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菩薩和羅漢是何關係?分別是什麼等級?

佛菩薩和羅漢是何關係?分別是什麼等級?

佛菩薩和羅漢是何關係?分別是什麼等級?

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問題要先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因為在兩者中,對待這個問題是有區別的。

一、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載或道路的意思,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對佛教教義的解釋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來的教義,以釋迦牟尼為教主,以《阿含經》為主要經典;

大乘,則對原來的教義有所修改和發展,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並已《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為主要經典,

小乘派認為自己是正統,大乘派則認為自己有創新。

二、佛

1、佛的含義:佛,佛陀的簡稱,意思是覺,覺者,和知者。佛教認為,覺有三種涵義:自覺,覺他(使眾生頓悟),和覺行圓滿。其中,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達到這種最高境界的覺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專用做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2、佛分類

釋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報身佛,居左;應身佛,居右。

三世佛:佛教的說法,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橫三世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居右。

豎三世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

1、佛釋迦牟尼佛左脅侍文殊菩薩,右脅侍普賢菩薩,此三者合稱「釋家三尊」。

2、藥師佛左脅侍日光菩薩,右脅侍月光菩薩,此三者合稱「東方三聖」或「藥師三尊」。

3、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左脅侍觀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

三、菩薩

是只達到自覺和覺他兩個境界,尚未達到覺行圓滿需到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

四、羅漢

全稱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認為,獲得羅漢這一果位即斷盡一切煩惱,應受天人的供應,不再生死輪迴。

佛教中按覺悟程度的最高級別稱為「佛」。

羅漢:自覺

菩薩:自覺、覺他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從形象上分辨的話:

羅漢:各式各樣

菩薩:帶帽

佛:滿頭小髮結(佛螺髻發)

也有例外:地藏王菩薩和彌勒佛有光頭形象,不難辨認的。

佛有很多代號,像如來,世尊,佛的弟子中有小乘境界的羅漢,屬於出世度已;大乘境界的菩薩,入世度人。菩薩是梵文的翻譯,本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而薩埵是有情,「多情乃佛心」。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就是如來成就的果位。

菩薩一由梵語菩提薩埵簡化而來。字面意思是覺,即有情。但其豐富的含義不是幾個詞語可以概括的,所以古代佛經翻譯家們採用了音譯。菩薩與佛這兩個稱號的區別,在佛教歷史上各個宗派的說法不盡相同。

首先,在佛教傳播的早期階段(所謂原始佛教時期),佛就指釋迦牟尼一人;菩薩是佛弟子、信眾對釋迦牟尼成佛之前身份的尊稱。後來隨著釋迦牟尼佛對他的弟子彌勒授記(預言彌勒將來也可成佛,是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的後繼佛),眾弟子稱彌勒為未來佛;稱成佛之前的彌勒為菩薩。所以,這個時期,菩薩、佛是對釋迦牟尼成佛前後身份的尊稱,同時也是對未來將要成佛的彌勒的尊稱。

隨著佛教的發展,大乘教法逐漸興起。這時的佛已經不僅指釋迦牟尼、彌勒,而是代表十方(表示無盡空間)三世(表示無盡時間)一切諸佛;於是,菩薩也不僅指釋迦牟尼和彌勒成佛之前的身份,而是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授記的那些弟子。

後來,隨著《華嚴經》等大乘經典的發現和流傳,出現了「十地」等概念——把菩薩成佛經歷的境界和階次加以概括。這個階段,菩薩這個稱號還是低於佛的,因為十地之上的第十一地就是佛地。而初地直到十地境界之間的佛弟子都叫菩薩。

但是,隨著《法華經》等部大乘經典的出現和流傳,出現了一種新的信仰形態——菩薩信仰。特別是這類經典中充滿對信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菩薩摩訶薩(大菩薩)的功德和果報的宣傳,這對於需要解脫現實苦惱、獲得現世福報的普通信眾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通過對這一類經典分析,可以看出,這類經典中的菩薩摩訶薩實際上的地位已經等同於法身佛——已經超越了現象世界中化身佛(比如作為歷史人物的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的境界,演化為真理的化身、特別是具有永恆救度眾生職能而不斷顯化(創造化身佛)的「真佛」。法身佛本無差別,但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興趣、需要、緣分不同,所以所能夠信奉的本尊法身大士(菩薩摩訶薩)也不同。概括地說,菩薩信仰是為了傳播大乘教義,同時迎合普通民眾宗教需求的一種教化上的方便之道。

比如大方等經典中多處說菩薩摩訶薩們過去久遠劫之前教化的很多學生均已在不同的世界上成佛(化身佛),甚至說祂們本身也是「古佛再來」,甚至可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與大乘佛教教義一起出現的還有一套戒律叫「菩薩戒」。這種戒律跟早期佛教根本的「別解脫戒律」在原則和內容都有比較大的演化——把「饒益有情為根本」這個大乘佛教的價值觀作為一切戒律的原則。同時,受過菩薩戒的弟子也可以稱為「菩薩」。

------文/安住蓮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在人間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是什麼在決定你的相貌美醜嗎?
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
2017年中國佛教節日一覽
如何才能不被外界的評論所干擾

TAG:佛在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佛、菩薩和羅漢是怎麼劃分,又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