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琥珀中的雛鳥」研究者邢立達:讓化石說出自己的故事

「琥珀中的雛鳥」研究者邢立達:讓化石說出自己的故事

這塊估值上千萬元的琥珀,將從7月起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為期一個月。

被稱為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就在眼前。一般的琥珀僅有三四厘米長,但這隻琥珀足有9厘米。從背後打一束光,即使只用肉眼,也能清晰看到這隻鳥的4個腳趾。在不遠處,是張開的翅膀,頭部則有些模糊。如果再帶一點想像力,內心確實有所震撼——這隻出生僅一周的鳥寶寶最後的生命形態竟然是在狩獵。

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日前,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今天,相關研究人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古生物館館長瑞安·麥凱勒教授,以及琥珀擁有人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出現在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綠螺講堂。

這塊如今估值上千萬元的琥珀,將從7月起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一層演化之道展區展出,為期一個月。

這是一隻近乎完整的反鳥類雛鳥

如何證明這是一隻鳥,而不是蜥蜴?

「我覺得『纖維畢現』這個詞語,就是為這隻鳥發明的。」邢立達保持著一貫風趣的說話風格。從第一眼看到這塊琥珀,他就覺得裡面包裹著的像是一隻鳥的殘肢。因為它皮膚上的纖維,完全不同於蜥蜴的鱗片狀。蜥蜴有5個腳趾,而這隻鳥只有4個腳趾,3個前趾1個後趾。

任何猜測最終要用科學的手段去證明。經過顯微CT等無損設備成像和分析,中科院動物所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得到了這隻鳥的骨骼狀態。「這些合作者平時說話都比較嚴謹,但給我打電話時言語中都抑制不住興奮之情。」邢立達說,這是一隻近乎完整的反鳥類雛鳥,不僅有眼皮、耳朵,甚至還有牙齒,這些細節從未出現在化石中。之所以被稱之為「反鳥」,是因為它的肩胛烏喙骨關節是反向的,與現生鳥類正好相反。

「這件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瑞安·麥凱勒說。根據尾巴羽毛的解剖學信息,科研人員把這隻古鳥的年齡限制在一周之內,也就是屬於早熟性鳥類。這類鳥出生不久就具備了獨立生活能力,可以出巢覓食。此前,有關早熟性和晚熟性鳥類到底哪一個先出現,一直存在爭議。這一標本為早熟性鳥類更早出現提供了新的證據。

琥珀不僅僅是「樹脂化石」,也是一種詩意的存在

琥珀,在中國古代被稱作虎魄,或被認為是老虎流下的眼淚。其實,它是由樹脂變成的。樹脂中含有多種揮發性物質,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揮發,樹脂也隨之變硬。與此同時,樹脂中的有機單分子也在不斷聚合,形成柯巴脂。柯巴脂進入土壤或沉積物之後,可以存留很長時間,當它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完全聚合後,不再具有任何揮發物時,就成為了琥珀。「如果非要在這個琥珀化過程前加上一個期限,那麼是2000到3000萬年。」邢立達說。

「琥珀,就像時光的膠囊。它默默地接受大自然的饋贈,包裹著花朵、葉子、 羽毛和昆蟲等,然後等待著在一億年後被人們解讀。」從10多年前追尋恐龍的足跡,到如今執著於講述白堊紀時期脊椎動物的故事,在邢立達的眼中,琥珀不僅僅是「樹脂化石」,也是一種詩意的存在。

即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這件琥珀,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約9900萬年,保存了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解讀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尋找琥珀,也顛覆了我對琥珀的認識」

皮膚黝黑的邢立達,一年中至少有100多天在野外考察。儘管波羅的海和墨西哥灣地區也盛產琥珀,但只有緬甸北部有恐龍時期的琥珀化石。因此,在這片被他稱為「神奇的地方」,經常可以看見他的身影。

「對於古生物學來說,標本是非常重要的。」邢立達給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說了一段趣聞,著名古鳥類學家周忠和院士原本研究古魚類,正是一次鳥類化石的意外發現,改變了他的興趣和主攻方向。

在緬甸的一些琥珀交易場所,除了價高者得,就是先到者先得。儘管邢立達經常聯繫的琥珀商人就有七八個,但他還是經常深入緬甸的各個礦區,生怕錯失第一手消息。他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跑遍緬甸所有礦區的科學家。

儘管有思想準備,當地的戰爭局勢還是超出了他的想像。一次,他住在緬甸密支那最好的賓館,緊閉著的窗戶還是被流彈擊中。

交通也是個問題。從密支那到礦區,他先要乘坐大巴,一直坐到汽車開不過去的地方,換乘輪船,再坐摩托車,最後一段路只能騎大象。當地的雨季漫長,路面泥濘不堪,由於土質鬆軟還會坍塌,這一路折騰下來就得兩天,晚上只能臨時在路邊借宿。

不過,這些辛苦在邢立達看來都是值得的。「尋找琥珀,也顛覆了我對琥珀的認識。」以往,有著蜥蜴和青蛙的琥珀是非常少見的,但在邢立達的辦公桌上,這些東西隨處可見。該團隊已收集了300多塊琥珀,其中羽毛類的最多。他們的研究計劃是,爭取在五年以內,重建白堊紀時期的脊椎動物群。

也正是由於他對琥珀的執著,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和他一見如故,願意把手裡的「琥珀中的雛鳥標本」交給他研究。

讓化石說出自己的故事,這是邢立達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每一塊化石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他願意做那個解讀化石信息的人。

本文攝影:張馳 圖片編輯:笪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特普會」要來了?白宮發言人:不排除美俄元首下月會面
家有「小胖」,警惕「小胖威利症」
院士解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漢族人有幾位祖先?
他們在廢地上造公園,為啥引得周邊企業紛紛送錢來
港媒稱遼寧艦7月訪香港,台媒憂要經過台灣海峽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雙角龍化石的出土說明,龍也許真的存在
雞是由霸王龍演化來的?美研究員:化石中發現與雞相似的蛋白質
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嗎?從出土化石可以看出,它們曾經輝煌過
許昌挖出古人化石,研究發現顛覆認知,學者:中國人未必源於非洲
《聽化石的故事》:你從這本書中能讀懂化石的魅力
汀我說寶:樹化石是怎麼來的?
古代神獸化石被發現,龍的真身竟是它?這塊化石改變龍的傳人說法
講述化石里的中國故事
我的世界:享受恐龍化石,打造自己的恐龍化石博物館
為什麼說鱟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科學家發現疑似龍化石,古代神獸或不是傳說
化石顯示,霸王龍的祖先擁有S形的大腦
亞馬遜叢林中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猴子化石
神話與科研調查的衝突?化石為我們揭開獨角獸的真面目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罕見的「化石中化石」現象:中國獨有恐龍的胃中再次發現新物種
貴州展出新中國龍化石,龍是否真的存在?專家:或是倖存恐龍!
三葉蟲化石上出現疑似人類腳印?科學家研究後得出不尋常結論
聽中國古動物館王原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神奇寶貝:小赤的mega進化石,是源自富士老人對超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