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唯一通達道的兩種情感:敬畏與慈悲

唯一通達道的兩種情感:敬畏與慈悲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

上周末搬家,網上找了個卡車師傅,是個剛滿30歲的小夥子,黑瘦精健,開朗健談。幫著搬東西時,他兩次主動提到我和妻子文化程度高。我們的學歷其實沒有多高,可以想見的是小夥子大概上學不多,對有學歷有文化的人充滿羨慕和尊敬。

去往新家的路上,和小夥子閑聊起來。話題自然是由健談的他主導,談的也都是與他的生活最相關的內容,關於車的事情和路上的事情,包括那些見過的聽說過的慘烈的車禍。說到這個的時候,小夥子講了一句話,其實只有四個字,卻深深打動了我。準確地說,是感動。

這四個字是:死者為大。

他說,很多的車禍,責任都更多在死去的人身上,是他們疏忽大意或者漠視交通規則的結果,司機其實沒有多少責任。但是,他說,死者為大,不要管是誰的責任,人家死了,那麼你(司機)就有責任。

死者為大,這四個字沉甸甸地盤繞在我心底很久。當時覺得,這個小夥子,這個文化程度不高生存在社會底層的小夥子,身上有著怎樣的一種樸實和厚道。

他的心中有著一種對生命最真摯的尊重,對生死最本然的敬畏,也有著一種佛菩薩身上才有的對他人的憐憫和慈悲。

這種情感,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這種人,更難見到。

【二】

世間法,自然需要是非明辨。那個小夥子告訴我們的是不應僅僅如此,還需要有其他的東西。甚至在這些東西面前,是非反而是次要的。

回到車禍這件事,回到當事人的身上。一般司機遇到這樣的事,本能的反應也許只是害怕,稍微清醒一點就是對賠償和損失的計算和計較。而他計算和計較的對象是誰呢?躺在冰冷的地上,身軀也在慢慢冰冷的死者。是的,他在對一個死人計較。死亡是生命的徹底終止,是對人生中的一切的清零,是榮辱得失利益的統統幻滅,回歸到了那個永恆的本質。而人還在這個本質面前計算著計較著,這難道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一件至為凄涼又可憐的事情。

即便不是當事人,我們對車禍的看法,本能地也會往分辨誰對誰錯上走。更暴戾一些的,看到是死者的責任,還會狠狠而自感痛快地吐出兩個字,活該。都說人的異化和物化,什麼意思呢?就是這樣把人當作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去考量,而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冰冷的物,不再有溫度。沒有溫度的人已經不是人了,他失去了人所能獲得的所有意義的前提,從情感而來的體驗和感受。人對他人情感的喪失,是與自身情感的喪失同步的,如果這世上真有報應,這大概是報的最快也最準的了。

而芸芸眾生,芸芸眾生相,都是這樣的。當我們回頭看我們的生活,會發現類似的事情一直在上演,盡可以回頭去想,從那些經歷過的去檢驗。社會是如何功利起來的?從將一切的考量標準放在利益上開始。人心是如何冷漠起來的?從與人的交往越來越考慮對我有什麼好處和壞處開始。人人都在怨著他人和社會,可是又能怨著誰,每個人不都是始作俑者么?

而所有事情的背後,追溯到那個根本的因,都是因為缺少了人最高貴的兩種情感,敬畏與慈悲。因為少了這兩種情感,人才根本上將自己與世間、他人分離和割裂開來。敬畏是對天地,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慈悲是對眾生有情,那是陪伴我們的所有;兩種情感維繫的,都是人與世間及他人一體的實相。當人對自己的居處不珍重,當人對陪伴著自己的不動情,便等同在製造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沒有人願意這樣,但是他們短視,看不到。

何為高貴呢?高級,並且珍貴。人生總是需要一些東西打底的,打底的東西越珍貴,此生的品質才能越高級。人之為人,是活物,溫度和情感是要有的。人之為人,是天地間的塵,眾生中的蟻,敬畏與慈悲也要有。

【三】

敬畏與慈悲,是唯一通達道的兩種情感。

敬畏,既敬且畏,拜向的是冥冥中的主宰。這樣的情感,就像一個孩子望向夜空中的宇宙深處,一個農夫看向排位背後的先人神靈,心中所升起的神聖與不可捉摸的幽遠深邃的交織。只有一個人的目光沒有邊際,才看得到那個敬畏之物。讓人所敬畏的,或者站立源頭,我們之所由來,或者居於高處,我們之所依止,情上我們認作鬼神,理上我們稱作道。

經雲「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敬畏的是因果。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願行大道而恐入邪路,道家敬畏的是天道。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第一畏就是天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儒家敬畏的是天命。因果正是佛家的道,天道正是道家的道,天命正是儒家的道。

所以有著敬畏之心的人,他是見道的,他心中存了道,不論看得清還是看不清。所以這樣的人恭敬、謙卑、莊嚴、深情。那些不知敬畏的人,則浮誇、自大、輕佻、冷漠,正如同那些利益考量之徒。他們自以為看得遠,目光卻被眼前迷亂遮蔽。他們自以為站得高,眼睛盯著的只是腳底曲直。他們堅信懷有的信條是對的,所行卻只是無道。

至於慈悲,是境界,而不是修養,它只能從甚深智慧中升起。一個人只有破除了心靈的邊界,抵達了無我,才能步入以眾生有情為我的境地,才能通達以眾生有情之喜樂為喜樂、眾生有情之悲苦為悲苦的大共情,也才能升起願為有情眾生拔苦與樂的大慈悲。沒有智慧,這做不到,沒有境界,便悲不成。壘砌邊界嚴以區隔的是人,沒有邊界混而為一的則是道,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所以一個慈悲的人,是得了道的,或多或少。這樣的情感,凡夫理解不了。所以他們稍作施捨只為收割別人的感激,沉醉在自我編織的崇高。他們看似慷慨的給予卻別有目的,到處跟人說著慈善。他們剛剛幫助了人便急於渴望和索求回報,自詡為好人。莊子說: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即便如此,肯這樣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越來越少。

唯一通達道的兩種情感,是敬畏與慈悲。敬畏是起始,慈悲是終途。太多的人,卻在倒著走,或者原地踏步。

【四】

想起《心經》中那句話: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有道的人,才有敬畏與慈悲。智慧深沉的人,才生得出這兩種高貴的情感。學著找回和培護那份敬畏之心、慈悲之情,也可以是向道修行、涵養智慧的路。

迷途再遠,回頭便是歸途。

— 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馬未都:最終救中國的,一定是傳統文化
《了凡四訓》中暗藏的四大法寶,愚者拚命,智者改命
13個故事,徹底顛覆你的思維方式
奧斯卡欠她一個獎!中國最忙虛假醫藥代言人終於被揭出來了!另外三個也現形,底線和良心何在?
農曆六月:熱浪滾滾,心靜生涼;空靈蟬鳴,最有禪意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