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讓BATJ紛紛加持的Fintech,究竟有何魔力?

讓BATJ紛紛加持的Fintech,究竟有何魔力?

或者打開「喜馬拉雅」APP,搜索「甲小姐說」

文案策劃|劉敏

錄音|甲小姐

音頻製作|戚宗濤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大家好,我是甲小姐。

今天的「甲小姐說」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BATJ都在加碼Fintech」這一話題。

這周,中國銀行與騰訊雲在內蒙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全面開展深度合作。

簡單梳理一下,至今,四大行已經扎堆宣布了與BATJ的聯姻——京東金融攜手銀聯、工行,螞蟻金服攜手建行,百度攜手農行。

業務結合方面,阿里表現為「數據金融」,百度表現為「智能金融」,騰訊則表現為「無處不在的金融連接」。甲小姐猶記得三四年前,阿里系、騰訊系與四大行還是「勢如水火」,如今握手言和,先兵後禮,長短互補,這無疑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Fintech的能量體系到了更廣泛的認可,金融與科技的合作趨勢更加明朗。

事實上,在四大行紛紛擁抱Fintech之前的幾年,Fintech已經活躍在創投市場中,並一直是頂級VC眼中的香餑餑。

2015年Fintech吸引的投資多達220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了66%。VisualCapitalist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前三個月,歐洲的Fintech投資爆發,目前投資金額已超過26億美元,全球22個金融科技獨角獸總估值達770億美元。大家耳熟能詳的Fintech「代表公司」有螞蟻金服、PayPal、Lending club、Prosper、宜人貸、Betterment等等。據估計,亞洲有大約2500家Fintech初創公司,英美有大約4000家Fintech初創公司。

那麼,在走過金融IT的1.0時代、互聯網金融的2.0時代,如今這個被視為金融3.0時代「制高點」的Fintech,究竟是什麼?其魔力在哪?

首先,Fintech一詞屬於「舶來品」。1993年,花旗銀行發表在《美國銀行家》上的一篇文章提到花旗發起了一個叫Fintech的銀行研究項目——這是這個單詞誕生的源頭。

在國內,Fintech又稱為「金融科技」,這個詞火起來的背景就更微妙了。這幾年,當互聯網金融遭遇嚴厲的監管後,過往頂著「互聯網金融」、「P2P」等專有名詞標籤的諸多市場機構唯恐避之不及,一夜之間紛紛將標籤改成「金融科技」這個更為「高大上」的名詞。

Fintech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沒有官方定義,但在2016年7月一次行業專業會議上,一位央行人士對FinTech給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劃界定位」:

「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方面,應劃清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Fintech不直接從事金融業務,主要與持牌機構合作。

這個解釋給Fintech划了一個範圍。業內認為,Fintech的核心,是技術性(也就是tech)在金融系統(也就是fin)中的運用——Fintech的使命就是,遵從金融規律,以大數據為基礎,以新興技術為橋樑,努力使現有金融系統更有效率。

華爾街Fintech俱樂部對Fintech的定義更加具體:其指運用新興技術給金融領域帶來創新的技術和公司,涵蓋數字支付和錢包、P2P借貸、小型網路借貸、機器人理財/智能理財、純網路保險和銀行、雲計算數據、股權眾籌、大數據徵信、理財銷售平台、金融信息提供平台等多方面領域。

要解釋Fintech的魔力,就要從科技與金融交匯的歷史講起。Fintech是一個新詞,但科技與金融的交匯卻不是第一次。回顧歷史,科技與金融如同一對情侶,始終不離不棄,擦出不少火花,科技改變了金融的面貌,而金融的發展又加深了對科技的需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從這個角度看,Fintech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50年代信用卡出現,60年代ATM出現,70年代電子股票交易市場成型,80年代我們進入銀行超大型主機和海量信息處理的時代,90年代我們進入網路和電商時代,金融實現了電子化信息傳輸,電子記賬取代人工記賬,網路證券公司取代電話證券模式,信息傳遞效率獲得前了所未有地提升,對金融業態演進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FDIC數據顯示,美國的銀行營業點從1950年的18,000家增加到了2014年的82,000家。

進入21世紀,Fintech進一步數碼化,手機錢包、手機支付、智能理財等成為熱點。這時,Fintech的另一層威力出現了:人們突然發現,這些Fintech不僅強化了現有金融服務機構,在某些方面大有逐步取代傳統金融服務的趨勢,Fintech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關係由此發生微妙變化——從共生共榮走向競爭對立。

花旗集團預測,隨著各銀行實施業務數字化策略,預計未來十年將有170萬個就業崗位消失,那些易標準化、重複性、沒技術含量、不具獨創性的工作肯定會被裁掉,比如清算、交收、估值類工作。有評論家甚至認為:Fintech顛覆金融業的時機似乎業已成熟。

Fintech與傳統銀行走向對立的原因多多。其中一個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的重度監管遏制了銀行創業的發展。監管者們要求銀行降低風險,儲存更多資本,所以銀行前所未有地重視合規和風控,這導致銀行前台不少精英離開銀行去了初創公司。這些「出走的精英」,包括花旗集團前首席執行官潘偉迪以及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長麥晉桁,前摩根大通銀行家、複雜衍生品的運用先驅布萊斯?馬斯特斯等等。

想想看,一方面,這些初創公司有了銀行精英,但又必須劃清和傳統銀行的界線,以最大限度規避一些監管;另一方面,時代的進步帶來了成本越來越低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賦予了金融以新的可能——這些「出走的精英」們,可不就縱身一躍跳進Fintech的漩渦,不由自主地做起「挑戰傳統金融機構」的事業嗎?

那麼,當精英們做Fintech,做什麼呢?

相對而言,准入門檻較低、在政府監管上較為寬鬆的「支付行業」和「借貸行業」就成了最熱的行業之一,該領域的初創公司吸引了所有投資資金的73%。可怕的是,這部分初創公司所目標服務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客戶目前佔據全球銀行業46%的利潤——這可是傳統銀行業較為依賴的「錢袋子」啊!

高盛進一步大膽預言:新興的金融科技行業,或將從傳統銀行搶走逾4.7萬億美元的收入和470億美元的利潤。

正因Fintech威力可怕,不少國家首腦和城市領袖也紛紛行動了起來,希望把Fintech的「話語權」握在手中。

你看,擁有全球最大金融服務行業的英國提出將倫敦打造成「全球Fintech中心」計劃,並為金融行業轉型進行了全方位布局,包括總額將近十億美元的Fintech領域投資基金,以及頂級的Fintech企業加速器和孵化器項目。其他國家和地方也不甘落後。紐約政府在2014年就開始了Fintech的戰略研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15年8月宣布成立「Fintech創新團隊」;2015年9月,馬來西亞財政局創立了Fintech社區聯盟。據安永報告,在全球7個Fintech中心中,英國排老大,加州和紐約位居第二和第三,其餘依次為德國、新加坡、香港和澳大利亞。

中國也正在迎頭趕上。

根據埃森哲的數據,2016年頭7個月亞洲金融科技公司籌得96億美元,比北美同類公司籌集的46億美元高出一倍以上——這96億美元有90%以上是由中國企業籌到的,而這一總額也達到了2015年全年亞洲Fintech集團籌款的兩倍。

面對Fintech凌厲的攻勢,舊的金融秩序已經被迫為謀求生存而戰。

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的:「我們總是高估接下來2年將要發生的改變,低估接下來10年將要發生的改變。不要麻痹大意,以為不用採取行動。」

花旗銀行去年在美洲地區發起了一個叫做「移動挑戰」的項目,如今已拓展到了全球範圍。截至日前,已經收到了來自全球超過2000個初創公司的申請。那些達到標準的創業公司可以入駐銀行的創新實驗室,優秀的公司還可以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

來自新加坡的星展銀行今年在香港也發布了一個類似的項目,8個創業公司可獲得星展銀行提供的辦公場地。與此同時,埃森哲也在紐約、倫敦、香港建立了類似的實驗室,參與埃森哲這個項目的合作銀行包括美國銀行、美林、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高盛、滙豐銀行、摩根大通和瑞士聯合銀行。埃森哲透露,從實驗室出來的公司已籌集到超2.4億美元投資。

一位銀行出身的創業者認為,創新實驗室是一個信號,代表銀行已經意識到Fintech對銀行自身的威脅。對銀行來說,他們可以花很少的一筆錢來運營這些實驗室並且可以用一個很好的價格來購買他們需要的最新技術。埃森哲就表示,「我們幫助數字創新的弄潮兒,而不是被其他弄潮兒們摧毀。」

銀行在行動,監管也在行動。金融科技市場上湧現的概念和界定混淆、技術與業務脫節、真假金融科技泡沫等亂象,正在倒逼監管層面的快速跟進。

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英國則在2015年11月推出了對金融科技實施「沙盒監管」的計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香港和台灣之後宣布跟進。

什麼是「沙盒監管」?其本質上是一個監管試驗區,由主管機構專門創造出隔離開的安全試驗區域,在這個試驗區內,放寬監管條件,降低准入門檻,激發創新活力,對篩選過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型進行隔離環境下的檢測和評估,最終投入市場運行。這和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經濟特區和近幾年提出的大陸自貿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讓我們用一個問題給今天的甲小姐說收個尾:Fintech是否能真正顛覆掉銀行業?

不妨聽個小故事。

早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來自數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領域的一批科學家就開始探討製造人工大腦的可能性。

1956年,人工智慧被確立為一門學科,當時,研究者們在私下的交流和公開發表的論文中表達出「相當樂觀」的情緒,認為具有完全智能的機器將在二十年內出現。比如,1965年,H. A. Simon說:「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1970年,Marvin Minsky說:「在三到八年時間裡我們將得到一台具有人類平均智能的機器。」結果如何呢?2016年人工智慧才迎來元年爆發,大家還是太樂觀了。而直到今天,人工智慧都只是在「服務人」,遠遠談不上「顛覆人」。

簡而言之,Fintech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尚處於優勝劣汰、兼并整合的階段。很多子領域「代表公司」的地位並非固若金湯,很可能今晨眾望所歸,明朝眾口鑠金。銀行業與其慌慌張張地「封殺」,不如張開懷抱,讓其為自身所用,正如開篇我們所表揚的和BATJ合作的四大行一樣。

好了,以上就是甲小姐的分享,下期「甲小姐說」我們再會。

━━━━━

封面設計:帥先 排版:陳光 校對:陳光、劉敏

━━━━━

Xtecher官網平台現開通認證作者,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techer 的精彩文章:

如何低成本解決空間定位問題?歡創科技以「單目+AI演算法」切入
特斯拉稱正與上海政府探討建廠可能;Uber員工發聯名信要求CEO回歸
試錯:這本應該是一個成功的創業故事(8)
麥肯錫報告: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
孫正義的機器人帝國

TAG:Xtecher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 KITH 加持的 Saucony 你還喜歡嗎?
Apple Pencil強力加持,iPhone能否敵過三星Note手機
Nike Air VaporMax Plus加持的動物是不是更兇猛?你喜歡其中的哪個?
沒有Drake加持,這雙Air Jordan 4 NRD 「Raptor」也值得拼全力搶!
The Blessings Are Everywhere 加持無處不在
期待值爆棚的REACT Element 87,加持了Virgil Abloh設計還得了?
「指環王」配色的加持,這次的Chuck Taylor All Star』70絕對夠強!
Supreme 再度聯手 Nike Air Force 1 這次竟有 CDG 加持?
Gosha Rubchinskiy和Carhartt WIP的加持PACCBET會成爲俄國Supreme嗎
有了GPU Turbo加持的榮耀V10,就問你pick不pick?
Best Blessing 最好的加持
Yeezy Basketball 發售日期曝光,有 Levi』s 加持的 AJ6 你沖不沖?
Celer Network 丹華加持與FBG領投Perlin誰更勝一籌
GORE-TEX 技術加持!Converse Mountain Club 系列是你的秋冬必備
純白爆裂紋加持!Air Jordan 3 「Triple White」 搶先看!
Concord 配色加持的Air Jordan 1 能否再創輝煌?
Intel最強NUC Hades Canyon開箱偷跑,AMD Vega GPU加持性能爆表
Reno成吃雞神器?Touch Boost加持,網友:穩了
標誌性閃電圖案加持!fragment design x THE CONVENI x Medicom Toy三方聯乘即將發售!
Logo自帶放大效果!這雙「八倍鏡」加持的CONVERSE Chuck Taylor是不是你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