還不錯,綜合起來呈現的結果還不錯。有很多攝影師的作品,是我一輩子也達不到的水平。直到今天,我還是一進攝影棚就頭大。我覺得是關注的核心不一樣,我是對故事感興趣,而不是對用攝影機拍照片感興趣。另外,我也不是攝影科班出身,雖然去ICP但是沒有學什麼攝影課,在馬格南學習的其實是人權課,我所有紮實的技術課都是多媒體的。

穀雨故事:那你覺得如何拍出優秀的、打動人的影像作品?

肖慕漪:用心。我覺得我媽媽拍我姥姥的照片就很好,姥姥過世一年左右,我讓我媽媽拍她對姥姥的印象和對姥姥的思念。媽媽以前沒有用過相機,她就是拿卡片機拍的,我只告訴她一件事情:你要橫著拍、不要抖。照片傳過來讓我都震驚了,我們老師是拿到班上去放的,當時跟全班同學說:你們大家要跟慕漪的媽媽學習。因為她真的是想著她的媽媽,有感情在裡面,照片看起來就不一樣。所以又回到那個核心問題,藝術真的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至少給人一個機會。

關於肖慕漪

肖慕漪,1991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13年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現居紐約,任亞洲協會中參館視覺編輯。曾在路透社、騰訊新聞、Sixth Tone工作。2015年入選馬格南人權攝影獎學金項目,全球共七位攝影師獲選。隨後肖慕漪被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新媒體敘事專業錄取,並於2016年6月畢業回到中國繼續進行視覺報道工作。2017年5月加入亞洲協會。作品曾發表於紐約時報、BBC、CNN、半島電視台、華爾街日報、騰訊新聞、界面新聞、南風窗等國內外媒體。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故事(GuyuStory)」,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故事 的精彩文章:

去新疆:從拖拉機到火車,一場七天七夜的出行
鄉村鐵匠:樸實的黑皮子建堂
都說社會是個大熔爐,他說大學是個小社會

TAG:穀雨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要用真心對待別人,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我的脊背上有卡通人物,你不要害怕,我們都是同類,盤點那些搞笑的藝術攝影
婚姻是一門藝術!怎樣讓你的丈夫更加愛你,聰明女人是這樣做
賺錢也是門藝術,只是太多人還在被動的接納
這也許是你見都沒見過的精緻藝術,真的好美!
這個風潮已經玩壞球鞋圈!人人都是藝術家,你也可以!
張國榮不是明星而是藝術家,他做的這些事情,再沒人能做到
藝術攝影:沒有你,沒有他,只有我跟我的靈魂對坐!
藝術家拍攝了上百隻雞,看了這些你也會覺得這些雞很「有范兒」
張柏芝的這幅畫看著有點怕怕的,可能我不懂藝術吧
他和李雪健一樣是藝術家,所有導演都被他折服,更是沒人黑他!
我喜歡畫畫,我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個藝術生呢?
樹樁也能價值不菲,既是一種休閑也是一門藝術
小時候我也這麼玩,咋就沒成藝術家呢……
我從沒見過這麼喜歡錢的藝術家,當代美術危險了!
煎雞蛋也是一門藝術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
有人說,等把錢掙夠了再來搞藝術,那是扯淡!
我想每一盆多肉都是一件藝術品!
哭泣是門藝術,誰都有為愛情而哭的權利,可有時你應該笑
美呆了我的瑜伽藝術 是誰有這麼好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