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首位外籍女少校:因為愛情不顧一切,因為愛情鬱鬱而終
作者:江湖
王安娜
(一)
愛情是不分國界的——早在85年前,王炳南和安娜就用行動踐行這句浪漫之語了。
1932年,23歲的中國共產黨人王炳南在德國留學時,認識了一個比他大2歲的德國姑娘,她的名字叫安娜利澤·馬爾滕斯。
王炳南是1926年入黨的老黨員,他在德國的公開身份是柏林大學政治學留學生,其隱蔽工作則是組織留德留歐的中國學生建立黨組織。
他和反納粹戰士、語言學和哲學博士安娜,因為有著共同的志向,相識後很快相愛。
即使在今天,這樣的跨國戀也會遇到阻力,何況是那個特殊的年代。1933年,反納粹戰士安娜兩次被德國納粹抓捕入獄,出獄後流亡倫敦。為了愛人,王炳南從德國追尋到了倫敦,於1935年和安娜就地結為夫妻。或許,這得感謝當時無需領結婚證,否則光一系列手續及證明就會成為他倆婚姻的巨大阻礙。
婚後,安娜遵從中國風俗,取名王安娜——這個名字不僅美麗,還在中國的抗戰史留下一筆輕柔的女性色彩。
(二)
王炳南的父親和楊虎城是鐵哥們。西安事變前夕,周恩來考慮到王家與楊虎城的特殊關係,召王炳蘭回國,以最大限度地爭取楊虎城。
1936年2月,王安娜隨王炳南來到夫家西安。楊虎城聽說侄子娶回一個洋媳婦,高興地請他們住進了自己的新居,這給王炳南爭取楊虎城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此期間,王安娜開始學習中文,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這是她從愛上丈夫到愛上中國的第一步。
西安事變前夕,氣氛日益緊張,周恩來考慮到女眷留在西安不僅無益,還存在風險,遂安排王炳南將懷孕的王安娜送到上海待產。王炳南安頓好妻子,又立即返回了西安。
在上海,王安娜挺著大肚子,結識了宋慶齡,拜訪了魯迅,採訪了被關押的「七君子」。中國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身上的魅力,讓她印象深刻,充滿崇敬。
雖然丈夫沒在身邊,她並不怨艾,在上海生下了兒子王黎明。這對於一位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異國女性來說,確實是一件值得敬佩的艱難事。
王炳南、王安娜和兒子王黎明
(三)
「西安事變」爆發後,王炳南作為周恩來的助手,穿梭於國共兩黨和中美兩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遠在上海的單身媽媽王安娜,對丈夫的思念日益積累。她抱著只有2個月的兒子奔波十多天,趕到西安與丈夫團聚。在當時極為不便的交通條件和動亂的社會環境中,這位德國媽媽帶著幼子邁上漫長旅途的勇敢與堅強,是今天許多年輕的媽媽們難以想像的。
回到西安的王安娜,雖然已是一位母親,卻並不改革命者的本色。她接替受威脅而停止廣播的史沫特萊和英國記者貝特蘭,開始主播「XGOB」電台,與國民黨當局歪曲西安事變的廣播展開輿論戰。於是,王安娜從一名中國革命者的家屬,變成了中國革命的直接參与者。
1937年3月,王安娜跟隨美國攝影師厄爾·列夫來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領導人,以及鄧穎超、康克清、賀子珍等人。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王安娜對中國革命者特別是其中的女性,充滿好奇和敬意。
(四)
抗戰爆發後,王安娜成為一名特殊的抗日戰士:
在淪陷的上海,她作為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成員,承擔傷員和難民救援工作;她參加了宣傳委員會,向海外開展抗戰宣傳,撰寫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兵》《日軍對上海工業的破壞》等宣傳冊,冒險進入南昌抗戰前線採訪。她的工作,多次得到周恩來的高度評價。
1938年底,王炳南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國際宣傳組負責人,王安娜隨丈夫來到重慶,協助周恩來進行聯絡工作。
1939年4月,周恩來賦予了王安娜一項特殊任務:去貴陽接收紅十字會配送給八路軍野戰醫院的急缺藥品。為方便執行任務,周恩來任命王安娜為八路軍少校,發給了她一張八路軍通行證——周恩來和王安娜當時都不會想到,這創造了我軍一個紀錄:王安娜成為第一位獲得八路軍軍銜的外國女性。
同年,周恩來又派王安娜去香港,協助宋慶齡為八路軍轉運物資。因王安娜懂法語,她以「保衛中國同盟」代表的身份,往返于越南海防、河內、諒山和同登,將外國華僑捐贈的物資和藥品運往後方,成為中越邊境知名的「王太太」。
1940年,日本佔領香港,王安娜回到了重慶,繼續協助宋慶齡運送軍用品和醫藥物資。
(五)
在當時的艱苦環境下,王炳南和王安娜雖為夫妻,但戰鬥在不同崗位,並沒有太多相聚相守的機會。或許,這也是他們最終分手的一個原因。
皖南事變發生後,王安娜藉助其外籍身份,促成了周恩來與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美國總統特使居里的會見。事變真相很快被世界知曉,國民黨針對八路軍的攻勢不得不收斂。
此後直至抗戰勝利,王安娜一直在宋慶齡身邊工作。1945年,王安娜隨宋慶齡去上海,王炳南則留在重慶協助周恩來。倆人從此分居,直至分手。
1955年,48歲的王安娜,孤身一人告別了她戰鬥生活了近20年的中國,回到德國洪堡大學當教授。
她是真的愛中國。回到故土,她想念中國的親人,寫下了紀實作品《中國——我的第二故鄉》,一次次在德國各地作演講,宣揚她的第二故鄉。
1959、1979、1984和1986年,王安娜作為德中友協名譽主席,4次訪問中國。這位開口就能用流利的陝西話和中國人交談的德國女性,讓許多中國人既吃驚又親切。
1988年12月22日,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與世長辭,遺囑「回首平生無憾事」——不知彌留之際,那位遠在萬里和他一起愛過一起戰鬥過的人,是讓他「有憾」還是「無憾」?
1989年7月17日,王安娜在德國漢堡鬱鬱而終。人民日報刊文稱「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王安娜逝世」,盛讚其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因為愛情,她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中國。她不是共產黨員,卻為共產黨的事業奔走呼籲。
她的愛情雖然失敗,但她的青春軌跡、戰鬥足跡,永遠熠熠閃光。
(本號原創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這個放走希特勒的士兵是誰?小人物是怎樣改寫世界歷史的
※日本自衛隊老司機翻車致1人死 或暴露日本軍工真實質量水平
※此人比吳三桂還反覆無常 一生叛變12次 最後被部下活埋
※請跟隨大大的足跡,看看呂梁這片英雄熱土
※揭秘:千年前阿拉伯帝國曾因繼承人問題引發慘烈內戰
TAG:進擊的熊爸爸 |
※美軍少校貪色泄密 自稱只是因為「傲慢和贏得女性好感」
※她是金髮碧眼的德國美女,嫁給了中國外交官,還當上八路軍少校
※她跟皇帝分手後,跟一少校結婚,婚後生活幸福,真是讓人羨慕!
※此八路軍自稱是少將,不料穿著竟是少校軍服!
※他只是開國少校,卻贏全軍敬佩,因不願干這事,主席都為他開特例
※此人本是國軍少校,卻娶到了皇帝的老婆,死前的一語讓人忍俊不禁
※國軍少校迎娶皇帝皇妃,婚後生活圓滿,少校臨終一句話讓人感慨
※二戰中,英國首相差點被德軍刺殺!救他的,是一翻窗而入的少校
※他僅僅是開國少校,但全軍隊無不敬重,毛主席也親自給特批
※國軍少校有幸娶上,末代皇帝溥儀的寵妃,臨終前直言這輩子值了
※此人雖然只是一名少校,但是他遇到任何軍銜的領導,都不用敬禮
※少將搶少校的下鋪,外加少校父親給的手槍,熊向暉一句話讓他腿軟
※被志願軍俘虜的美軍少校疑問: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此人取皇帝媳婦當老婆,官至國軍少校,死前一句話,逗笑眾人!
※她是一位德國女性,沒有參加過一天抗日戰爭,獲得八路軍少校軍銜
※蔣介石有一條狗,不僅授少校軍銜,還有特權,宋美齡都嫉妒
※當年這華裔美軍對志願軍使詐立功成少校,如今還為此事沾沾自喜
※丈夫感動中國,妻子因此被特招入伍,入伍就是少校軍銜
※此國軍隊從士兵晉陞為軍官一般只能幹到少校,腐朽沒落就不用說了
※反對美國開戰的中國女記者怎樣獲得隨軍採訪資格?兩句話搞定負責的美軍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