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躍龍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和干謁詩

魚躍龍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和干謁詩

2017年各省高考成績、錄取分數線相繼公布,這一牽動千萬人心的人才選拔考試開始進入高潮,朋友圈晾曬上榜人數的,謀劃報考攻略的,大家爭先恐後,唯恐錯過一場千年難遇的熱鬧大集,一次稍縱即逝的饕餮大宴,事情關不關己已經無所謂,圖的就是熱鬧,玩的就是吸睛。作為一個吃瓜群眾,那麼在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是怎樣呢?

漢代

察舉制——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制:——也是漢代選拔的一種方法。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隋朝至清朝

科舉制——指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各朝代有的是察舉和科舉並行,考試內容也各有千秋,科舉制選拔人才在摸索實踐中逐步完善。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參加鄉試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科舉考試並非是寒門學子入仕的唯一途徑,科舉相平行的薦舉,是指在官員或權貴的薦送下,朝廷不經考試而直接錄用人才。出身貧寒的學子,沒法權錢交易,也不像今天秀秀肌肉,拼拼顏值,就能上位,只有憑真才實學,把自己的願望融入詩詞,靠打一手「才情牌」,才能贏得一紙推薦信。這就產生了中國干謁詩這一題材,據學者統計,保留干謁詩歌和干謁散文的作家,初唐共有10人(詩作者3人,文作者8人),盛唐36人(詩作者25人,文作者15人),中唐83人(詩作者67人,文作者28人),晚唐65人(詩作者57人,文作者16人)。

干謁就是有求於人,特別向達官貴人、在上位者進行請求,使他們關照自己,以為自己延攬聲譽等等這樣一些活動。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干謁詩,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 現摘舉幾首以洞悉古人「求職應聘」的高超藝術。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譯文:昨夜新婚,洞房裡還放著紅紅的蠟燭,靜待天亮在堂前拜見公公和婆婆。 精心梳妝好,再輕聲問丈夫:我畫的眉毛顏色深淺,與現時流行的式樣合不合?

賞析: 詩人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在考試前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體現了作為一名應試舉子的詩人,在面臨關係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酬朱慶餘 張 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賞析:「越女新妝出鏡心」,越地出美女,而朱慶餘恰好又是越州人,這簡直是天緣巧合,作者把朱慶餘比做一個剛剛經過修飾打扮,從清澈明凈,風景優美的鑒湖中走出來的采菱女。這一句,表面上說越女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妝飾打扮,自然更加美艷動人,實際上是說朱慶餘有良好的先天素質,再加上後天的刻苦學習,自然是德才兼備,文質彬彬。

「自知明艷更沉吟」,表面上是說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實則是說朱慶餘雖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賞識。詩的後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個字,針對朱慶餘的疑慮,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朱慶餘的讚賞之情。

「齊紈未足人間貴」,這句表面是說,儘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並不值得世人看重。「齊紈」,在這裡比喻表面的、花哨的東西。整句是說,表面的華而不實的東西並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慶餘並不是一個華而不實、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後一句「一曲菱歌敵萬金」。

「一曲菱歌敵萬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裡意指真才實學。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萬金都有價值。同時也是告訴朱慶餘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結合後兩句,作者除回答了朱慶餘的疑問以外,還肯定了朱慶餘的德行文章.告訴朱慶餘:在我眼裡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我很欣賞你。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迹。

上李邕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四年游北海郡時寫給北海太守李邕的。頭四句用《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詩人自比大鵬,字裡行間豪氣激蕩。五六句表現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諷刺,也飽含著世無伯樂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貞觀年間下詔尊稱孔子為宣父。《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藉此典勸李邕重視自己。此詩言辭頗為自負,乍一看犯了干謁詩之忌,卻通過「時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兩兩對照,巧妙地恭維李邕超越「時人」,有「宣父」之雅量。這樣既無礙於干謁之體,也保持了自己略無拘束的個性,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的地方。

《東都望幸》

章碣

懶修珠翠上高台,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章碣(836—905年),唐代詩人,字麗山。章碣首創「變體詩」。在律詩中,一變通常只需偶句押韻的格律,要求偶句、單句平仄聲各自為韻。一時趕時髦者競起效仿。有《章碣集》一卷傳世。

賞析:唐以洛陽為東都。詩中字句,大意說東都的宮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陽,自己有機會承恩受寵,轉念一想,又陷入絕望:因為君即使東巡,也會從長安帶來他寵愛的美人,自己仍舊沒有機會;以致懶於梳妝打扮,整日雙眉緊鎖,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宮怨」,是東都宮女對君王的怨恨;實際上,這是一首隱喻詩,它的主旨不是「宮怨」,而是「士怨」,即準備應試的知識分子對主考官的怨恨。 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進士及第。登第之前曾有過落第的經歷。這首詩當是親身感受,且實有所指的。據《唐摭言》記載:「邵安石,連州人也。高湘侍郎南遷歸闕,途次連江,安石以所業投獻遇知,遂挈至輦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詩人章碣賦《東都望幸》詩刺之。」由此可知,這首詩是譏刺主考官高湘的。詩中的宮女,喻士人;「君王」,喻主考官;「美人」,喻走主考官後門的應試者。詩中所寓的真正含意是:準備應試的士人都滿懷怨恨,因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領來了,他們登第的希望落空了。不過,這首詩雖然譏刺的是某一個具體人,實則具有普遍意義,是對中晚唐時期科舉制度的揭露。 全詩文情自然,比擬切至,妙用隱喻,而能使人心領神會,感到含蓄有味。詩的語言也頗有特色。三、四兩句自然流暢,猶如口語。一、二兩句瑰麗多姿,雕飾工巧。「懶修珠翠」、「眉月連娟」等寥寥幾字,把宮女姣美的形貌和懶洋洋的情態描繪得維妙維肖。愈寫出宮女之美,愈顯出「君王」之惡,是富有表現力的。

所有歪門邪道歷來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北史·酈道元傳》:「﹝弟 道約 ﹞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由於看到這種情況,所以我對生活道理有所領悟,恥於與這些螻蟻之輩同列,別人在那裡鑽營,我獨恥於干謁那些活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雖屬大僚通家,而未嘗有所干謁。」

表示可以理解的:朱執信 《序言》:「三十年來,社會革命家時有干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是非誠與之,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湘鄉珍惠美超市 的精彩文章:

TAG:湘鄉珍惠美超市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征高句麗」和「科舉制」背後的隋唐文武鬥爭
皇帝長策 英雄白頭:唐初的科舉制度
清代的科舉制度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科舉制度
從「尺二秀才」小議宋朝的科舉制度
為什麼沒有日本學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最公平的科舉制度,為什麼會成為國家落後的罪魁禍首?
唐朝詩賦空前繁榮,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什麼關係?古代的教育改革
唐朝的科舉制讓寒門翻身了嗎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到底有多大?從幾方面分析
郭培貴:論明代科舉制的發展及其消極影響
她,改變了中國的科舉制
科舉制度: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因一篇文章被後人貶低
科舉制開啟了中國的路線鬥爭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前劍橋研究員:0的誕生、科舉制度與浪漫主義同樣重要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全盤照搬中國,可為何沒學到中國的科舉制?
隋朝科舉制度的開始
考試的魅力:為什麼說科舉制直接促進了唐朝的詩歌繁榮?
法蘭克王國的王權,為何從選舉制變為世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