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唐間的「百戲

漢唐間的「百戲

我國古代表演藝術,經春秋戰國時期「新樂」的興起,到漢代出現了一個新高峰。漢代盛行的「百戲」便是當時表演藝術水平的代表,所以可以說「百戲」的起源很早。早在上古與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並發展,但受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直至漢代,百戲才擺脫了歷史束縛,走向歷史第一個全盛時期。到唐代,百戲的範圍繼續擴大,出現新的品種,形成百戲歷史上第二個發展高峰。因此,漢代和唐代是百戲發展的兩個關鍵時期。漢代的百戲不單是戲曲,而是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之總稱,也是各種綜合藝術的統稱,它的興起衝破了周禮所規定的「禮樂」的束縛,拋棄了僵化的廟堂歌舞,代之以活潑的民間歌舞等,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古老文化傳統的深厚和表演藝術的多彩,更對我國整個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戲曲是百戲重要組成部分,西安地區的戲曲藝術萌芽較早,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述了西漢長安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關於百戲就有《東海黃公》這樣一個劇目。東漢大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中也有「東海黃公,赤刀粵祝;翼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的描述。儘管與後代成熟的戲劇相比顯得很原始,但它已經初步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徵。北朝時期的散樂百戲中也有部分簡單的戲劇節目。到了唐代,戲劇雖然仍包含在散樂百戲之中,但已經有了「歌舞戲」的類名,演員以優伶或賣者為主,雖有專門的戲場,但演出場地並不固定,隨時隨地能做戲,事事可以戲劇化,故事情節一般比較簡單。唐代長安常見的戲劇主要有參軍戲、歌舞戲、傀儡戲等。

參軍戲在唐代稱作「弄參軍」,是當時長安比較流行戲劇節目,當時流行的劇目主要有《弄老翁》、《郭郎》等。一般有兩個基本角色——參軍和蒼鶻,二者扮作主從身份進行表演,參軍在戲中居支配地位,其形式以滑稽調笑為主,兼有歌唱。傀儡戲在唐時也稱作「窟礧子」,它以木製成傀儡,由人牽引,使之手舞足蹈,生動活潑,並伴以歌唱,與現代的木偶戲大致相當。這種戲劇起源於漢代民間,唐代進入宮廷,成為宮廷百戲中的主要戲劇節目,同時深受長安百姓歡迎。

歌舞戲在唐長安也較為興盛,這與西域歌舞的傳入有著密切關係。唐《舊唐書·音樂志》載:「歌舞戲,有《大面》、《拔頭》、《踏搖娘》、《搖礧子》等戲。」其中的《拔頭》以及當時流行的《合生》是來自西域的節目。這時的歌舞戲已具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但歌舞的分量仍比較重,尤其像《拔頭》和《大面》,以至於人們覺得其更像樂舞,而這正是戲劇在唐朝初興時的突出特徵。當時既有劇情比較固定、流傳時間比較長、流傳範圍比較廣的劇目,也有即興創作,只表演於一時一地的劇目,戲劇的初期特徵較為明顯。

東漢 百戲俑

高6.7-8.7厘米

1996年陝西西安市長安縣郭杜鎮出土

西安博物院

東漢百戲俑,頭頂梳雙髻或襆頭,身穿交領緊身衣,腰系帶,跪坐於地。有的雙腿跑地,有的單腿跪地,身體前俯或後仰,雙手做出各種姿勢,神態各異,形象生動,應屬漢代的百戲表演。衣領、袖口和腰部有紅色線條。

唐 排優俑

通高6.4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盛唐排優俑,墓室中出土兩件當為一對。皆戴黑色襆頭,穿白色圓領窄袖袍,腰束黑色革帶,足蹬黑色高靿靴。左側的一位右手握拳伸出,左手臂已殘。雙腿自然開立。縮頸歪頭,表情憨厚可愛,留有髯,為胡人形象。右側的一位與左側的胡人相對,表情機智而滑稽,雙臂已殘失,為漢人形象。這一對俑,當屬唐代樂舞百戲中的排優之類,有人稱之為「戲弄俑」,也可能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參軍戲中的兩個角色。

唐 舞蹈俑

通高19-20.5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盛唐舞蹈俑,出於墓道東龕。頭戴黑色襆頭,兩角巾反綰腦後,身著圓領窄袖缺袴袍,袍長至膝,其彩繪大多脫落。腰束黑色革帶,足蹬高靿靴,雙腿叉開,直立於橢圓形托板上。其中兩件右手握拳高高舉起,左手叉腰,手攏於長袖內,身軀後仰,頭向右上方擰轉,兩腳前後開立,右腿前伸膝略彎,左腿後屈,呈虛步勢,側身而立。另一件,左手握拳高舉,右手叉腰,手攏袖內。頭向右下方轉,兩腳左右開立。三件俑皆濃眉大眼,粉面朱唇,經過刻意的化妝。所穿服飾相同,動作協調,配合默契,身軀及頭部隨舞姿而搖曳仰俯,目隨手勢,極其生動,舞姿剛健有力,優美洒脫。

說唱俑壓鎮

高8.5-9、最大底徑7.4厘米,重0.355至0.76千克

1972年陝西西安市未央區第二磚瓦廠出土

西安博物院

百戲中的說唱藝術源於先秦,詩樂結合的樂歌及由鄉村謳謠發展而成的謠曲,內容主要是講故事,由歌唱和說白交替進行。漢代的說唱藝術與歌舞藝術密不可分,當時歌舞中的相和歌里就有部分曲目主要是以說唱形式進行表演的,經漢樂府採集整理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名篇,它以通篇的五言韻詞來敘唱著秦地羅敷這個美貌出眾而又機智勇敢的婦女形象,全篇分解。「解」是一個音樂上的術語,指樂段而言,這就更說明其為「唱故事」的形式。可以說它已完全具備了曲藝的特徵,西安地區曾多次出土西漢說唱俑,多為陶質或銅質。1972年西安市未央區第二磚瓦廠出土了一組四件說唱俑壓鎮,每個鎮是形態各異的說唱俑形象,均著交領寬袖長袍,腰系帶。一個頭戴風帽,後髮髻外露,鬍鬚清晰可見,屈膝坐於地,左手著地支撐,右肘支於腿部,前臂曲起,張手作手勢狀,左肩高右戶底,控身伸首,談笑興緻正濃;一個姿態與之相仿,似在侃侃而談,神情略顯莊重;一個伸頸弓背,鼓腹圓挺,跽坐於地,雙手扶膝,張口作說唱狀;一個屈腿偏坐,右手撐地,左臂搭於腿,垂頭眯眼似睡。這四件人物壓鎮均採用合范鑄成,表現的是百戲人物在說唱表演時的生動場面。其題材取自現實的生活,人物的造型逼真寫實,表情姿態生動自然,體現出較高的人物雕塑藝術水平。說唱俑在西安地區的頻繁出土,表明了當時這裡的京都長安十分盛行說唱藝術。

東漢 說唱俑

高8.7厘米 10厘米 8.5厘米

1996年陝西西安市長安縣郭杜鎮出土

西安博物院

1963年陝西西安市工程公司移交東漢說唱俑,頭戴小冠或梳成椎髻,身穿寬袖長袍,腰系帶。一臂伸出舉起,一臂屈肘貼近胸腰部,頭抬起或後仰,目隨手勢,神態各異,表情生動,似在說唱。這幾件俑的面目和服飾雖然塑造的較模糊,卻重點強調了人物動作和神情的刻畫。把說唱藝人那種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的動態表現得生動傳神。這組陶俑是東漢時期民間散樂百戲盛行的一個縮影。

東漢時期小型陶俑的塑造以簡潔概括、拙樸狂放為特色,注重俑體輪廓以及動態關係的表現,恰如書法創作中的急就之作,往往信手拈來,妙趣自成。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和文學藝術的勃興,唐代的說唱藝術又有了更大的發展。唐長安城中的說唱藝術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寺院僧尼的「俗講」,二是世俗藝人們的「說話」。

「俗講」是唐以前講經時的「轉讀」、「梵嘆」與「唱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講唱佛教故事和歷史故事。唐長安城內外有百餘所寺院,信眾常辦俗講。唐以後「俗講」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世俗說唱藝人的「談經」。「說話」是世俗藝人的說唱表演,在唐長安城也很流行。《舊唐書·音樂志》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外來音樂的滲透與民間歌曲的繁榮,融合產生了反映現實生活且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民間曲子,它們成為時調小曲的先導,對後世曲牌體曲種音樂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6年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的一組唐代三人說唱的彩色陶俑,中間說唱者為尖鼻深目,滿腮髯須的少數民族藝人形象,另外兩位伴奏者在地上盤腿而坐,聚精會神地中吹笙,擊拍。說唱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長安曲藝演唱的生動一景。

唐 說唱女坐俑

通高5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說唱女坐俑,頭梳雙垂髻,身著白色圓領窄袖袍,腰束黑色帶,雙腿屈膝著地,臀部坐壓於腳跟,為古時的坐姿。右手伸出,置於胸前,左臂已殘。身略前傾、頭微右側,表情生動,似乎正在吟唱一首動聽的曲子,或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

唐 說唱俑

高7.2、寬3.5厘米

1972年陝西西安市長安縣大兆鄉四府井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說唱俑一對,皆戴襆頭,穿圓領長袍,腰系帶,足穿靴。兩件俑臉盤渾圓,大眼小嘴,縮著脖子,頭向右傾,鼓著大腹,右手握拳舉起置於胸腹部,左手下垂,形象滑稽可笑。兩俑左右分開,頷首躬腰,動作相呼應,站立於方形台座上,作表演狀,應為一對說唱俑,一唱一和,如同今天的相聲表演。應屬唐代百戲俳優俑。

百戲中雜技表演應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繳了天下兵器鑄成金人置於咸陽,兵器銷毀了,民間習武、角抵遊戲運動只能以徒手相搏或摔跤、角力的方式進行,使角抵更加註重形體運動,這樣便刺激了民間雜技的發展。到了漢代,在武帝的極力倡導下,角抵在各地廣為流行。

漢張衡在《西京賦》描述長安雜技中提到有「扛鼎」、「尋橦」、「沖狹燕濯」、「走索」、「跳丸劍」等形體技藝,有「曼延」、「大雀」、「魚龍」、「白象」、「舍利」、「豹羆」、「白虎」等喬裝動物戲,布景戲,有「弄蛇」、「蟾蜍與龜」等馴獸表演,有「吞刀吐火」、「畫地成川」、「東海黃公」等幻術,還有「戲車」、「馳馬」、「射馬」等馬戲表演,場面之宏大輝煌,種類之多,藝術表現之成熟,顯示出漢代百戲的卓越成就。從西安地區出土的大量漢代陶俑、壁畫中,可見到的柔術反弓、侏儒拿鼎、跳丸、跳劍、弄瓶、舞帛、倒立等多種雜技形象。漢武帝時期,雜技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率先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展露風采,成為漢武國威的象徵之一。「絲綢之路」開通後,各國使節紛紛來長安與漢通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漢武帝為了炫耀國力之盛,在長安上林苑設宴,邀請在京各國使者觀賞角抵戲。《漢書·西域傳下》記此角抵戲謂:「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戶之宮,立神明通天之台,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可以想見其場面之豪華絢麗,可謂是歷史上空前的一次雜技大會演。

不僅宮廷中常有角抵雜技表演,貴族家宴也用以娛賓。(漢)桓寬《鹽鐵論》中云:「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今富者鐘鼓五樂,歌兒數曹,中者鳴竽、調瑟,鄭舞趙謳。」這種民間宴飲,促進了小型雜技的發展,宴樂中的「優倡奇變之樂」中包括幻術、馬術、形體雜技及動物戲的表演。宴樂表演促使雜技向小型化,多樣化發展,與宮廷大型表演相互補充,使長安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

東漢 倒立雜技俑

右側高11.3、左側殘高12.5厘米

1996年陝西西安市長安縣郭杜鎮出土

西安博物院

東漢倒立雜技俑,頭戴襆頭,身著緊身衣。頭極力上仰,身軀挺直作倒立狀。一件右手撐地、左手高舉為單手倒立;另一件雙手均殘,從其殘存的雙臂動作看應為雙手,屬漢代的百戲雜技俑。

經過魏晉時期對漢代雜技百戲的繼承,北朝時期長安的雜技在吸收了南朝和西域雜技藝術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隋朝統一中國後,文帝倡導簡樸,遣散散樂雜技於民間,致使民間百戲活動如火如荼。

唐代長安的雜技,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吸收西域雜技的精粹,掀起了長安雜技百戲的又一個高潮。唐代雜技仍與樂舞結合緊密,十部樂,樂、舞和雜技,三者互相混雜、借用。如《清商樂》中的「巴俞」漢代已有,是鼓舞與武技混合的節目。

唐長安城中經常有大型文娛演出,雜技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最出名的演出場所是興慶宮內西南的勤政、花萼樓。「勤政」與「花萼」為同一高台建築的兩面異名,一面朝向宮內,一面臨街心廣場,比起漢代的平樂觀更為先進,當舉行內外有別的大宴會,統治者均可登臨樓台觀覽。玄宗時期朝廷經常在這裡設酺舉行慶典活動或招待少數民族首領,而演出的內容,則根據觀眾對象或設曲目進行安排。

唐 戴竿雜技俑

高4.8-7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戴竿雜技俑,1991年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該墓墓室出土了7件這種小俑,據其自身的特點,並參閱有關資料,我們將這些俑暫且復原為三組戴竿雜技俑。

中間一組:底座一俑,頭扎黑色短巾,身軀直挺,雙臂均殘,從殘存的雙臂動作看,當是平舉展開,造型如同一個「大」字,頂殘存鐵柄,當是用頭頂竿者。頂端一俑穿緊身衣褲,展開雙臂,頭頂有一小孔身較輕盈,當是以頭頂竿倒懸於空中的表演者,其動作與下面承竿者動作上下相應。

左側一組:底座一俑頭白色短巾,腦後梳一小髻,雙腿前後開立,腹部有一回圓孔當插長竿,左手護於竿旁,右手已殘,頭向上看,當是注視竿上的表演者,此俑為婦人形象。頂端一俑頭扎短巾,腦後亦露出小髻,穿緊身衣褲。臀部殘留鐵柄,當是騎坐開竿的頂端。該俑頭頂左右各有一小圓孔,結合有關資料看,當是用來插支架的,而支架是通常懸物或有童子懸於其上表演驚險的高空動作。

右側一組:底座承竿,腦後一髻下垂,應為一婦人,雙腿前後開立,腹部有一圓孔,當插有長竿左手護竿旁,右臂殘。頭向上看,當是注視竿上的表演者。竿上有二人表演:頂端的一位穿緊身衣褲,肩上有一圓孔,當是以肩部頂住長竿的頂端,頭朝下,腳朝下倒懸空中的表演者,雙手向下護於竿旁。中間的一位穿紅色衣,下穿緊身褲,肩部有鐵柄痕,雙臂殘。從其動作看當為肩部著竿,雙手向下抓竿,挺腹伸腿側懸於空中的竿上表演者,位置估計處於竿的中部。

「戴竿」,也叫「頂竿」、「竿木」、「尋橦」、「透橦」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高空雜技項目。爬竿的雜技已見於春秋,漢代爬竿,頂竿,車上竿戲,拿中竿戲,均已出現。唐代的竿技超越前代,佔據了百戲之首,成為很受歡迎的廣場演齣節目。教坊中,將竿技列為重點項目,名家輩出。據《教坊記》載開元時之候氏、趙解愁、范大娘、王大娘等,都是著名的藝人。這些藝人常在節慶時演出。詩詞歌賦以此盛況屢有詠及,如顧況的《險竿歌》:「宛陵女兒擘飛手,長竿橫穿上下走,已能輕險若平地,豈肯身為一家婦。」唐代女力士的風采,在王建《尋橦歌》中描寫得亦甚生動:「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回面爭先緣。」詩中所指竿上演員皆為女性矯健輕靈。下面頂竿者,雜技內行謂之「底坐」,亦嬌容百媚,透出膽氣豪情:「大竿百尺擎不起,裊裊半在青雲里。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戴竿俑梳短髻,頭扎巾與詩中描寫相吻合,也正是唐代女子戴竿藝人的寫照。

唐 獨臂倒立童俑

通高4.7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獨臂倒立童俑,頭梳雙垂髻 ,髻已殘。額上勒短巾,身穿緊身衣褲。從殘存的彩繪斑痕看,衣褲為桔紅色。此俑右臂直伸以手掌撐地,獨臂倒立而起。雙腿在空中交叉前伸,弓腰抬頭,姿態矯健。從白衣痕迹看此俑原無左臂,屬獨臂殘疾人。

倒立之技在漢代已相當精深,漢畫像石上就有單手倒立的形象。唐代還有「柳肩倒立」和「柳格倒立」等形式。但這件俑表現的殘疾的獨臂人倒立的形象卻是僅見的。

唐 相撲俑

通高4.7厘米

1991年陝西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相撲俑,為一男俑,頭戴黑色襆頭,裸上身,下身穿三角短褲。左腿抬起,右腿半蹲以腳尖著地,右手後擺,左臂已殘。此俑身軀壯實,肥頭大耳,從其著裝和動作看,赤身裸背,光腿跣足,搖頭晃腦,腳步騰挪,兩臂前伸,正是相撲交手時低頭貓腰,尋找進攻時機的摔跤動作,是唐代相撲運動流行的見證。相撲為二人或多人對抗運動項目,因該墓被盜,只殘存了一件俑。這件俑的發現也是唐代相撲俑的首次發現。

相撲,古稱角抵、角力,即今摔跤運動的一種,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體育項目。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這一活動形式既是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上的一種娛樂和競技項目。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角抵,晉代伊始,角抵又出現的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角抵與擊球在唐代並列為兩項最受歡迎的運動娛樂項目,角抵往往作為壓軸戲放在盛大節日喜慶的最後。《文獻通考》載:「角力戲,壯士裸袒相搏而決勝負。每群戲畢,左右軍擺大鼓而引之」可見其聲勢。唐代還中宮廷中專門設了摔跤隊,取名「相撲朋」,平時供皇室觀賞。角抵在唐代民間也很流行,還有女子參加。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相撲運動傳到日本,至今,日本相撲的裝束,仍有漢唐遺風。

唐 三彩童子疊置技俑

通高40.8厘米

2002年陝西西安市長安縣郭杜鎮31號唐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唐代三彩童子疊置技俑,大力士頭上頂有兩組童子,每組三人。上部一組童子中,一童子雙腿直立於下面二童子肩上,身穿開檔褲,作撒悄狀。童子均作各種不同的動作。童子下大力士雙手作平衡狀,雙腿分開站立於底板上。造型優美。做工精細。施白、綠、黃、藍釉。白胎。此件三彩童子疊羅漢雜技俑表現生動異常,底部的力士雙目圓睜,腹部圓鼓,頭頂上六童子動作驚險,尤其是最上面一位童子,作高空撒尿狀,令觀者忍俊不禁,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此類題材目前僅見的唐三彩作品。

2008年長安區龐留村西發掘清理了唐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所葬敬陵,在殘存墓葬壁畫中也發現了幾種表現雜技的壁畫,其中也有一例表現三名童子在高幢頂端站立的罕見壁畫,與三彩疊羅漢童子一樣,它們都真實表現了唐代雜技的高超水平。

本文刊於《文物天地》2917年第五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天地 的精彩文章:

TAG:文物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