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州順河路11號

鄭州順河路11號

鄭州順河路11號

文 魏紅

又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不由想起去年夏天的那場暴雨。

那天原本和清平姐說好,叫上則思和安琪,我們幾個小聚一番的。安琪出國這幾年,幾乎每次回來,清平姐都要張羅個飯局,大家一起聚聚。

不曾想,一場暴雨由西向東鋪天蓋地,傾刻間便席捲了整個鄭州。計劃已久的聚會只好臨時取消。

一周之前的那場暴雨中,已經有人因道路蹋方而失蹤,那是一位正當韶華的女教師,名叫張帆。有關方面不惜代價全力搜尋,連考古鑽探隊都出動了,終於在事發一周之後,於蹋方附近一所學校的防空洞里,將張帆的遺體找到。

清平姐打來電話的時候,我還在樓上開會。聽見手機一直在振動,一看是清平姐,我趕緊拿了手機出去。

清平說,這會兒外面雨下得很大,大得有些嚇人!

此時我已走到大廳窗前,只見窗外烏雲滿天,顯然一場大雨即將到來。

清平:要不到五點看看,如果雨還是這麼大的話,就改天再說。

我想了一下說,五點恐怕就晚了。

清平:那就先取消吧,還是安全要緊。

沒錯,我隨即附和道,那改天再說吧。

一周後的一個晚上,我們原班人馬終於在城東路順河路口的一家餐館相聚了。我還帶了兩篇新寫的散文給她們看,清平姐對我自然又是一番讚許。這麼多年,正是在清平姐的熱情鼓勵下,我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這究竟是我們第幾次在順河路上聚餐,我已經記不清了。

記得清平姐第一次請我們吃飯,就是在順河路上一家餐館。那時清平姐還在《教育時報》編副刊,她的《林徽因傳》一書已經暢銷多年,我家安琪還在上小學。那天和我同去的是侄女媛媛,當然還有優雅迷人的闞則思,這是之前我們在欒川開會的時候就約好的。

位於順河路11號的河南教育報刊社

那天我和媛媛趕到位於順河路11號的河南教育報刊社,清平姐已經在那裡等我們。我們一邊站在一樓大廳里說話,一邊等候則思和陶真。闞則思是《大河報》的副刊編輯,陶真就是鄭州經濟台那個著名的電台主持人。

不一會兒工夫,隔著大門旁邊的落地窗,只見一輛麵包車開過來,停在大門外。只見陶真從駕駛室跳下來,原來她正在學開車。

陶真的到來讓我有些喜出望外,因為當時安琪正跟著她做一檔少兒節目。

席上陶真天南地北一通神侃,從劉詩昆的演出說到陳市長的飯局,我等根本插不上嘴。末了她環視一周,睜大眼睛聲調不無誇張地說,你們都是極品女人!然後她就因故提前告辭了,感覺那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

聚餐結束後,我們就跟著清平去了她家。

在那棟灰色的辦公樓後面,是教育社的家屬院。那些房子顯然頗有些年頭了,每棟樓下都有一排儲藏室。在她家溫暖的客廳里,我們一聊就是一個下午。

從此順河路11號就成了一個溫暖親切的所在。

雖然那裡距我當時所在的西郊工人路電力小區相當遙遠,離則思居住的北部小區也有著不小的距離,但那金水河畔的小小院落,從此就成了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地標。

那時我還在報社編輯文藝副刊和讀書版,偶爾會跟清平約稿。彼時我們還沒怎麼使用電子郵箱,於是就常常會有一些信件往來。河南教育社的半大牛皮紙信封,以及上面熟悉的筆跡與地址,是我編輯生涯中最為親切的記憶。

偶爾,我們會尋一處幽靜的場所小聚,比如東區的瓦庫、陳寨的茶社或者小安的一澈畫廊等等。印象中光是瓦庫就去過三次,每次相聚大家聊得都很開心,分別時總是意猶未盡。每次在夜深人靜的停車場或馬路邊依依惜別,則思都要和每一個人擁抱,說下次再聚,再聚啊……

幾乎每次聚會結束後,通常我都會和清平姐姐同行,順道把她送到順河路11號,那個我越來越熟悉的地方。

何頻先生《雜花生樹》一書封面

文化學者趙和平先生(筆名何頻)就是那次在陳寨喝茶時認識的,後來又在瓦庫重聚。不久又在紙的時代書店李輝先生的新書分享會上相逢,原來他們是老朋友了。而趙先生既是清平姐姐的領導,更是同道,所以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趙。趙先生曾出版《文人的閑話》《看草》《見花》等隨筆多部。其中《看草》和《雜花生樹》還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他長年在《人民日報》《文匯報》《南方都市報》等著名媒體開有專欄,是國內著名的植物文化學者。

認識趙先生後,再去順河路11號,不由會想,那些署名「何頻」,抒寫大地風情、草木精神的錦繡文章,原來是出自這裡呀!

三年前則思的文集《在河之洲》一書出版,趙先生還寫了書評《美文留住了曾經的風華》,發表在《大河報》「河之洲」副刊上。

上個月在魯院電力作家班上,和北京的冷冰談起她的草木系列詩文,就說到了趙先生。當時冷冰一臉驚喜地說:噢,趙先生啊,他發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基本上都收藏了!讓我頓時我興奮不已。

後來我改行做了雜誌,就請了清平姐擔任我們的評刊專家。有時印刷廠雜誌寄得遲了,單位考核又急著要,我就叫人或者自己直接送去。順河路11號這個地址,便在打車時一次又一次脫口而出,就像我每次打車回家一樣。

順河路雖然很窄,又是單行道,但因為有了教育社和清平姐他們的存在,讓我漸漸心生熱愛。我知道就像經七路34號省文聯那棟外表破舊的大樓一樣,在這棟看似平常的大樓上,每天出入著許多趙先生、清平姐這樣卓有成就的大家。

他們那棟灰色的老式辦公樓,雖然有些舊了,裡面卻很寬敞,尤其大樓正中的樓梯,舒適大氣。有一次我去單位找清平姐,上樓時迎面遇到一位高個女士,身穿一件灰色的風衣,款款而下,那種氣度,豈止是一個飄逸了得,讓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對那個擦肩而過的身影回眸一望。聽清平姐說,這棟灰色樓房裡,還有好些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才藝的人,乃至被省會媒體同人傳為佳話。

張清平《林徽因傳》一書封面

《林徽因傳》一書新版封面

去年一月,清平姐的《林徽因傳》一書由中華書局再版,紙的時代書店為其舉行新書分享會。我們約好了在綠城廣場地鐵站匯合,然後一同前往位於建設路秦嶺路口的紙的時代書店。也許是因為林徽因巨大的號召力,那天的分享會來了好多人。要知道那天非常冷,在去地鐵站的路上,我和付姐一手相挽另一隻手裹緊大衣頂著寒風往前走,感覺凍得不行。由於坐位有限,大多數人都是站在後面聽講,清平姐見有那麼多人站在那裡,於是也站著開講,就這樣一講就是一個下午。

還記得當年《林巧稚》一書出版,我讀後即決定給清平姐做個訪談。當時她剛剛搬了家,新居還在同一個家屬區。那是春天裡一個雨後初晴的星期天上午,我和媛媛手捧一束鮮花,輕輕敲開她的家門。只見清平姐身穿一件黑色毛衣,外罩一件大紅短袖針織開衫,愈發顯得小巧玲瓏又亮麗大方。

因為事先做了功課,所以那天的訪談格外順利。交談中媛媛幫我們拍了不少照片,然後我們又來到陽台上拍照。灑滿陽光的陽台上,草木葳蕤,其中最多的好像就是吊蘭。清平姐說,吊蘭特別好養,還能凈化空氣。

後來我家換了新房,養得最多的也是吊蘭。

作者照片

那次採訪後,我寫了人物專訪《張清平:從〈林徽因〉到〈林巧稚〉》,發表在我們的《河南電力報》讀書版上,後來又作為開篇收入我和安琪合出的文集《和你在一起》。

從1998年春天林州相識,一晃快20年過去了。鄭州市順河路11號,這個地址從陌生到熟悉,就像清平姐姐於我,從良師益友到姐妹情深,漸漸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這其中,有著多少美好的回憶啊!

約稿啟事

地名古今」以強調原創為主。內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數以兩三千字以內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盡量講究而有韻味。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遊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難忘的記憶。

留存鄉愁 敘說古今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名古今 的精彩文章:

揚州這些橋,融進詩意中

TAG:地名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