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讀博 or 不讀博?決定前,看看女科學家答女生的這11問

讀博 or 不讀博?決定前,看看女科學家答女生的這11問

本文是科研圈互動欄目「直播跟你聊」第一期「什麼樣的女生適合讀博士?」直播現場的文字實錄。本期主播為:

·何苗(研究員,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張嘉漪(研究員,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張珞穎(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寫在前面 |

2016年1月,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聯合數位國內一線科研人員與科學傳播從業者,發布了《女性學者嚴重流失:國內學術機構性別問題調查報告》。報告結果觸目驚心:金子塔尖女性學者大量流失,社會與學術圈對女性的顯性與隱性歧視並存,限制女性在科研道路上的求學和職業發展。

女生適不適合搞科研、適不適合讀博士?女生讀博是否是一個「特別」和「稀有」的選擇?女性以科研為職業,必定要以犧牲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為代價嗎?解答女性對以上問題的困惑,也許是解決學術圈性別問題的切入點之一。作為科學與學術傳播平台,「科研圈」深感在讀者群體中構建女性科研人員的互助、交流共同體的必要性,尤其希望對科研生涯剛剛起步的女性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也正因此,何苗、張嘉漪、張珞穎三位青年女科學家,應「科研圈」之邀擔任主播,希望通過分享用自身的經驗與見解,為初入科研領域的女性研究者答疑解惑。

以下,就是三位青年女科學家本周五作客科研圈直播間(點擊回聽直播全程)時,圍繞什麼樣的女生適合讀博士」這一主題,對讀者和聽眾提出的11個問題進行的深入分析與解答。

1

科研領域男女分布真的不均嗎?

如果說女性生理(比如力量)

上一些特質確實「不如男」,

為什麼生物這樣的勞動密集領域,

女性反倒比其他領域多?

何苗:直播間里的 PPT 已經放了王立銘教授做的這樣一個統計,大家其實可以直接從 PPT 上看到,這個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就是說從醫科、社科、人文、理科、工科,很很多的專業領域裡面,精英研究者群體普遍存在男性是遠多於女性的現象,當然理科和工科相對來講就更嚴重一些。

為什麼生物這樣的「勞動密集」領域的女性反倒比其他領域較多?這個確實是現實,今天來的嘉賓三位都是做生物的,好像生物的女性是比較多一點。我自己覺得,可能在大家選專業之前,就是高中的時候,會覺得像數學物理這些是屬於更真正的純理工的理工科,生物也許不是那麼理工科。那麼在受到外界影響,比如真的考慮說「女性是不適合去讀理工科」的時候,也許會覺得生物不是那麼的不適合,當然這個「適不適合」的話題,我們可能後面還會再討論。這是我自己的一點觀察。

另外再一個就是說,生物研究的勞動密集型,這個也許現在讀生物的女學生是知道的,但可能再往前推十年二十年,大家不見得知道實驗科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科學。

張嘉漪:我稍微補充一下,就是關於「生物屬於勞動密集型的領域」這麼一個說法是不是合理。因為我本身是學物理學出身,所以在物理學科裡面也有一定的研究的經歷。那麼實際上,不管是生物還是物理,或者說是工程,大部分實驗類的學科應該都可以說屬於是「勞動密集型」(包括化學)的定義。其實我們把這個「勞動」擴展到腦力勞動,那實際上,除了做實驗之外,做理論的,包括數學學科、理論物理、理論化學這樣的學科,或者說計算機,其實都可以屬於是勞動密集型,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我們大家從事科研的都是處於一個勞動密集型的領域。

我倒覺得,就像剛剛何老師說的,生物領域女性相對分布多一點,可能是因為可能女性相對更感性一些,所以對生物領域科研的對象,對動物,或者說是人這樣的實驗對象,可能會更偏好一點;但是也不排除,現在其他各個理工學科女性也占越來越多的比例。

張珞穎:科研領域男女分布是不是真的不均,有意思的一點是,從我觀察我們學校以及我了解的國內其他一些院校,甚至是國外,很多情況下,其實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女的研究生比例要比男生還要反而要高一些,但是到了教職那個層面,女性會比男性少了。

關於問題的後半截,我覺得首先,生物實驗其實對力量的要求並不是很高,男性女性都是可以做的,而且有一些比較精細的操作,可能女性的耐心會更好一些,可能會更細緻一些,所以這種層面上可能女生甚至會有一些優勢。至於為什麼女生會比較多,我覺得經過我們後面一系列的討論,可能大家會有一個更好的答案,它可能來自於社會的一些刻板印象,然後也是女生自身的一些生理特性共同決定的。

2

戀愛結婚生孩子,

和讀博士、讀博後,或者搞科研,

真的很矛盾嗎?

張珞穎:問一個問題,就是大家覺得戀愛結婚生孩子,和「把工作做得好」很矛盾嗎?我有一些同學,他們現在不從事科研,工作一樣很忙,可能每天晚上也要加班到很晚,這個跟他們戀愛結婚生孩子矛盾嗎?我覺得可能也有矛盾的,所以這並不是局限於我們科研領域,別的領域也會有。

如果你想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話,那可能一定程度上就是會要消耗一些別的時間,但是我個人覺得其實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我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因為我本身沒有小孩,所以關於生孩子沒有發言權,但是我在美國西北大學讀博士的實驗室里,當時有一個我很崇拜的師姐,她是博士後,是我們實驗室產出最高的博士後之一,她在博士後期間就生了小孩。其實在沒有生小孩之前,她每天大概也就是早上9點到實驗室,然後晚上6點離開,周末一般也不會來,因為她家住得很遠。大家說公司朝九晚五的話,這個師姐朝九晚六,其實也差不多,但是她的效率非常的高。所以在我看來,她有小孩、家庭美滿,而且也有很好的文章,科研做得非常不錯,所以我覺得真的是不矛盾的。

如果是你能夠很好地利用你的工作時間的話,完全可以有小孩,完全可以有家庭生活,沒有什麼矛盾,我個人感覺是這樣。但是我知道,很多同學可能現在還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所以就是說不夠專註。那麼這就是一個專註度的問題,即便你不從事科研,從事別的工作一樣也會有這個問題。除非你是不想在工作上投入太多,那你可能可以有很多的時間顧及家庭生活或者是生孩子。

何苗:我特別同意珞穎的看法。這個問題真的是和想不想做科研,或者說是做別的工作沒有多大關係了,主要還是一個個人追求,或者是說更看重家庭還是更看重事業的問題,而且可能跟性別的關係都不是那麼大。

雖然我們說社會有刻板印象,對女性的要求,可能認為結婚生孩子是女性人生頭等大事,其他東西都可以放下,但如果我們拋開這個印象,不談男女,那麼可能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有這樣一個抉擇,就是在你的年輕的時候,可能是在精力最旺盛、思維更最敏捷、記憶力最好的這樣一個時間裡面,到底是選擇把這個時間投入到更好地享受個人生活,還是說把這個時間完成的投入到工作裡面去,希望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把這個可能所謂的「享樂」往後推。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跟男性、女性可能關係不是很大,我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大學老師,後來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跟他有一個交集,他曾經給我們講自己一段工作奮鬥的經歷,就說回頭去看,他其實蠻後悔,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花很多時間去陪伴他們。但是他再轉念一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十年十幾年,當再給他一個選擇機會的時候,他可能還是會做原來的選擇,也就是說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工作上面。當然,這個選擇是不是最佳的,大概是一很個人的問題了,也許也有一些人是可以兼顧,但是對我們很多人來講,就會覺得哪怕我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不能夠兩者兼顧。那麼這時候真的是必須要做一個選擇,看你最看重什麼。「看中」不僅僅是說從自己的角度來想,可能有的時候也要受到外界環境,比如父母的要求、社會的眼光、自己的朋友會怎麼樣,會不會心裡不平衡,等等各方面。但歸根到底,最後還是需要自己有勇氣選擇,說我可能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方面,或者是把我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面。

張嘉漪:我覺得前面兩位老師都已經把重點講得很清楚了,希望對現在正在考慮這些問題的各位有所啟示。我可以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談一點,我覺得戀愛結婚生孩子,是每一個人人生的一個經歷,那麼我們如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生活兩個方面的話,家庭方面,就是你的另外一半,包括你的家庭,對你的選擇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我可以工作很投入,但是我同時也可以拿出工作之外的時間來享受生活,我覺得大家也不要太過於害怕,讀了博士、搞了科研之後就完全沒有個人的時間了,我覺得肯定完全不是這樣,當你很投入地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會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把科研做得非常好。

對女性來講,當然生小孩是一個很自然要考慮的問題,我覺得你自己就按照你自己的情況和想法來做。不管你是讀博士期間、讀博士之後,或者說是你在自己獨立之後去選擇結婚生小孩,我覺得都是對你自己來說最合適的時機。我們實驗室其實有博士學生,包括博士後都是在我們實驗室期間生了寶寶,然後工作也都做得很好,沒有因為生寶寶而耽誤到博士和博士後的進程。所以我覺得女性不需要特別擔心,說這兩個是真的會相互影響得非常厲害的,這麼兩個事情就是順其自然就好。

張珞穎:我還有一點點補充。先前聽到何苗老師關於陪伴孩子的討論,我覺得這一點確實是挺重要的,雖然我沒有小孩。但是我覺得大家可能也不用特別的焦慮,害怕讀博士或者做科研,會有很多時間在工作上,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我父母都是從事科研工作的,他們也是在學校任教,所以我小的時候看他們也是很忙的。我個人理解,其實作為父母,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是對孩子最能夠產生影響的。如果你自己很努力工作,你自己知道你人生要幹嘛,然後很努力地朝著目標去,即便你沒有能夠花很多很多的時間陪小孩,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實會是對小孩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所以不用特別擔心。其實有時候,這個榜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主持人:我想幫之前留言提問的讀者再補充一個問題。三位主播剛剛可能都是在育兒這個階段講得比較多,其實我看到有一些提問的女生,現在是碩士生或者博士生,比如說有一個小女孩,今年26歲,馬上博士畢業;然後男朋友是29歲,明年從國外讀了博後回來。這個小女孩自己也在考慮做畢業後出國做博後,因為覺得以後在科研這條路上的發展會更好,但事實上男朋友不支持她這樣做,希望她能夠結婚生孩子。這可能是個人的選擇和感受,但也可能代表了社會上的一種印象,可能你到了這個年齡,就應該去找男朋友,或者考慮生小孩的這個事情。這種情況下, 這個女生怎麼做比較好?

張珞穎:其實我覺得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可能都不一樣,我不了解具體的情況,所以有些可能回答的不對,但是我個人感覺,如果說她的男朋友是真的希望她好的話,那應該要尊重她的選擇。當然我不知道,那個女生認為自身的學業的進步和發展更重要,還是說在這個時候生小孩更重要。我覺得就算是兩者同時進行的話,其實也是可行的,所以也不是那麼矛盾,但是由於它具體的情況我不是特別了解,它也沒有能夠說得更多,所以我就不好再多做什麼評價了,我是覺得基本上是同時進行,也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它如果男朋友是出於其它的考量,不是擔心生孩子這個事情還是其他的一些原因的話,那我現在就不好評價了。

主持人:當我感覺可能還是雙方溝通需要更多一點,因為畢竟家庭、談戀愛,包括生小孩的話,其實不是女性或者是媽媽這一方需要完全承擔的責任,可能也涉及一個分工合作,我從我自己的角度,覺得這個小妹妹可能需要更多地和她的男朋友,她未來的丈夫要討論好在家庭中角色的分工。

何苗:我也說兩句。關於這個兩地,然後保持無論是婚姻關係還是戀愛關係,其實可能都是一個挺複雜的問題,即使他不是出國去做博後,如果就是兩個人因為工作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必須長時間地分居兩地,可能都是一個挺大的考驗。從感情上面的心理壓力上,或者是更現實的,如果考慮還要建立家庭,雙方的父母可能都會有挺多的意見在裡面。這個真的是就像剛才珞穎說的,每一對情侶都不一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肯定是要盡量地去溝通,然後讓各個方面都了解到,這個女孩子自己覺得特別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對於家庭的其他方面,重要的是什麼,然後能不能達到一個妥協,如果不可以的話,那肯定還是要做一個抉擇。但如果就說在已經選擇了要在兩地維持關係,雙方就會需要更多的投入一些,多用一些心思。

其實我們身邊也都能看到蠻多夫妻雙方一方在國外,一方在國內,有的可能最後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結局;但有很多人,大家也都很開心。甚至不管男方還是女方,都有一方付出得比較多,生了孩子有留在國內跟著媽媽的,也有留在國內跟著爸爸的,或者是在國外跟著媽媽或者爸爸,那樣其實也都有一路走下來,最後也蠻好的,不是那麼可怕。總結來講,確實有很多好的例子,在那裡 work out 了,但是回到每一個人來講的話,到底困難在哪裡,可能只有他自己心裡才是最清楚,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用一個比較正面的態度,去研究。

03

女生讀博

被視為一種「稀有」或「特別」的現象,

想讀博的我,如何不被影響?

張嘉漪:實際上女生在整個博士生中間的比例,我覺得現在至少是越來越高。從我們周圍的這些實驗室來看的話,實際上這個比例至少大於50%了,所以我覺得「稀有」或者「特別」這個現象其實本身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接下來主要要考慮的問題是,我作為一個女生,如果我想讀博的話,怎麼樣來看待周圍人對我讀博的這個選擇的看法,比如說父母會覺得:你讀完博士出來都已經快30了,你的婚姻大事、生小孩的這些個人問題怎麼解決?我覺得這個角度,其實前面已經討論了挺多的,這其實主要是一個你對於自身的要求,或者說你對於自身的一個好奇心也好,對自己的一些追求來講,它是實現你自己個人價值的一個途徑。所以我覺得,如果你認為自己對讀博士很有興趣,你覺得將來有可能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的話,那實際上你已經有答案了;如果說你僅僅是覺得有一個博士的文憑,可能將來對工作或者說其他方面會更有幫助的話,我反而會建議你、特別是女生,要多多思考一下,是不是值得花這麼多的時間來完成一個相對辛苦的博士階段的學習。

4/05

很多人覺得「性別歧視」被誇大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老師們怎麼看?

三位老師是否遇到過顯性的歧視,

是怎麼克服的?

張嘉漪:我個人是沒有遇到過顯性的歧視;那麼隱性的,其實可能從很多方面來講,我們不一定能夠直接感覺到。所以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講,至少是這種歧視的現象不是那麼明顯。

張珞穎:我也稍微說一點,因為這個問題我不是特別有發言權,因為我覺得我沒有經歷過顯性的歧視。關於性別問題,其實我當時看到立銘教授的關於性別歧視的研究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女 PI,也覺得被誇大了,因為我猜測我可能就屬於他說的所謂「倖存者」吧。但從他那個數據裡面來看,歧視確實是存在的。

關於女生讀博這個事情,其實在學校裡面算是蠻普遍的,所以在學校裡面跟人家說你是一個女生來讀博士,這個我覺得是不會有什麼歧視、不會有有顯性的歧視。但是就是從社會上面來說,對於女博士可能是有一些歧視的,特別是網上經常說「女博士是第三類人」,諸如此類的——這種我是遇到過。我個人的看法就是,如果是那樣看待女博士的人的話,那種人,我不用理會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完全不重要;然後假如說你的家人、你的親人是這麼覺得的話,我覺得時間應該能夠幫助他們理解你。

何苗:從我的個人經歷上來講,顯性的歧視可能確實我的科研過程中沒有特別地遇到。假如說遇到的話,可能也還是更早一些,我覺得大概在我小學初中的那個時候,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對於整個女生群體上來講,大家好像有一種看法(當然我不知道跟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代溝了)。我家鄉是一個較小的城市,一直到高中,總體上上學的男生都比女生要多一些,有可能經濟欠發達地區會比較明顯,如果更貧困的地區可能這一點會更明顯一些。環境有一個這樣的總體的傾向性,無論是學校裡面還是社會上,很多人都覺得說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

但到大學再往後的話,確實我自己也就沒有怎麼經歷過這種歧視,而且我覺得整個社會的印象都在扭轉——就包括在我曾在簡介裡面也有提到說「女博士是第三種人」這樣一個說法,這些年可能也聽得越來越少了。我想大家整體上已經越來越接受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然後可以從事比較精英的職業,並不是那樣的反感。

我覺得蠻高興,越來越多的女性,包括男性會站出來,就像王立銘教授,為男女平權所呼籲,覺得說你是應該去爭取平等的權利。所以因為社會輿論如此,特別明顯的歧視性言論,大家都會覺得這是錯的,而不像過去,可能有一些言論出來了,大家都覺得「就是這個樣子的」,甚至根本都沒有發現這是一種歧視。比如說某些招工條例上面的列的歧視條件,可能我覺得一二十年前大家覺得是很正常的條款,但是如果放在現在的話,可能讓很多人看了以後就會覺得這個是一個歧視。

但從旁觀者上來講的話,還是看到了國內一些顯性的歧視,包括招生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有一些不當的言論,比如說就想找男的學生。但從科研領域整體來講,其實對女性已經沒有歧視,而且在像歐洲國家,在招收的階段還會有一些優惠女性的條件,但是在產出的階段或者是評價的階段,是不是完全公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06

我所在的專業大部分都是男生,

作為女生(還比較內向),

感到很難融入這個學術共同體,

老師們有什麼建議?

張珞穎:我個人覺得,如果是討論學術問題的話,如果這個女生她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男生是相當、有東西可以討論的話,應該還是可以正常交流的,比如在組會上面,或者是平時討論一些問題,你只要言之有物的話,我想像不出來為什麼那男生會不願意跟她交流。但如果說一起玩,吃飯喝酒,那也許確實可能不是太能夠(交流起來)。

其實我個人感覺,從我自己以前讀博士的經驗看,其實跟實驗室里的人,我們主要就是學術上面的交流,只要你言之有物的話,我覺得大家都願意跟你交流;但是在實驗室以外的話其實來往也比較少,沒有太多一塊玩這種事情。但是我覺得這個同學也不用特別在意,也可以有其他實驗室之外的朋友。

張嘉漪:我覺得首先要樹立的信心,覺得不能一開始覺得跟男生有差異,就沒有信心去交流。

07

一個女生讀完博士,

如果在30歲左右進入社會,

沒有工作經驗、沒有存款,

在社會上感到比同樣情況的男性更難立足,

現實真是這樣嗎?

張珞穎:我個人覺得如果說一個女生讀完博士,然後30歲左右進入社會,沒有經驗、沒有存款的話,我覺得因為這個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對女性和男性角色的這種要求,如果是一個男生,恐怕更難立足,至少社會會認為他更難立足,對於女生反而能稍微寬容一點。

但是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比如說我們生命科學領域現在的狀態,有時候讀完博士,如果要找教職確實不是那麼容易,那你可能是需要做一個博士後,再在找教職就會稍微容易一些。另一方面,如果去公司的話,就要看你個人博士期間做了一些什麼東西,這個方向契不契合,然後你做的怎麼樣。只要做得好的話,我覺得在哪都不是問題,那如果做得不好的話,女生或者男生都有問題。

何苗:我覺得這是可能實際存在的一個情況,尤其是在企業,如果一個女性在30歲左右,招聘方大概會擔心她要很快進入生育期,要帶孩子,是不是就不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上;在科研領域好像相對好一點,起碼我自己沒有感覺到,在同等的男性和女性的科研應聘者中,招聘方會傾向於收男性。

如果說想改變這樣的現實,此時我覺得需要很多社會上的發聲,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政府層面的政策對企業的行為進行規範,讓企業對於女性員工有一個補貼或者體諒,對她們也有一個政策上的傾斜,可能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張嘉漪:我覺得女性在的這個問題上,其實面對的是跟男性一樣的問題,當然一般入職的時候可能受到一些困難,但是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左右,如果我們往前看的話,可能在管理崗位上,女性的比例會比現在要多。那麼也就是說,說你的老闆作為女性,更能夠知道女性做一個僱員可能需要去面對的一些問題。所以我覺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都會有一些改變。

08

老師們之前都是從側面講

「什麼樣的女生適合讀博士」,

我想知道一個更具體、更普適的解決方案,

比如「具有什麼樣特質、有什麼能力、

有什麼樣追求的女生適合讀博士?」

張珞穎:我個人覺得,你如果自己對你這個研究領域感興趣,然後想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的,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適合讀博士,不然的話就不是特別適合讀博士,很簡單,沒有什麼其他太多的要求。

張嘉漪:我很同意珞穎的說法,我覺得你自己個人的興趣(最重要),因為科研還是一個對你個人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對比較高的職業。當你有興趣的時候,你有機會能做的更好,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何苗:我也很同意兩位張老師的觀點,然後就補充一點,因為我看到有人問,怎麼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和適合讀博士?可能有很多同學覺得有興趣,但是又擔心說,一旦進到博士的學習周期裡面了,之後再發現自己的不適合怎麼辦。現在的大學有很多實驗都是願意接收實習生提前進入實驗室的,如果你確實有興趣,但又不確定將來自己能不能適應這樣的科研環境,不妨早一點進入實驗室,先嘗試一下;哪怕自己的學校裡面沒有,也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時間的時間去其他的科研院校,然後聯繫一些希望去從事的方向的導師。很多老師其實是歡迎有志報考的學生提前來,雙方有所了解。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到底能不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我想經過大概一個月或者說兩個月,你可能就會很清楚,能不能接受這樣的一個生活方式,你所想像中的科研和實際上的科研到底有多遠。

09

老師們具體是如何平衡家庭生活和科研工作的?

張嘉漪:我的先生他也是做科研的,他實際上剛剛在群裡面稍微發表了一些意見,現在應該已經出去了(笑)。但是他現在是從科研進入工業界,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可能我的先生在這個方面,會比較能夠理解從事科研大概會面對一些什麼困難,那麼我覺得從家庭的方面,從你的另一半的方面,可能更加容易(得到)支持,但是我也不覺得做科研的女生就必須要找一個同樣做科研的對象,我覺得這個都是因人而異的。要找到一個能夠非常契合自己在各個階段的需求,然後能夠共同發展的這麼一個這麼一個人。

我們家的話,我是做大部分的家務。怎麼樣去協調這個家庭生活和科研生活?我覺得就是在做科研之餘,大家同樣可以處理好,對我來說其實就是,我可以把大部分的時間拿出來做我覺得需要做的事情,或者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其實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協調的這麼一個目的。

10

女博士距離女教授有多遠?

何苗:這個可能不光是女性的問題,我也想稍微回答一下,因為畢竟我們三位可能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從現在的總體的就業情況上來講,可能肯定是要先做一個博士後,然後要有比較好的科研產出,這樣才有機會去申請教職。這裡指的教職的話就主要是說以科研為主的教職。那麼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這個還是因人而異,而且和專業方向也有一些關係。像比如說神經科學,可能最近這十幾年來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一個科研領域,所以有很多人進來有很多原來從事從博士然後博士後;再往後看可能五年十年,有很多人進來也許會慢慢的過了高峰期了,以後又會有下滑,這可能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具體來講的話,可能要進行單獨的來分析,所以如果你再考慮研究方向的時候,想要考慮將來是做教職的話,也許確實需要更多地了解一下,現在的研究的一個動向是什麼,但是歸根到底可能還是要看自己的興趣。因為如果完全是為了將來是不是好找工作這個目的來去做科研的話,那可能在還沒有走到那一步的時候,現實的一些困難就已經磨滅了你的熱情,就已經讓你退縮了,但是如果你很感興趣的話,那麼不管怎麼樣都有動力走下來,哪怕真的競爭很激烈,你永遠是做的最好的那一個的話可能也不用太擔心。

11

男朋友不是博士,如何交流?

女生比男生優秀導致對方不開心,怎麼辦?

張珞穎:我老公他也不是做科研的,他現在在我們學校是做行政崗位的,但是他也挺了解我的情況,因為我回家裡經常會說,所以其實交流上沒有什麼問題。我覺得在家裡的話,也不是一定要討論科研問題,也可以討論一些別的問題,對吧。

好像之前還有一個同學說,好像是男女朋友有一對,然後因為女生後來在博士期間比男生做得優秀,男生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就不高興,然後這個情況怎麼辦?我覺得如果他因為這個事情不高興的話,那就算了。你們兩個人在一起是應該變得更好的,我個人覺得就算這一關過去了,如果你為了他讓自己不要變得更好的話,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平等的關係,特別就是說未來可能還會碰到這種類似的情況,然後你還要花心思想怎麼去解決。所以我覺得,他如果不能夠理解、不能夠包容,甚至都不能夠為你感到高興的話,那我覺得這樣的情況就是不值得繼續在一起。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對,我就是簡單說一下。

主持人:非常感謝三位老師,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為大家做這樣一場直播。今後「科研圈」會繼續邀請更多的一線科研人員作客直播間,不論是從女性科研人員從業的角度,還是從讀博、就業等更多普適的問題,來與大家進行分享。

三位老師:感謝大家的互動!

- 完 -

* 感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教授對此次直播的大力幫助與支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Hisao Ishibuchi 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後
北方下了一場「假暴雨」?解讀讓人捉摸不定的冷渦降雨
「什麼樣的女生適合讀博士?」 面對這個問題,三位女科學家直播跟你聊
上海科技大學「青千」徐菲課題組誠招博士後和助理研究員
見鬼,我居然被一隻猴子打劫了

TAG:科研圈 |

您可能感興趣

腦癱學生獲美名校博士全獎:世界那麼遠 也要去看看
女人最討厭的12種男人,看看你是否中招了?
Nike和Adidas,看看今年哪家讓你叫「爸爸」?
來,跟著Valentino女人去看看春天到底是什麼顏色?
女人變美的13件事,你一定要看看!
女人月經不調該怎麼辦?別只顧著「調」,看看婦產科醫生怎麼說
學生不愛上英語課?可以看看這位老師怎麼做的
為什麼末代皇帝溥儀一生不能生育?來看看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美國孩子一年讀100萬字!看看他們的英文閱讀力是怎麼提高的
迪麗熱巴遭排擠退出《跑男》?看看Angelababy怎麼說!
中國最容易讀錯名字的地名:看看你會讀哪個,答對一半算你厲害!
女人不管你奔幾了,都要看看這10句話!
看看你去過的藍夢島manta point,變成了什麼樣子!
火爆了!你看看,哪個國家的女兵最招人待見?
博經堂:八字算命,看看你的婚姻是否幸福?
看看俄羅斯女兵,你喜歡嗎?
巴黎時裝周進行ing,新一季的Dior高定讓你看看什麼叫真正的小仙女!
女人最不能容忍男人的缺點是什麼?看看這些女人怎麼說的
想要追女生?先看看這五個要求
想湊齊一個「好」字?那就看看這些「生男生女」的小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