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蔣碧微與張道藩:不思量,自難忘

蔣碧微與張道藩:不思量,自難忘

?不思量,自難忘

1926年,留學歐洲的徐悲鴻夫婦在中國駐德國公使館的一次酒會上結識了英俊瀟洒的青年畫家張道藩。

暑假到了,張道藩和傅斯年到柏林度假,有一天,兩人接待了一對回訪的夫婦,女的風姿綽約,顯得雍容華貴,可謂一幅絕妙的圖畫,她就是蔣碧薇!前兩天張道藩主動拜訪了她和她的丈夫,今天,蔣碧薇和她的丈夫徐悲鴻特地來回訪。

張道藩拜識徐悲鴻,是真心想結識這位有才氣的畫壇人物,徐氏夫婦回訪張道藩,給張道藩留下終生印象的卻是黑頭髮、白皮膚的蔣碧微。

一個午後,蔣碧微收到了一封燙手的信。面對這封信,蔣碧微驚慌失措,她糾結著,迷惘著,但低頭一看手上的那枚戒指,想起和徐悲鴻風雨同舟的日子,最終還是拒絕了張道潘。

自從徐悲鴻愛上孫多慈之後,蔣碧微一連幾個月,都見不到自己的丈夫。徐悲鴻乾脆一人去桂林,連一聲最基本的問候都沒有。

彼時,南京城頻遭空襲,蔣碧微帶著兩個孩子整日惶惶不安,失落和無助比炮彈更強烈地搖撼著她的心。??蔣碧薇獨自挑起生活重擔,一人有時兼3份工作,獨立艱難地撐持著一個家庭,期間若沒有張道藩從旁相助與不斷慰藉,實在不可想像其處境會多麼不堪。

當初被蔣碧微拒絕後,張道潘滿懷失落,並和一位名叫susan的法國姑娘成婚,但他仍無時無刻不關切蔣碧微。

此時,張道潘受政府重用,器宇軒昂、春風得意,在人前盡顯風度,對蔣碧微一如既往,不斷地給蔣碧微寫信,幫她安排工作,躲避空襲。

她有些忐忑,有些不安,感情上也開始有些動搖。可為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她不敢動心。當聽聞廣西戰事緊張,她南下桂林,勸說徐悲鴻回家,保重自己才可以更長久地為國效力。可徐悲鴻仍堅持留在桂林。

他說:「吾人之結合,全憑於愛,今愛已無存,相處亦不可能。」

她給張道藩的信中寫道:「我平生最喜歡放鞭炮,因為它一經點燃,便勇往直前,絕無退卻,覺得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你說對不對?」

1937年初,蔣碧微和張道藩走到了一起。兩人寫了2000多封甜膩膩的情書,把日子過得有情有趣。

雖然多年後很多人為她感到不齒,甚至連兒女也嫌厭她的選擇,但那時的蔣碧微,一半是負氣,另一半更多的是需要用愛,來抵禦徐悲鴻所給的絕望。

1942年,客居新加坡三年的徐悲鴻回到國內,蔣碧微十分尷尬,作為徐悲鴻相濡以沫的妻子,她無法拒絕丈夫返家。

這個一向自認為佔據道德高地的女子,最後反而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

她寫信給張道藩,傾訴矛盾,張道藩提出四條出路:

一、離婚結婚(雙方離婚後再公開結合);

二、逃避求生(放棄一切,雙雙逃向遠方);

三、忍痛重圓(忍痛割愛,做精神上的戀人);

四、保存自由(與徐悲鴻離婚,暗地做張道藩的情人)。

蔣碧微選擇了最後一條路。

遭遇丈夫婚外情的女性通常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沒什麼好說的,離婚;

第二種,努力讓丈夫回心轉意,修復婚姻,只要丈夫不再犯,便相安無事;

第三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以給予丈夫常妻所不能忍的絕對自由,來換取婚姻的不解體。

而蔣碧微卻幾種都沒有選擇,一方面,她內心承受巨大的委屈與不甘,另一方面,為了消解自己的委屈與壓制在心底的憤怒,她以自己的出軌來謀求一種「平衡」,並獲得對丈夫施?報復。

失戀或者失婚,對一個女人的打擊,其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其它,而是讓其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喪失自信,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愛人離去。?最致命的傷害,莫過於此,讓一個人失去自信。

而蔣碧微表面似乎自信滿滿,選擇了所謂的自由,用自己也出軌的方式報復,堅持認定自我正確,完全不反思、不自省。這不是自信,這是自大,甚至是愚蠢。

既然真心相愛,為何不敢破釜沉舟,張道藩的權宜之計,損失的,到底還是蔣碧微的利益。

沒有白過的人生,沒有白經歷的挫折,前提是:你足夠自省。?很多愛上已婚男子的女人都難逃心碎。原因不過是她想做他的一生,而他註定是她的過往。

她到底是被離婚了,最終卻並沒有換來自己想要的結局,註定是兩敗俱傷。

同居十餘年後,張道藩有一天突然說,我想念我的妻子和孩子了。

這一次,蔣碧微沒有挽留,她平靜地告別本不屬於自己的戀人。他說的那個60歲給她一個名分的諾言是不會實現了。更何況,當年她那麼恨孫韻君,她如果再鳩佔鵲巢,恐怕也不是她的作為。

她在給張道藩的最後一封信里寫道:

往事過眼雲煙,我們的情緣也將屆結束。讓我們堅強一點,面對現實,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愛問題必須告一段落,好在我門已經有了彌足珍貴的果實。一希望你,不必悲哀.無須神傷,你和我都應該感戴上蒼,謝謝它對待我們的寬大與仁慈,甜美的回憶盡夠廝伴我們度過風燭殘年。

她主動提出去南洋看外甥,避免讓張抉擇的尷尬。等她從南洋玩耍回來時,張已經做出了決定,搬離了他們的家。

此後,她拒絕張道藩的資助,將大房換成小房,又陸續賣了一些徐悲鴻的字畫,以兩個姨孫為伴,淡泊地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不再與張道藩有絲毫牽扯。

面對精神知己的兩難境況,她寧肯獨自飲盡孤獨也要達成完滿的成全。?在他面前,她完成了最優雅的轉身,讓這份知己之愛得以善終。

四十八歲那年,徐悲鴻戀上28歲的女學生廖靜文。為了打動佳人,徐悲鴻故技重施,再次在《貴陽日報》上發表聲明:

「悲鴻與蔣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斷絕同居關係,此後悲鴻一切與蔣女士毫無干涉。茲恐社會未盡深知,特此聲明。」

哀莫大於心死,對於和徐的感情,蔣碧微已深覺像是前塵舊夢。

無怪乎女兒徐靜斐寫信控訴:「爸爸,為什麼您每次追求一個女人,就要登報跟媽媽脫離一次關係?假如您要追求十個女人,您是不是要登十次報呢?」

愛有多深,恨有多切:她把「分居啟事」鑲在玻璃鏡框里,赫然放在客廳迎門的書架上,命名為「碧微座右銘」。

她不爭不吵,走到法院簽字離婚,條件是一百幅畫,四十幅古畫,一百萬元錢。徐悲鴻默然接受,他用一生的愧疚償還?。沒有結婚儀式的蔣碧微,用一份奢華的離婚協議為她與徐悲鴻的關係划上一個大大的句號。

據說她當時點清之後,瀟洒簽字然後坐了見證律師沈鈞儒的車離開,然後愉快的打麻將去了,打了一整夜。?也許只有在麻將聲里,才能隱藏她故作強大的姿態吧。

徐悲鴻心裡大概也是真有愧疚的,所以才心甘情願接受這份折磨,他終究還算是個厚道的男子,在兩人關係的最後一刻,顧念著舊情。

最終,年近五十的徐悲鴻與廖靜文結婚。後來據廖靜文回憶,徐悲鴻當時為了完成這100幅畫作,積勞成疾,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在北京英年早逝,身邊還珍藏著早年與蔣碧微同在巴黎買的懷錶。?聽聞消息,蔣碧微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打濕了衣襟。

時在台灣師大藝術系任教的孫多慈得知這一消息,悲痛萬分,為恩師守了三年孝。

1968年4月,她突然聽說張道藩病危,便匆匆趕到台北三軍總醫院。這是他們自1958年分手後第一次單獨在一起。她靜靜地看著病榻上的張道藩,只見他兩眼微微地張開著,冷漠地注視著這個世界,但已經認不出任何人了。一個多月後,死神奪走了張道藩,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她送了他最後一程,從此一個人在台灣又生活了10年。

66歲時,她出版蔣碧微的回憶錄,上篇《我與悲鴻》,下篇《我與道潘》,書的封面卻用了徐悲鴻畫的《簫聲》。

對於徐悲鴻,她依舊充滿怨懟。?怨徐悲鴻不忠,背叛,離棄。對於張道潘,她卻極盡溢美之詞,可見,她終究沒有放下。

蔣碧微於72歲時整理髮行了《張道藩書畫集》,73歲時,整理髮行了《張道藩戲劇集》,再加上她66歲時完成的回憶錄中的《我與道藩》,張道藩生前的三個願望最終全部由她代為達成。

暮年的蔣碧微這樣說:「從此,我以離婚時徐先生給我的畫換錢為生,一直到現在,我沒有向任何人借過錢,也不曾用過任何人一塊錢。」

她在自傳里寫道:「人生是悲痛的,但是悲痛給予我很多啟示,是我受到了教訓,得到了經驗,認清了途徑,增強了勇氣,而沒有被它所摧毀。」

今天的恨縱然觸目驚心,但過去愛也曾如星辰一般閃亮。?他們曾經那麼相愛過,相依為命走過多少艱難坎坷,辜負是真的,但他愛她的時候,也是真的。

站在愛情的節點上遙望她的一生,每個婚姻對外人來說都是一個謎,是永遠的局外人,無須審判。

1978年,這個為愛奔走的女人,終於平靜祥和地走完了一輩子。去世前,她將保存完好的徐悲鴻畫作,全部捐了出去,獨獨留下一幅《琴課》掛在卧室。

張道藩的畫她全部掛在客廳,唯有這幅畫一直掛在卧房內,徐悲鴻死後,她常常對著它發獃,一看就是一整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號收藏 的精彩文章:

陝西一高校書法學院期末考試 小楷答卷五小時
老祖宗修心對聯30副,終生受用!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喜歡壽山石,另外一種……
國內24個最佳避暑勝地,不可不知!
朱光潛: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

TAG:壹號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張道藩為追蔣碧微,窮盡半生,得手後卻將其拋棄,感情從來很複雜
張道藩有半生時間苦追蔣碧微,為何相伴十餘年,卻不娶她為妻?
徐悲鴻後任妻子道出徐悲鴻早逝原因,前任蔣碧微回應:是他亂搞,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