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主席克里斯蒂安·蒙吉:導演應該把觀眾當成跟你一樣聰明的人
曾三度登上戛納領獎台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接受了騰訊娛樂的專訪。談及「垃圾觀眾」等熱門話題,蒙吉說:「這不是觀眾的錯,應該由導演來決定觀眾是否聰明。你要去做超出觀眾預期的作品。」
蒙吉三度在戛納獲獎,包括一次金棕櫚獎,一次導演獎和一次編劇獎
在電影世界裡,導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名字相當於羅馬尼亞這個國家的名片。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他的作品《四月三周兩天》、《山之外》、《畢業會考》讓他三次登上戛納電影節的領獎台,其中包括一次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
用來形容蒙吉作品最多的一個詞,是「現實主義」。他的電影作品中關注社會問題,用尋常人物在社會中的故事與經歷,引發觀眾的思考。
拿他的最新作品《畢業會考》來說吧。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父親,他的女兒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也就是羅馬尼亞的高考。在考試當天,他得知了女兒被性侵的消息,這打亂了一切計劃,也讓他要為了女兒的前途,違背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這部影片在去年戛納電影節上首次亮相,最終讓他斬獲了最佳導演大獎。
《畢業會考》
研究羅馬尼亞電影的學者王垚將他的作品風格總結為:「極簡主義」——包括手持長鏡頭、自然光、低照度、集中敘事,以及生活化的台詞和表演等等。在主題上對羅馬尼亞歷史和現實有著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在本屆上海電影節上,蒙吉的身份是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審主席。蒙吉和去年擔任此「職務」的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相比,並不像後者一般充滿藝術家的氣息、言辭犀利。在採訪中,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創作經歷還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他的回答像他的電影一般,簡單直接,觀點明確。
【談熱點話題】導演應該把觀眾當成跟你一樣聰明的人
Q:這幾天在上影節上,「垃圾電影和垃圾觀眾」成為了最火熱的話題。在你看來,是否因所謂垃圾觀眾,導致了市場上的垃圾電影呢?
蒙吉:「電影行業」這個說法跟金錢相關,一說到這個詞我們就是指利潤。問題在於電影是藝術,而行業則是商業問題,有時候我們會把這兩個混為一談。
我們不能阻止人們靠電影賺錢,能賣出去的電影票自然有它的理由。這也是電影行業的永久動力。我們不是要讓行業發生改變,行業總是會把錢投放到別人要看的電影上面。我們要尊重這樣的電影。
電影的另外一個方面(藝術)要跟教育和文化相連,電影作為藝術是不能賺錢的。它就像一朵花,很嬌嫩,需要呵護。它不是一種農作物,能夠到市場上賣掉的。電影也不像汽車或是手錶,能夠既有藝術性,又很賣錢。
我們要知道如何避免藝術的局限性。理想化一點的話,藝術應該由政府稅收支持。比如在法國跟我的國家都是這樣,我認為這是正常的。
只要你能夠選好電影項目,你就可以把這兩種結合起來,讓這種類型的電影也有市場。但是這很難在全球範圍去組織,只能以各國政府或者更小的範圍內施行。
Q:中國一位導演認為,導演不應該把觀眾當成上帝,應該把他們當成一個對手。你同意他的看法嗎?你是怎麼處理你跟觀眾的關係的?
蒙吉:我不會特意去取悅觀眾,我會嘗試把觀眾帶到他們日常交談的深度。
我認為你如果把觀眾當成跟你一樣聰明的人,你也會找同樣聰明的人一起來做電影。這麼想才是尊重別人的做法。
我不相信觀眾喜歡簡單的東西,好像你拍戲只能給他們結論,認為他們不會思考。這不是觀眾的錯,應該由你這個導演來決定觀眾是否聰明。你要去做出超出觀眾預期的作品。
電影的效果絕對不止於娛樂而已。你可以通過作品激發他們的思考、反思,而不是單純地取悅他們。
Q:中國現在有個現象,市場崇拜「小鮮肉」,因為他們能帶來票房和關注,導致導演們對此頗有微詞。在羅馬尼亞也是這樣的嗎?
蒙吉:並不是這樣的。但是這個也不能比較。
你們有很多電影院也有很多人看電影,很多人喜歡看這種明星,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好萊塢的。只有在市場夠大的前提之下,在人們能夠理解整個明星體系的前提之下,這種電影的效果才能夠體現。
讓明星演電影,在美國是這樣,在中國是這樣,在印度也是這樣,但是在法國可能就行不通了。
羅馬尼亞的人口一千八百萬左右,比如一千萬的票房中,90%都被好萊塢電影賺走了。(註:羅馬尼亞電影在2003年以來本土票房佔比中從來沒有超過5%。其中2007年「羅馬尼亞奇蹟年」國片票房佔比達到4.7%,其餘年份都在4%以下)
事實上我們二十年之前就失去了電影市場,現在羅馬尼亞市場上那些賣得好的電影,不會有太多的羅馬尼亞電影。羅馬尼亞跟鄰國波蘭就有個差異,波蘭就可以拍類型電影,因為觀眾足夠多。不少他們的類型片還在羅馬尼亞很受歡迎。
但是羅馬尼亞電影過去五年十年的成功,也是跟這種觀眾有關的。我們根本沒有什麼票房壓力,因為根本就沒有觀眾跟影院,我們拍電影完全不求票房回報。如果你想想電影的歷史,就知道拍出佳作的導演都是更加大膽更加有創意,願意冒更大風險的導演。
這就是我們成功的原因。我們拍攝時每個畫面就拍一次,因為要避免後期再剪輯,又是一筆開銷。這麼拍攝是很困難的,要麼成功要麼就失敗,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蒙吉在評委發布會上,他的同伴包括許晴、曹保平、李檣等
【談評委身份】我希望能夠保證公平,並保持開放
Q:作為評委會的主席,你評價電影的標準是什麼樣的?
蒙吉:說實話,無論是拍電影還是評價電影都不是一個可以用科學來衡量的過程。
對一部電影所有的要求和標準都是相對的,說到底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品位」。這包括導演接觸過什麼類型的電影,因為有的時候他們不是很了解,他們就滿足於自己看到的。他們不知道電影可以有其他的拍法,有些可能適合你,但是不一定適合其它人。
一般來說,我們確實會討論電影中蘊含的價值。我們會討論自己喜歡的電影風格,比如說我就比較喜歡簡單質樸的電影,但是其他人可能就有不同的喜好。
通常電影製作者會通過作品跟觀眾一起去理解某些現象,這種電影也會比較受人歡迎。不過作為評委,要考慮我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想想我們想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做出任何評價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Q:換一個說法,通過這次評委的工作,你覺得你能給上海電影節帶來什麼呢?
蒙吉:我不是很確定,不過我認為我會把自己對電影的品味帶進我的工作里吧,比如我們應該鼓勵什麼類型的電影。還有我的經驗,我接觸過很多種類的電影拍攝,我可以去對比各種類型電影與評委想要看到的電影的不同。
除此之外,我要讓自己的觀點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因為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就是我。總而言之,就是說實話,保證公平,還要開放。
Q:作為評委來選擇跟評價電影,和作為創作者參與電影節競賽。這兩個身份你覺得有什麼不同之處?
蒙吉:當評委確實不是件很舒服的事情。因為你要對別人的作品做出評價,你要對別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很大的差異。因為當你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是你自己來做決定,你只要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任。
評委最主要的責任就是要誠實,不能遷就別人的想法,有時候別人就是禮貌一下 。做評委不容易是因為你既要說自己的想法,也要注意不能冒犯其他人。你的想法跟他們的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評審團成員不是來為你工作的,因此你要把你自己認為好的電影元素跟其他作品的優點進行比較。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只關乎個人的口味和選擇。
【談個人創作】我想讓自己的電影更加真實
Q:你的電影《畢業會考》在上海電影節展映的票幾分鐘之內就賣完了。可是另一方面,藝術電影在全球都面臨巨大的危機。你對此感到憂慮嗎?
蒙吉:很好的問題。說實話要看教育和宏觀上的政策支持。你說的藝術電影也好,獨立電影也好,目前市場不是很好,未來二十年都會是這樣的。但是解決的答案不在我們導演的身上,而是如何為這種電影創造機會。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電影。如果讓他們兩歲就開始,就去看動畫片,儘管確實動畫片很有趣,但是等到他們18歲的時候,很難再讓他們去喜歡或者欣賞其它類型的東西。
如果你能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接觸電影的時候就告訴他們電影製作的歷史,告訴他們電影並不只是為了娛樂,更有其它的價值。這樣就培養出未來這類電影的潛在觀眾。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要通過某些從上而下的手段。說實話我對於中國有所期待,因為中國政府在政策施行上有所優勢。在西方社會,我們就不能很有效推出某種鼓勵政策,並且真正落實。因為市場肯定會傾向更有市場價值的電影,這無可厚非。
但是中國在上海和北京有電影節,這就讓觀眾有機會接觸這種類型的電影,最主要就是讓觀眾習慣這這種電影。如果年輕人也能夠去接觸不同類型的電影 他們就會覺得電影類型多樣性是必要的。他們會明白電影世界中除了動作片、特效片以外還有更大的天地。
Q:你在成為導演以前,當過記者跟教師,這段經歷會讓你的創作中帶有更多的責任感嗎?
蒙吉:我對高質量的讓觀眾放鬆的電影沒有意見,很多人都在做這件事情,並且做得很好。
但是,對我來說,要花很久的時候才能拍好一部電影,要花很多精力。我必須要感覺到這個故事是很重要的,才會去講述。因為我要花費三四年時間做這件事,我必須對這件事情充滿激情。這部電影不一定要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希望我的電影能讓觀眾發覺自己的問題。
至於責任感,我一直感到有責任去解決某些社會問題。但是我不是直接通過拍攝這些事情,而是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觀眾們能夠通過電影,看到人與社會的關係,了解社會問題。
Q:去年金爵獎的主席是庫斯圖裡卡導演。他說他拍電影的時候總問他自己,這無聊嗎?因為他不想在無聊的事情上花費自己的光陰。你在拍電影時候,會問自己什麼問題呢?
蒙吉:我認為很多電影製作者都會問這個問題,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問題。
對我來說,我問自己的問題包括電影是否真實?是否在操縱觀眾?是否有意義?我有很多的問題……我試圖去問這些問題並且回答,要慢慢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去操縱觀眾看到什麼想到什麼。我會讓我的電影保持簡潔,保持平衡。
我也不想讓觀眾覺得無聊,在電影里觀眾會跟著你的情節走。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這個部分我也必須要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快節奏並不是人們來電影院的原因。
這種感覺就像是,如果你一直刺激孩子,那麼孩子反而很容易覺得無聊。如果是因為電影太慢了讓你覺得無聊,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不是我的問題。因為我想讓電影更加真實。我並不排斥這種無聊。
點擊展開全文


※錯過這場短視頻論壇,你可能就錯過了1個億!
※馮小剛攜「導演團」喊話年輕演員:想好自己的路 別被行業寵壞了
※完美威秀上影節宣布強強聯手 要拍真正的中國電影
※「霸道總裁」跨界影視,鑽石影業成立一年估值10億,沈東軍的商業密碼是什麼?
※監製、製片人、選角導演和副導演到底有什麼區別?
TAG:導演幫 |
※迪迦奧特曼:那些被觀眾誤解的怪獸,它或比迪迦更適合領導地球?
※薩摩耶演白狐,哈士奇演狼?你們是把觀眾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布馮:作為觀眾看意甲很奇怪,安切洛蒂給那不勒斯帶來改變
※奧特曼:女奧特曼原來都是這樣演的,外表好看,內幕卻令觀眾心痛
※艾斯奧特曼和迪迦奧特曼的實力有沒有可比性,很多觀眾都會這樣認為
※丁俊暉擊球時現場觀眾更安靜?威爾森: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
※換湯不換藥!胡爾克奧斯卡再演「二人轉」 武磊一旁當觀眾
※諾蘭:奧斯卡欠他的,觀眾來還
※感人的場面,客場觀眾全體起立為詹姆斯鼓掌,賽後克拉克森怎麼說?
※臟?詹姆斯墊腳伊巴卡,遭全場觀眾抗議!NBA解說馬健:這明顯就不是故意的
※直擊:羅德曼重拳打奧尼爾,喬丹一直在拉架,皮爾斯打到觀眾席上
※戛納紅毯驚現邁克爾傑克遜,引起觀眾轟動,網友:這是本人吧!
※面無表情!看著騎士隊被凱爾特人反超,坐在觀眾席的歐文在想什麼
※奇才頭牌竟成「最佳觀眾」這樣的沃爾怎配當領袖?
※成就小雀斑的那些電影,埃迪雷德梅尼征服觀眾之路
※王力宏演唱會錯把觀眾認成王俊凱
※迪迦奧特曼:狗狗變成了奧特曼?這是迪迦最催淚的一集,看過的觀眾都哭紅了雙眼!
※傑森斯坦森的這些經典片段,看的觀眾老臉一紅,網友:不能自拔
※麥克斯 這五個奧特曼正從觀眾眼中消失!,由於人間體拒絕參演
※專訪科斯塔·加夫拉斯:有時候觀眾比製片人要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