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台專稿:潯江,奏一曲高山流水

本台專稿:潯江,奏一曲高山流水

文/圖 歐陽先生

從遠古走來,從高山走來,潯江——耒水四大支流之一,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兩岸民眾。猶如一首古曲之名:高山流水,源遠流長!

我愈來愈痴迷耒陽話的深厚文化和獨特魅力。譬如對江的讀音,西鄉人包括其它鄉鎮人,大多讀「岡」,包括江姓也讀成「岡」。如黃泥江、淝江、小水江等等,均讀成「岡」。有的甚至寫成「岡」,如黃市黃泥江就寫成黃泥岡。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潯江,潯江和東鄉人始終喊做江,和普通話同音,這背後的玄機,恐怕很少有人能破譯。

在我看來,這中間就是耒陽人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臆測,潯江之所以不稱潯岡而稱潯江,和江的水流大小沒有關係,而應該是兩岸民眾把潯江和古代文學巨著《水滸傳》中的潯陽江有一定的關聯。潯江,潯陽江,一字之差。這證明耒陽人對文化的推崇,把持久堅持的語音可以改掉。當然,更印證耒陽人對文化的兼容和揚長避短。從這個意義上講,耒陽話在保留古韻的基礎上,各個時期的一些話音亦在悄悄改變。可喜的是,聰明的耒陽人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今天的耒陽話仍獨樹一幟,既有古韻風味,又包含各個歷史時期以及現代的元素,這的確了不起呀!

潯江的發源地在五峰仙山脈,屬於耒陽境內的高山範疇。據耒陽市志記載,潯江整個流域的頂上游為芷江,然後是下大陂河,再是董溪河、九良洲河、最後是芭蕉河和泉水河。泉水河應屬敖山廟一帶,由此河注入耒河。

東鄉和西鄉的河流,本質上有一定區別。東鄉河大抵沿山谷緩緩流淌,兩岸的水田和山地相擁,而西鄉河則沿垌中開闊地飄流而下,兩岸峭壁林立,亂石穿越。眾所周知,東鄉地下蘊藏著煤炭資源,所以在土質地貌方面,耒陽東鄉和西鄉截然不同,正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

我雖是西南鄉人,但對於東鄉,卻別有一番情愫。我當記者第一次採訪就在東北部的亮源鄉,第一次上《人民日報》的稿件寫的也是東鄉沙明,所以我非常喜歡到這些地方採訪。耒陽煤炭開採鼎盛時期——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潯江、導子、三都更是我經常光顧的鄉鎮。那時候下鄉除了坐班車就是煤車,常常滿身煤灰,記憶銘心。恕我直言,那時的潯江,除了漲洪水,平時流的水都是烏黑一片,甭說喝,就是洗衣,也是不行的。

時過境遷,今非昔比。今天的潯江,在農村環境整治的大氣候下,水質變得清澈起來。藍天白雲,青山秀水重現這條古老的河流。

說潯江古老,首先表現在架設河流上的石橋。這些石橋,就像古華筆下的湘南農村,青藤、青石、青苔、青煙,一襲原始風味。這是位於潯江流域芭蕉河附近的一座小橋,古色古香,充滿歲月的滄桑。在我的印象中,類似這類原始風韻的古橋,在耒陽已不多見。我幾乎是貼著她的臉龐在欣賞,就如同在博物館觀賞文物一般。如果說耒陽還有可列入文物價值的橋,我覺得這座橋完全可以躋身之列。

這是一座用巨石壘砌而成的小橋,橋兩邊是不加雕琢的石塊,參差不齊,遠遠望去搖搖欲墜,彷彿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已不堪重負,隨時可能崩塌。但她卻是非常堅固的,歷經風霜、雨雪、日晒、雨淋,聳立在此已經幾百年。

而連接這座石橋的石塊是一面天然巨石,寬不足一米,長五米左右,這種橋自然牢固,不怕任何洪水侵襲,說是堅不可摧,一點也不過分。橋頭上,爬滿翠綠的青藤,如一位老頭手背突兀的青筋,堅韌傲立。橋的北面,長滿冬茅草和蒿草,一叢一叢,連綿不斷,和遠處的禾苗融為一體,古樸而自然。

這座橋至今仍是當地村民出門行走的主要通道,儘管橋面光滑一片,但行人踩上去並不溜滑,當然也就不會摔跤。橋下,蓼草如絲,絲絲見底,蝦米穿竄,魚躍波光,一派生機盎然。水,碧波透亮,倒映藍天白雲,如一幅靜止的水墨畫,絢麗無比。

我想,如若再放一個老者,淡淡垂釣,那將是詩中的畫,畫中的詩,恐怕黃永玉先生的鳳凰秋水,也不過如此呀!

我站在這座橋下,如同一個痴情的人,腦中總在浮想聯翩,想拼出幾句詩意來,卻遲遲沒有詞語。倒是湧出馬致遠那首膾炙人口的詞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當然沒有昏鴉,沒有瘦馬,也沒有斷腸人,但此情、此景、此橋,會令多情者駐足良久,把歲月、風景、古香、煩惱、惆悵、感慨隨意串連起來,隨意聯想,就是一首詩,一曲詞。

再說潯江河。涓涓河水,潺潺汨汨,奔流不止。這條河流經之處,灣村、水田、堰壩、山谷,隨處可見。清冽冽的河水泛著金光,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流光溢彩,把靜靜流淌的小河,營造出一片生機,一片秀麗風光。

潯江曾經是兩岸民眾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隨著煤炭的大規模開採,水質變濁、變黑,早已無法飲用。但是,潯江河仍然是河兩岸數萬水田的主要灌溉水源,從沿河修築的堰壩中便可領略一二。

這種堰壩亦由石塊壘砌而成,高的有十幾米,矮的也有數米。堰頭築一閘門,平素不關,一旦需要用水,只要閘門一關,河水就會被阻斷,再通過引水渠,將水引入水田,澆灌禾苗。一段一段修築的堰壩,形成了潯江河獨特的瀑布風景,雖沒有氣勢恢宏的瀑布,但所有堰壩興起的數萬畝瀑布群,仍壯觀無比,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我站在芭蕉河上游的這條堰壩前,只見飛瀑直流,水濺一池,清脆隆隆的水聲,彷彿一線清泉,沁人心脾,爽朗一片。這條堰壩橫跨河兩岸,平時水流從河中飄過,遇上天旱,只要一關閘門,完全可以斷流,流水會從閘門邊的渠道引進稻田,成為甘霖。當然,老百姓是講究公德的,總會讓一些水流向下游,這也是潯江四季永不幹涸的原由之一。

潯江河到了下游,變得更加寬敞,據說以前可以通小舟、小船,主要用於輕便運輸和漁民撒網打魚。這種景況,今天已不可見,但坐擁小船垂釣或扯草的仍大有人在。

古老的潯江,踏著歷史的腳步,繁衍兩岸歷久彌新的厚重文化,助推時代的發展。譬如流域的敖山廟會,就頗具地域文化。這種沿襲千年的傳統民風民俗,不僅影響潯江河兩岸的文化傳承,而且影響整個耒陽乃至湘南地區的文化。如今,敖山廟會早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對潯江河文化的一種肯定,更是對耒河流域文化的一種大力推廣。

耒陽地大物博,風光無限,在當今開發休閑旅遊的大潮中,其實類似潯江這種鄉土文化,完成可以納入開發範圍。如建造潯江流域堰壩瀑布群觀賞點、古橋流水觀賞點,再加上敖山廟會遊船表演,假以時日,這條鄉土旅遊線一定會遊人如織,甚至可以打造出耒陽上星級的旅遊景點。到那時,放一曲古樂高山流水,吟一首元曲宋詞,廣闊的潯江河流域,一定會聲名鵲起,引鳳築巢,引四方遊人流連忘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耒陽手機台 的精彩文章:

注意了!教教大家怎樣識別毒蘑菇
山溝奇蹟是書香——耒陽石准中學紀實

TAG:耒陽手機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