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門口的幾條古街巷

西門口的幾條古街巷

1

大食巷(光塔路)

今天知道大食巷這個名字的人不多了,其實就是光塔路,宋代時它是廣州城西蕃坊中主要東西向街道,稱番巷或大食巷,因為唐、宋時期中國把阿拉伯稱作大食。

唐代的廣州城並不大,與三國時差不多,但城外的發展卻非常迅速,尤其是西城外,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大批海外商人涌到廣州,舳艫相繼,貨物山積,唐代的陸扆曾驚嘆:「番禺巨鎮,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在唐代的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廣州繁榮的篇章,今天我們重讀劉禹錫「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的詩句;韋應物「大海吞東南,橫嶺隔地維。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的詩句;還有韓愈對「貨通獅子國,樂奏粵王台」的描繪,仍然感受到當年那種人貨兩旺,熱氣騰騰的景象。官府專門開闢了一片地方,興建「蕃坊」,給來廣州做生意的外商居住,地點在光塔街一帶。蕃坊人稠物穰,號稱「蕃漢萬家」。

南宋洪邁《夷堅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廣州番巷內有民家女,很得父母寵愛,但她對父母卻非常不孝,終日吵鬧咒罵,紹興二十五年(1155)七月,因飲醉酒,又在大罵母親,一邊罵一邊走出門外,以右手指畫,肆言穢惡不可聞,鄰居也覺得忍無可忍,準備去報官。忽然天空聚起烏雲,雷聲大作,把這個女子劈死於路上,但卻不倒下,手還舉著如生前的動作。民國《廣州城坊志》編撰者黃佛頤按:「事不必定有,而番巷則必有。」可見當時蕃坊並不是全部居民都是阿拉伯人,也有不少廣州當地人混居其中,就像幾年前的下塘,並非全是黑人居住,也有不少本地人。

光塔

2

蒲宜人巷(普寧里)

宋代時是蕃坊的一部分,相傳是蒲姓阿拉伯人的一個聚居地,故元代時稱蒲宜人巷、蒲夷人巷或蒲宜巷、莆宜巷,即今朝天路東側普寧里,相傳其得名是由於後人快讀「蒲宜人巷」諧音成「普寧」,有祈求家家戶戶安寧之意。

蒲姓波斯巨商非常有錢,蒲亞里一次運來的貨物,價值可達五萬餘貫。他們在此地建有華麗的樓房,其居室風格、服飾、生活習慣等仍保持著自身的特色。南宋岳柯描述:「有樓高百餘尺……樓上雕縷金碧,莫可名狀。」

蒲姓在廣東很厲害,不僅買田起屋,娶妻生子,甚至還做起地方官來了。蒲氏二世祖海達就曾在宋代任 「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司提舉」,負責茶鹽專賣。蒲壽庚兄弟蒲壽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如今下塘的黑人兄弟,大概沒有誰可以有這樣的局面了。

南宋末年,抗元的殘餘勢力,集中在嶺南地區,泉州則因為波斯商人蒲壽庚與元軍裡應外合,獻城歸降,所以沒有遭受戰火摧殘,朝廷把泉州開闢為主要的通商口岸,取代廣州。蒲氏遷到了泉州,廣州的阿拉伯人陸續散去。元代後蒲宜人巷居民已變成以本地人為主。

3

玳瑁巷(瑪瑙巷)

玳瑁巷約為今光塔路東段,為宋代蕃坊主要集市之一。玳瑁又作蝳瑁、瑇瑁,一種龜狀動物,其甲可作裝飾品,亦可入葯。中國古史志中多有關於玳瑁的記載。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中有記載:「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

從漢代至元代,玳瑁一直是海舶貿易的寶貨之一。玳瑁巷是中外商人交易玳瑁的地方,並因而得名。《蒲氏族譜》稱海達所居,云:「因就穗城玳瑁巷而家焉。」另據馬逢達《廣州蕃坊考》載,玳瑁巷的含義為「裝飾物」,是阿拉伯語地名。

廣州的蒲氏一世祖叫瑪呿阿,是由其子海達迎養,定居廣州玳瑁巷的。有人認為它就是光塔路的瑪瑙巷。因為瑪瑙、玳瑁都是裝飾品,而玳瑁與龜類關係密切,龜經常是廣州人用來罵人的動物,所以改名為瑪瑙巷,是不是這樣就請各位街坊判斷了。

海達之子阿呪咾叮(三世)也住在玳瑁巷,海達的兄弟栢的後人也在玳瑁巷一帶居住。而蒲氏五世祖壽毓和妻子就住在蒲宜人巷。

瑪瑙巷

4

甜水巷

甜水巷是今光塔路南側內街,馬逢達《廣州蕃坊考》稱,甜水巷是唐代蕃坊阿拉伯語地名,意思是「中國山岡」。這個山岡就是指五仙觀一帶,原來是珠江岸邊的一個山坡,有「坡山古渡」之稱。

但也有人說,甜水巷的得名是源於街內有明代的甜水井。井水由坡山紅色砂岩滲出,味道清甜,是明代廣州城中的名井,到清代的時候還在。清初《廣東新語》載:「廣州故多佳泉,其知名者有十。明天順四年(1460),學士黃諫撰成《廣州水記》,謂城中井水,『九眼』殊勝。城外則雞爬井甘冽,因名『學士泉』。次則九龍、泰泉,次蒲澗、簾泉,次越井,次雙井、甜水巷井。」清嘉慶《羊城古鈔》載:「甜水井在坡山右甜水巷。」不過,如今已湮滅了,只能推測大概在五仙觀西面。。

有關甜水巷,清代鈕綉《觚剩》一書記載了一個鬼怪故事,名《瓦溺器》:

相傳在甜水巷有姓丁的旗人,在市場買了一個尿壺,放在卧床旁邊。晚上起來小便時,發現壺口閉塞,而且十分沉重。拿到月光下觀察,口內外用黃蠟封固。丁氏用石敲碎黃蠟,忽然從裡面跳出一個三寸小黑人,轉眼長高至八九尺,身衣墨色布袍,手持利刃,入室登床,要殺丁氏的妻子。丁氏從床頭拔劍與之格鬥。兩人打到雞啼,黑人忽地不見了,第二晚又再來,與丁氏擊劍格鬥。這樣打了十幾個晚上,這件事被鄰居余秀士的妻子知道了,對丁氏妻子說:「我聽說五仙觀法師善治妖,不如去求求他?」當晚,黑人跑到秀士家大罵:「我與丁婦有三世夙仇,訴之冥界,其父母兄弟統統被我殺了,就剩下這個女人,我要殺她以雪我冤,干你何事,派妖道來驅我!」罵不解恨,還把余秀士的家砸個稀爛,才憤然出門,從此不再出現。

坡山古渡五仙觀

5

仙羊街

仙羊街在民國時擴建為今海珠中路中段(今光塔路至惠福路段),因附近有祀五羊仙的五仙觀而得名。約在今海珠中路與祥龍里相交處一帶有名勝龍起井。相傳宋代的侍讀鍾顯孫曾經居住仙羊街內,屋後有一口古井。某日,有龍從井中升天,剛好他的兒子降生,因此起名為「龍起」,長大後非常聰明,有「神童」之譽,科考高中及第,後來鍾氏三代都是當官的。因此左鄰右里的眾多街坊,都說這是應了龍起(井)的吉兆,於是紛紛來這口井汲水。祥龍里亦由此而得名。

但龍起也不都是帶來吉祥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暴雨連下十幾天,仙羊街龍藏里的龍起井,半夜突然濤聲震沸,至天明不息。街坊們說,這是一口宋代的古井,寶祐元年(1253)五月,井中有龍升天,故名「龍起」。未幾,白雲山洪水驟然暴發,沿著文溪古道傾瀉而下,噴薄如雷,東濠不及排泄,大水沖崩小北門,小南門、大東門的城門被水衝到關閉,以至全城被淹,水深達兩三米,民眾扶老攜幼,倉皇登上城牆避災,大水四天才退,官廨民房,倒塌大半。事後人們驚魂未定地回憶起井沸之事,都說泉脈下通江潮,「龍起」這名字不是亂起的。

6

擢甲巷(擢甲里)

擢甲巷在今海珠中路西側,今名擢甲里,以前也屬旗下街,但它的出名卻不是因為旗人,而是因宋代進士黃勛居此而得名。明嘉靖《廣州人物傳?黃勛傳》載:「(黃勛)紹興二年(1132)登進士第。郡守李陵素重勛,為之新其第宅,名所居巷曰『擢甲』。」元大德《南海志?城濠?濠》載:「南濠,在越樓下……(南宋)寶佑元年(1253),李經略迪復自擢甲巷開浚,至閘口又加深焉。」晚清《南海百詠續編》說因為明代狀元倫文敘世居此地,而倫家父子高中,故里號「擢甲」,其實是不對的。

宋代進士黃勛曾在此居住,他和倫文敘一樣,出身寒微,是木匠的兒子。母親去世後,無錢殮葬,有人勸他用火燒化,黃勛大哭說:「我母親有什麼罪,要受火燒之苦!」他披麻戴孝,在街頭賣字籌錢葬母,終於把母親掩埋。街坊們都說他是大孝子,好人一定有好報。果然,後來兄弟二人同登科甲,轟動了整個廣州城,南海郡守李陵出錢給他們蓋了一座府第,並把所居的巷子命名為擢甲里。

擢甲里

關注本號,請按以下步驟操作,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現場 的精彩文章:

增城民居 廣府血脈

TAG:歷史現場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止在敘利亞:矛盾大升級 美國王牌軍隊堵到俄羅斯西門口
流星花園:小優前晚告白被拒,第二天又勇敢表白,西門口是心非!
2樣東西門口不能放!快快拿走,容易招邪!有錢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