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翠、如玉、如花、如碧,似冰似玉-「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從優美的詩句中欣賞宋瓷之美-上篇

如翠、如玉、如花、如碧,似冰似玉-「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從優美的詩句中欣賞宋瓷之美-上篇

青翠欲滴------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創造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裝飾花紋較簡練,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裝飾風格趨於奔放。處於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採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四川名窯------邛窯:

邛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其價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遺址,被列入國家大遺址重點保護。它始創於東晉,成熟於南朝,盛於唐,是跨越八個多世紀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

邛窯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始燒於南北朝衰於宋朝,時間躊度約800年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邛窯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邛窯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邛窯是位於成都平原的一個古代窯址群,它開始於東晉時期,盛於唐,衰於南宋,斷燒於元代,是我國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重要產地。邛窯分布很廣,如邛崍十方堂、尖子山窯、成都市區的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都

江堰的玉堂窯、彭州市的瓷峰窯、郫縣的大墳包窯等都被通稱為邛窯。特別是邛崍境內的什方堂等窯址面積最大、窯包最多、時間延續最長、器物流傳最廣、紋飾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為豐富,是邛窯陶瓷的代表。

千年窯火------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之一,宋代六大窯系。誕生於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

北宋邛窯褐綠彩繪盤口瓷注子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煤建公司建房工地

北宋

口徑5.2,腹徑10,底徑5.9,高15.2

簡要說明:圓唇、盤口、短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頸處與上腹部之間附一扁平曲柄,相對應的另一側肩部有一管狀曲流,曲流經高溫燒制後扭曲變形。胎質粗糙,泛灰褐色,腹部以上施灰白色化妝土,罩以米黃色釉,肩部用綠、褐等色以沒骨花卉寫意畫法,繪有卷草葉紋。

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23.5,腹徑31.7,足徑16.1,通高31.5

簡要說明:瓷罐兩部分組合而成。蓋子口,荷葉形蓋,蓋邊沿起伏作荷葉捲曲狀,弧頂,中央有一蒂鈕,蓋內子口作圓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頸,圓肩,鼓腹,足脛處略內收,圈足,圈足內底再作一內凹式足圈,外牆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層肥厚,色澤瑩潤,釉面光潔平整。口沿、蓋內沿、圈足足端等無釉處呈火石紅色,圈足圓整,足端可見明顯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處有少量的窯渣粘連。這件荷葉形蓋罐是龍泉窯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釉色柔和淡雅,潔凈瑩澤,碧綠如翡翠,溫潤如春水,真正達到了中國陶瓷學千百年來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有學者認為荷葉形蓋罐有貯酒的功用。荷葉形蓋罐多產於元代龍泉窯,宋代產品僅見於金魚村窖藏,故極為珍貴。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纏枝花卉紋大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5.3,腹徑22.1,足徑12,通高40.9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蓋,口外撇,蓋頂刻劃旋轉菊瓣紋,線條生硬形體大。瓶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細弦紋。頸部曲折,瓶體修長,形體大,深弧腹,隱圈足。從肩部到脛足部滿飾刻劃花紋,地紋為箅劃花紋,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和纏枝蓮花。紋飾採用剔刻的方式描繪,花葉枝條皆略凸起。紋飾兩端各有兩條淺弦紋。纏枝牡丹位於上腹部,纏枝蓮花位於下腹部。白胎略泛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盪釉未滿,口頸部可見未施釉處。釉色青白,積釉處淡青溫潤,釉層光潔。足部及外壁未施釉處呈淡橙色,內底有窯渣粘連,並可見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蓋口不太圓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內壁未施釉,呈淺黃色,唇部略有火石紅色,可見輪制的旋紋。刻工精細,枝葉捲曲而富有彈性,花卉紋間隙部滿布陰文複線,紋飾密而不繁縟,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無論在出土瓷器還是國內外傳世品中都屬罕見。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纏枝花卉紋大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5.3,腹徑22,足徑11.6,通高40.9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蓋,口外撇,蓋頂刻劃旋轉菊瓣紋,線條生硬形體大。瓶為子口,小口,平唇,唇下有一道細弦紋。頸部曲折,瓶體修長,形體大,深弧腹,隱圈足。從肩部到脛足部滿飾刻劃花紋,地紋為箅劃花紋,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和纏枝蓮花。紋飾採用剔刻的方式描繪,花葉枝條皆略凸起。紋飾兩端各有兩條淺弦紋。纏枝牡丹位於上腹部,纏枝蓮花位於下腹部。白胎略泛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盪釉未滿,口頸部可見未施釉處。釉色青白,積釉處淡青溫潤,釉層光潔。足部及外壁未施釉處呈淡橙色,內底有窯渣粘連,並可見少量黑褐色灼斑。整器厚重。蓋口不太圓整,外壁施青白釉,唇部及內壁未施釉,呈淺黃色,唇部略有火石紅色,可見輪制的旋紋。刻工精細,枝葉捲曲而富有彈性,花卉紋間隙部滿布陰文複線,紋飾密而不繁縟,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無論在出土瓷器還是國內外傳世品中都屬罕見。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纏枝花卉紋大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蓋徑4.3,蓋高3;瓶口徑3.8 ,腹徑16.7,足徑9.4,瓶高32.2;通高33.3

四川宋瓷博物館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直壁,外撇口。平頂蓋略弧,口微外撇,平唇較窄,蓋頂劃箅劃卷草紋,釉面開片密集。瓶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頸,頸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體修長,形體略小,隱圈足,足圈較寬。從肩部到脛足部滿飾刻劃花紋,地紋為箅劃花紋,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和纏枝蓮花,纏枝牡丹位於上腹部,纏枝蓮花位於下腹部。紋飾採用剔刻的方式描繪,花葉枝條皆略凸起。紋飾兩端各有兩條淺弦紋。白胎略泛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口頸部以下盪釉未滿。釉色青白,積釉處淡青溫潤,釉層光潔。足部及外壁未施釉處呈淡橙色,內底有窯渣粘連,並可見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較為明顯的切削修整痕迹。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無論在出土瓷器還是國內外傳世品中都屬罕見。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時 代

南宋

蓋徑6,蓋高2.95;口徑3.6,腹徑16.1,足徑7,瓶高26.1;通高27.4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蓋,直壁直口,平唇,蓋頂劃箅劃卷草紋,蓋不太圓整。瓶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頸,頸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體修長,形體略小,深弧腹,隱圈足,足圈較窄。從肩部到脛足部滿飾箅劃卷草花紋,箅劃花紋均為三道花,肩部和足脛部各有兩道弦紋。紋飾採用剔刻的方式描繪,花葉枝條皆略凸起。紋飾兩端各有兩條淺弦紋。白胎略泛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口頸部以下盪釉未滿。釉色青白,略淡,積釉處淡青溫潤,釉層光潔。足部及外壁未施釉處呈橙色,足端有窯渣粘連,並可見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較為明顯的切削修整痕迹。口部有磕裂痕。此瓶採取了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兩種技法的結合使器物紋樣疏密有致,兼具遒勁與細膩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線條而富有變化,秋色與紋飾彼此襯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了展而來的,忍冬紋為葉狀植物紋樣,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紋樣,後形成各種變體。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蓋徑5.1,蓋高3;口徑3.8,腹徑15.7,足徑8,瓶高29.5;通高30.4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微弧,蓋頂劃箅劃卷草紋,直壁直口,圓唇,口微外撇。瓶為子口,方唇,直口,短頸,頸部有凸棱一周圓,豐肩,瓶體修長,深弧腹,淺圈足。肩與近圈足處分別施兩道凹弦紋,肩、腹部滿飾刻劃花捲草紋肩部至下腹部滿飾箅劃卷草花紋,肩部及下腹部各有兩道弦紋,足底挖足較深。白胎,內壁頸部及外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光潔。足部可見修整痕迹,足底心略有粘釉,未施釉的部分呈鮮艷的火石紅色,有少量窯渣粘結。此瓶採取了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兩種技法的結合使器物紋樣疏密有致,兼具遒勁與細膩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線條而富有變化,秋色與紋飾彼此襯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了展而來的,忍冬紋為葉狀植物紋樣,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紋樣,後形成各種變體。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時 代

南宋

蓋徑5.1,蓋高3;口徑3.8,腹徑15.7,足徑8,瓶高29.6;通高30.5

簡要說明: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蓋母口,平頂蓋,直壁直口,平唇,蓋頂劃箅劃卷草紋,蓋不太圓整。瓶為子口,小直口,平唇,短頸,頸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體修長,形體略小,深弧腹,隱圈足,足圈較窄。從肩部到脛足部滿飾箅劃卷草花紋,箅劃花紋均為三道花,肩部和足脛部各有兩道弦紋。紋飾採用剔刻的方式描繪,花葉枝條皆略凸起。紋飾兩端各有兩條淺弦紋。白胎略泛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口頸部以下盪釉未滿。釉色青白,略淡,積釉處淡青溫潤,釉層光潔。足部及外壁未施釉處呈橙色,足端有窯渣粘連,並可見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較為明顯的切削修整痕迹。口部有磕裂痕。此瓶採取了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兩種技法的結合使器物紋樣疏密有致,兼具遒勁與細膩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線條而富有變化,秋色與紋飾彼此襯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了展而來的,忍冬紋為葉狀植物紋樣,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紋樣,後形成各種變體。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

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7.7,腹寬10.1,足徑7.8,高26.8

簡要說明:瓷,粘片成型。圓唇,直口略斜,短頸。瓶體為長方形,四壁模印四組相同的凸條紋,每組均由8節長短線條相間的條紋組成。圈足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層不太均勻,條紋凸起處釉色稍淡,足部積釉最厚,釉色瑩潤。釉面未見棕眼,兩面有兩條較長的開片裂紋,另有幾處短開片。圈足未施釉處可見明顯的切削修整痕迹,但足部仍不太圓整。圈足內側粘連窯渣, 整器較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製作的陳設用瓷。這件龍泉窯琮式瓶把玉琮的端莊古樸的造型與龍泉瓷溫潤含蓄的釉色完美結合,表現出冰清玉潔、典雅高貴的氣質,濃淡相宜,古韻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僅見於四川遂寧。

南宋龍泉窯青釉大貫耳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5.8,腹徑15.4,足徑10,高31.1

簡要說明:圓唇略平,直口,直長頸,頸上端附兩個管狀貫耳,腹部圓鼓,最大腹徑在腹中部。圈足較為規整。足底平整,挖足過牆。除圈足底外通體內外施青釉,釉色瑩潤,釉層較為均勻,下腹部釉面略有較為稀疏的大開片,器表釉色不太一致,口頸部略泛青黃,腹部及足部則呈較為清翠的梅子青色。圈足未施釉處經切削,但未修整規整,呈淡橙色。整器規整端莊。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於宋代,造型來源於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在南宋窖藏中,這類器物僅在遂寧發現,有大小兩種,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龍泉窯珍品。

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7.7,腹寬10.1,足徑7.8,高26.6

簡要說明:瓷,粘片成型。圓唇,直口略斜,短頸。瓶體為長方形,四壁模印四組相同的凸條紋,每組均由8節長短線條相間的條紋組成。圈足較厚。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層不太均勻,條紋凸起處釉色稍淡,足部積釉最厚,釉色瑩潤。僅器表一側有一條長約9厘米釉面開片裂紋,釉面有兩處棕眼。圈足未施釉處呈褐紅色,(似有使用痕迹)圈足內側有一處窯渣粘連。整器較為厚重。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製作的陳設用瓷。這件龍泉窯琮式瓶把玉琮的端莊古樸的造型與龍泉瓷溫潤含蓄的釉色完美結合,表現出冰清玉潔、典雅高貴的氣質,濃淡相宜,古韻迭起。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僅見於四川遂寧。

南宋龍泉窯青釉小貫耳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3,腹徑8.3,足徑5.1,高16.4

簡要說明:瓷,輪制。圓唇,或唇部略平,直口,長頸,頸上部附一對管狀貫耳,圓鼓腹,圈足略斜,圈足多不太圓整,底心多有雞心狀突起。頸部微有傾斜,不見胎色,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略泛青黃,釉面光潔滋潤。圈足較圓整,不見雞心狀突起,足端可見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醬色,有少量窯渣粘連。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於宋代,造型來源於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在南宋窖藏中,這類器物僅在遂寧發現,有大小兩種,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龍泉窯珍品。

南宋龍泉窯青釉小貫耳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2.3,腹徑8.3,足徑5.1,高16.7

簡要說明: 瓷,輪制。圓唇略平,直口,口微斂,頸較細,直長頸,頸上端附兩個管狀貫耳,兩個貫耳大小略有差異。腹部圓鼓,最大腹徑在腹中部。整器規整,不見胎色,通體施粉青釉,釉面光潔滋潤。圈足略有變形,足端可見修整痕迹,未施釉,呈醬色,有少量窯砂粘連。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於宋代,造型來源於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在南宋窖藏中,這類器物僅在遂寧發現,有大小兩種,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龍泉窯珍品。

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弦紋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10.5,腹徑17.3,足徑11.7,高31.9

簡要說明:瓷,輪制。盤口,直口,平沿,沿內側略凹,細長頸,扁鼓腹,頸部飾兩道等距的凸弦紋,頸肩部有一周帶狀的凸棱,上腹部飾四道凸弦紋,圈足。頸部略有偏斜,不見胎色,胎骨厚重。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潔而略有起伏凹凸,釉色翠綠溫潤,釉層肥厚,盤口下可見一處明顯的積釉,無開片,足圈規整,足底可見兩個縮釉的小孔,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紅色。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態也被稱之為"竹節瓶"。頸部和腹部運用了"出筋"的裝飾技法,飾多層凸弦紋。

南宋龍泉窯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7.6,腹徑8.5-7.6,足徑5.8-5,高15.9

簡要說明:瓷,粘片成型。從口部至足部均呈十二棱菱形,侈口,束頸,長弧腹,菱形足略外撇。口部有輕微的兩道凹痕,對應器身和足部的兩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顯示器物是由模印的兩片胎體對接而成。足底凸凹不平。白色胎,胎骨略沉。通體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潔滋潤,僅下腹處有一道開片裂紋。足端未施釉,呈鮮艷的火石紅色。這件青釉瓜棱瓶為仿官窯器,因瓶腹由凹凸的弧線組成反棱似的形體而得名。釉色溫潤明亮,造型生動又不失沉靜優雅,體現了文人情趣與民間趣味的融合,是一件雅俗共賞的工藝美術作品。

南宋龍泉窯青釉盤口弦紋瓷瓶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尺寸

口徑10.5,腹徑17,足徑11.7,高31.2

簡要說明:瓷,輪制。盤口,直口,平沿,沿內側略凹,細長頸,扁鼓腹,頸部飾兩道等距的凸弦紋,頸肩部有一周帶狀的凸棱,上腹部飾四道凸弦紋,圈足。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潔,釉色翠綠溫潤,釉層肥厚,釉面因積釉略有起伏,盤口下可見一處明顯的積釉,基本沒有開片,僅在頸上部有一道斜向的開片裂紋,長約14厘米。圈足較窄,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紅色,有少量瓷石粘連。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態也被稱之為"竹節瓶"。頸部和腹部運用了"出筋"的裝飾技法,飾多層凸弦紋。

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19.9,腹徑21.9,高16.4

簡要說明:瓷,輪制,斜盤口,圓唇,短直頸,鼓腹較扁,腹徑略大於口徑,三錐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與三足相對處有三道明顯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彎曲和起伏,從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與腹部連接處各有較為明顯的凹痕一圈,足端平,三足內側各有一個凹孔。內底可見螺旋紋。胎骨厚重,整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不見胎色)通體施梅子青釉,釉層肥厚,釉面光潔瑩潤,遍布開片紋。內底的開片紋大而稀疏,呈褐色,口沿及外壁的開片紋則細密一些,呈淺褐色。腹部與足部相接處有一些燒裂紋路。足端未施釉,呈較為鮮艷的火石紅色,其中一足的足端可見窯砂粘連。鬲式爐是宋代較為常見的仿古器形,但以龍泉窯梅子青製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為時人所喜愛。

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16.3,腹徑17.3,高12.6

簡要說明:瓷,輪制,斜盤口,圓唇,短直頸,鼓腹較扁,口徑與腹徑相若,三錐形足。肩部有一周淺凸棱,腹部與三足相對處有三道明顯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彎曲和起伏,從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與腹部可見接痕一圈,足端平。內底可見螺旋紋。胎骨較為厚重,整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不見胎色)通體施梅子青釉,釉層較厚,釉面光潔瑩潤,僅口沿處可見兩道隱約的開片紋路。凸棱和器體折棱處均顯出較為明顯的淺白色。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紅色。鬲式爐是宋代較為常見的仿古器形,但以龍泉窯梅子青製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為時人所喜愛。

南宋龍泉窯青釉五管瓷器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4.8,腹徑13.8,足徑7,高12.1

簡要說明:瓷,輪制。平口、平沿,粗直頸,斜肩,肩上堆附五管,管的高度與口部相若,肩腹部有折,斜腹略弧,腹部飾刻劃雙層19瓣蓮瓣紋,內壁的頸肩相接處有一道凸棱,圈足,足圈不甚規整,足心有輕微的雞心狀突起。白色胎略泛灰,通體施梅子青釉,釉層較厚,釉面光潔滋潤,腹部有少許開片紋。足端未施釉,呈鮮艷的火石紅色。此器物的功能及定名,學術界未達成一致的意見。目前除遂寧窖藏外,只有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有相似器物,對其用途以及其反映的時代審美風尚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斂口斜腹瓷碗

出土地點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南宋

口徑12.9,腹徑14.2,足徑4.2,高6

簡要說明:瓷,輪制,斂口,斜腹略弧,圈足。尖唇略圓,外壁刻劃雙層蓮瓣紋,外層9瓣,內層8瓣。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翠瑩潤,釉層較為均勻,唇部略呈淺色。內底平而微上凸,有較為密集的針眼。圈足較規整,足底有輕微的雞心突起,有少量綜眼,足圈底未施釉,呈火石紅色,略有缺口(生產時的殘留,當時未修補胎體)。此缽造型獨,斂口的設計使得整器婉轉柔和,富有蘊藉之美。內外所施梅子青釉色青翠,渾厚滋潤,與渾圓精巧的器形完美交融。外壁記劃雙層蓮瓣紋,在一片青綠下若隱若現,綻放著安寧和純凈。這種缽可能是宗教供器,有學者稱之為"凈水碗"。在南宋窖藏中,蓮瓣紋缽僅見於遂寧金魚村。

來源:《遂寧市博物館》

收集文化碎片、描繪文化藍圖、弘揚傳統文化,致力於陶瓷美學欣賞以及總結歸納輔助斷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月收藏 的精彩文章:

越窯的前身—上虞古窯址及其器物欣賞
江蘇省各個窯口出土的瓷器欣賞-下篇

TAG:九月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