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主題的十種表現形態

電影主題的十種表現形態

暴力與屠殺:(人本性的善與惡)

在處理這個主題的時候,多數的導演都是從批判暴力與屠殺的角度入手來講述自己的影片。同時進行人本性的善與惡的思考。

一些商業性的電影製作,已經把展示暴力作為吸引觀眾的籌碼。觀眾因為暴力走進電影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壓力無法排解。而電影恰恰可以滿足觀眾的追求刺激的願望和想法。而殘酷的暴力、屠殺則是最好的表達方法。

馬爾科·里西《團伙》描寫了一夥少年喪失人性的表現,他們強姦了兩個旅遊的少女,然後又把她們賣給了村民。展示出他們的冷漠和傲慢。

昆廷·塔倫帝諾《水庫狗》分析了一夥暴徒在一次攻擊失敗後的行為。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對這一殘忍現象進行深入的考察和思考。

羅穆阿德·卡馬卡爾《殺人者》分析了人性中的病態的攻擊性。

《危機四伏》中表現了一個殘忍而又偽善的丈夫,對夫妻情感中的不穩定、不信任因素進行了思考。

奧利弗·斯通《天生殺手》則深入的探究了人的本性,譴責電視把罪犯捧成大眾媒體的偶像。

哈埃爾·漢內克《有趣的遊戲》講述了兩個相當有文化的年輕人殘忍的殺死一家人的故事,從而對現有的教育進行了反思。

戰爭(——暴政——權力):(戰爭與和平)

在表現這個主題的時候,導演的態度是站在和平的立場上審視戰爭帶來的罪惡以及對人性的摧殘。也有的導演把戰爭場所看作是孩子遊玩的樂園,反觀戰爭對人類秩序和兒童心理的扭曲。

表現這一主題的影片可以說多如牛毛,戰爭實際上是一種集體暴力與犯罪。是暴政和權力的直接產物。而產生戰爭的根源可以有三個方面:政治衝突《太極旗飄揚》、民族衝突、經濟利益。

1、從民族衝突方面切入的影片:

梯奧·安哲洛普洛斯《尤里西斯的目光》對世界政治敏感地「巴爾幹」的特性做了一次出色的、全面的分析。

戈蘭·帕斯卡列維奇《火藥桶》(又譯《巴爾幹酒館》)是一部有幾個短故事組合而成的影片,講述了幾個人的命運,分析了由宗教信仰引起的民族悲劇為什麼會在宗教意識相當淡薄的社會裡頻頻發生。(根據杜可夫斯基話劇改編,講南斯拉夫解體後的貝爾格萊德如同開發前的美國西部,充滿毫無意義的暴力,一切道德規範似乎已經消失。片中有五個平行的故事,片名中的「巴爾幹酒館」講一個神經有點不正常的人,在一家酒館表演一出宣揚無政府主義的政治劇;其他還有類似人物搶劫巴士等情節。)

2、與暴力相關的暴政現象。

從劊子手(現實的人與隱性的道德和習俗)和受害者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貝特朗·塔維尼埃《柯南上尉》表現了一類「戰爭人」,這種人在和平時期就會手足無措。(《激情燃燒的歲月》)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表現了千百年來形成的惡習和傳統對女性的摧殘。

羅伯特·澤梅基斯《阿甘正傳》表現的是由於一種徹底的精神控制而形成的荒謬悖論,阿甘因為智力低下反而成了幸運的受害者。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辛得勒名單》表現了德國法西斯的慘無人道和滅絕人性,這是一部對人性惡和人性善的影片,而這個主題體現在主人公辛得勒身上。這是一部對人性和戰爭具有深刻反思的影片。是對暴政(法西斯)和戰爭的控訴。

3、政治引發戰爭

《野戰排》等一系列對越南戰爭的反思。

康佑碩《實尾島風雲》則是對南韓和北朝鮮之間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進行反思的影片,以國家名義進行的所謂合理殺人。

姜帝圭《太極旗飄揚》通過一個文盲哥哥對弟弟的愛,展示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太陽帝國》通過一個孩子的視點展示了日軍侵華的史實。

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對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做了深刻的剖析。

追憶往事與過去(對歷史史實的改編和再創作

史帝文、斯皮爾博格《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揭示了一段不為人知的二戰史實。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通過回憶展示了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

《美國往事》、《台灣往事》、《天堂電影院》、《天使愛美麗》幾個人的不同往事與情感

孤獨、游離與恐懼(人與之間關係的封閉與開放的主題)

社會發展,經濟前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信任。從而使得這個主題成為一個熱門。

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雲中深處》)以悲歌的調子感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和疏離。

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和《洞》同樣表現了人類對孤獨的恐懼。

生與死

1、在有關生存的題材中,死亡占著突出的位置。

而好萊塢的審美觀長久以來是忌諱死的話題(這跟兇殺是兩回事)。不過我們都應該明白人都會死的。

阿提拉·揚你什《漫長的黃昏》中描繪了人怎樣有尊嚴地面對必不可免的結局。他以一系列夢境與幻覺的組合逐一表現了垂死的主人公經歷的一個階段:震驚、反抗、絕望,最後順從。

尼克·哈蘭《少女之夜》敘述一個女僕如何使她的女伴平靜的渡過生命中最後幾個月的時光,哈蘭認為,人們是可以幫助一個人跨過生與死的界限的。

2、比「如何去死」更經常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

埃里克·羅麥爾《四季故事》(法國存在主義的精神領袖,這一派電影充滿了笛卡爾式的對人與人之間理性的充分信任。)

生命的價值往往在一些極端的情境中顯得更為鮮明:吉姆·謝里登《我的左腳》里將一個殘疾人當作影片的主人公。

極端的情境也有助於我們以更尊重的態度去看待別人的價值觀,例如阿圖洛·里普施坦《沒人給上校來信》中那個破落的拉美軍官,對他來講,保持榮譽就是最高準則。

「生」:邁克爾·雷德福《郵差》表現了西西里島上一個普通的郵差在偶然的情況下邂逅了帕布羅、聶魯達,因而第一次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愛情與性

1、60年代性解放和社會對影片的檢查日益寬鬆,一些過去被導演迴避或改用暗示手法表現的性愛場面得以更為直接地表現出來。

通過對「性」的直接描寫反思「情」的份量,同時思考「性」對情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影響。赤裸裸的表現性那是色情片,不是我們考察和學習的範圍。

《偷情家族》、《春夏秋冬》、《本能》

2、對「情感缺失」和「情感泛濫」反省。

英格瑪·伯格曼《隱私的自白》和《不忠》描述他母親婚外情的劇本。

彼得·格林納韋《八個半女人》把集體淫亂和同性戀表現成對勞累過度的企業家們的一種治療方法。

斯坦利·庫布里克《緊閉雙眼》講述了一對相愛的夫婦經歷了瘋狂的嫉妒和外來的誘惑以後重新投向彼此的懷抱。這是一個回歸的主題。

杜瓦榮《太多(少)的愛》,描述了一個已近不惑的好色之徒,在追逐一個個女性後的失敗,虛度一生。

3、讚美「情感真摯」和「初戀情結」,表現美好的戀情。

讓·雅克·阿諾《情人》側重描寫感性的直接的淋漓盡致的戀情。

貝爾納多·貝爾托盧奇《偷香》 1996 《Stealing Beauty》也是描寫了感性之愛。

理查德·林格萊特《日出之前》和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側重精神之愛。

4、另類的「愛情」觀點。

北野武《焰火》把男主人公殺死他病入膏肓的妻子的行為表現為愛情的最崇高的象徵。

耶日·施圖爾的影片講的都是愛情代價這個問題。

5 、同性戀:批判與維護

詹姆斯·艾弗利《莫里斯》、 李安《喜宴》、 王家衛《春光乍泄》

馬克斯·費伯爾貝克《埃瑪與美洲豹》提出了希特勒政權對女同性戀態度的問題。

克里斯托弗·漢普頓《卡林頓》描述了一個女畫家和她的雙性戀情人爭奪愛情的影片。

格斯·范·桑特《我親愛的愛達荷》講述了一個男妓的生活。

家庭的價值與回歸、血緣(收養)主題

與家庭相對的必然是背叛,在表現家庭這個人類生存的基本單位問題上,導演的態度就代表了影片的主題。有的認定家庭是人的自由的墳墓,有的則認定家庭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有的側重從孩子角度入手闡釋家庭問題中存在的不安因素或者父母情感的破裂;有的從妻子的角度闡釋婚姻中的不信任以及回歸問題的思考;或者從丈夫的角度指出婚外戀的原因;也可以從血緣關係入手解析非血緣關係的父女、母子情;又可以從私生子引發的財產分隔問題剖析親情里的雜質,等等。每一個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成為你的影片的主題。

《美國麗人》對家庭情感危急的思考。

托馬斯·溫特博格《勝利》和亞努什·薩斯《惠特曼兄弟》攻擊了僵死的家庭體制。哀嘆家庭價值的喪失和變味。

肯·洛奇《瓢蟲,瓢蟲》把一個母親與家庭和子女隔斷了聯繫看作是一種災難性的事情。

(巴西)瓦爾特爾·薩列斯《中央車站》,一個女性無私的收養了一個孤兒,但是最終還是屈服於血緣關係。

「存在之謎」與「人生要義」問題的思考

「存在之謎」和「人生要義」是哲學中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即「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們為什麼活著?」「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的精神支柱是什麼?」

這些對哲理的探討的影片在藝術方面是很有分量的,這也讓我們在製作電影的時候需要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可以成為你的影片的主題,或者你的影片某些地方探討了更深刻的哲學問題,這些可以讓你的影片具備光彩和亮點。因此,電影的製作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它同樣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思想表達的載體和工具。

大家要看一些哲學方面的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存在主義哲學,自然主義哲學、佛教與道教思想、基督教義、天主教義等等各種信仰與哲學思潮。如果你認為人死去之後有靈魂的存在那也未嘗不可,如果你相信鬼神論那麼就可以製作恐怖電影或者拍攝《人鬼情未了》這樣的感人影片。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通過10個小故事,體現了摩西在西奈山上領受的戒律。這是對教義的探討。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里探討了人與人之間關係哲理涵義。

彼得·威爾《無畏》講述了主人公在從一次空難中逃生後發現自己已從此獲得永生,這時的他覺得以後的生活就像是一條漆黑的隧道,只在盡頭有一個小小的亮點。

蒂姆·羅賓斯《死囚路上》講述了一個律師試圖為一個殘酷殺人者辯護的故事,這個律師的行為引起了兩種反映——反對和贊成。

電影對自身的反思、以及以電影作為線索和手段的懷舊影片。

藝術家越來越經常的涉及藝術家自身和藝術創作的過程,或者進一步深入思考創作過程的本質以至藝術本身的意義。有的是整部影片都在探討這一個問題,有的是影片中部分的探討這個問題。比如其中對電影的懷舊情節。

阿侖·雷乃《吸煙/不吸煙》就是探討創作過程,片中故事不時地分解成兩種相互排斥的方案,以女主人公吸煙還是不吸煙而定。

南尼·莫雷蒂《四月》表現了影片主題思想的形成過程,先是政治事件干擾了導演的歌舞片創作,後來在政治片的創作過程中又插進了第一個孩子的出生的事件。

梯奧·安哲洛普洛斯《永恆與一日》探討了一個作家,把親人的愛都奉獻給了文學,現在站在墓前的他失去的是什麼?

《天堂電影院》講述了導演是如何從童年開始愛好電影然後走上了導演的道路。

對靈異世界和外星生命、和未知世界的探討

往往都落實到情感和人性善惡這個主題上來。

越來越多的恐怖片和科幻片被生產出來。《外星人》《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異型》《蒼蠅》《刀鋒戰士》《侏羅紀公園》以及日本的《午夜凶靈》《咒怨》最後在主題方面都落實到了我們前面談到的幾個問題。

文章轉自淘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7分鐘戲拍15天,導演張永新鏡頭下的「大軍師」司馬懿
第20屆上影節金爵獎揭曉,現實主義題材大獲全勝
編劇如何把握劇本「有戲」還是「沒戲」?
「成龍動作電影周」閉幕,但成龍的電影夢依然繼續
第20屆上影節亞新獎揭曉,馬來西亞《分貝人生》成最大贏家

TAG:導演幫 |

您可能感興趣

越來越感覺動漫只是故事的一種載體、一種表現形式
烤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小語種影片持續火熱,下一個也許就是俄羅斯電影表現的主場
就畫面表現而言 冰果和花開物語 哪個更強?
高情商的三種表現
十種人格障礙的表現形式,你中了幾條?
哪些影視作品的主角很慫,但是劇情表現意外的好看?
前所未見過的蘇綉表現形式,創造超現實主義的刺繡肖像畫
八字桃花表現的形式!
八字桃花運表現的形式!
油畫,精彩的色彩表現……
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勇於創新,顛覆了以往墨守成規的套路形式
論表現主義油畫在中國的影響,溫婉嫻淑的表現主義人物油畫欣賞
書畫同源的色彩的表現力
油畫風景畫如何表現灰色調?
線描:來自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表現
表現畫面簡潔明快的形式美感
漫說「四風」新表現,糾正「隱形變異」不能止步
與自己的握手言和,精神分裂症的5種表現!
藝術成精?一種不可不講的主流ART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