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唐朝中期最為出色的宰相,卻成了「安史之亂」的背鍋俠!

此人是唐朝中期最為出色的宰相,卻成了「安史之亂」的背鍋俠!

【一二二三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文:李彥

長文乾貨預警!請耐心閱讀!

李林甫(影視配圖)

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手握范陽、平盧、河東三鎮重兵的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這場長達七年的浩劫將盛世大唐顛覆為人間煉獄,無數生靈為之喪命。「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僅僅終結了唐朝的光輝盛時,更是對後世宋明兩朝產生了極為關鍵的負面影響。

宋明統治者吸取唐朝「重用番將胡人、軍防外重內輕」的教訓,採取了更為保守和落後的民族政策和軍事制度,此後近千年華夏也因此再難復大唐宏光。

「安史之亂」這場浩劫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因而無論是歷代帝王還是史家都試圖探明它爆發的原因。前人所研究成果之中有一條常被提及,那就是奸臣李林甫對國家的禍害,從而激起叛亂促使唐朝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唐朝盛時終結的號角聲

李林甫這個名字大家也許有所陌生,但提起「口蜜腹劍」這個形容他奸詐的成語想必許多朋友會恍然大悟,同時「奸臣」這個貶義詞也被常用來形容這位把持唐朝朝政長達十九年的權相。可李林甫是否真如後世所言那般荒誕不堪?史料中卻呈現出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印象的能臣形象。筆者將通過幾個事例為大家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李林甫,文章較長,請耐心閱讀。

一、孝子復仇案

李林甫出身於官宦世家,其高祖父為大唐屢立戰功,甚至與唐高祖李淵有宗親關係,排資論輩他還是唐玄宗的叔叔。而到李林甫這輩卻家道中落,開元初年只混到一個千牛直長的禁衛職責,但憑藉其舅父姜皎家族勢力的崛起,李林甫自身又以才能顯達,到了開元十四年就已升任吏部侍郎。

李林甫聰明機警,逐步贏得唐玄宗的信任,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便被拜為禮部尚書,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作為唐中期極為有名的兩位宰相,李林甫和張九齡兩人在一案件上展示出了完全不同的處事風格和政治手腕,這件大案也拉開了李張二人權力鬥爭的帷幕。

開元二十三年,東都洛陽發生一樁轟動程度不亞於「於歡案」的劫殺朝廷命官的大案,原雟州都督府(今四川西昌市)都督張審素的兩個兒子,張瑝和張琇兩兄弟竟然當街將監察御史楊汪殺死,而此二人年紀分別僅為十三歲和十一歲。此案轟動一時,究此幼子二人殺人動機,原來是被害者楊汪於開元十九年處事不公,作為朝廷監察御史的他在未能查明真相的情況下,協同屬下狀告張審素蓄意謀反。張審素本人因禍被斬殺,全家抄沒,他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發配邊疆。三年後,張瑝張琇二人秘密潛回洛陽,兄弟合力將仇人楊汪砍殺後,將冤情和殺人一事寫於狀紙之上,旋即向江南逃跑,二人隨後逃至山東曹縣時被官府抓住。

此案引起都城上下為之動容,人們均念二子孝感動天,年幼如此尚能不顧性命為父報仇。時為中書令的張九齡站在儒家倫理道德的立場之上,在朝堂之上為二子辯護,請求念在二子一片孝心之上為之減刑,留下性命。

而主張以法制立國的李林甫卻認為在事情尚未查明之時,此二子不顧法律條文,竟然莽然殺害朝廷命官,其罪不可恕。倘若就此放過二人,就是變相的支持人們私下復仇,這對於國家法制是極大的破壞,應該立即將二人決殺以示國家律法尊嚴。

唐軍武士圖

這件大案關乎封建社會立國基礎的禮法和律法的較量,唐玄宗站在大局的角度考慮認為必須依法辦事,張家二子無視國家律法,私下以極刑復仇是為違法,因此便特令下詔斬殺張瑝、張琇。

張家二子復仇案在封建社會儒家治國的環境下,能夠依照律法進行裁決,反映了唐中期國家社會不同治理手段的衝突和矛盾,也進一步反映出了李林甫和張九齡兩種不同治國思想的鬥爭。李林甫代表了能臣吏治,而張九齡卻是賢臣儒治,而中國古代主要以儒家文化為圭臬,所以賢臣張九齡所留下的歷史形象遠好於李林甫的能臣形象。

二、太子儲君之爭

唐玄宗:盛唐由其,敗也由其

雖然張九齡贏得了後世統治者的一致同情,但在開元年間國事太平之時,李林甫務實的政治態度卻完全獲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讚許和認可。開元年間的唐朝社會、經濟、文化更方面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玄宗的更多精力是放在於邊事問題之上,但張九齡卻仍以腐朽的守成思想多次與唐玄宗發生治國理念方面的衝突,此時的李林甫以其獨有的務實政治風格便得以迅速獲得李隆基的信任。

但這種務實的政治家卻很難得到推崇儒臣之道的古人認可,李林甫也因此常被冠以「奸臣」之名。李林甫之奸更多的是體現在他對政敵的打擊方面,但要知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因治國理念的不同,與臣僚發生摩擦是政治活動中在所難免的事情,倘若因此將奸臣的名號加之批判,則無疑是宣告對中國古代政治的無知幻想。

但李林甫卻不僅僅將政治鬥爭局限於同僚,在將張九齡扳倒之後更是將矛頭指向了太子,也許正因如此,當第二任太子李亨於「安史之亂」繼位之後,李林甫的奸臣之名終唐一世再無翻身之機。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開始獨掌朝政大權。為了相位永固,李林甫便積極拉攏唐玄宗所寵愛的武惠妃,暗中為武惠妃之子壽王爭奪皇儲之位積極運轉。

唐肅宗李亨

當年十一月,唐玄宗因太子李瑛帶甲兵入宮之事大為震怒,便有意廢黜太子。但恐罷廢儲君之事動搖國本引起朝臣反對,唐玄宗便私下詢問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則極為聰明的以「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為由側面表達了支持。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唐玄宗拿定主意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位皇子貶斥為庶人,隨即賜死。

但唐玄宗並非受臣下擺布的昏君,第二年(738年)六月也即皇儲之位空留一年之後,李隆基觀察第三子忠王李亨謙遜有禮、行事謹慎無越軌之舉,因此便將其冊封為太子。得知與前太子關係較好的李亨成為皇儲之後,李林甫大為慌張,便又私下搜羅罪名對其蓄意陷害。

唐代東宮之爭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殘酷,帝王對皇子、太子對父皇都是疑心頗重、處處設防,所以遭到權臣李林甫構陷的李亨太子生活過得也是戰戰兢兢。

天寶五年(746年)正月,太子李亨出遊與太子妃兄長韋堅會面,而時為隴右、河西節度使的名將皇甫惟明又與李亨關係極好,而作為太子姐夫的韋堅竟然私下與皇甫惟明在景龍觀內座談。韋堅、皇甫惟明二人均是位高權重之輩,本因避嫌不能與身為太子的李亨過於親密,二人的一時疏忽被李林甫利用,趁機向玄宗讒言。

唐玄宗疑心大起,便將韋堅以及皇甫惟明貶斥下獄,此後又將韋氏家族盡數籍沒,許多宗室名士都被牽連其中。但玄宗再次選擇相信太子,他深知太子生性淳樸,久居深宮不易與外臣私聯,而李亨也以休退太子妃來表明忠心,因此唐玄宗對其並未採取其他措施。

由李隆基對待太子李亨之事,可以看出皇帝對威脅到其統治地位時所採取的強硬手段,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玄宗並非被李林甫蒙蔽而不明事理。他所作所為只不過是為警戒朝臣不能蓄意私謀太子,另一方面也通過幾次對太子的維護表達李亨儲君位置無人能夠動搖。李林甫見唐玄宗守護太子之心如此堅決,此後便只能迎合聖意不敢再有更替太子的念頭,李亨因此也得以坐穩儲君之位。

三、壓制安祿山

安祿山:盛世大唐的毀滅者

李林甫手握實權、謀斷了得,並非傳統臉譜之下奸臣無能的形象,他能在更換宰相極為頻繁的玄宗一朝獨攬朝政十九年,可見其身負之才絕非常人能及,唐玄宗就認為「李林甫之材不多得」。即便記載李林甫極多劣跡的《舊唐書》之中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能力: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以外,未有其比。然每事多慎,調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出,皆有恆度」、「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嘗以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格令……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權威。」

縱然李林甫有才能如此,但其死後不足三年便爆發了「安史之亂」,再加上對其記恨頗深的楊國忠接任相權以及繼位為唐肅宗李亨等人的推波助瀾,李林甫作為引發「安史之亂」罪魁禍首的身份便流傳於後世。但不斷去挖掘史料,卻發現安史之亂的爆發並不能推責於李林甫一人,究其禍首應該是唐玄宗本身所犯下的錯誤。

盛極一時的唐朝疆域

安祿山在邊境屢立奇功,成為最有才幹的邊將之一,但面對唐玄宗日益老去後的傾頹,他的心態也就逐漸發生了變化。可在李林甫在世之時,安祿山從不敢有半點輕視之意。天寶十年,安祿山第一次面見李林甫就知己所不及,便收起了平日的傲慢姿態,而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都能先知其意,這點迫使安祿山即便在寒冬之時也常汗如雨注。此後,李林甫又以一句「大夫須好檢校」嚇得安祿山大驚道:「阿與,我死也!」

由此可見,李林甫在世之時,安祿山對其十分忌憚不敢有所妄為,然而第二年也即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便病死。繼任者楊國忠才能低下,因楊貴妃族兄之名得以上位,史載其「無學術句檢,能飲酒,蒲博無行,為宗黨所鄙」。楊國忠上位之後朝局更加昏暗,朝廷與邊將特別是安祿山的矛盾大為激化,安祿山權衡利弊之後認為其起兵可成功機會極大,因此李林甫去世不足三年,他便興兵謀反,將唐朝盛世的泡沫一舉擊破。

對於番將的大加任用可以說是唐玄宗處理邊事的手段之一,他認為內以文臣入相治國,外以胡勇出將鎮邊,邊境之上九個節度使相互制約維持均衡,內地則以成規律法安享太平。李林甫則忠實的將唐玄宗所制定的國家政策進行貫徹實施,但後繼者楊國忠行事無能,見自己無力壓制安祿山,竟然誘勸唐玄宗召安祿山入朝覲見以試其有無謀反之心。

安西都護府

而為了將戲演足也是為了調動守邊大將以查探將領們的忠心,唐玄宗竟然接連下令命九鎮節度使相繼歸朝。原安西都護高仙芝早於天寶十年便已經回朝任職,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於天寶十四年二月因病入朝,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於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也回到京師,九鎮節度使相互震懾的局面因此被徹底打破。在這種千載難逢的戰機之下,安祿山便毫不猶豫的以「憂國之危」起兵南下,而唐軍大將均在朝中與邊軍勁旅相隔,唐廷倉促之間根本無法應敵。

因此,要論「安史之亂」的罪魁回首應當非唐玄宗莫屬,而無能之輩的楊國忠更是充當了推波助瀾的愚蠢角色。

筆者闡述李林甫之事迹並非為其翻案洗白,而是出自一顆探究歷史真相的赤誠之心。李林甫對於唐朝中期政治的破壞,正如其對唐朝所作出的貢獻一樣無法被忽視。但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絕不能以幼稚臉譜化的行為去概述每一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極為深刻影響的政治人物,這種將歷史人物固定為某種單調的形象只不過是古代統治者的愚民行為。將真實的人物面貌還原於眾,才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教訓,我想這才是歷史的價值所在。

願以鄙薄之力,還歷史之真相,雖路阻且長,吾必往之。

參考文獻:

[1] 王仕會.唐玄宗朝官吏懲治初探[D].

[2] 張京華.「安史之亂」爆發原因再探[J].

[3] 李成學.為李林甫正名[J].

[4] 張寧.李林甫為相之久與唐玄宗父子矛盾之關係[J].

[5] 宋社洪.李林甫專權與盛唐轉衰關係再探討[J].

[6] 李飛.安史之亂背景分析[J].

[7] 郭紹林.解讀盛唐須區分李林甫的小節和大節[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她是楊貴妃的姐姐,卻在安史之亂後被亂軍所殺
貂蟬楊貴妃到底誰是美人兒!
老生常談的靠山,原來靠的是他!
劉長卿《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當苗稅充百官俸錢》

TAG:安史之亂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包衣
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揭秘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包衣
他是宋朝最鐵血的宰相,眼光毒辣無比,卻被列入奸臣之列
此人被稱為「最丑宰相」,面貌像惡鬼皮膚還是藍色的,且作惡多端
此人是明朝最後一位宰相,瞧不起朱元璋和尚出身,想取而代之被殺
能夠讓宰相汗流浹背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只此一人
他是唐朝有名的賢相,卻被政敵抹黑,成了不學無術的「驅驢宰相」
此人靠吃吃喝喝,成為了王朝開國的第一宰相,為何?
道光朝出了個三百年來最好命的宰相,但此人卻是大清的悲哀
此人是隋朝的皇親國戚,平定楊玄感之亂,後成為大唐宰相
貞觀之治的締造者之一,官至宰相的他,卻是懼內的「小男人」
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這一產物就是包衣
這是歷史中最著名的玩蟲子的宰相,雖有能力,但行為荒唐
他是古代最大膽的宰相,公然要皇帝的妃子,皇帝還沒有反對
他是唐朝最短命的宰相,做的事都很合皇帝心意,最終卻沒有好下場
唐朝男人為何怕老婆?連皇帝都如此,宰相的話更是成了古今笑料
他出身貧寒,寫下傳頌千年的《憫農》,最後卻成了驕奢淫逸宰相,為何?
此人挑唆隋煬帝征討高麗,耗盡了國力,卻成了唐朝的宰相
她是唯一吃過唐僧肉的人!是當朝宰相之女,結局卻無比凄慘
明朝陞官最快的宰相,成了最後一任,死於兩根刑棍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