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還原了楚懷王:功業非凡,遺愛在民
吾乃昊天 文
楚懷王在《史記》裡面是是昏君的代名詞,看起來一無是處。但這是《史記》在不同的傳記裡面使用互見法所致,結合《屈原賈生列傳》之外的其他篇章來看,楚懷王功業不凡,屈原也絕不僅是一位大詩人,還是傑出的政治家,《思美人》一劇對二人並未過分拔高。
隨著最近以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為主角的電視劇《思美人》的熱播,戰國時代楚國的歷史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電視劇思美人
早在西周,楚人就因對周天子不敬而遭到征討,致使周昭王葬身魚腹;春秋初年,五霸之首齊桓公以此為由,聯合中原列國南下攻楚,企圖遏制其北進的步伐。
及至齊衰晉興,春秋歷史進入了晉楚爭霸階段,期間晉楚兩強交兵多次,互有勝負,可楚國始終沒能打敗晉國稱霸諸侯,到了後來更是被後起的吳越兩國打的落花流水,連郢都也一度被吳軍攻佔,楚平王也被伍子胥鞭屍三百。
後雖有楚昭王勵精圖治,東山再起,但仍在為晉國壓制。直至三家分晉,楚國才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走入了群雄並起的戰國亂世。
本以為三家分晉後,作為春秋時代唯一能與晉抗衡的超級大國,楚國會就此成為諸侯之中的大哥大,哪知道三晉之一的魏國繼承了晉最富庶的遺產和春秋扛把子的風範。
在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西攻秦,東伐齊,壓韓趙,滅中山,在戰國初年所向披靡。而曾長期與晉爭奪霸主之位的楚國,自然是魏人的重點戰略目標。
魏武侯在位時,魏國聯合韓趙之兵南下,楚軍不敵,兵敗地挫,屈膝求和。魏國後來的都城大梁,原為楚國之地,便是在此戰中被奪走的。
殘酷的現實迫使楚國統治階級反思,為什麼以前我們連晉國都不怕,現在卻要被魏國欺負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個字,變!魏文侯面對強鄰環伺的嚴峻局勢,任用李悝變法,壓榨民力,使魏國率先崛起於戰國之世,再反觀楚國地多人傻,王室貴族盤根錯節,難以集中力量,在強悍的魏武卒面前,自然只能節節敗退。
楚悼王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局,決心效法魏國,變法興邦。恰在此時,因遭魏武侯猜忌而逃離魏國的大將吳起來到楚國。
深諳李俚變法且頗具軍事才幹的吳起得到悼王重用,被任命為令尹(相當於楚相),針對楚國內政,展開了一系列的變法。變法的內容大致有:
「
*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就是走後門)。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
楚國經過變法國力大增,公元前381年,楚趙聯兵大破魏軍於州西,切斷了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的聯繫;南取百越,將疆域擴至洞庭湖一帶。
變法帶來的中興隨著悼王的離世而曇花一現,利益受損的舊貴族們在悼王的葬禮上迫不及待的射殺了吳起。人亡政息,變法的成果因此大打折扣。
楚威王在位時,楚國又一次迎來了中興。此時魏國歷經馬陵慘敗,元氣大傷,國力衰退。
楚威王以恢復庄王霸業為目標,對內選賢任能,改革政治,對外破越挫齊,拓地千里,使楚國坐擁百萬雄兵,十年餘糧,大有北上中原,問鼎天下之勢。
楚威王十一年,為楚國霸業奠定基礎的威王與世長辭,其子繼承王位,正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楚懷王。
楚懷王熊槐
提到這位楚王,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那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不聽屈原之諫,偏信奸臣之言,最終客死於秦國的無道昏君。
但事實上,懷王在位前期,也曾奮發圖強,有所作為,將楚國的霸業推向了巔峰。而其客死秦國的悲慘晚境,也博得了楚國百姓的深切同情。以至於秦末項梁、項羽叔侄起義時,還要打著懷王的旗號收買人心。
歷經楚威王的文治武功,楚懷王接手了當時世界上版圖最為遼闊的大國(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分裂,國土面積原為第二的楚國躍升第一),此時放眼中原列國,魏國日益衰微,雄風不再。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以送魏公子高返國為名,命大司馬昭陽攻魏,大勝於襄陽,奪魏八城。戰國之初獨領風騷的魏國,在齊楚秦三大強國的夾擊下,淪為了中原爭霸的籌碼。
打敗不可一世的魏國後,楚懷王又把目標投向了迅速崛起的秦國。公元前318年,在魏人公孫衍的組織下,楚、韓、趙、魏、燕組成了五國合縱。楚懷王當仁不讓,被推舉為合縱長,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又一位諸侯盟主。
由於列國各懷鬼胎,五國攻秦無功而返,但也或多或少壓制了秦人東出的銳氣,加之此時齊國雖然富強,卻較為安分,楚懷王可謂力壓群雄,風光無限,楚國的霸業也就此達到了頂峰。
外戰上節節勝利的同時,楚懷王也深知大爭之世,變法圖強的重要性,在他的支持下,年輕貴族屈原被任命為左徒,在楚悼王,楚威王變革的基礎上,開始了又一次變法。
《思美人》中的屈原
屈原針對楚國貴族權力過大,壟斷政治資源,嚴重威脅君權,致使國家行政效率低下,官員貪腐嚴重的情況,開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其措施大致有:
獎勵耕戰
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強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
戰國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一面是嚴刑峻法,高壓管束,一面又讓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以獎罰制度來將臣工和百姓變成國家的軍政資源。
舉賢能
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獨霸百餘年,其次要推齊國的田齊桓公(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
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騖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十來年後,趙國強勢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卻以文弱之勢日漸消沉了下去。
反壅蔽
也就是要破除君臣與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的直達天庭。
禁朋黨
鑒於楚國的王室貴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命賞罰
無論是法家的商鞅還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以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移風易俗
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因為楚國早期王權的強大,王室貴族們手握大權,極端腐敗。此次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用法律形式來約束了。
對長期把持楚國朝政的王室貴族而言,屈原的變法無異於釜底抽薪。新法從一開始就遭到了貴族們各種各樣的抵制。
而即位以來一路順風順水的楚懷王,也顯然低估了變法的艱巨性,面對聯合反對變法的貴族勢力,他沒有像秦孝公那樣堅定的意志,而是選擇了貶黜屈原,向舊貴族妥協,變法半途而廢。
屈原變法的失敗,讓楚國喪失了革故鼎新,一統天下的良機。此刻歷經商鞅變法,國力與日俱增的秦國,加緊了東出爭霸的步伐,兩大強國之間的殊死較量,已然是在所難免了。
楚懷王並未忽視來自西線的威脅,五國攻秦後,楚國又採取了聯齊攻秦之策。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曲沃,斬斷了秦人東出的觸角。
為了打敗長期遏制秦國東出的楚國,秦相張儀不惜採取欺詐的卑劣手段,謊稱以商於六百里之地換齊楚斷交,楚國履約之後又說只承諾了自己的六里封地。
發覺上當的懷王勃然大怒,舉兵伐秦,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斬首八萬,秦軍乘勝攻佔楚國漢中之地,使秦本土與巴蜀連成一片。
秦楚丹陽之戰油畫
後人在評價丹陽之戰時,大多指責楚懷王輕信張儀,貪圖小利,自取其辱。事實上商於之地對於楚國而言,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絕非蒼頭小利。
而張儀身為大國之相出爾反爾的行為,即使在禮崩樂壞的戰國亂世,也無疑突破了世人的道德底線,難怪楚懷王會被其所騙。
更需指出的是,兵敗丹陽後,楚懷王並未就此一蹶不振。戰後不久,他趁秦軍主力前往巴蜀平亂之機,傾全國之兵攻秦,楚軍勢如破竹,直撲咸陽,秦惠文王急調秦師回援,雙方在距離咸陽不足百里的藍田交戰。
後世歷史學家根據史料分析,此戰的結果應是旗鼓相當,秦軍並未將楚軍擊退,無奈之下,張儀以歸還之前所佔城池為代價,說服韓魏攻楚本土,楚軍被迫回防,才解了藍田之圍。
丹陽、藍田之戰的慘敗,讓楚國損兵折地,無力遏秦東出,韓魏兩國落井下石,攻取楚在中原的領土,又兼自絕於齊,楚國頓時陷入了三面受敵的險境。
面對危局,楚懷王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他一邊試圖恢復與齊的聯盟,一邊伺機吞併春秋末年的霸主越國以彌補對秦戰爭的損失。
前306年,楚懷王趁越國內亂之機大舉伐越,佔領越國位於原吳國故地的國都,斬殺越王無疆,設江東為郡。越國自此分崩離析,殘餘力量逃往長江南部沿海的越國故地,族人頭領各自為政,稱君稱王。
攻滅越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楚國在西線的戰略損失,但仍沒能挽回整體上的頹勢。齊宣王趁楚國剛剛滅越,未及喘息之機,合韓魏之兵來犯。迫於形勢,楚懷王不得不向宿敵秦國求救,並將太子橫質於秦,方才退了三國之兵。
前302年,質於秦的太子橫在酒後和一位秦大夫發生爭執,一怒之下將其打死,並在事後畏罪潛逃回國,秦楚之盟因此破裂。
眼見秦楚鬧翻了,齊宣王再度糾合韓魏攻楚,以報當年被拉黑的一箭之仇。在齊將匡章的指揮下,前301年,齊、韓、魏聯軍大敗楚軍於垂沙,楚軍主將唐昧戰死,陣亡於此役的將校數以千計,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為韓魏侵佔,唐昧的副將庄嶠起兵造反,一度攻破郢都,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四分五裂。
與楚翻臉的秦國也趁火打劫,大破楚軍,斬楚將景缺。如同馬陵之戰後的魏國一般,懷王即位之初兵強馬壯、傲視天下的楚國,在齊、秦、韓、魏的輪番打擊下,日薄西山,開始淪為齊秦兩強爭霸拉攏的對象。
似乎是上天覺得楚人的命運還不夠悲催,前299年,為了進一步削弱已經衰弱的楚國,秦昭襄王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面派兵攻佔楚國八城,一面邀請楚王會盟武關。
為了讓楚國免於陷入東西夾擊的境地,楚懷王在將太子橫質於齊國的同時,不顧屈原等人的勸告,前往武關與秦昭襄王會盟。
楚懷王到達武關後,秦王不顧當時基本的國際外交規則,將懷王扣押,逼其割讓巫郡與黔中郡。楚懷王為維護國家利益,誓死不從,遂被秦人囚禁。此間,楚人將太子橫從齊接回,立為楚王。
前296年,一代霸主楚懷王客死於秦,秦昭襄王把他的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泣之,如喪考妣」。
縱觀楚懷王一生,奪魏八城,攻滅越國,合縱壓秦,推行變法,文治武功不在其父楚威王之下。然其對楚國變法的艱難和當時的國際形勢認識不足,缺乏堅持改革的魄力,終至身敗名裂,下場凄涼。
他和屈原之間的合作,也終究沒能像秦孝公與商鞅那樣堅定。比之至少還能死在楚國故土的屈子,身為一國之君,命喪異國他鄉的楚懷王,無疑更加值得同情。
楚懷王與屈原
楚國的噩夢沒有因為懷王之死而終結,十餘年後,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頃襄王倉皇出逃。
同年五月五日,帶著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和對楚懷王的懷念,屈原縱身一躍,投入了汨羅江中。楚國自此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直至戰國末年為秦將王翦所滅。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裡面最通俗,通俗裡面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西漢王朝的賢臣良將竟有這麼多是男寵!|文史宴
※文史宴:西漢的宦官專權與斷袖之癖——二者密切相關
※文史宴:漢武的「英雄時代」,充滿了人民的血與淚
※漢武大帝與他的男寵王朝|文史宴
※雙子座的千古奇冤——風流豈是儂本意|文史宴
TAG:文史宴 |
※被忽略的一代帝王隋文帝,創造的隋朝功業不容世人忽視、遺忘
※與唐太宗並稱的宋太祖,有何偉大功業?
※她是水滸中唯一的完美女性:美貌、武藝、人品、功業樣樣不缺!
※魏紀中發文道歉,網友總結他的「豐功業績」,你最不認可哪條諫言?
※誰是宋詞第一人?是藝術全才蘇軾?又或是以功業自許辛棄疾?
※第一個統一北方的異族皇帝,功業赫赫,但人們卻只記住了他的慘敗
※「民族英雄」的親弟弟在日本,卻助兄長成就功業,子孫常來華祭祖
※漢惠帝劉盈的功業之謎
※歷史上最完美的四位皇帝,功業堪比唐宗宋祖,可惜知名度不高
※《水滸傳》里的神秘家族,功業遠超楊家將,結局讓人一聲嘆息
※趙雲的能力不如關張,功業不如黃忠,為何成了忠臣良將的標杆?
※唐朝的極盛在他手上開創,功業彪炳、冠絕前代,卻不是好父親
※戰國四公子,唯信陵君功業蓋世,可暴擊強秦!
※此人是史書記載唯一終生無敗績的常勝將軍,卻至死都功業未成
※四十歲依舊不放棄功業,這就是漢昭烈帝劉備!
※沈葆楨曾生擒太平天國幼主,除此之外,他還有何種功業?
※僅此一項功業,就不得不說,楊堅代周建隋是名正言順
※秦王宮:千秋功業與過往雲煙,是非成敗轉瞬即逝
※是神機妙算,還是運籌帷幄?軍師劉伯溫的真實功業有哪些?
※民間故事:倆兄弟起兵保劉秀,創偉大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