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松:從美院畢業展看當代藝術教育走向

聞松:從美院畢業展看當代藝術教育走向

《中國美術報》第72期 新聞時評

畢業「嘉年華」

難掩藝術教育問題(上)

本期策劃 顏培大 李騰

【編者按】近日,各美術院校畢業季系列活動陸續拉開帷幕,活動形式亦新潮多樣。比如,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展冠以「嘉年華」,最後甚至演變成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治安事件;央美在畢業展前夜策劃「瓜熟蒂落」的開場儀式——將3500枚西瓜布滿美院門前,吸引了大量到訪觀眾,有人調侃央美學子被母校的創意策劃「調戲」了一把。

毋庸置疑,各藝術院校的畢業季活動,無論構思還是形式都是新奇的嘗試,並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但畢業季活動對學生而言最為重要的學業成果展示和就業問題,卻在光怪陸離的畢業季歡樂「嘉年華」的光芒下被遮蔽了。有批評家直接指出:「如此歡樂的場面暴露出的則是現實的、浮躁的教育問題。」我們不禁要問,在耗費教育經費的同時,究竟能否產生真正優秀的畢業作品,而不是如學子所言「短暫的浮華之後帶來的是巨大的失落」。對此,本期時評邀請批評家對這一現象以及暴露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本期導讀

今日

從美院畢業展看當代藝術教育走向

聞松

畢業季活動:老調子難翻新花樣

孫津

明日

畢業展的狂歡 一群人的孤單

邢千里

有一種力量叫「深沉」

張瑞田

從美院畢業展看當代藝術教育走向

聞松

每年春夏之交,各大美術學院陸續進入畢業季,而畢業展的嘉年華模式漸成當下風潮。以中國美院畢業展為代表的藝術嘉年華模式各有利弊,優缺點均很明顯。優點是擴大了學院的社會效應,加強了與社會的互動,對學校知名度的提升及每年的招生等都有好處。缺點是畢業展越來越追求展覽效應和表面效果,刻意迎合社會,拉低了學院本應有的精深的學理探究、面對當下的學術追問及趨向先鋒性的藝術原創力。

當下中國以美術學院系統為主的高等藝術教育體系是一種雜糅的藝術表現狀態。由於歷史的因素,既不是按照本土傳統的教育體系,也不是按照西方現代型的美院體系來呈現。在如今美院體系中能看到最具時代感的設計類和跨媒體藝術,也有傳承千年之久的水墨畫及書法等傳統教育體系的課徒模式。即便是傳承自西方學院式教學的架上體系,由於承接風格和歷史脈絡不一樣,從傳統寫實體系的學院模式到現當代的抽象與多媒材等風格,多種迥異的藝術形態把觀者置身於如同時空穿越的情境中。

如果回到藝術本體及教育本身來說,以美術學院體系為主的當代高等藝術教育應該是以最先鋒的藝術理念和相關形態訓練以獲得現代社會必需的藝術人才。這不僅適應現代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而隨著社會的變遷,也能客觀地反映出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視覺文化與視覺觀念的劇烈變化,尤其能夠反映出視覺文化必需的先鋒思想及其特有的前衛形態。倘若如此,美術學院就會成為整個視覺文化的發動機和策源地。在當下,藝術教育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社會文化制度的一部分,它體現出的不僅僅是本身的教育成果,事實上還呈現了整個社會的文化進步程度。當然,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是因為,我國的美術學院教育事實上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首先是政治性的,其次才是藝術本身的。

眾所周知,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一邊倒」的全盤蘇化模式形成了對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美術教育的直接干預。就拿造型藝術來說,現實主義題材和寫實主義風格一統天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甚至到了1980年代初,涉及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都被斥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在藝術教育中貫徹現代藝術思想仍是步履維艱。我們看到,整個80年代的新潮美術運動期間,社會性的藝術思潮都難以撼動國內藝術教育一以貫之的保守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20年來,國內美院體系的學科設置才逐步有了改變。至少從具體學科的形態上,現當代藝術的課程和創作形態已經進入了當下的藝術教育,哪怕僅僅是形式上的變革,也說明在藝術教育的制度層面具備了合法性。

從近幾年各個美術學院的畢業展來看,藝術創作理念上明顯是趨向現實而不是具有探索性的先鋒藝術形態。具體體現在圖像創造力的普遍匱乏及觀念性的深化成了各個美院造型藝術類的創作瓶頸。這是因為,現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與長久以來已經固化的教育課程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具體來說,一是教育本身存在滯後性,包括課程訓練和師資在內的教育主導作為慣性會對具體的教育模式產生影響。二是在國家層面上,政治性影響和主流意識始終存在。哪怕容納了多種風格,主旋律風格作品仍是全國性美展的主導,其意識形態風向標作用一直沒有遠離。而主旋律風格主要是以現實主義傾向的主題性作品為主,最多是有限地容納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諸如表現、抽象、超現實主義等風格傾向。三是藝術市場的影響。作為藝術市場只會接受已經高度風格化的作品,而極少涉獵探索性的先鋒藝術。這是為什麼在美院畢業展上看到的多是常規套路,而很少有風格性的突破。在美院系統國油版雕為主的造型藝術門類中,長期形成的現實主義創作模式始終揮之不去,即與這種創作理念休戚相關。

在當前的美術學院教育體系中,國畫與書法是目前公認趨向保守的教育系統。雖然在1949年後經過了「徐蔣體系」的改造,國畫教育注入了現代造型理念,美術學院的國畫教育體系不再是傳統畫院的課徒模式。但由於我國國畫教育本身的特殊性,特別是國畫體系長期形成的保守型教育理念與現代藝術創作思想存在不小的距離。更由於多年來國內國畫市場的紅火,絕大部分教師均成為藝術市場的寵兒。日趨固化的思維不可能不對學院教育產生影響,因此,目前國畫系統培養的目標基本上按照行畫匠人量身定做,絕大多數作品與現代文化下的藝術創作毫無關係。實際上很多畫作連現代藝術中的形式構成也很少體現,多停留在傳統圖繪和品評模式中。主體上一如既往地因襲傳統,奉行一套「戀屍癖」式的僵化審美。高士仕女、山石皴法、花鳥枝葉等文人畫模式一畫幾百年,樂此不疲,渾不知今夕何夕。藝術市場及各種國畫展覽的限定與品評趣味已經規定了這類作品的必然性。教員又通過教學將毫無現代性的審美趣味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國內架上繪畫最具現代氣息的油畫系統,美院教育模式幾乎成了年度複製機,畫照片成為多快好省的作品生產模式。每年畢業創作不外乎常規幾種風格,沒有出現奇蹟的可能性。原因是美院絕大多數師資逐漸淪為了主旋律風格和資本市場合二為一的既得利益者。保持一種既定風格既便於參展又利於銷售,既安全又有益,何樂而不為?

近年新設立的實驗藝術或跨媒體專業本來是極有希望的當代藝術教育體系。然而,由於歷史性因素,師資的構成也是五花八門。比如中央美院的實驗藝術專業最初創辦並非為了學科考慮,而是為了安置國油版雕等系旁落的師資,以至於師資構成和專業準備一直被外界詬病。當代藝術思想與理論的不足是國內實驗藝術類專業普遍存在的軟肋。今年中國美院跨媒體專業畢業展上體現出的兩種模式化傾向就很明顯,一是綜合性的裝置作品加點動力系統往奇技淫巧化方向發展,二是影像藝術的小趣味化傾向。因此,這些觀念不足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教學。

顯然,畢業展是美術學院當下藝術教育的風向標。從中既能看到現狀,也能預示藝術創作的未來走向。當代藝術強調語義的針對性,追求語言的新銳與觀念的獨特性,客觀上說並非畢業生所能承擔。但,從困頓中反思,及從堅守中產生危機意識,當代藝術教育才能承擔歷史重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從古埃及到拜占庭,展現地中海文明
《心律集·王玉平(第二輯)》《隔路聞香》《春秋來信》
邢千里:別把藝術小鎮搞成「洋農村」
文徵明《新燕篇詩意卷》拍出3622.5萬元——保利古代夜場冷靜有餘,期待新生機
他被稱作「功在孔孟之間」的儒家聖人。周恩來、魯迅、周作人、周立波均都是他的後人……

TAG:中國美術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家陳冠希與當代藝術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界的當代藝術家馮健安
當代藝術家鄭在東
「藝境·同行」中澳當代藝術展亮相悅美術館
黃懷英——藝術教育
對境蘭州現在藝術邀請展參展藝術家 范慶華
蕃茄田藝術將赴全美藝術教育學會大會發表論文
世界傳統文化研究院美國分院舉辦《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作品展》
當藝術向技術示愛
教育論文:《音樂和繪畫》-選自孫德明藝術教育文集《我的藝術教育》續……
中外教育家藝術家合辦在線設計藝術教育平台
書法與藝術教育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成立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
跨文化視野中的義大利當代藝術展
從「全國美展」到「當代藝術」看中國畫家的詩與遠方
藝術教育,是懂得的教育
「神之格思」藝術展在三遠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互聯網藝術教育對現代新青年的衝擊
以色列教育的創新藝術
藝術教育隨想錄