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區關懷,香港暖流涌動

社區關懷,香港暖流涌動

紅十字會發出緊急呼籲後的首個周末,有捐獻站需輪候至少3小時才能捐血。資料圖片

少數族裔服務中心內,新家園協會大使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小朋友交流,幫助他們認識社區。香港新家園協會供圖

5月初,香港血庫存量一再亮起短缺紅燈,最嚴重時僅夠維持全港4天血液供應。香港紅十字會連續向市民發出捐血的緊急呼籲。

呼籲發出後的首個周末,在銅鑼灣捐血站,排隊捐血的人早早就擠滿了等候室。工作人員說,至少要等2小時以上。在或坐或站的人群中,有帶著妻兒一同前來的大叔、有第一次捐血的情侶、還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面孔……「捐血需時較長,您願意等嗎?」「願意。」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捐血登記表格,每個人的臉上都透著堅定。

據統計,5月6日共有1728人登記捐血,成功收集1338袋血液,紅十字會醫生表示,這屬於近年來的單日新高數字。市民何先生說,平時整個捐血過程僅需半小時,但今天從登記至完成足足花了近4小時。

社區內外,互幫互助,一直是香港特區政府提倡的重點之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西貢區進行家訪時表示,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推廣扶貧、安老及助弱等工作。以2016至2017年財政年度計,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的經常開支超過2100億港元,占政府經常開支預算的六成,近5年的累計增幅更達43%。

有了政府和政策支援,社區還需要區內居民的努力和奉獻。翻查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的統計發現,截至今年6月12日,全港範圍內註冊社工總人數為21322人,其中70%為女性。除此以外,更有百餘萬名服務於各慈善團體、機構的義務工作者們,每天奔波在香港的街頭巷尾,為社區的和諧安定出力。

強制註冊式管理

社工專項服務全方位覆蓋

據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介紹,香港對社工採取強制註冊的管理方法,未註冊或登記的人士不得從事社會工作或自稱社工。現時,超過99.5%的註冊社工擁有社會工作的學位或文憑。

在香港,每340人中就有一位社工,遠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香港的特色在於,超過九成的社工隸屬於各個社區服務機構,在特區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完成社會服務。

以青少年服務為例,每個學校都會配備至少一名學校社工,每個社區內也會下設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對於邊緣青少年,例如違法者、夜場少女、吸毒者、性侵犯受害者等群體,社區內還會配備區域性青少年外展服務隊等常設或項目性服務。

有社工介紹說,如果在校園發生欺凌事件,學校社工會立即開展4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若情況嚴重,將轉介至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或臨床心理學家;其次對欺凌者進行行為矯正,若行為問題嚴重或有街頭童黨等情況,就由專門的地區青少年外展隊跟進;接著是對同校其餘同學的教育及預防性介入;最後則對家長進行輔導。

曾在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從本科一口氣讀到博士的裴諭新是一名資深社工,在她眼裡,學習、深造、工作,進而向無數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都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

「幫助家庭主婦樹立職業觀念、改善社會保障制度、在小區內做試點推廣新的福利政策……」聊起之前參與過的社會工作項目,裴諭新滔滔不絕。她認為,社工不僅要懂心理學,還要兼備演說、溝通和培訓的技巧,而且社交能力也必不可少。同時,因香港慈善機構很多,為籌得資金,社工還必須跟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打交道,進行遊說。

據統計,截至2016年9月,全港共有約9000家規模不等的慈善組織及機構。創辦於1870年的東華三院,已由一所向貧窮和病患者贈醫施藥的醫院,發展成為今日香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之一。陳茂波多次公開讚譽東華三院「對社會貢獻良多」,包括醫療、教育、安老、青少年及家庭以及社會企業等。

自由、靈活參與

127萬義工活躍在社區基層

相比於社工,義工的社會參與則更為靈活。「施比受更為有福」,一位義工在獲得嘉獎時這樣說。

經過多年積澱,義務工作在香港蔚然成風。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向記者介紹說,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間,登記義工多達127萬餘人,約佔全港人口近1/5,全年共進行逾2400萬小時的義務工作。

「其實人人都有條件成為義工」,已加入義務工作發展局近20年的黎同濟認為,平時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讓座、一次撿拾廢紙等小事,都是善心的體現,而如果將這份善心用於服務社會,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是義工。

幾年前已退休的黎同濟現在「身兼數職」,既任香港和解中心義務調解員,同時又是香港藝術中心的義務導賞員,休班時間還會參加不同慈善機構的義工服務,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滿滿當當。

黎同濟表示,在義工服務中的收穫遠比付出多,不僅提升個人的修為及眼界,香港社會也能更加凝聚和諧,「既然身體條件允許,那麼為何不為社區繼續貢獻力量呢?」

2017年農曆新年到來之際,全港最具規模的非營利青年服務機構香港青年協會在全港十八區舉行了暖心的「鄰舍團年飯」活動。青協100支「鄰舍第一隊」逾2500名青年義工邀請1.2萬位街坊鄰居,席開1000餘桌,飽享盆菜宴,載歌載舞,共迎新歲。

協助籌備工作的筲箕灣青年義工代表朱可殷已是第五次參加團年飯活動,她仍記得第一年籌備時以「拍攝微笑」為主題組織遊戲,逗得老人小孩都開懷大笑,「我們青年人也可以很有力量的。」

像朱可殷這樣的青年義工正逐漸成為義務工作者團體內的中堅力量。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14至35歲的學生及青年登記義工人數已超過65萬人,佔全港義工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是推動義工服務的最大動力。

細水長流,積水成淵。近年來香港扶貧紓困工作得以不斷推進,民間各界的義工們功不可沒。

四海一家、助人自助

社區精神助兩地居民融合共榮

近日,致力於服務新來港及少數族裔人士的慈善機構新家園協會舉行慈善晚宴,共同見證協會成立7年來累計籌款突破4億港元。

會長許榮茂自豪地表示,協會會員已超過13萬,服務人次逾140萬,包括協助即將移居香港、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適應文化差異、住房、求學、就業及法律等系列問題,成功營運了香港及內地共13間服務處和支援中心。

「四海一家、和諧共榮、助人自助」的理念不僅是新家園協會的目標,更是不少港人社工、義工的願景。

作為第一批北上服務的香港社工,梁秋莎專註化解跨境婚姻糾紛及青少年問題,一直活躍於粵港兩地。20年來,她經手的個案超過2000個,成為「治療」粵港民間矛盾的「社會醫生」。

隨著粵港社情的變化,梁秋莎的工作逐漸由點到面。從跨境婚姻矛盾,到跨境家庭小孩上學難問題,再到就業輔導和養老難題,梁秋莎遊走於各個政府部門,求助、諮詢、建議,她的忙碌從未間斷。「從紅磡火車站到廣州東站,每月至少往返3次」,梁秋莎20年的車費差不多近30萬港元。在街坊眼裡,她是「拆彈專家」,更是粵港跨境家庭的穩定器。

香港女教授羅觀翠,在港從事社工服務多年後,赴廣州中山大學創辦了社會工作系,是首批將社工服務帶入內地的香港社工之一。在內地,她與服務對象打成一片。例如在廈門創辦「啟福」社會工作服務點,特別配上閩南人喜愛的功夫茶具,「一杯熱茶,就能夠迅速拉近和爺爺奶奶們的距離」。

社區,在香港常稱為小區。社區雖小,時刻涌動著暖流,扶貧、助弱、尊老、護幼,溫暖的香港社區精神分分秒秒都在發揮能量。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在深水埗社區活動中表示,欣慰地看到社區內不同政治光譜的居民,可在民生方面互幫互助、和衷共濟,「這份包容和愛心便是服務社區最好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2日 20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網 的精彩文章:

蔡英文施政平行時空?國民黨:滿意度將跌成水餃股
規範自駕游須監管先補位
成都鐵路局醫療列車三進烏蒙山
英媒:霍金正在研發一台1/5光速的飛行器 尋找第二地球
港媒:內地規範食物等13領域英譯名 豆腐不再叫「Tofu」

TAG:參考消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霞涌黑社會野蠻毆打香港居民,黃金海岸流血又流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香港帶來新動力
香港故宮動土 西九文化區初具雛形
香港腳戶外運動神器
香港大城小區離島上的動與靜
香港這片區域是黑社會天堂,香港作為租界的時候,依舊歸中國管轄
保利劇院訪問香港康文署 攜手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香港,郭富城出席海港城春節活動
早安海峽:兩岸民間的交流交往不能停 香港各界人士熱議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珠寶展客流並不充裕,但遠東市場依然給人信心
香港土地市場火熱 港資房企表現激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西九文化區動土開建
香港:城市漫遊
香港「反對派」策動政治騷亂 癱瘓區會議
聯合體攜手香港收藏品交易所 共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大繁榮
香港市民力挺港浸大校長 怒斥「學生會就是黑社會」
對社會設計感興趣?這場聯動台北、香港、上海的行動你不能錯過
香港20餘家旅遊社到源城各景區採風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香港已奠定國際體育盛世之都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地位
香港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