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究竟死於那一天,目前還是一個謎。有人說是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九;一說是閏五月初五;還有說是閏五月十七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說法,可能朱元璋臨死時故意這樣安排的,甚至連官方史料也記載的非常模糊。比如《明史·惠帝紀》就這樣記載,「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朱元璋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朱元璋死亡的具體時間,但朱元璋出殯的記載卻很詳細,「而發引,各門下葬」,這就是如今南京民間流傳的說法,「十三座城門都抬出了棺材」。那麼為何要這樣做,這裡面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有人說朱元璋出殯之所以十三個城門都有棺材抬出,是為了掩人耳目不讓別人知道他真正葬在哪裡(註:明孝陵沒有發掘,目前沒人敢保證朱元璋就葬在裡面);也有人說抬出了十三口棺材裡面就是都是給朱元璋陪葬的妃嬪們,也就是人殉。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

在中國盜墓史上,如此這般生前留下遺囑,要求將自己「偷偷處理」的古代君王,非朱元璋一人。最早實施秘葬的是在本書「孫權盜墓」中提到的南越王趙佗,趙佗死後有「秘異神密之墓」,下葬時多城門出棺。其墓在哪,至今沒有被發現,孫權當年枉費了心機。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最著名的秘葬傳說,發生在曹操死後。傳說在下葬那天,鄴城的各個城門都有棺材抬出。曹操到底葬於何處,目前也沒有弄清楚,最後落下了「七十二疑冢」之謎。十六國時期的君王也喜歡「秘葬」,如後趙始主石勒,半夜從各個城門出殯,就著黑夜將棺材抬向深山中。

看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問,朱元璋不是與皇后馬秀英合葬於孝陵內么?實行秘葬還有什麼意思?問對了。

有傳說,朱元璋就是要造成自己死後未入葬在孝陵內的效果,絕盜墓賊的念想。在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前,朱允炆已將朱元璋的大棺材,從皇宮的秘密通道,直接抬進了孝陵內。

但是,更有人相信,朱元璋下葬時,真身棺材根本就未抬進孝陵內,特別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此說一度傳得很神。

朱元璋下葬後不久即傳出,其真身未與馬皇后合葬,而是獨葬城西的朝天宮。此即過去所謂,「高皇帝龍蛻,在宮不在陵」一說。

朝天宮在城西水西門內,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如今是南京博物館所在地。此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的冶城,五代時吳王楊溥在此建紫極宮。宋元時先後易名祥符宮、天慶觀、玄妙觀、永壽宮等。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重建此宮,並易今名。建成後,便讓百官「朝賀習儀於此」。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傳說,前面的三清殿下,「為明祖真葬處」。

此後不少人相信此說。清代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全祖望在《從朝天宮謁孝陵》一詩稱,「鍾阜衣冠是與非,朝天弓劍更傳疑。難尋玉匣珠襦地,但見神功聖德碑。開國諒無慚漢祖,嗣孫底是學曹丕。當年可笑山陵使,亂命何人為弼違。」

從朱元璋的性格分析,他為妨報復而在下葬時故弄玄虛是有可能的。再看明末天下大亂,周圍的百姓爭相盜伐明孝陵樹木,打到南京的清軍甚至砍掉了孝陵殿的金絲楠木巨柱,鄭成功的軍隊又接踵而來,明孝陵岌岌可危。後來太平天國時期,明十大功臣廟全部被摧毀,若非洪秀全等人認為明孝陵在政治上還有利用價值,明孝陵的命運不難想像。也有人認為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並非是朱元璋的本意,而是朱允炆冒稱朱元璋之意而行。

因為大舉治喪必定遷延時日,而朱允炆還要早日登基,於是借口朱元璋遺旨搞個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的儀式,場面隆重而又省去了繁縟的禮節耗費的時間。

但是否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後就將靈柩葬在一個秘密的地點呢,有人認為那隻不過是做個樣子,朱元璋真正的靈柩則秘密地葬進了明孝陵。

下面是另外一種說法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在中國消失千年的人殉被朱元璋重新啟用

臨終之前,朱元璋發布了一生最後一道命令「責殉諸妃」,也就是命令妃嬪們為他殉葬,到地下去服侍他。這道命令,復活了在中國已經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

殉葬是先秦時代的野蠻風習,貴族們生前鐘鳴鼎食,死後還要把生前喜歡的一切,包括美貌的侍女,都帶到墳墓中去繼續享用。墨子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考古發掘戰國以前的貴族大墓,常見累累殉人白骨。

隨著人文精神的覺醒,從春秋晚期起,這種野蠻的做法就不斷遭到人們的抨擊。秦國起於西陲,在諸國中文化最為落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者居然高達一百七十七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黃鳥》之詩,表達諷喻痛惜之意。墨子批判殉葬制「輟民之事,靡民之財」,荀子則更激烈地批判道:「殺生而送死謂之賊!」隨著文明的演進,春秋之後,人們開始大規模製造泥塑木偶代替生人陪葬,人殉現象越來越少,連最野蠻的秦國,也於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廢止人殉。兩漢之後,中原王朝徹底廢除了殉葬之制。

然而朱元璋卻使中國文化出現了返祖現象。諸宮人中,除了張美人的女兒年僅四歲需要撫養得免一死外,其他為朱元璋侍寢過的近四十位宮人妃子都被迫自殺。《明朝小史·卷三》載:「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

明朝特重祖制,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元璋身後的諸妃從殉過程,與此相似。

復活殉葬制,表明了朱元璋對生命特別是對婦人生命的一貫賤視。

眾所周知,人殉主要存在商周到秦漢初期。由於這項制度過於血腥,統治階級逐漸將其廢除,明朝時人殉制度又開始死灰復燃。不過此時是明朝開國皇帝死了,那就管不了這麼多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他按照遺詔,將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妃嬪給朱元璋殉葬。關於朱元璋死後,到底最後有多少人給他殉葬,目前沒有一個準確數字,「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妃嬪殉葬

後宮妃嬪殉葬之後,即位皇帝都給予了一定的撫恤,「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那麼明朝的人殉制度什麼時候廢除的呢?從朱元璋開始,明朝共有五位皇帝採用人殉制度。關於人殉制度的廢除,要從明英宗朱祁鎮說起。朱祁鎮的哥哥周王朱有燉死後,他的妃子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等人,皆殉死。

朱元璋出殯十三城門棺材抬出,隱藏秘密,死了還要多背負一個罵名

朱元璋陵墓

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臨死之前特地留下遺詔,「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至此,人殉制度才被官方真正的廢除。

朱元璋的這個後代能做出如此英明的決定,有兩個特殊原因。一個是明英宗是一個歷遭憂患的皇帝。他曾遭土木之變,又被自己的弟弟景帝軟禁多年,這不同尋常的經歷使他比一般一帆風順的帝王更敏感於人情冷暖,更重感情。第二個是明英宗與錢皇后感情極深,錢皇后在明英宗危險中時,曾經「夜哀泣籲天,倦即卧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明英宗被軟禁時,錢皇后陪伴他度過了艱難時光。「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後曲為慰解。」「聞英宗為太上時,錢後至手作女紅賣,以供玉食。」由於錢皇后沒生兒子,在內宮鬥爭中地位一度岌岌可危。明英宗臨終時「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並特別囑咐「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這顯然是擔心自己死後,後宮中有人逼錢皇后自殺殉葬。英宗結束人殉制度,一個直接目的是保護自己的皇后。

不論如何,這項決定順應天理人心,受到萬民歡迎,公布之後,許多大臣甚至

感動到流淚,「時讀竟,涕下,悲愴不自勝」。後世史家對此舉更是不吝讚美之詞,說「英宗獨見,罷免此舉,遂破千古迷謬,視唐宗命孟才人先效死於生前者,聖愚奚啻千里」。中國歷史上死滅後意外復活的野蠻殉葬制度終於被畫上了句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自私殘暴、毫無遠見的千古罪人,教科書上卻成民族大英雄
孝庄的遺願,康熙到死都沒完成,雍正幫他圓夢了,內幕令人吃驚
歷史上唯一一位無上皇,卻被後人臭罵是喪天害理、胡作非為的昏君
歷史上受盡凌辱,忍氣吞聲最終爆發成就霸業的五位改變歷史的人物
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腦子進水的人,馬屁無痕,誰說道士是方外之人!

TAG:觀天下知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包拯在死之後,為何要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
火影忍者:又一個鳴人出世,三代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一農民挖出兩紅棺材,想一把火燒掉,專家:你燒得可是5個億呀!
熊出沒:光頭強省吃儉用,存了好幾千塊「棺材本」,卻一次花掉了
大蛇丸召喚的四號棺材是誰?他若復活出來,三代只有被蹂躪的份!
包拯包青天死後,家人為何找了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
隋煬帝死後,連一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還是一個女人將他偷偷埋了
中國最悲慘的皇帝,死後連一副棺材都沒有,還是老百姓湊錢埋的他
古代皇帝出城投降時,為啥要抬一口棺材,手裡還得牽一隻小羊?
他將慈禧從棺材中扔出,還將屍體扒的只剩褲衩,扒完後說了三個字
這位將軍因吃狗肉而出名,妻妾多到數不清,死後卻連棺材都買不到
史上最詭異的陵墓,一口棺材要了十幾條命,最後因它還多了項規定
大公無私的包青天死後為何準備了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連一匹馬都有此般深情:主人的棺材要被抬走,它一萬個捨不得!
老太太去世後,夜夜給家人託夢,道士挖出棺材,從裡面抓出一條蛇
村民挖出棺材,一把火燒掉值兩棟別墅的文物,專家心疼得落淚
包拯死後,皇帝給他準備了39口棺材,分7個城門出殯,盜墓界從此達成一條良心規定
最自負宗師一個英年早逝,另一個將拳爛在棺材,傳武精髓十不存一
包拯出殯用21口棺材,在7個城門同時抬出,包拯也有苦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