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天賜:讓油畫在中國生根與開花

蘇天賜:讓油畫在中國生根與開花

蘇天賜(1922—2006)

當代中國傑出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一生致力於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生根與開花,既傾心於西方的求實精神,更珍視民族藝術的宏大氣度,融會中西,創造出一種具有民族內蘊的現代的中國油畫,成為將油畫民族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油畫大家。

蘇天賜 新安江畔 48×38cm 木板油畫 1979年

1948年,蘇天賜受聘國立藝專,此後一年間,他步入個人藝術生涯中的首個創作高峰期。蘇天賜通過流暢、隨意的線條勾勒實現了對人物「形」的把握,自其筆端流淌而出的線條總帶著一種「寫」的意味,呈現了東方式的詩意格調。

蘇天賜 黑衣女像 83×68cm 布面油畫 1949

我想到在畫《黑衣女像》的時候,眼前出現了兩個形象,一個是生活中的這個人,一個是眼前的這個人。在生活中我熟悉我看見的這個人的許多側面,在眼前的這個人我抓住她的具體的特點,我將兩個形象都放在那兒,一個是遊動的視點,一個是固定的視點,要同時體現出來,要抓住神就要這樣去做。我後來看看這張畫很有意思,過了幾十年再看跟當時的肖像照片很接近,但當時並沒有找照片跟她對照起來畫,老同學們也一看就覺得是這個人……

蘇天賜 鄉村即景 20×26cm 油畫棒 中國美術館藏

經過這樣的研究後,我開始了一系列的嘗試,用一種不同尋常的線跟形體與色彩產生了協調,巧妙地結合起來,用筆也比較放鬆靈動。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畫了《蒂娜像》《藍衣女像》《黑衣女像》十幾張這樣的畫,在畫中我尋求形體與線條的結合,形與神的結合,盡量放縱我的感情,給畫幅律動的生命。《黑衣女像》正是這一階段研究與探索的小結。《黑衣女像》是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來畫的。一般的人物寫生是從一個固定的視角去描繪對象,而我的試驗是從擺脫固定視點開始的。我在作畫時是綜合了生活中對對象的理解與情感,是多視角觀察的總和。我畫了又刮掉,重畫又重刮,不斷地嘗試又不斷地否定。在反覆了十多次後,我追逐的兩個影像已在畫布上隨著線條與色塊的遊動融為一體,如同一個生命體一樣不可作部分的移動,而這正是我所要表達的。在這裡,遊動的視域是主要的,它設計了形象,追蹤其神韻;固定的視角是一種補充,它豐富了實感,堅固其形象。

——鄔烈炎《信步與回眸——蘇天賜訪談錄》

蘇天賜 藍衣女像 73×51 布面油畫 1948年

《藍衣女像》至今已半個多世紀,畫面上出現的龜裂和斑駁正是時間留下的痕迹;畫中女青年衣飾的紫藍和頭髮的金褐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澤,但這並未減弱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即使現在我們仍能從畫面上感受到畫家在創作時的那種揮灑自如,得心應手的自信狀態。

秋雨初歇 65×65cm 中國美術館藏 1989年

他創造了中國氣象的油畫

蘇先生以靜物與風景探求「西方的繽紛、東方的空靈」。他創造了一種詩意瀰漫、文情蕩漾、境界高渺、韻味悠長的中國氣象的油畫。這是樂觀與壯闊的文化生命意象。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中,蘇先生隱居郊外,在楊柳、飛燕與爛漫山花間,他找到了八大山人、徐文長與柯羅、莫奈的對話,作品更趨簡潔和意象、甚至抽象。他流露出的是謹嚴、慎重而又自然舒朗的形式表現,更為接近純粹精神、純粹形式。

水鄉之晨 50×73cm 中國美術館藏 1962年

他獲得了藝術形式與藝術靈魂的對應,從眼中詩境到心靈意象到精神與形式的同化,超乎想像、超越自我,達到了化境。作為一代藝術大師,蘇天賜先生的藝術與他所處時代的關係,他的抗拒外部干擾而直取心靈的藝術真性,他的化東西方、融古今於一體而成心象的藝術悟性,他的融個人情感與東方情韻、人類情懷的藝術靈性,對當今有著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蘇天賜 富春江畔 布面油畫 70年代

他對年輕人的創造總是鼓勵

我19歲時開始接觸到蘇先生的畫,為他畫中的江南水鄉意境所迷戀。後來讀他所作的肖像畫《詩的沉醉》,為之傾倒。然而,我只有心儀而未能接近蘇先生。2002年,南京博物院庄天明先生送來一篇文章說是蘇天賜先生為我寫的,我很吃驚,因為我一直以為蘇先生不認識我,我當然不敢奢望他寫文章。文章題目是《偶見吳為山速寫有感》。起因是蘇先生在一個朋友處看到我十多歲時的速寫,有所感動。文中對我的雕塑和速寫的關係作了評述,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評述直抒自己的藝術理想,對民族文化中閃耀著智慧之光的深情溢於言表。文中寫道:「對形的掌握越來越準繩於實物,下筆越來越有分寸,流暢、機敏……」由此可見蘇先生對「技」的要求。文中也談了對雕塑的認識,他認為中國藝術傳統的洪流是存在的,「這些成於泥土的偶人一旦出現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的櫥窗中時,其感人的魅力還是屬於他們本身所特有的。

槐花 54.5×41.5cm 中國美術館藏 1962年

他們從容大度地出現在人們面前,落落大方,以一種來之古遠的,既是世俗的,又是超人的微笑所傳達的,是睿智,是機敏,既樂天,又寬容。這是一種出現過八卦、老莊、孔子、李白、杜甫……的土地所孕育出來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氣質,這是中華的魂魄,通過藝人的指頭嵌入細泥,一代藝人消失了,下一代照樣滋生。」這篇文章被他自選收入中國油畫十家的《蘇天賜》中。對一個年輕人的創造,蘇先生的評文可說是鼓勵,對一個並沒有過世俗交往的人,蘇先生的評文則滌盡了庸俗的塵埃,展示了一個文化藝術長者的精神高度和仁者風範。這種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是蘇老師藝術的張力、魅力所在。

蘇天賜 青年工人 28×21cm 中國美術館藏 1953年

他的形象由內到外充滿藝術感

我為許多畫家塑過像,大多數根據照片。而蘇先生的形象正是一尊由內到外充滿了藝術感的雕像,但我不好意思說對著他寫生。我知道蘇先生的肖像畫是絕妙的。從上世紀40年代的《林風眠》、《黑衣少女》,到50年代的《女社員》、60年代的《童年》、70年代的《蘇北老農》、80年代的《文工團員》等等,每個年代的肖像都印上了時代審美的記痕,反映了生活基礎與意識形態及藝術路線的關係。準確地說看到蘇先生畫的肖像,就能讀出時代。

蘇天賜 東海漁家 53×38cm 紙板油畫 1977年

我喜歡他的《黑衣少女》,她猶同從敦煌壁畫中走出,溫潤、簡括的幾何形,構成印證了西方現代主義流入中國不久便神遇了東方古代造物的智慧。那手的造型非佛非供養人,詩性的浪漫成就了形的象徵意義。我也喜歡他為詩人臧雲遠所作的肖像。這張畫對形神的刻畫達到了微妙的極致。往往表現浪漫而少深沉,表現飄逸而缺厚重,刻畫細微而乏主觀表現。恰恰蘇先生的這幅《詩的沉醉——臧雲遠像》將一切矛盾、一切衝突有機地融入了富有意境也極具表現力的氛圍中!

蘇天賜 法國女孩 51×41cm 紙板油畫 1987年

2001年熊秉明先生應邀訪問南京大學,我問他想做些什麼,他說看六朝石刻、觀高二適書法、見蘇天賜先生。蘇先生當然很高興。他告訴我他在巴黎舉辦展覽時,熊秉明先生第一個到,朱德群、趙無極都說「熊秉明的眼光好」。熊先生是藝術家、哲學家、評論家。嚴謹中的銳利,欣賞中的挑剔,顯示了其融匯中西古今的文化學養和藝術素養。他在蘇先生的畫中聽到的是「政治的鑼鼓之外市場的喧囂之外的生命與藝術的另一種聲音」。他慨嘆於蘇先生在歷史動蕩中的順逆、凶吉、得失,讚美其明凈、清新、恬靜與空闊的生命狀態。熊先生在南京大學演講,蘇先生到場坐聽,兩位80歲高齡的老人雙手緊握,那燦爛的笑,放射著對藝術真摯的光輝,映照著在場的每一位學子。

蘇天賜 好溪 41×28cm 木板油畫 1979年

蘇天賜 靜靜的溪流 油畫 54×54cm

蘇天賜 林蒂娜 50×34cm 布面油畫 1948年

蘇天賜 山景 55×55cm 布面油畫 1978年

蘇天賜 霜葉 67×67cm 90年代

蘇天賜 溫泉之秋 54×38cm 木板油畫 197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趙永夫 花鳥作品賞析
青年藝術家聶彥鋒作品賞析
尺素寄暢——中國畫名家惠山邀請展在寄暢文化藝術中心開幕
趙永夫:唯美在於意境

TAG:私享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在一個清高的時代,凈土信仰開始在中國生根開花
水下曲棍球是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帶一路在相關國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讓京劇在吉林大地生根發芽
蘭菌與蘭花生根、發芽、生長、開花的關係
冬天富貴竹,生根慢?水中加粒「葯」,6、7天生根,根旺葉不黃!
花卉不生根?盆里加它1天生根2天長新葉
2種花「開花不見葉」,剪根枝插土裡,9天就生根,當年開爆盆!
藥店里常見的2個小東西,扔在花盆裡,促生根開花快,葉子綠又亮
開花最勤的蘭花,見土就生根,一年開3次,陽台放2盆滿屋都飄香
全國人大代表孔曉宏:讓全域旅遊在黃山落地生根!
紅色文化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根開花
三星電子助力,5G正在中國落地生根
大媽養花,只用3種「生根水」,年年開花都「爆盆」,鄰居都羨慕
花卉不生根?盆里加點「它」,1天生根,2天就長新葉
實用 | 玫瑰洋桔梗···鮮花也能扦插,7天生根1個月開花,賺大發了!
鍾揚撒下的「種子」,在復旦校園生根發芽
茉莉花不用買,1根老枝1把土,20來天生根,開花又香又濃!
曾讓西方名校學生沉迷的「聰明葯」,如今已在電競圈生根發芽
趁天暖,扦插2種花,一片葉子扔土裡,10天生根發芽,當年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