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Java依然是十五年來的摯愛,框架是業界最佳實踐的沉澱

Java依然是十五年來的摯愛,框架是業界最佳實踐的沉澱

作者 | 丁雪豐

記者 | 木環

Java 誕生二十餘載,而各有千秋的新語言則層出不窮;平安壹錢包的丁雪豐 15 年前接觸 Java,而他依然最喜愛 Java。那麼為什麼他對 Java 如此篤定呢?而在為數不少的框架中,為什麼他又選中 Spring 框架?Spring 技術有哪些適用和不適用的場景?為了一探究竟,InfoQ 對丁雪豐先生進行了採訪。

此外,丁雪豐先生還將作為演講嘉賓出席中國首屆 Spring Summit 技術峰會,並進行《有了 Spring Boot,內部框架還缺什麼?》的主題分享。此次峰會由 Pivotal 和極客邦科技聯合主辦,會議分設 Spring 生態 10 余個技術主題,邀請了十餘位中美專家,將從從企業上雲、傳統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機遇與挑戰等宏觀戰略層面,以及微服務、DevOps、Reactive、CloudNative Java 等微觀技術層面,來詮釋如何完成企業數字化轉型這道考題。Spring Summit 2017 官網已經上線,各位讀者可以移步了解詳情。

InfoQ: 您從事 Java 開發數年,您怎麼評價這門語言?為什麼 Java 會成為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語言?

丁雪豐:我是在 2002 年機緣巧合下開始正式學習並使用 Java 的,在那之前我都在使用微軟系的東西。當時做的 Java 應用很多還是 Applet,在頁面上呈現出酷炫的效果,用 Servlet 和 JSP 做後端服務的還不多。開個玩笑,當時 Java 號稱「write once, run anywhere」,我天真地相信了,後來才理解到這真的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不過這並不妨礙 Java 的成功,我本人也是一名堅定的 Java 用戶(雖然我經常會去學習各種新語言,但主要工作語言一直是 Java),如果翻看這幾年的 TIOBE 排行榜,你就會發現它長期位居榜首,這就是大家對 Java 的認可。

一門語言好不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不過如果一門語言缺乏活力,那要麼就是小眾無人問津,要麼就是開發者也放棄維護了。Java 有著龐大的社區和使用者,雖然出於商業等原因,步伐顯得不如一些新興語言這麼快,但一直在穩步向前發展,同時還在不斷借鑒其他人的經驗,所以有理由相信,Java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仍然會處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上。

很多人覺得靜態語言不夠靈活,但我覺得這是 Java 能被眾多軟體廠商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能夠適用於龐大的研發團隊。試想一下,如果我只能在運行時才知道一個介面返回的是什麼,那上下游之間得要下多少成本來保證傳遞正確的內容?而靜態語言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明確的,就算有問題,多數也能在編譯時發現。

另外,我覺得面向對象思想的傳播,也是 Java 被廣泛接受的原因之一,在那個時候說起 OO,大家第一想起的就是 C++ 和 Java。根據 OO 理論設計的系統能夠幾乎「無縫"地用 Java 實現出來,再配合一些工具,代碼生成更是大大提升了開發的效率。在大規模工業化的開發過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通常大家說起 Java 都是指語言,但我們不能把 Java 狹義地理解為 Java 語言,個人認為 Java 這個平台才是關鍵,才是真正獲得成功的東西。 Java 平台的開放和包容,讓它不僅可以運行 Java 語言開發的代碼,還可以運行 Ruby、Python、JavaScript、Scala、Groovy 等很多語言寫的代碼,因此其他語言的開發者可以很輕鬆地切換至 Java 平台。

InfoQ:現在新的語言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深受歡迎的語言。那麼,Java 現在有哪些新的挑戰?您對 Java 9 有怎樣的期待?

丁雪豐: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在 InfoQ 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作為一名 Java 程序員,我為什麼不在生產項目中轉向 Go》,以 Go 語言為例,我認為這是一門非常出色的語言,在一些場景下有著比 Java 更好的表現,但正如我上面說的,Java 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一個平台,它有著完善的生態環境,很多特性雖然語言本身不具備或者不盡如人意,但生態環境中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而且,真的在實際的生產中,語言本身往往只是考量的眾多因素之一,我能用某種語言很快地完成一個功能的開發,但能不能讓 10 個人、50 個人都又快又好地以一樣的標準完成開發工作呢?有一套好的設施、工具甚至可執行的標準會容易很多,所以我認為生態環境要比單獨的語言本身更為重要

說到 Java 9,很多人都會期待模塊化,但其實我更希望 Java 9 出來的時候,Java 8 可以再普及一些。總是會有人覺得新東西不太靠譜,要用低一個版本的東西,覺得用的人多了,經過時間檢驗了。君不見,如今還有很多運行在 Java 6 甚至是 Java 1.4 上的系統,什麼時候能讓大部分人感受到 Java 8 的魅力呢?

InfoQ:能否回溯下 Spring 的進化史?

丁雪豐:說起 Spring 就不得不提 Rod Johnson,Spring 誕生於他的那本《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而他的另一本《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EJB》真正讓 Spring 紅透半邊天。

Spring 最早誕生在 2004 年,個人認為在 2.0 版本以後,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本書出版後國內的開發者才大範圍地接受 Spring,當時國內的滿江紅社區還組織翻譯了大量的開源框架的官方文檔,包括了 Spring、Hibernate、Seam 等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些框架在國內的落地。

(註:Spring 框架是開源的 Java/Java EE 全功能站的應用程序框架,以 Apache 許可證形式發布,由 Pivotal 開發並維護。)

再往後,Spring 的版本不斷迭代,其核心的部分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並開始趨於穩定;不過逐步開始發展 Spring 的子項目,誕生了類似於 Spring Data、Spring Batch、Spring Integration 等諸多周邊的子項目,將很多功能都從 Spring Framework 中移到了子項目中。

現在到 Spring 的官方網站上,各種項目不下 20 個,所有的這些子項目中,近期最熱門的當屬 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這一對搭檔極大程度上降低了使用 Spring 快速開發生產級系統的成本,而且能夠方便地使用各種成熟的技術與設施,使得開發此類系統的門檻大幅降低。

InfoQ:能否向大家介紹下您所理解的 Spring 技術?Spring 框架有怎樣的特點?它最適合怎樣的項目情景?

丁雪豐:Spring 已經不再僅代表一種框架,它與 Java 一樣,都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眾多子項目)。

先聊聊狹義的 Spring,即 Spring 框架。從最開始接觸 Spring 1.x 起,它特有的模塊化設計就讓人感到學習和使用起來沒有負擔,因為我只需要去掌握需要的那些模塊就行了,比如 Spring Core、數據訪問、MVC 等等,至於 Remoting 那些功能,大概有個印象就行,知道它有哪些功能,在需要的時候去翻看相應的文檔就好了。

在後來的演進過程中,Spring 框架變得越來越大,顯得有些臃腫,但開發者們還是只要關心自己要用的那些東西就好,了解下新的特性和用法,而且它在很多情況下還是能夠完美兼容的,所以升級時的負擔也不會很重。

至於其他的特點,網上有很多資料,我就不再在此贅述了。

而廣義的 Spring 則是 Spring 的生態,Spring 將很多功能拆散到眾多子項目中,每個子項目專註於某個特定的功能,比如 Spring Security 就專門處理安全相關的問題。並且,多數子項目都發展得很不錯,市面上至少都能找到基本單獨介紹一個子項目的書。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所有這些子項目中,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是近期最為熱門的項目,早期 Spring 還有一個 Spring Roo 的項目,用來生成項目工程和各種代碼,但後來 Spring 團隊發現代碼生成並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做法。在 Spring 4.x 引入了大量註解,提升自動化配置能力,Spring Boot 正是在此類能力的基礎之上,大大降低了需要編寫的配置和代碼量,它替開發者做了絕大部分選擇,讓開發者能更專註於業務本身

個人認為,但凡 Web、後端服務這類的項目都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 Spring Boot,哪怕是一整套項目都使用 Spring Boot 也不會有太多問題。比如國外的 Netflix,國內的淘寶、支付寶,都是幾乎全部由 Java 使用,廣泛使用 Spring 技術,不少也在使用 Spring Boot,甚至是向 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貢獻代碼。

但 Spring 也不是萬能的,比如涉及硬體的一些場景就沒什麼發揮餘地了,在開發板或者嵌入式設備上,還是選擇更合適的東西吧。

InfoQ:您怎樣看待框架?它是很好的工具,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有不足和束縛?項目多大之後就建議一定使用框架?

丁雪豐:在我看來,框架要做的事就是把大量最佳實踐固化下來,降低開發者的使用成本,讓大家能聚焦於做什麼,而不是怎麼做。比如 Mina 和 Netty 就把怎麼寫出好的網路通信代碼的經驗固化了下來,Google Guava 就把 Google 里大量 Java 的最佳實踐變成了人人可用的東西。

其實使用框架也確實有束縛,一旦你使用了一種框架,那你的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有被綁定在上面了,切換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舉個例子,在存儲層使用了 Hibernate 來做 ORM,之後想完整切換到 myBatis,幾乎就是重寫整個 DAO 的底層。

不過,情況也並非總是這麼糟糕,也有容易的,比如一開始使用 Log4J 1.x 作為日誌框架,後續想切換到 LogBack,不用把所有日誌的包都重新 import 一遍,使用 log4j-over-slf4j 就好了。

至於項目多大之後使用框架,個人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能夠幫助降低開發的複雜度,提升效率,無論什麼規模的系統都可以使用合適的框架

InfoQ:能否和大家分享下您的 Spring 學習歷程?新手是否建議直接學習框架?框架需要理解掌握到什麼程度?學習框架需要源代碼?

丁雪豐:我自己最早就是翻譯Spring 的官方文檔和書籍,從 Spring 1.x 到 2.0,再到 2.5。翻譯的過程讓我對整個 Spring 框架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很多功能雖然一時用不上,但翻譯和審校時總是會看個幾遍,於是也能了解個大概。再到後來各種子項目則是在新出來時做個了解,實際工作中需要用到時再詳細閱讀文檔。

另一方面,多做一些分享和交流,準備分享材料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之前準備一個 Spring Cloud 和微服務相關的分享,大部分網站和文章都會拿 Eureka 做例子,我特意去用了下平時不怎麼接觸的 Spring Cloud Consul 服務發現。

至於後面兩個問題,我覺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用刻意去糾結。

對於新接觸 Java 的同學,學習基本語法自然是第一步,隨後需要找些小項目來練手了,這時自然就會接觸到一些框架,所以新手接觸並學習框架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不用去想該早點或者晚點。

平時把框架用好就行了,遇到問題會有思路去排查和解決。二八法則可以說是普遍適用的,對一個框架了解 20% 就能滿足大部分的日常需求。可這並不能算是用好,因為你總是會碰到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問題時自然就會去翻看對應部分的代碼,所以學習框架的源代碼也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8 月 26 日,中國首屆的 Spring 技術大會將盛大啟幕,在這裡你會遇見十餘位中外技術大咖,聆聽 Spring 生態 10 余個技術主題分論壇,一同探討 Spring Boot、Spring Cloud、Cloud Foundry、Cloud Native、DevOps 和微服務的真知灼見和實際案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微軟 MVP 帶你1小時入門數據分析利器 R 語言
你不是Google,沒必要學它的一切!
沃爾瑪禁止合作方使用AWS服務;RedMonk 6月編程語言排行榜發布;蘋果執行限制熱更新政策,已下架數萬應用

TAG:InfoQ |

您可能感興趣

五年誠意之作,一加7 Pro帶來了業界頂尖的顯示屏
今年的5G大戰,是華為以一己之力PK整個業界,蘋果只作壁上觀
一加7Pro的這塊定製OLED屏幕是業界最好的嗎!
DisplayMate又雙叒叕把業界最佳屏幕的頭銜給了三星,這次是S9
Cosplay認真到這個份上真是業界良心
最搞笑的買家秀,圖二能讓店主破產,最後一個真是業界良心!
從頭上到腳下,iPhone X真的甩了業界一個身位
無廣告是b站的經營策略之一,算是b站對業界的突破?
業界將iPhone X銷量差歸責於貴,網友:貴非它的缺點,是我的不足
nubia α背後的故事,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開創業界未來
最拼的武打明星之一,出道多年堅持不用替身,如今已成業界傳奇
一個經常吃海參的人,竟然爆出這樣不為人知的內幕,業界良心值得一看!
一個常年吃海參的人,爆出鮮為人知的內幕,業界良心值得一看!
Netflix 最近一季度的表現讓華爾街滿意,業界標杆地位更穩了
《延禧攻略》片酬曝光,真是業界良心,網友:不及baby半張臉
同樣是打碼,日本有「暗牧」,中國靠秋褲,看到泰國:業界最秀
中國一次成功的事情,印度卻做了30年,成業界笑柄
E3也有「黑歷史」,業界最大畫餅大會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老鷹隊業界良心!最終目的是和湖人來個一換二?湖人陷入兩難之境
一場業界最頂級的文創盛會,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