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戰爭而生——血腥味濃重的軍用刺刀

為戰爭而生——血腥味濃重的軍用刺刀

作為一種冷兵器,它誕生於熱兵器興起的時代;它裝載在熱兵器的前端,一直是別人的嫁衣;不用時,它退居人後,深藏不露;一旦需要,它又會立刻鋒芒畢露,閃耀凜凜光芒。

數百年看來,它雖未受到重視,卻一直在戰場上,特別是在近戰肉搏中叱吒風雲,它就是刺刀。

中國81式刺刀

為戰爭而生

刺刀,是裝於單兵槍械前端用於刺殺的鋒刃兵器。現代軍用刺刀的發展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

大約在1640年前後,刺刀作為滑膛槍手的自衛武器,創製於法國巴榮納城。此後,歐許多國家都以該城的名稱稱呼刺刀。

當時,火藥剛開始應用於戰爭。部隊常以火槍步兵與長槍步兵為作戰主力,其戰術是以火槍兵配合長槍兵,一面射擊、一面裝填,一面以方陣緩慢前進。

但當時的火繩燧發槍每次射擊後,必須花上近2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再裝填動作,到了短兵相接後,一次只能射擊一發的火繩槍就用途有限了。而長槍步兵長達二米的長矛在近距離作戰中也功能有限。

更慘的是,當時的歐洲人毫無徒手搏擊、格鬥的技藝訓練,完全靠蠻力。身高體壯戰鬥力就強,反之則弱,這樣的混戰無異於群獸相鬥。而適於近戰的指揮刀、佩劍,則因象徵著身份一地位,只有軍官才能擁有和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便於攜帶、短小精悍的冷兵器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刺刀。刺刀的出現,使火槍步兵在最後一輪的齊射後,仍然可以用刺刀進行近距離肉搏。

長槍步兵也可根據情況使用長矛或短刀進行貼身戰鬥。對指揮官而言,「上刺刀」的口令,就相當於衝鋒的號令,是戰鬥進入最慘烈高潮的標誌。

在刺刀的軍事用途發展上,有一位貢獻良多的人,他就是17世紀的一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下令全國武裝部隊全面佩掛刺刀,並命令這樣配備的部隊出征丹麥、波蘭與俄羅斯等國。

儘管這位熱衷改革武器的國王最後戰死於征途中,但瑞典武裝部隊佩持刺刀的威武形象,已令整個歐洲眼前一亮。一時間,歐洲各國部隊紛紛仿效,打鐵業空前興盛。刺刀改善了當時歐洲的戰術,使戰場上的血腥味空前擴大了。

血腥味濃重的刺刀

刺刀的演變

現代刺刀大都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在槍支上的固定部位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槍口附近摺疊,不用時隱蔽在槍口下,使用時伸出;一種是可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便於攜帶的分離式。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採取這種設計。

我國的56式衝鋒槍,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刺刀刀刃各類較多,按刀體開口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四種。

按現代的標準而言,早期的刺刀其實應歸類為突擊刀或戰鬥匕首。它多呈劍形,且無刺刀座,刀長約30-60厘米,並有木質錐形刀柄,用於插入槍口。

但一旦插入滑膛槍口,槍就不能射擊;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是太松,不是掉落,就是刺殺時無法從敵人身上拔出,留在敵人身上;而火槍的喇叭形槍口也不適合加裝刺刀座。

1688年後,這種弊端百出的刺刀逐漸被由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研製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

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長矛手便從歐洲軍隊編製中消失了,冷兵器退居到次要地位,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略戰術的大變革。

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靈具其他功能(如匕處、鋼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後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制式刺刀

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步槍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戰顯著減少,刺刀的戰鬥作用和地位也隨之下降。但是刺刀作為一種面對面的兵器,在軍隊中仍然不可或缺。

當代軍用刺刀的研製和發展趨勢是,刀身較短,多採用分離式,更加強調多用性。裝在軍用步槍上在貼身戰鬥中使用的刀子,雖然因為現代步槍火力的進步而逐漸沒落,在實際戰鬥中使用的機會也很少,但是其仍然有心理上的效果。

塞入式刺刀

早期的刺刀是尖刺型,適合刺而不適合砍劈。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刺刀流行短劍式,其長度甚至可以拿來手持砍劈,也有尖刺型,但是比較少。

這時也有設計將刺刀直接變成槍支的一部份,平時摺合向後在槍管之下,或是槍身護木凹槽內,用時摺出固定。這種設計固然方便攜帶,但是刺刀就無法用作他途,士兵通常還要攜帶一把小刀作為日常工作活動之需。

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步槍火力的增強,刺刀有逐漸沒落的趨勢。現代軍隊通常以類似求生刀或戰鬥刀的刀具取代短劍式刺刀,這類刀具通常有多種用途,除了當刺刀用之外,士兵日常使用更是方便順手。

56半刺刀

血腥的使用

裝載刺刀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刺刀的研究和製造主要以是小的體力消耗來獲取最大的效果為目的。現代刺刀的刀體長約20-30厘米,大多帶有血槽,以便刺入、拔出。

一般說來,棱形刀體剛度好,格鬥時不易彎典,且便於刺入,但其他用途少;而片裝刀體剛度較差,格鬥時容易側彎,但刺入人體後可以人為地轉動,擴大傷口,且從槍上取下後,能有多種用途。

從形狀上,刺刀又可分為刀、劍、刺三大類。所謂刀,是指單刃平刀背的刺刀,通常在刀刃上加開血槽,使刀刃刺入人體組織後能釋放血液,減輕刀身壓力,方便拔刀。

這使刀具本身的功能更加豐富,刀背經常會加開鋸齒,刀刃亦開孔,配合刀鞘成為剪線器,早期如第一次時間大戰期間單發步槍所配發的刺刀就屬於這種款式。

刺刀的設計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殺傷效力。三角錐刺的三面都開闢血槽,可以使刺在人體組織的進出更加快速順暢,使被刺中的敵人在最短時間內喪失攻擊能力。

目前大部分仍在服役的刺,長度都足以將兩個成年男子對胸刺穿,其殺傷力之大可見一斑。

三棱刺刀的打開狀態

刺刀發展簡史

刺刀,已經歷三個多世紀了,是誰首先把刀這種冷兵器結合到火器上,使冷熱兵器渾成一體呢?這段歷史已難以考查了。

但是世人公認,1640年,法國一名叫馬拉謝?戴?皮塞居的人,他別具慧眼,看到了步槍發射速度很慢,在彈藥耗盡情況下,面對衝上來的敵人使槍來不及,匕首又短;只有束手待斃,於是他首創了刺刀。因皮塞居率部駐紮在法國東南部、瀕臨大西洋比斯開灣的巴榮納城(Bayo)。刺刀(bayonet)一詞成由該城而得名。

最毒刺刀

最早的刺刀是直形雙刃,刃都長30厘米,錐形木柄也是30厘米,那時,刺刀不是裝在槍管下,而是直接插入滑膛槍槍口內。這種武器一經問世,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長矛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1647年,皮塞居率都為法國國王路易斯十四世奪取比利時伊普雷城時,將刺刀首次用於戰場上。這時的刺刀是一種帶有十字護手和木柄的鋼匕首,由於錐形木柄直接插入槍口,故取名插入式刺刀。

插入式刺刀的不足之處是一旦將刺刀插入槍口,就無法開槍射擊,若是插得太緊;就拔不下來;若是太松,或者掉下或者留在敵人身上。

爾後出現的活動環式刺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在刺刀柄上裝有兩個活動配合環,配合環套在槍管四周,這樣就不影響開槍射擊了。

1697年到l703年間,歐洲諸國用緊密配合套筒刺刀取代活動環式射刀。套筒套在槍口後,由槍管上的銷子定位,槍管則固定在套筒的槽內,刀刃呈三棱形。這種刺刀廣泛流行於歐洲,使用了150年,時至今日仍能見到這種刺刀。

"老套筒&25"刺刀

美國採用刺刀要晚得多,南北戰爭前,還允許士兵各擇其好,或使用刺刀,或使用刀,或使用戰斧。刺刀僅僅作為拚刺武器,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因此,備種多功能刺刀應運礎。

1750年以後,出現了不同長度的單偏和雙測片形刺刀,也可以作為刀使用,但這種刺刀裝上後加重了膛口重量,所以主要配備在短步槍上;有的刺刀柄不是套筒,而是靠彈簧卡筍把刺刀連接到槍管的測凸起上。

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眾多軍隊短步槍的制式刺刀;有的刺刀刃仍有鋸齒,可以充當工兵的工具;還有用於砍叢林灌木的砍刀式刺刀和挖掘壕溝的泥刀式刺刀等等。這個時期,摺疊式刺刀、伸縮性刺刀也開始試驗了。

隨著現代步槍和各種武器的湧現,刺刀的地位日趨下降。刺刀變得越來越短,而且多半是多功用刺刀。例如,美國在二次大戰中使用的刺刀,刀刃就比本世紀初的M1905式短三分之一左右。

二戰美軍軍備

現代刺刀刀長20厘米左右,有片形(刀形攻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以前者居多,除少數平時摺疊於槍管側,戰時伸出的固定式外,多數是可以卸下的分離式。漫長的歷史中,刺刀的演變加此之緩慢,其中對於它的戰術地位的爭論不能說沒有關係。

刺刀在不同時期地位是大相徑庭的。在以單發武器一當時還是以滑膛槍為主要武器時,以及採用密集隊形戰術和肉搏的戰鬥中,刺刀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武器,它與槍械珠聯壁合,各揚其長。

在採用多發槍後,刺刀遜位,成為一種輔助武器,僅僅在彈藥耗盡或者需要無聲奇襲時才有"用武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刺刀還起著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有使用刺刀的例子,但大規模使用刺刀已不常見了。

二戰美軍軍備多為火器

從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迄今,對於刺刀的作用,人們各執一見。有人認為戰場上刺刀已無用途,他們引證戰傷病例檔案,大談槍傷、破片傷的記載。

的確,刺刀傷的記載是很少的,因為被刺刀刺中的往往是咽喉或胸膛等要害部位,即使對方不被當場斃命,也由於流血如注,來不及送往醫院而死亡。

刺刀還是進攻戰中擊敗敵人的最後一種武器,在敵人憑藉防禦工事負隅頑抗時,只有讓刺刀上去"說話"。

儘管對刺刀存廢問題的爭論還會能下去,儘管刺刀的雄風已失,但棄之確實很可惜;除了作為一種多功用工具外,戰士裝備刺刀至少在心理上有壯膽之感。不信,你可以看看,各國不是依然裝備著刺刀嗎?

二戰美軍軍備刺刀為其中一部分

當今主要軍隊的刺刀

前蘇聯AKM式7.62毫米和AK74式5.45毫米突擊步槍上的刺刀,被認為是當今世界最為有效刺刀,無論在設計、結構以及使用性能上都比較成功。

該刺刀的刃都是用硬而且耐腐蝕的高級工具鋼製成的。這種刺刀可以作為刀使用;通過刀背上的一個槽與刀鞘上的一個大而結實的駐筍互相配合,可以作為剪絲鉗使用;刺刀柄和刀鞘是絕緣材抖製成的,剪高壓線時可防電擊;刀刃上有一段鋸齒,可以鋸重型材料。

但這種刺刀刃部鍍鉻,寒光閃閃,容易反光而暴露目標。有人認為這種刺刀太鈍,拼刺時除非靠步槍的整個重量,否則捅不入肌肉;但有人認為它不僅是作為武器使用,而是作為戰場上經常遇到的切割鐵絲,尤其是電線這樣的金屬而設計的。

美國M16A1或M16A2式5.56毫米自動步槍上的刺刀只能作拼刺武器使用。它除了刀柄部和刀鞘是複合材料外,其餘全是金屬,刀鞘的喉部和頸部也是鋼的,儘管很結實,但易於腐蝕。

英國從50年代起至今仍在使用的LIA3和LlA4刺刀,是當前世界上最差的刺刀之一。刀柄太短,作為刀使用性能不好。刀與刀鞘是金屬的,冬天嫌涼、又易腐蝕。

但是,英國皇家兵工廠新設計的一種刺刀頗有特色。這是一種多功能刺刀,能剪電線。帶有鋸木頭的摺疊鋸;刀鞘中有油石,可供磨刀使用。

刀柄和刀鞘結合後可用於開不同規格的瓶蓋;刀刃部還有割斷繩子的鋸齒。有人批評這種刺刀大複雜;刀鞘上的駐筍大脆弱,易斷裂,刀刃部未經磷化處理,灼灼反光。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整理髮布,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古典小說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深深誤解的兵器,你知道有哪些嗎?
原來二郎神也有七十二變,怪不得和孫悟空僵持不下
英國武備鑒賞:英國王室護衛騎兵博物館
古典小說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深深誤解的兵器
矮個子的日本人為何用那麼長的弓?

TAG:中華冷兵器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最有趣的戰爭:英軍用木頭炸彈襲擊假機場,真相令人哭笑不得
二戰戰場,日軍喜歡用刺刀展開白刃戰,德軍用的傢伙更兇殘
二戰最慘烈的一場登陸戰,日軍的堡壘戰術,讓美軍用水泥化解
越南戰爭中,美軍用一種特殊藥物對待女戰俘,百試不爽
對越反擊戰,我軍用了一特殊戰術,沒用多大武力就收穫很好的效果
二戰日本軍用牛肉罐頭質量的變化,側面反映出資源的嚴重不足!
一戰德軍用的1種刺刀,被稱為邪惡的化身,刀背這個設計太殘忍
朝鮮戰爭中,為何志願軍用燈光能擊落美軍戰機?真相原來是這樣
「松山之戰」遠征軍用生命鑄就的勝利有多慘烈?
二戰日軍用的擲彈筒性能如何?機動性極強,火力也不差
對越反擊戰越軍用這種小伎倆挑戰老師傅,結果下場極為慘烈
受炊事員啟發而誕生的士兵戰場保護傘,淺談一戰中的軍用頭盔
軍用角術爭霸賽 「一跤定勝負」
日軍常用刺刀,但德軍用更加殘忍的,這就是差距
全球著名的軍用刺刀,中國這把讓敵軍聞風喪膽,被國際禁用
美越戰爭,美軍用「空孕催乳劑」套取越南女兵的情報,作用很卑鄙
作為軍用飛機的主力,戰鬥機和轟炸機作戰時哪個更重要?一樣重要
俄羅斯敢用炸彈嗎?戰爭最後:東古塔叛軍用平民當肉盾猛烈反擊
二戰德軍最怕的怪異重炮,一個重炮連蘇軍用兩個營來保護
對越反擊戰,解放軍用高射機槍打平射,猛烈火力收割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