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於逢春:「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視野下的西域

於逢春:「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視野下的西域

一、引言

筆者曾撰文將中國疆域最終奠定的時空坐標推定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及纂修文獻截止到該年的《大清一統志》所附「皇輿全圖」所標定的版圖範圍。就該疆域的自然地貌與生產方式而言,如果從公元前3世紀初以降,冒頓單于與漢武帝分別統一游牧區與農耕區算起到最終底定,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可以確定該疆域絕非是中原文明地帶的自然延長,在其沒有被完全統合前經常存在著數個從不同的歷史淵源發展起來的文明板塊。這些文明板塊大體上可粗分為五大類型,筆者將其稱為「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並以此理論闡釋中國疆域的形成路徑與模式。該理論認為中國疆域是由「大漠游牧」『『泛中原農耕」『遼東漁獵耕牧」「雪域牧耕」和「海上漁鹽交商」五大文明板塊及其在此諸板塊上興起的各種政權,在長時段歷史進程中不斷碰撞、彼此攻防與吸納,漸次融為一體。

那麼,「西域」在該理論中處於什麼地位呢?

關於「西域」範圍,漢朝已經予以界定:「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兩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上述地域大致相當於今天東起玉門關西迄裏海,南起昆崙山一興都庫什山脈一線、北至薩彥嶺一烏拉爾山山脈南端一線。這塊廣袤的地帶,中國史書稱之為「西域」或「磧西」,現代國際學界稱之為「中亞」。「西域」之名演化至清朝中葉,中原人又以「新疆」相稱。對此,魏源有過概括:「蓋新疆內地以天山為綱,南回北准;而外地則以蔥嶺為綱,東新疆西屬國。屬國中又有二:由天山路而西北為左右哈薩克;由天山南路而西南為左右布魯特。雖同一游牧行國,而非准非回非蒙古矣。逾蔥嶺而再西北為安集延;西南為巴達克山,為愛烏罕。雖亦皆回教城郭之國,然嶺以西之屬國非嶺以東之郡縣矣。」魏源的概括有兩層含義:其一,以蔥嶺為界限,嶺東為清朝郡縣之地,嶺西為清廷屬國之區;其二,以天山山脈一錫爾河一線為東西主軸,該線以北為歐亞草原的一部分,為游牧行國。該線以南則為荒漠綠洲農耕區,為城郭居國。

西域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地域,世界上主要人種、主要文明都曾在此先後登場。就現有文獻來看,最早出現在西域的人種當為歐羅巴人種的古塞人。最先控制中亞南部地區的國家是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的波斯阿赫門王朝,以及後來於公元前4世紀20年代取代該王朝的亞歷山大帝國。到了公元前2世紀中葉,興起於「大漠板塊」上的諸勢力開始主導西域。直至沙俄勢力侵人之前,在長時段歷史演進中,「大漠板塊」勢力經常是這裡的主人。從「泛中原板塊」上興起的勢力進入西域則每每是尾隨「大漠板塊」勢力而來。先是前漢王朝追逐匈奴西來並於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護府;後有唐朝緊踵突厥汗國之後到達該地。從「雪域板塊」上崛起的吐谷渾汗國曾長期經營昆崙山南麓的西域地區,吐蕃王朝則接踵而至全方位統治西域大部分地區。需要提及的是,就在唐、蕃爭奪西域之時,阿拉伯帝國崛起東進並於654年越過阿姆河進攻撒馬爾干,經過半個世紀的征戰,最終佔領了河中地區,並在此後將伊斯蘭教東傳。從「遼東板塊」上興起的清帝國費盡心力經營兩域,既承繼著漢、唐、元等帝國曾數度君臨西域的政治遺產,也是為了擊敗數度威脅其安全的最後的游牧帝國——準噶爾汗國而來。當然,清帝國認為其作為元帝國的正統繼承者也有義務繼承準噶爾汗國的版籍。故乾隆帝於1760年正式昭示天下:「準噶爾蕩平,凡舊有游牧,皆我版圖。」之所以產生此意識,是由於當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583年起兵抗明朝伊始,便與成吉思汗子孫們漸次聯姻結盟。巧合的是,後金軍在1635年征討林丹汗途中,意外獲得了元朝傳國玉璽,滿蒙漢三族代表因此認為後金已取得了中原王朝、大漠汗朝及滿洲宗主的正統地位,故勸皇太極改國號。

值得一提的是,俄國於1581年派遣了一支哥薩克隊伍越過烏拉爾山,侵人額爾齊斯河流域的一個從金帳汗國分離出來的小汗國——西比爾汗國,從此拉開了侵略西域的序幕。英國於19世紀40年代開始染指西域後,相繼攫取中國在克什米爾與中亞的直屬領地與屬國屬部。

上述可見,西域是波斯、希臘、中國諸文明、阿拉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英國等文明的交匯之區、多種勢力爭奪之地。囿於主題與篇幅,本文主要就以下幾個問題予以考察:(1)歷史時期的西域社會,特別是西域綠洲社會總體上處於什麼樣的生產及政治形態?(2)在「大漠」「泛中原」「雪域」及「遼東」諸板塊上崛起的勢力為什麼要經營西域、如何經營西域?(3)西域在前近代中國疆域底定過程中處於什麼地位?

關於先行研究,就國內研究而言,當首推乾隆帝君臣。乾隆帝統一西域伊始便派何宗國前往伊犁一帶測量晷度並繪製地圖。同時令劉統勛、何宗國撰修《西域通志》,隨即又先後令福康安、劉墉、于敏中等為總裁,組織當時全國最精幹人馬加以增纂,經過20多年努力,最終於1782年(乾隆47年)告竣,成為清朝統一與開發西域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彙集。19世紀20年代以降,魏源率先探討了開發與利用西域問題。嗣後,常州學派巨匠龔自珍與劉逢祿等紛紛加人研究行列。後經林則徐、洪亮吉、左宗棠、祁韻士、俞正燮、徐松、龔自珍、李文田、沈盎、張穆、沈曾植、魏源、何秋濤、張澍、李光廷、丁謙、洪鈞、施國祁、屠寄、陶保廉、松筠、許景澄等文人士大夫的努力,西北史地學派得以形成與隆盛。民國初以降,羅振玉、王國維、陳垣、張星煨、黃文弼、曾問吾、馮承鈞、向達、岑仲勉、馮家升等也加入其列,成果蔚然可觀。其中的許多人在新中國初期仍操舊業。劉義棠、羅運治、林恩顯、李符桐等台灣學者於1949年以降仍從事西域研究,成就斐然。1978年以來,一波全方位的西域研究在中國大陸漸次展開,至今方興未艾。

就國外研究而言,沙俄一蘇聯人起步最早,從情報收集、地理考察、政情調查到學術研究,成果豐碩。英國人的地理考察與學術研究緊隨著其侵略西域的步伐而興盛。從戰前至今,日本學者的西域研究成果也不可小覷。

以上研究雖然與本文視角有別,但巨量成果卻對筆者大有啟迪,更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二、西域綠洲社會及政治形態

(一)天山山脈—錫爾河一線以南的社會經濟形態

天山一錫爾河一線是西域自然地理與經濟分水嶺:南農北牧。該線以南系綠洲農耕文化區,以北系草原游牧文化區。西域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便進入文明社會。以西漢武帝時期西域諸國狀況為例,該地有「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此諸國大體上可分為四類:1.歐亞草原上的游牧國家,如康居國、奄蔡國、烏孫國等普遍人口較多,多者達數十萬人;2.位於中亞兩河流域的農耕國家,如大宛國、大月氏國等也普遍人口眾多,多者也達數十萬人;3.環繞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周邊的綠洲國家人口普遍較少。其中最大的龜茲國有8萬多人,最小的休循國只有一千多人。普遍數千人或一兩萬人,超3萬人者不多;4.位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山地之中的國家則更是國小眾寡,其中人口最多的無雷國有七千人,最小的單桓國僅有194人,大多數只有數百人。由於西域各個綠洲之間被沙漠隔絕,故一個綠洲便是一個或若干個城邦共同體。由於絕大多數綠洲因雪水凝聚成河流或湖泊而成,適宜植物生長,故該地的人們大多從事農耕。「自且末以往皆種五穀,土地草木,畜產作兵,略與漢同」。因綠洲經濟規模依賴水量多寡而浮動,有水才能灌溉有限的耕地,故綠洲耕地普遍不多,綠洲農業需要精耕細作。當然,狹小的耕地難以承受過多的人口,這也帶來了綠洲城邦普遍人口稀少的窘況。由於不少綠洲地瘠水缺,許多國家採取半牧半農的經濟方式,糧食經常不能自給,如位於車爾臣河流域的鄯善國因「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所謂「寄田仰谷」,就是向鄰國借田耕種,並糴谷於鄰國。蠟羌、溫宿、依耐、尉頭等國均如此。

至於山居之國,不少採取游牧方式。如位於阿爾金山脈北麓的嬉羌國「隨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位於崑崙山脈北麓的西夜國、蒲犁、依耐及無雷等國,「隨畜逐水草往來」;位於帕米爾高原的休循國「因畜隨水草」。至少在漢初以前,西域各國均設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故《漢書》說,「最凡圍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同時,大都制定了嚴刑峻法,如龜茲國之「刑法,殺人者死,劫賊則斷其一臂,並刖一足」。

(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交錯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掘來看,早期西域原始居民是從周邊遷徙而至的,其中既有歐羅巴人種,也有蒙古利亞人種,還有少量的南亞土著人種。

至於最早在西域活動的人群,張廣達等認為,「在月氏西遷之前,塞種或文化面貌與尖帽塞種相近的民族,是西域境內的主要居民之一。」有人認為游牧於河西走廊的月氏與烏孫也是歐羅巴人種,操印歐語。故羽田亨說,布滿各類薩迦(塞)人的西域「是伊蘭人的根據地」。到了漢中葉以降,伴隨著大月氏、烏孫與匈奴相繼西遷,塞人被迫放棄歐亞草原中部地帶,散處帕米爾高原等地。所謂「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廁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之記載,即指此。迄今為止,新疆多處考古遺址發現了塞人留下的金、銀、鐵等遺物,特別是黃金器物飾物,發掘了多處塞人墓葬。

西域另一個早期移住的族群為古羌氐人,位於崑崙山脈北麓與西域東部的各國大多數為此類人群,如「蒲犁及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圓。對此,饒宗頤說,「殷周之際的西北勁敵,混夷可代表塞種,還有羌戎,是代表藏語系的民族。」所以有學者說昆崙山北麓的和田及附近地區本來的語言為「原始藏語」。

游牧於歐亞草原東部中部的匈奴等則多為胡人。對此,前漢太始2年(公元前95年)單于遣使致漢朝國書曾有過解釋:「南有大漢,北有強胡。」

在西域,至少從公元前2世紀以降,先後有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漢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吐蕃人、回紇人、契丹人等,相繼進入該地,參與了當地的民族融合進程。自13世紀以降,蒙古人、滿洲人、錫伯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回回人、塔塔爾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俄羅斯人等,程度不同地加入到西域多民族融和或並立行列。

多族群的聚集必然產生多語言多文字。西域的大部地域或局部先後盛行過梵文、漢文、怯盧文、吐火羅文、于闐文、突厥文、粟特文、敘利亞文、回鶻文、吐蕃文、摩尼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察合台文、契丹文、回鶻蒙古文、托忒文、八思巴文、滿文、蒙古文,以及近現代的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俄文等。當然,這些文字大都使用範圍狹窄、流布時間短促,且絕大多數退出西域或已消亡。

多種族並存同時也帶來了多宗教流布。除了本土固有的薩滿教之外,佛教、鎖羅亞斯德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猶太教、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先後流傳於西域,信徒或多或少,存世或長或短。

(三)破碎地帶

西域的大部分都處於沙漠或荒漠地帶,來自於高山融化的雪水及承載雪水的河流與湖泊造就了綠洲。這些數量眾多的綠洲有如漂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吐魯番盆地、克孜勒庫姆沙漠、卡拉庫姆沙漠上的葉葉扁舟,雖似串串珍珠,但彼此有沙漠隔絕,頗顯零碎。

因各個綠洲之間交通不便,經濟上只得自給自足,從而使得較大的綠洲便成為一個獨立的空間。另外,散落在天山山脈之中、帕米爾高原溝壑之下的各處平坦之地,也是彼此孤立。地理上的分隔導致政治的分裂,造成「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圓,長期處於分崩離析狀態。歷史上西域「諸國」都是地方性割據政權,互不統屬,統一多南外來勢力完成。結果,帶來了大漠、泛中原、雪域、遼東諸文明板塊上興起的各種勢力對該地域的競爭,又進一步加劇了彼此的隔閡,最終導致西域長時段成為一個破碎地帶。

塞人等數十個族群,你來我往;佛教、伊斯蘭教等十幾種宗教,此起彼伏;梵文等數十種語言文字,各說各話。凡此種種,是西域社會風景的一部分。但他們自身並沒有形成一個協調一致的整體,而是各個部分互相重疊、經常互相摩擦,很難由區域內的力量自我構建一個相對統一的國家共同體或帝國。

由這些彼此分割產生的種族的或宗教的或民族的對立,又進一步因為稀缺水資源之爭奪、可耕地之佔有及絲綢之路上商業利益之糾葛,使得各個綠洲的城邦共同體或巨嶺大山間的行國共同體對自我主權的要求更趨強化。

後來,從大漠、泛中原、雪域諸文明板塊上崛起的勢力雖曾統治過西域,但其統合度始終不夠緊密。所謂「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匈奴能得其馬畜旃廁,而不能統率與之進退」者,即指此。

三、大漠、泛中原、雪域文明板塊交叉點上的西域

(一)大漠板塊

1.大月氏、烏孫移住西域

從大漠板塊上崛起的勢力較早經營西域者當屬大月氏。「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餘萬,故強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大夏即希臘一巴克特里亞王國,其領域大體上在北起今撒馬爾罕,南至今喀布爾,西起裏海東抵帕米爾高原的範圍內。媯水即今阿姆河。實際上,公元前161-160年西遷的大月氏首先落腳於伊犁河與伊塞克湖流域,故有「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之記載。後來,烏孫國首領昆莫「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復西走,徒大夏地」,大月氏這才最終落腳西域南部並建立了貴霜帝國。烏孫則佔有了大月氏在西域北部之地。

2.匈奴首次統一西域

匈奴勢力大約在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前元4年)左右開始進人西域。軍臣單于時(公元前161年一公元前126年)匈奴進入鼎盛時期,勢力範圍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塔拉斯河以西,北抵漠北,南達河套。前漢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匈奴統一了西域諸國並設置「僮僕都尉」,常駐於焉耆(今焉耆)、危須(今和碩縣東南)、尉犁(今焉耆縣紫泥泉一帶)三國之間以施政。

另,隸屬於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焉耆、和碩、輪台諸縣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緣,系「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在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這裡經常是「大漠板塊」勢力進人南疆、西去阿姆河領域的通道,也是其統治南疆的中心地帶,直至今日仍是蒙古族集聚之地。同時,這裡還是「泛中原板塊」勢力統治南疆的核心區域,如西漢之西域都護府、東漢之西域長史、唐之焉耆都護府等府治均設在此地。

應該說,匈奴開創了古代中國歷史上「五大文明板塊」諸勢力統一西域之先河。此舉一方面使西域與其北(大漠)、東(中原及遼東)、南(雪域)三個方向的關係從文明的交流漸次步人政治上的統合之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西域諸國分散林立、互不統屬之狀態。匈奴統一西域後,有「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之效果。凡此種種,不但拓展了西域與「大漠板塊」之間的文明交流,而且為後來泛中原、雪域、遼東諸文明板塊勢力進入兩域,為前近代中國最終底定宏大疆域打下了基礎。

「大漠板塊」諸勢力統治西域的動力首先來自於控制東西商路一絲綢之路以獲取商業利益。另外,向當地徵收稅賦更是大漠各政權樂此不疲之事業。對此,《漢書》記述說:「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3.柔然、噘噠、鮮卑、突厥、回鶻、西遼、喀喇汗國進出西域

大約402年以後,柔然勢力進人西域,一時間征服西域。原在天山北麓的呼得人與車師後部人被柔然人驅趕到阿姆河上游中游後,征服了當地的粟特人,建立了噘噠國。經過480年、484年、508年分別與貴霜王國、波斯、高車王國決戰,噘噠國成為中亞與西亞的霸主。

423年,北魏開始西征,佔領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大半,並在此和柔然汗國對峙。470年,北魏勢力全被柔然驅逐出西域。

487年,隸屬於柔然汗國的高車人脫離了柔然人的羈絆,建立高車王國,征服了西域。546年被突厥汗國所滅。

高車國王於546年派兵東攻柔然汗國,未曾想隸屬於柔然的突厥人從背後偷襲成功,並乘勝西進,一舉擊滅了高車王國。552年突厥首領土門建立突厥汗國,不久便打敗柔然等強敵,建立了「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今裏海——引者注)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引者注)五六千里」的帝國,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第三次統一大漠板塊與西域地區。

848年西遷回鶻在焉耆建立安西政權。866年南遷回鶻在今吐魯番建立高昌王國。與此同時,兩遷到塔里木盆地西部與帕米爾高原以北的回鶻等突厥系民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4.西遼與蒙古汗國統一西域

1132年,遼朝皇室耶律大石在葉密立河(今額敏河)建立西遼王朝,旋即統一天山南北與中亞地區。

1212年,高昌畏兀兒政權自願歸屬於蒙古汗國。1218年蒙古滅亡西遼,天山南北各地均歸屬蒙古。茲後,元明兩朝西域歸屬成吉思汗子孫統治。

5.最後的游牧帝國——準噶爾汗國統一西域

大約16世紀後期,活動於伊犁河、額敏河與額爾齊斯河流域的衛拉特蒙古分崩離析。1670年,游牧於額爾齊斯河與天山北麓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出現了一位首領——噶爾丹,他承父兄之業征討四方,到了18世紀20年代準噶爾汗國趨於鼎盛,掩有天山南北與中亞大部分地區。

(二)泛中原板塊

前漢太初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04至前107),漢武帝先後兩次討伐大宛,又乘勝在渠犁、輪台駐兵屯田。接著,從天漢二年至神爵二年(公元前99至前60),前漢與匈奴之間「五爭車師」,激戰幾近40年,前漢最終征服西域並在烏壘城設立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遂統一於「泛中原板塊」。

那麼,前漢及後來興起於「泛中原板塊」的諸勢力為什麼不惜代價地爭奪西域呢?蓋因以下幾個緣由。

1.中原王朝切斷蒙古草原部族與青藏高原部族聯結之戰略需要

通過控制河西走廊、西域以隔斷匈奴與氐羌各族的聯繫,切斷「大漠板塊」諸勢力的右臂,是牛原王朝的傳統戰略。此點,史籍記述得非常清晰:前漢「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者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四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2.西域是華夏部族統治權、中原王朝皇權的標誌性符號——玉璽、玉禮器原材料之產地

關於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牟永抗等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是玉器時代的意識形態。被神化了的玉,一開始就將人世間的統治力籠罩在神秘的袍套里,相信神的力量,信奉超越自身、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在文明起源時代就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意識上印下了胎記,直至今日。《山海經》中有一段話,非常能說明玉在上古華夏人心中的地位:「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黃帝乃取鯗山之玉榮,而投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中國雖然產玉地方較多,但品質最上乘、最被推崇的當屬西域的禺氏之玉(崑崙玉、和田玉)。對此,典籍多有記述。《管子》之《國蓄》有「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之論。關於「禺氏」,王國維認為即「月氏」,當時西遷的「月氏東去敦煌、祁連之間後,西居大夏之前,其居必在且末、于闐間」,該地盛產玉石。屈原《九章·涉江》有「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之句,是明言該玉產於昆崙山。

那麼,崑崙玉是何時傳人併流行於中原的呢?楊伯達認為,6000年前的中原仰韶文化時就有和田玉的製品存在。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了公元前12世紀的殷王武丁妻婦好墓葬,出土了隨葬玉器756件,基本上都是用西域出產的崑崙玉製成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華夏先民為什麼以超乎想像的毅力長途搬運、精心雕琢這些玉器呢?這在上古典籍中多有說明。如《管子》之《揆度》篇有「至於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之說。在中原史前社會考古發掘中已出現成組的玉禮器,呈現出玉、神、巫三位一體的形態,這既是社會分層級劃等次的標誌,也是政治權力的象徵。最後,掌握最精美、最多量用崑崙玉製作的禮器便成為擁有最高統治權或皇權的標誌。如象徵古代王權的玉璽均用上等玉石雕琢而成。所以,獲得崑崙玉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成為政權合法性的象徵。

3.西域是古代中原華夏族群的精神故鄉

直至清朝中期,中原人們始終認為昆崙山是華夏母親河——黃河的發源地。另外,中國神話中的上古聖人或著名人物,如黃帝、帝譽、堯、舜、禹、共工、后羿、夸父等,都與昆崙山有著密切的聯繫且均在此留下足跡,如「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可以說,西域曾是上古華夏人的精神故鄉。對此,王國維的「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何當踏破雙芒屐,卻向崑崙望故鄉」之詩,頗能詮釋之。

4.政權合法性的象徵

前漢以降,西域能否統合於中原王朝成為一個王朝成敗利鈍乃至於合法性的象徵,凡強盛的中原王朝最高統治者均將西域視為祖宗傳承之業。如漢哀帝元壽二年,西域烏孫「大昆彌伊秩靡與單于併入朝,漢以為榮。」

此事,前秦皇帝付堅的話最有代表性。十六國時期,西域車師前部王彌寞朝覲付堅,請求征伐不羈的大宛國,付堅遂令呂光等率兵七萬進討。苻融固諫以為不可。苻堅日:「二漢力不能制匈奴,猶出師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雖勞師遠役,可傳檄而定,化被崑山,垂芳千載,不亦美哉!」乾隆皇帝征討西域的根據也是「白軍營至伊犁,以抵哈薩克,率漢唐以來匈奴西域地」。

(三)雪域板塊

大約630年前後,吐蕃王朝第二代贊普松贊干布(617—650)遷都拉薩,從此開始了初步統一「雪域板塊」之路。吐蕃王朝的壯大是與其征服事業分不開的,而征服西域又是其鼎盛的標誌。

1.吐蕃滅亡吐谷渾

當時,吐蕃王朝向北進軍西域的攔路虎是吐谷渾。該國最鼎盛時期曾統治過「東至疊川,西至於闐,北接高昌,東北通泰嶺,方千餘里」的廣大地區,據守在吐蕃、唐朝與西域三地之間,扼絲綢之路南道之咽喉。故唐、蕃均欲得之而後快。663年(龍朔3年),吐蕃首先吞併吐谷渾。同時,聯合西域的疏勒、弓月進攻于闐。嗣後,唐蕃雙方傾其國力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爭奪吐谷渾之戰。670年(咸亨元年),唐、蕃首次決戰於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唐軍10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乘此大勝,吐蕃不但攻陷唐西域十八個羈縻州,還與于闐聯兵攻佔龜茲撥換城,摧毀了唐朝在西域設立的四鎮。

2.吐蕃征服勃律國

勃律國有大、小之別。大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之巴爾蒂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吉爾吉特河谷一帶。吐蕃至遲在唐開元初將大勃律納入版圖、737(開元25年)征服小勃律。

3.吐蕃統治西域

吐蕃軍政勢力最早進人西域,當在648年(貞觀22年)唐朝召請吐蕃助伐龜茲之時。薛宗正認為該戰過後吐蕃並沒有撤軍,埋下了後來吐、唐爭奪西域的伏筆。661年(龍朔元年)大食進攻已經歸屬唐朝的波斯、吐火羅,吐蕃則出師烏滸水(今阿姆河)流域,攻佔了唐朝設在護密的鳥飛州都督府。翌年,西突厥部落「弓月南結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

茲後,唐、蕃雙方通過戰爭手段爭奪西域的頻率越來越高,雙方的攻防規模越來越大,主要圍繞著四鎮的棄置為主線而展開反覆拼殺。670年吐蕃攻克西域四鎮後,唐朝於676年收復。677年吐蕃又攻破四鎮,679年唐朝收復;687年吐蕃又克四鎮,692年唐朝又收復之並在西域統治了近半個世紀。

755年(天寶14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軍東撤,吐蕃趁機攻略,不但西域各地相繼陷入吐蕃之手,連河隴也落人吐蕃版圖。時至783年唐蕃雙方在清水會盟劃界時,唐朝的腹地——陝西西部、整個甘肅與寧夏的大部分,包括西域均進入吐蕃版圖。

851年(大中5年),沙洲豪強張義潮趁吐蕃上層相互殘殺之際,用武力終結了吐蕃在瓜、沙、伊、肅等州長達80多年的統治。866年(唐咸通7年)10月,已歸附了張義潮的原吐蕃鄯州守將拓跋懷光以五百騎攻人尚在吐蕃手裡的廓州,生擒守將論恐熱,吐蕃在河西、西域的統治旋即土崩瓦解。

吐蕃是經過千辛萬苦翻越了昆崙山、喀喇昆崙山、興都庫什山及帕米爾高原之後,才將其勢力深人到西域的。吐蕃王朝時期從青藏高原到西域之路,主要有五條:(1)阿爾金山道;(2)阿克塞欽湖道;(3)喀喇昆崙山道或桑株達坂道;(4)勃律道; (5)廁賓道或麝香之路。這些道路的開通均與吐蕃的軍事征伐事業緊密相連,同時也極大地便利了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在西域獲取商業利益與徵收稅賦是吐蕃不惜代價攻取西域的內在動力。

四、崛起於「遼東板塊"上的清朝。繼承準噶爾汗國餘緒擁有西域

(一)「遼東板塊」與西域的初期接觸

將「遼東板塊」與西域直接聯繫到一起的是該板塊上崛起的清朝。清朝最初接觸的西域勢力是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1637年(清崇德二年),該部首領「顧實汗遣使通貢」。南疆最早與清廷接觸的為葉爾羌汗國。1646年,該國以祝賀新王朝的建立為借口,向清廷遣使納貢。

(二)作為蒙古汗國的主要繼承者——清朝,進一步統一西域

1745年,準噶爾汗國琿台吉噶爾丹策凌病逝後,統治集團為爭奪最高領導權展開爭鬥。鑒於此,乾隆帝覺得統一西域的機會已經到來。經過2年征戰,清軍於1757年盪滅準噶爾汗國。1759年清廷在南疆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嗣後,清朝繼承了準噶爾汗國直屬的游牧之地。同時,原準噶爾汗國的屬國及其他西域諸國也紛紛歸附清朝。如1756年哈薩克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於鴻化,永為中國臣僕」;1758年東布魯特各部表示「今得為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1759年西布魯特表示「當率諸部,自布哈爾逸東二十萬人眾,皆作臣僕」;1758年11月清朝「招降安集延、納木干二城回人」;1759年浩罕首領表示「我等得為大皇帝臣僕,永受康寧,不勝感悅」。

(三)清朝在西域設置統治

清廷在西域設置統治為兩大部分:北部以阿爾泰山、東西薩彥嶺為中心,該地的科布多辦事大臣轄區、唐努烏梁海西部之地歸屬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南部以天山南北為中心,北起額爾齊斯河中游的烏斯季卡緬諾哥爾斯克、南至昆崙山南麓的阿克塞欽,東起今蒙古國與甘(肅)新(疆)交界處、西北至塔拉斯河盡頭之拜卡達姆、西南至噴赤河流域的廣闊地區歸屬伊犁將軍管轄。作為屬國的哈薩克、布魯特、安集延、浩罕、巴達克山、愛烏罕等或由伊犁將軍或由其下轄的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伊犁辦事大臣代管,或由理藩院直管。

五、結語

西域作為舊大陸各大文明的交匯點、絲綢之路核心與戰略要地,從上古至近代,各種勢力從四方紛至沓來,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面貌。馬曼麗認為西域的文化發展經歷了世界史上罕見的三大巨變。其一,「當地民族語言幾乎從印歐語系全面突厥化為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其二,「當地原歐羅巴人種民族幾乎全面混血化為突厥語族歐羅巴·蒙古人種」;其三,「當地多種宗教信仰民族基本伊斯蘭化為單一的穆斯林民族」。

應該說,這三大巨變發生在16世紀末期以前的天山一錫爾河一線以南地區,該線以北地區掌握在信仰薩滿教、藏傳佛教的蒙古人之手。整個西域自17世紀初中葉以後又有所變化。

主要變化之一是,清帝國承繼著漢、唐、元等帝國經營西域的政治遺產、繼承了準噶爾汗國版籍又君臨西域。在此之前,在上述諸文明板塊上興起的各種勢力雖掩有兩域,但均以天山一線為界線,將西域分割成兩個或多個政治地理單元,要麼實施羈縻統治,要麼封土建國。如兩漢西域都護府、唐朝安西都護府實施的便是羈縻統治,西域實際上呈現出多個政治地理單元;西遼將中亞七河流域與天山一錫爾河一線以北的草原地帶作為直轄區,對天山一線南部的高昌王國與喀喇汗王朝等屬國及中亞農耕地帶則保留其原有統治體系,只派駐監國,每年徵收一筆賦稅;蒙古汗國將天山一線以北、巴爾喀什湖一線以南、阿爾泰山以西至中亞河中地區的廣闊地帶分封給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帳設在今新疆鞏乃斯)、三子窩闊台(汗帳設在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縣),天山一線以南之地及中亞農業定居區域則由汗廷直接派遣官員進行軍政管轄。到了清朝領有西域後,這種二元或多元政治地理界線最終被打破。清廷設伊犁將軍統攝西域各處,並將南疆伯克制改造後納人國家直屬官僚體系、用札薩克制嚴密控制蒙古及哈薩克等游牧民族、用郡縣制治理漢族與回族,加之朝廷在各要津與城市駐守八旗以震懾,以往的南北疆畛域被祛除,西域之地成為南北統一的政治地理單元。

主要變化之二是,從西北方向來的俄羅斯、從南亞方向來的英帝國,又重新劃分了西域西部的文化地圖。囿於本文的主題,對於俄、英在西域的爭奪等問題將不在這裡討論。

西域在17世紀初葉以前的幾大巨變,均與西域以外勢力在此角逐的幾個時間節點大有關係。

最開始統治該地域一部分的勢力為波斯阿赫門王朝。該王朝於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以降曾統治中亞南部地區,由於地理條件險阻與游牧部落的頑強抵抗,其向東未能越過帕米爾高原而進入塔里木盆地,向北未能到達錫爾河以北。如果說波斯及後來的希臘一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250年)、希臘一巴克特里亞王國(大夏)(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影響主要限於中亞南部地區的話,那麼,上述諸勢力達不到的地區則主要處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之下。

自公元前2世紀中期以降,西域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處在崛起於古代中國「五大文明板塊」上的各種勢力統治之下。

就「大漠板塊」而言,繼大月氏、烏孫之後,匈奴、畈噠、柔然、突厥、回鶻、西遼、蒙元、衛拉特蒙古等沿著歐亞草原像走馬燈一樣從東向兩遷徙,有的立足點或中途打尖之處便是西域。其中對西域影響最大者當為突厥人與蒙古人。公元647年突厥汗國雖然滅亡了,但操突厥語族語言的部族先後在西域東部與西部,分別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西域南部文明從此染上了濃重的突厥底色,其突厥化進程由此開啟。實際上,西域南部的突厥化進程直至13世紀才最終完成。至於蒙古人對西域的影響,則應先追溯到契丹人。遼朝滅亡後,遼皇室耶律大石提一旅之眾建政於西域,再次將西域納入了融合「大漠游牧」與「中原農耕」文明於一體的西遼之統治範圍。其後,蒙古帝國及後裔諸汗國、準噶爾汗國相繼君臨西域,長達五百多年。

從「泛中原板塊」上崛起的兩漢王朝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與匈奴反覆爭奪西域,相互血拚長達300餘年。到了630年,具有「大漠」與「泛中原」雙重文明基因的唐朝一舉滅亡了東突厥,又擊潰西突厥。但強大的唐朝絕非一枝獨秀,與其相伴而生的還有強大的吐蕃王朝與阿拉伯帝國。耐人尋味的是,唐朝與從地球之巔凌空而下的吐蕃、從沙漠中橫空出世的大食,幾乎在同一時間崛起、臻於巔峰與衰敗。三方在7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的近200年間,不但影響著舊大陸的社會進程,而且徹底地改變了西域的面貌。就阿拉伯帝國而言,該帝國雖然滅亡了,但西域的伊斯蘭化進程卻由此開啟。至於唐朝,雖然敗亡了,但它留給西域的是「桃花石」一詞的再度激活與光大。盛唐時期,唐朝一時間據有西域大部分,聲名遠播,阿拉伯人有時以「秦」(Sin)來稱呼費爾干納,如一位阿拉伯詩人說征服河中地區的屈底波被葬於秦國領土,而該秦國之地就是費爾干納。

從「雪域板塊」上崛起的吐蕃王朝退出西域後,便不在西域軍事、政治舞台上起什麼作用了,但吐蕃人卻在宗教上取得了成功,其後裔不但為800年後崛起於「大漠板塊」、主導西域80多年的準噶爾汗國留下了藏傳佛教,而且拉薩至今仍是天山北麓蒙古人、內外蒙古、布里亞特蒙古及伏爾加河下游卡爾梅克蒙古人的宗教聖地。

時光流逝到1635年(後金天聰九年),崛起於「遼東板塊」上的後金軍隊在征討元朝皇室後裔林丹汗時獲得了元朝歷代傳國玉璽——制誥之寶,這被時人理解成蒙古草原帝國的天命、中原王朝的正統,均毫無例外地降落到了後金大汗身上。於是,皇太極於翌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因此擁有了統治中原與大漠的正統性。正因為如此,當乾隆帝於1755年滅亡準噶爾部時,一方面以游牧帝國大汗身份宣布凡是準噶爾部「舊有游牧,皆我版圖」;另一方面以中原皇帝身份昭示其在西域設置統治是承繼「漢置都護,唐拜將軍」之制而來。另外,在乾隆帝征服西域之前,其祖父康熙帝已於1683年征服鄭氏集團,統一併繼承了「海上板塊」事業。同時,吐蕃勢力早在順治帝人關前便歸屬清廷,清廷業已成為吐蕃歷史與文化的當然繼承者。也就是說,清廷既擁有「遼東板塊」特質,又繼承了「泛中原」「大漠」「雪域」與「海上」諸文明板塊的遺產,以「中央王朝」身份擁有了西域,而融合了多種文明的西域成為最終奠定的「中國」的有機構成部分。

上述可見,崛起於「五大文明板塊」上的各種勢力為了征服西域,可謂費盡移山心力,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西域在中國疆域底定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對此,我們可以從古代與近代各舉一個事例說明。如唐朝曾不惜代價地舉全國之力開拓、放棄安東都護府等地而經營西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唐關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鎮為防護國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門也。玄宗之世,華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稱盛強,中國欲保其腹心之關隴,不能不固守四鎮。欲固守四鎮,又不能不扼據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斷絕其與大食通援之道。當時國際之大勢如此,則唐代之所以開拓西北,遠征蔥嶺,實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專咎時主之黷武開邊也」。再如,19世紀60年代清廷直屬西域之兩南被阿古柏政權侵佔、西北被沙俄竊占,許多朝廷重臣主張放棄西域。左宗棠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師」之言說打動了朝廷,清廷最終同意左氏出兵並因此保住了西域半壁江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康熙《皇輿全覽圖》空間範圍考
考古發現與民族認同——以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
國難之際「報章版圖」的重構——地方報章興起的意義
《滇軍政府討滿洲檄》相關問題論析——兼及《孫文布告大漢同胞書》
蔣維崧:關於《肇域志》的整理與出版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文明板塊視角下的中國疆域
中國區域經濟新戰略:四大傳統板塊升級 城市群協同發展成重點
直升機鳥瞰黃龍溪 天府新區文旅板塊「闖」入大眾視野
中南置地進駐西咸,世紀大道板塊開發中南湖畔堤
西爾國際七大板塊描繪區塊鏈未來應用圖景
九龍湖、紅角洲、青雲譜板塊四大項目公示!2萬+引領南昌下半年樓市?
城市板塊 三亞
博鰲論壇報告:亞洲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合作板塊
歐洲西南部海底發現奇怪的東西!科學家:地球板塊大變遷已經開啟
江西銀行登陸港股 三大板塊「並駕齊驅」
三大板塊聯合出擊 鬥魚拿下TGS東京電玩展中國獨家直播
東南亞:地處「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和三大板塊交界的板塊位置
野村證券:「一帶一路」消費板塊更純粹標的在東南亞和南亞上市公司
青龍湖板塊推盤,三環邊湖居拼圖補齊最後一塊
地震的「溫床」!地質學家稱:太平洋板塊破碎衝擊美國西海岸
大西洋出新海洋板塊?超級大陸形成進行時!「盤古大陸」或將重現
莫斯科航展:四大板塊亮點多!
粵港澳大灣區板塊午後異動 或成下一個「矽谷」?
北京國際設計周首推非遺板塊
蛻變!南京主城樓市今年亮點最大的板塊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