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院士發布科學成果 成為總理的「座上賓」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後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潘建偉「大新聞」不斷。他的團隊近期剛剛宣布,已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直接把此前的百公里級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這一成果已於6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從字面上看,這個新成果有點費解,到底有多震撼呢?
長安街知事APP曾經介紹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去年8月16日凌晨在酒泉發射成功,實現了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此次新發現中涉及到的量子糾纏,意思是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
量子糾纏分發,就是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於兩地,這尤其適用於保密通信。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百公里的距離。
這早已不是潘建偉第一次創造奇蹟。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出生於1970年的潘建偉,從小在家人眼中就是個「搗蛋鬼」,「男孩愛乾的事兒一件不落,喜歡挖野菜、釣魚、游泳」。不過,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從不限制他做什麼,讓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1987年至1995年,在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潘建偉於1996年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他曾多次提到,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到這位導師時,塞林格教授問道:「你的夢想是什麼?」他的答案脫口而出:「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潘建偉沒有食言。1999年博士畢業後,潘建偉回國工作。此後,中國在量子物理領域出現的多個「世界首次」,都與潘建偉和他團隊的付出密不可分。
2016年8月16日凌晨,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潘建偉研究團隊不僅成功構建世界上第一台計算速度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多光子量子計算機,而且實現了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由此打破了此前谷歌、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曾宣布實現的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的記錄。
不過,面對取得的這些成就,這位「70」後院士內心仍然充滿危機感。想到眾多國際同行們試圖趕超的決心,潘建偉絲毫不敢懈怠。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與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這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委會給潘建偉的頒獎詞,正是對他艱辛付出的最好註解。


※奧運場館如何華麗轉身
※全世界最獸性的酒店 體驗棕熊看你洗澡
※太美了 會發光的波蘭自行車道
※張柏芝大婚:我終成了別人的女人,愛到最後無路可退!
※高考後去哪兒玩耍讓你放飛心靈
TAG:大慶網 |
※科學家在5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身上發現古代紋身
※科學家研究稱:50億年後地球所有生命將被燒成灰
※「全球史與中國2018」系列講座第4講(總第52講)│教學與研究——19世紀德國大學的學生、教授和科學
※死後有生命嗎?科學研究50年總結講座
※快訊!東華大學8項成果獲2017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只開發10%?
※【講座預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3講)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
※【講座預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1講)
※中國科學家水稻基因研究成果發布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5講)
※重磅理論!科學家稱月球是在地球形成前1000年內部形成的
※我校10項成果榮獲2017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
※中國21歲博士如何征服世界頂級科學雜誌,學術成果解決百年困
※3月20日20點 中國科學院博士開講!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瀰漫獲得2018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2講)
※考古突破!科學家成功複製出3千年前埃及皇后的「3D臉」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慶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